嘉義 菩聖宮 天上聖母降 天地乾坤一掌中 上下和睦無紛爭 聖賢德教誘善俗 母有慈愛之心懷 降靈訓示諸門生

112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一)

民國112年10月18日【歲次癸卯年九月四日】

嘉義 菩聖宮 聖訓文 開示言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
https://chiayipsk.designhosts.com.tw


地 乾 坤 一 掌 中
下 和 睦 無 紛 爭
賢 德 教 誘 善 俗
有 慈 愛 之 心 懷
靈 訓 示 諸 門 生


四 季 更 迭 又 楓 紅
秋 瑟 肅 氣 當 留 意
時 風 不 穩 有 戾 氣
各 自 保 重 勿 妄 為
諸 多 預 言 否 應 驗
一 切 都 是 自 造 也
逆 理 悖 道 處 處 見
冥 中 禍 端 已 四 起
天 道 無 親 弗 能 攀
只 有 德 善 是 可 親
因 果 業 障 人 人 有
各 有 天 命 不 可 欺
善 惡 報 應 當 分 清
世 局 亂 象 已 重 濁
一 時 分 清 不 容 易
功 名 利 祿 爭 相 求
欲 達 心 願 手 段 奸
一 生 難 得 清 靜 時
人 生 可 欲 實 在 多
只 是 不 能 皆 如 願
因 此 機 巧 來 用 事
道 德 良 心 放 一 邊
只 是 為 了 達 心 願
實 在 可 悲 又 可 憐
良 善 風 俗 已 改 變
惡 風 異 俗 已 橫 行
誰 能 拯 救 轉 乾 坤
聖 賢 應 時 應 運 出
還 得 自 省 先 覺 悟
才 能 消 弭 化 災 劫
如 若 未 能 來 醒 悟
還 有 劫 難 在 後 頭
趨 吉 避 凶 要 保 命
臨 觀 眾 生 之 覺 悟
萬 象 才 有 更 新 時
不 是 神 明 不 救 助
天 生 我 命 要 保 顧
一 切 皆 是 自 作 為
好 自 珍 惜 今 日 緣
人 生 歲 月 不 長 久
順 理 應 運 天 時 行
逆 理 悖 道 蹇 難 重
日 月 亦 有 圓 缺 時
七 日 來 復 是 天 道
天 人 之 際 已 應 驗
珍 惜 此 生 好 修 行

嘉義 菩聖宮 天上聖母降

天地乾坤一掌中 上下和睦無紛爭 聖賢德教誘善俗 母有慈愛之心懷
降靈訓示諸門生

四季更迭又楓紅 秋瑟肅氣當留意 時風不穩有戾氣 各自保重勿妄為
諸多預言否應驗 一切都是自造也

逆理悖道處處見 冥中禍端已四起 天道無親弗能攀 只有德善是可親
因果業障人人有 各有天命不可欺

善惡報應當分清 世局亂象已重濁 一時分清不容易 功名利祿爭相求
欲達心願手段奸 一生難得清靜時

人生可欲實在多 只是不能皆如願 因此機巧來用事 道德良心放一邊
只是為了達心願 實在可悲又可憐

良善風俗已改變 惡風異俗已橫行 誰能拯救轉乾坤 聖賢應時應運出
還得自省先覺悟 才能消弭化災劫

如若未能來醒悟 還有劫難在後頭 趨吉避凶要保命 臨觀眾生之覺悟
萬象才有更新時

不是神明不救助 天生我命要保顧 一切皆是自作為 好自珍惜今日緣

人生歲月不長久 順理應運天時行 逆理悖道蹇難重 日月亦有圓缺時
七日來復是天道 天人之際已應驗 珍惜此生好修行

【聖訓解析】

天地乾坤一掌中 上下和睦無紛爭 聖賢德教誘善俗 母有慈愛之心懷
降靈訓示諸門生

天地乾坤一掌中

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在一掌中。軒轅黃帝戰蚩尤,逐鹿經年苦未休。
偶夢天神授符訣,登壇致祭謹虔修。神龍負圖出洛水,彩鳳銜書碧雲裡。
因命風後演成文,遁甲奇門從此始。乾坤盡收在手中,天地乾坤一掌中。

上下和睦無紛爭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孔子說:「古代的帝王擁有最美好的德行,掌握事物之理,來治理天下,
使天下人心順服,百姓協調」。
敬獻神明來享用,上下和睦無紛爭。
先王使五味相互調和。使五聲和諧動聽,用來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和睦」,彼此相處親愛和善。
《左傳》「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反義詞:不和、爭吵、爭執、反目、抗爭、鬥爭、紛爭。
無紛爭:親善、親睦、友善、友好、友愛、和善、和氣、和諧、
敦睦、融洽、和睦。
「無紛爭」,與世人毫無爭執。與人無患,與世無爭。
我亦樂得與世無紛爭,和睦彼此,相處和善融洽。

聖賢德教誘善俗

聖賢以德教導、誘導善良習俗。
學習聖賢,教育常禮。學會「弟子規」,教德教孝。
大家互相提醒,學習聖賢教育,應從孝養父母,奉侍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心念、言語、
行為。

母有慈愛之心懷,降靈訓示諸門生

人世間唯一恆久被詠讚的大愛,就是母愛。
世界上唯一無償付出,又任勞任怨的慈愛,也是母親極致的關懷。
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慈愛之心。
母愛是文學和音樂的永恆主題。
文人以母愛為題,寫出的文章便滋潤蘊藉。
樂師以母愛為題,彈奏的曲調便清柔幽美,餘韻綿綿。
詩詞裡讚揚慈母愛。偉大、慈愛,讀懂母愛,學會感恩。
慈母心,菩提心。母親的愛,看似尋常,卻永遠是那麼自然真摯。
如和煦的陽光,綿長而呵護著我們。母愛慈愛的心,無微不至,
是那麼自然而然。

四季更迭又楓紅 秋瑟肅氣當留意 時風不穩有戾氣 各自保重勿妄為
諸多預言否應驗 一切都是自造也

四季更迭又楓紅

四季更迭變換,秋天楓葉會變紅,入秋後天氣轉涼,一般綠葉會轉黃,
而楓葉卻是變紅,是因為花青素的作用。
秋天天氣涼了,樹葉輸送養料的能力減弱,葉子裡的養分葡萄糖輸送
不出去,留在葉子裡變成花青素,使葉子逐漸變紅。

秋瑟肅氣當留意

秋高氣肅,深秋天空清朗,但氣候冷冽。
「秋高氣肅,西風又拂盈盈菊」。
二十四節氣丨處暑來時秋方至。
「天地始肅」,典出《逸周書》七十二候。
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蕭瑟之氣漸瀰漫。
古人所說的「秋後處決」,正是如此,即是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
秋天草木凋零的氣氛,舒緩深秋所帶來的肅殺之氣。
「霜降」,是「秋天」的尾聲。
「霜」,代表天地間陰寒的能量開始凝聚。
人體的陽氣、能量都開始內收,給自己一點放空的時間,安養心神。
秋天蕭索的氣息氣勢。
「春氣至,則草木生;秋氣至,則草木落。」

時風不穩有戾氣

「戾氣」,是暴戾之氣。即殘忍,凡事做得狠,偏向極端的一種心理狀態。
情緒不穩定、有時暴怒,有時無故打入罵人。
我們怎樣適當的克服戾氣呢?
遇事冷靜,學會平和。身處一個周遭充滿戾氣的環境下,讓自己沒那麼多
戾氣,平和一些。每當遇事,想要找人相罵的時候,想要跟人,
決一死戰的時候,不妨冷靜下來,多想一想。心中常有戾氣的人,
如何平穩自己的情緒,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致祥和。

逆理悖道處處見 冥中禍端已四起 天道無親弗能攀 只有德善是可親
因果業障人人有 各有天命不可欺

逆理悖道處處見

為人在世,逆理悖道,作惡多端者,在世必受法律制裁。
死入地獄,受十殿刑法後,再落入輪迴中,受生死之苦。
我們不可再沉迷流轉下去,必須修道,悟見天道。
修道應明三覺,如果悖性、逆理、悖道而行,出於妄心,
迷昧了良心,妄生欲求,妨害了自己。如不從天心所發,
心存貪妄曖昧,所為者,即是悖道逆理,造下惡果。

修道處事應至公無私,切莫貪取不義之財,該得者得,不該得者莫染。
如此者,定能清清白白,清正公道。如不從天心所發,心存貪妄曖昧,
所為者,即是悖道逆理。

冥中禍端已四起

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數,一切緣分因果,老天早就安排好了。
人生中遇事莫強求,冥冥中自有定數,是你的,終會是你的。
不是你的,苦苦地追尋,卻并不一定得到你想要的。
有的也許是一生都不屬于你,過于執著往往只會受到傷害。
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也許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還是逃脫不了上天的安排,那就是命運。
人生諸事不可強求,只要盡力而為,隨緣念佛自在吉祥。
人生百態都有規律,世間萬象皆有定數。冥中禍端,災禍發生的根源。
《韓非子》「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
凡事都須謹慎,稍不注意,禍端一發,恐將一發不可收拾。
細數災禍發生原因,我們為什麼會痛苦煩惱,煩惱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徹底認知覺醒,世人捨棄正法,使得原本應守護國土的善神遠離,
惡鬼、魔神取而代之,造成災難四起。
貪愛是一切災禍的根源。愛,是塑造一切世間和諧的標誌。
唯有愛才能夠真正讓人有希望,然而過於貪婪的愛,卻是導致一切災禍
發生的根源。
看似細微之處,經常是問題產生的根源,亦即小問題經常釀成大災禍。
喚醒人人起警世的覺悟,引導人人降低欲念,才能從根源處消弭災禍。
要淨化每一個人的心不容易。凡事起頭難,從起步就要用心,
這是一個災禍的時代。
地震、火山、颶風、海嘯,毀天滅地的劫難一災接著一災。
戰爭、瘟疫、乾旱、饑荒,慘絕人寰的悲劇時時在發生。
人為避免災禍的發生,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與人類的破壞環境
有關,這是科學目前能夠認識到的。
自然界一切都有它的根源,冥中禍端已四起。

天道無親弗能攀,只有德善是可親

《道德經》宇宙自然的大道,沒有親疏之分,公平對待萬物,
平等對待每一個人,永遠只扶佑善為道的大德之人。
老子的「道」,是天地宇宙的根本,萬事萬物之根蒂。
生育萬物,蘊含一切。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公正無私。
自然地對待萬物生靈,不會產生人為的親近或疏遠。
常常把機遇、美好、道的真諦作用,給予那些善為道的人。
《老子˙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善的人。
孔子說有「剛、毅、木、訥」這四種品德的人,比較接近仁德。
「剛強、果敢、質樸、謹慎」。
什麼是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德。
只會去看「善知識」的功德,而不去看過失。
佛法說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的佛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來教我們的。
求道修道的好處無窮無盡。入寶山,不要空手而回。
其福德不能用語言可以說盡的。
現實生活中,按照老子揭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真諦。
永恆的道,是不以人們的好惡親疏而影響。
天道法自然,其作用客觀自然。
「人之道」與「天之道」的結合點在一個「善」字。
而善即是善以人道合天,才能天道合人,能善於自我。
古人有言「天道無親惟善是善;不於厥身於其子孫。」
天道無親,德善是親。

因果業障人人有

「因果」,有個人因果和共業因果。「業障」,屬於個人承受。
一個簡單的道理,因果病,就是個人有病,周圍的人受到牽連,這是共業。
共業也就是共同造的因,共同承受這個果。
因果之間的關係,原因和結果通常和變化或與事件有關,
還包括客體、過程、性質、變量、事實、狀況;概括因果關係。
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因果論」,
該問題仍是現代哲學的重要課題。因果:「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因果通三世(人的前世、今世、來世)。
三世行善、行惡,都會得到報應,循環不差,叫做因果。
「根據輪迴的說法,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佛家說:因緣與果報。過去之因緣,產生今日之果報。
今日之因緣,產生未來之果報。
有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種豆「因也」。
得瓜、得豆「果也」。有因必有果,自然之理。
因果報應之義,謂之三世因果。業障是因,病症是果。
如是因、如是果。所謂「業障」。
「業」是為「業相」。還分為「善業」和「惡業」。
「障」則為「障礙」。百般苦惱都因業障重。
當業力現前,產生障礙,即成「業障」。

各有天命不可欺

分清善惡是非,用良知作出選擇,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執迷不悟,就是惡人的幫凶。善惡之報,應以六道為準。
以三世因果論,「為善有善報,為惡有惡報」,乃係一定之因果律。
人的吉凶禍福,沒有其他,完全是由自己的心地好壞,
行為善惡所招來的。行善得福報,作惡受禍殃。
善惡引起的果報,就像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絕不差錯。
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
儒家說「作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惡報應是困擾人心的思想難題。
因為人世間常存在著不公平、不應遭受苦難的現象,
也就是善人沒有善報、惡人沒有惡報的問題。
「善惡業報」,這是佛教根本的教義。所謂「善惡因果、有業有報」。
世間上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是無因無緣就形成。
也不可能說造了業因,卻不會產生結果。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
大自然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類只有敬畏自然、尊崇自然。
《天論》句句都是經典。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天命:自性、良知、本性。意思是天道的意志。天道主宰眾生命運。

善惡報應當分清 世局亂象已重濁 一時分清不容易 功名利祿爭相求
欲達心願手段奸 一生難得清靜時

善惡報應當分清

實際上,任何人作了善行或惡行,都必然會有報應的,
而且時刻都在報應著。因此,分清善惡是非,用良知作出選擇,
是每個人都要用生命來面對的問題。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人的吉凶禍福,沒有其他的門路,完全是由自己的心地好壞、行為善惡所招來的。
行善得福報,作惡受禍殃,善惡引起的果報,就像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
「善惡業報」,所謂「善惡因果、有業有報」。
「功名利祿」官位與財利。為了功名利祿,有些人居然違背良心做事,實在不應該。
富貴榮華,官位與財利。汲汲於功名利祿。努力求取、不休息。
《漢書》「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韓詩外傳》曰「君子有辨善之度」,
言君子有辨別善之法,卽謂禮也。
言若用禮治氣養生,壽則不及於彭祖,若以修身自爲名號,則壽配堯、禹不朽矣!
言禮雖不能治氣養生而長於修身自名,以此辨之,則善可知也。

一生難得清靜時

人生難得糊塗,一生清靜如水,活得糊塗的人,清靜如草,容易幸福。
活得清醒的人,心亂如線,容易煩惱。
清醒的人看得真,一較真,生活中便煩惱。
一笑而過,是人生的淡然,也是人生的優雅。
說不清,就不說,難得沉默。想不透,就不想,難得省心。
做不到,就不做,難得清靜。其實,人生中,諸多人,諸多事,諸多感
在佛教經典中有種種的比喻,化導大眾感悟「人生難得」之真理。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若是講起來冠冕堂皇,自己並不真正體解佛道,就像貧人數他寶,自己卻無分文。
講道的人若是妄念不除,在靜坐修行中還心心念念不忘世事,自己縱使隱居深,也難得清靜。
惟恐少人參悟,不知其中的真意。真是教老子嘆惜不止呢!
又怕以為皈依了清靜之後,便自以為得道了。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就是讓人知本的意思。因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歸根。

說到人神、人心,本來也是好清靜的,
不過受了一切物慾的引誘,纔惹得不安靜了。
好者愛也,清者靜也。元神本好清靜,無奈人心之識神,而好動作,時常以擾之也。
因不能清靜,朝傷暮損,漸磨漸虧,元神一衰,而百病相攻,無常至矣!
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沒有一點聲音、動靜,不被人所察覺。
在此紛爭混亂的社會裡,人們的生活緊張忙碌,為生存而整天憂苦身心,
不得安寧、不得自在解脫,清靜經提供安頓身心的方法。

人生可欲實在多 只是不能皆如願 因此機巧來用事 道德良心放一邊
只是為了達心願 實在可悲又可憐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過多。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
人生就是要欲望和所求的不斷減少。
命運的深層意義,就是學會放棄和回歸。放棄一切浮躁喧囂,回歸內心的安寧。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有所求就會有所苦。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人生,很多事情,身不由己。活者別想太多、也別在乎太多。
言不由衷,也許是迫不得已。心口不一,也許是情非得已。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沒有忘失過,永遠存在。
所以這個叫「一切有」,不是「一切空」。因緣會遇時,就受這個果報。
我們的人生,並不是為了在意別人的人生,而存在的,
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幸福而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好好活出愉快的人生。
人生有太多的無常,真正想開的人,都做到了這一點〡活在當下。
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為喻。

杭州靈隱寺內,一幅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語言雖樸實無華,卻飽含著人生哲理,寫盡了人生。
萬事只求半稱心,意味著常常要知足常樂。
人生,太計較會累。想太多會煩。看太重會苦。
有些時候,你會覺得生活很累,不堪負重,其實是你想的太多。
人不是因生活變好而快樂,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人生只有一次,活給別人看,實在太奢侈。
寧可因為真實的自己,被討厭。也不要因為偽裝自己,被喜歡。
累了,就慢慢走,偶爾停下來,也沒關係。
生命智慧,只有放慢腳步,才能品嘗人生。
生活中,人們總是想的太多,要的也太多,一旦求而不得,
很容易就會心生執念、鬱鬱寡歡,真正讓人不開心的,
並不是工作和生活,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不滿足。
【人生哲理】欲望的力量,超乎想像,只要能正確運用,定能掌握人生。

良善風俗已改變 惡風異俗已橫行 誰能拯救轉乾坤 聖賢應時應運出
還得自省先覺悟 才能消弭化災劫

誰能拯救轉乾坤,乾坤,指天地。扭轉乾坤:比喻將局面整個轉變過來。
上天是慈悲的,眾生有苦,幫眾生離苦得樂。
要代天宣化,先要修好自己,己立才能立人,自救才能救人。
如果像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了。

聖賢應時應運出

上天垂降真道,乃是應時應運。
例如夏商周三代,人心純樸厚道,五倫教化的功能,很容易推行於世,
不必廣佈道義,就能使世道清寧;可是自從三代以後,人心漸漸的變壞。
千百年來,歷代聖賢的道德傳統教化,已無法挽化執迷下沉的世道人心。
上天大開隆恩,才有三曹普渡,眾生應時應運,得求先天大道法門,找到還鄉覺路。
煉心:是上天啟發你返達根源,要設法磨去自己的稜角,如不磨煉,
如何與仙佛一體。
大道之流行,有費顯、有隱微。天命之傳承,應時應運,故有隱有顯。
當今的社會,雖然物質生活富足,然而精神生活貧乏,
人們常在忙碌中變得疏離、冷漠與無情,把聖賢菩薩的精神發揚光大。
大道普傳,乃應時應運,亙古未有之奇緣聖會。
應時體上天降道之慈意,感念天德之浩大,把握普渡之佳期,行功立德。
寸陰是競,效法聖賢仙佛救世渡人,天道應時應運而降,
懂得應時應運而修持的,就是高明之人。
仙佛的行誼、模範,留下真理、經典,要勸醒後世之人,多聽道理,多讀書。
真理的啟迪,讓人們察覺到自己的盲點,認識開悟明師與靈性導師
共同的教理,以及他們所做的無私奉獻。喚醒修真煉性、行功了願。
身處廿一世紀,科技發達,生活忙碌,精神生活匱乏。
若能常讀聖賢書,熟記聖賢經典,不但能啟發我們的智慧,陶冶性格,
並把所學,落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顯現出道味,顯露出修道人的風範。
學習也一段時日了,應該要明理,不要還執著於形相。大道普傳,應時應運,天命可畏。
讀書學聖賢,才稱得上第一等事,心懷聖賢志,行持聖賢德,口頌聖賢言,
以期還原出人人本有的良心本性,並促進齊家修行、社會祥和,冀世界達大同。
時時提醒自己 慎勿放逸。

如若未能來醒悟,還有劫難在後頭,趨吉避凶要保命,臨觀眾生之覺悟
萬象才有更新時,

如果知道要「覺察」,就要反省檢討。反省而有所覺悟,覺悟以往的困惑或過失。
《荀子》「不覺悟,不知苦。」
《漢書》「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
覺悟:覺醒之意。就是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的程度。
一個人覺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覺悟就是態度。
「覺察、覺照、覺悟、醒悟」。覺察,就是返照自心、檢討自己。
一般人都是向外看,只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過失。
看人家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遇到不如意,就怪社會、怪大眾。
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這就是沒有「覺察」。
例如,遇到經濟不景氣,有些人會想:「這個社會不好,為富不仁,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這是一般眾生的想法。如果有了「覺察」,就不會怪社會、怪他人,
而是反省自己。今生窮困潦倒,是自己努力不夠、福報不夠、智慧不夠。
從現在開始,要時時刻刻檢討,修一切善。這就是「覺察」。
改變人生,從自省開始。「覺」從「察」到「悟」。
必須有「覺」為條件,條件具備,依個己的業力,以及薰習的功德不同,
自然「覺」的條件有高下。因此,形成覺的層次,關係到所具備的
不同而有差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悟了的有情眾生。
馬鳴菩薩說,「妄念不再現起的覺悟,並不是真正的證悟。
自省是修行的基本功夫,不能自省,則所謂進德修業,全屬空談。
古之聖賢,曾子如是言:「每天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反省、檢討,自己的言行。一個人做錯事後要能反躬自省,才能有所進步。
《論語˙憲問》「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事先察覺。較常人先覺悟。自覺覺他。為人生而覺悟。
「志工」,是現代的說法,就是「覺有情者」。就是「人間菩薩」。
是人與人之間的貴人。人間菩薩,就是要先有「覺悟」。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自我省察的工夫,是不分何時何地,是沒有間斷的。
能念念沒有間斷,就能常存於心,能常存於心,就能徵驗於外,
內外一如,性德自會彰明。修行在於除妄顯真,若表裡不一,
心中有所覆藏,不能真實面對自己,與道就相違。
慈悲反省,可以終身寡過,末後修道要時時自我省察,
一個能時時反省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過錯。
古時吾日三省吾身的是曾子,他用三件事情來反省,假如自己能自我省察,
行住坐臥,各種行儀都不犯規矩,就是第二省的功夫。三、省己存心不良。
一般人好指責別人的過失,對自己的缺失、短處,總是找各種藉口。
修道要時時自我省察。一個能夠時時反省反省自己的人,才能知自己之過錯。
古時一日三省吾身的是曾子,他用三件事來反省自己。
為人做事有否盡心?
如果能「吾日三省吾身」,盲目的我,自然就會變小。隱藏我是自己瞭解,
而別人不知道的部份,「自我省察」。
要摒除自我中心的狹隘觀點,和急躁的心,在從容冷靜之中,
以清明公正的心作深刻的省察。反省愈嚴密,心性的清明度會愈高。
聖人慎獨存誠的功夫,到一念之微都不輕易放過。靈明本性,契合天理。
孔顏之樂,完全是自性圓滿,具足一切的清明喜悅。至善之境不思而得。
反省愈嚴密,心性的清明度會愈高,聖人慎獨存誠的功夫。
立誠功夫,存養省察,心氣清寧,神凝體固,思念專一,一則意誠,
誠則漸通,戒慎之敬,全其性命,無微不顯,無誠不見,無敬不達。
反省愈嚴密,心性的清明度會愈高,聖人慎獨存誠的功夫。
「如讀中庸求義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獨修省,亦只是誠意。

中庸說到『聖而不可知』。能這樣的慎獨,就能誠意了。這種功夫,

稱為居敬存誠。時時警策不放逸,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功夫。
要如何自我改造,首先要有自我省察的功夫,要常常反省、檢點,觀察自己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之中,因六根接觸六塵,只要「一不覺察」就會做錯事,而起貪、瞋、癡。

臨觀眾生之覺悟

佛教的人生觀。也就是說明多欲為生死的根本。
眾生在三界六道裏輪迴,生死死生,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欲而引起的。
諸佛菩薩和眾生的佛性本無差別,差別只在於迷和悟。
覺悟了這念心,就知道佛菩薩和眾生是一體的。
覺悟到這個道理,方能視眾生如父、如母、如子,觀眾生苦如己苦,生起慈悲心。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覺察出煩惱,悟到煩惱沒有自性,煩惱本空的道理。
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
一切眾生都有心,佛法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但是,假使沒有覺悟,不要說是作佛,連做人都不容易。
佛陀又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只要去掉一切妄想迷執,自能了脫生死而成佛。
覺他:就是自覺後覺人的意思。
眾生輪迴六道生死,不能解脫,就是沒有像佛陀的自覺,利他到覺悟:
以慈悲心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直到與一切萬有都得度化,就是圓滿的佛境。
亦即,自覺、覺他、覺性圓滿。所以,從慈悲出發的利他通向覺悟,覺悟的終極之境。
觀「十二緣生」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 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
功德林大菩薩,演說一切諸法的原因,是為令一切眾生增長佛智的緣故。

不是神明不救助,天生我命要保顧,一切皆是自作為,好自珍惜今日緣

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過去的事早已消失,未來的事,渺不可知,只有現在,
才是真實的。所以務必要珍惜現在,把握現在,因為珍惜現在、把握現在,
才能夠讓自己對未來的路走的可以更寬廣、更遠大。
感受人生歷程,在順境中珍惜感恩,在逆境中依然心存喜樂。

人生歲月不長久 順理應運天時行 逆理悖道蹇難重 日月亦有圓缺時
七日來復是天道 天人之際已應驗 珍惜此生好修行

人生歲月不長久

歲月靜好,「正因為日子不好過,我們更該好好過。」
人生重大的課題之一,不是勇往直前的衝勁,而是怎麼順應情勢,
調整自己,替人生下半場做好準備。
歲月未必只會催人老,它也會讓我們慢慢累積智慧。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歲月,非常長久,還有黎明。
它表達了人生是充滿希望和美好的。即使在漫長的歲月中,
我們也會不斷追求夢想和希望,迎接新的黎明到來。
「珍惜」,才配擁有。「在乎」,才能長久。人生不在於我們走了
多少崎嶇的道路,而在於我們從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
這些是亙古常新的人間智慧,將幫助我們認清真正的人生。
每個人的成長、生活和環境不同,使每個人在對待知識的態度上
也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從長久以來,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
或者對於學習有自己的一套模式,歲月不言,卻看清了人心。
當你落魄之時,你想要援手,沒有。
人生苦短,哪能半途而廢,不棄不餒、無懼無畏。
髮白,但是人生不留白。時間教會我們的事,我們用幾十年歲月,
驗證的人生,一個人能知所不足,就會精進用功。
否則蹉跎了人生的黃金歲月,不懂得日勤有功,是可惜。
人生是自己的,過自己的人生。艱苦歲月總難長久,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生都要學習做人,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
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人生的歲月有限,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
人生方向的泥沼、汲汲營營卻找不到自我價值。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軾一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但縱觀他的詩文,
給我們傳達的只有「豁達」二字。他用一生在告訴我們:
「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

順理應運天時行

順天應運天時:意思是指上遵天命,下合時機。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之分。
氣候相應有溫、熱、涼、寒之變。
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講究天人相應。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
這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
《內經˙素問》「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人體要依靠天地,講究天人相應,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就應當根據
氣候的變化、地理特點、生活環境。
「道」是天地宇宙形成的根源,由道創生天地萬物的過程中,
有「氣」居於宇宙之間,四氣調神,順應自然。
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儒學對人性觀的參透,六祖惠能「本性是佛」。亦是孟子「性善」。
朱熹「性本善」的重大關鍵之一。
「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為」。天命對人性的限制,人有參贊
天地萬物生化的義務,肯定了人具有一定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人之調節
能不能相應於天之陰陽四時六氣。
人稟天之氣,因此出生的形象也是天地常態。
希冀神仙、追求不死的神仙家思想,「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人生於天地之間,乃是跟隨著四時自然之消長而在變化,
唯有法天則地、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和生實物等觀點,
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政治人生的基本觀念,是道家和儒家等
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人秉精氣以生,人天藉精氣溝通。積存愈多精氣,生命力與智慧
就愈旺盛、愈睿智,人世間精氣又與天地間精氣,發生感應作用,
天道是應時應運,出門看天氣,修道看天時。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的運行康健剛常,君子要順天意,體察天道而行,才能夠生生不息。
《易經》順天應人,適時而動。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所謂順天,重視存在、順應自然、尊重天道法則。
《論語》「人若順理而行,則心平氣和,而自然安裕。」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

逆理悖道蹇難重

與道大蹇—與道大相違背。
為人在世,不守道德,逆理悖道,作惡多端,在世必受法律制裁。
違反天道,背離常理。懷嫉妒心腸,做事「逆天悖理」、「棄理害義」。
大逆不道之徒,天理難容。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行為。
或惡意中傷,罔顧道義,違反正道、犯上作亂。
《禮記》「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違天悖理,違背天理倫常,行為乖張暴戾。

日月亦有圓缺時

月亮的圓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月球每時每刻在繞地球公轉。二、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上,最多照亮半個月面。
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句詩準確的說出了月相變化。當然蘇東坡想表達的不是月相規律。
他想說的是「人有悲歡離合」。
什麼是月相?月亮為何會有「陰晴圓缺」?
月相是由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決定的。
什麼時候月圓,什麼時候月缺。月圓月缺是在朔望月的時候。
月亮圓缺的一個週期,稱為「朔望月」。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稱「朔日」。
根據天文學,月球環繞地球公轉時,地球、月球、太陽之相對位置
不斷規律的變化,從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陽照明之部分,
造成月相盈虧圓缺之變化。月相盈虧周期平均是29.53日。
當地球位於月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被太陽直射的月球
部分,這就是「滿月」。
當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陽照射的
部分,這就是「朔」。看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時,稱為「新月」。
看到月球被太陽直射的部分的一半,這就是弦月。(半月)。
月亮的圓缺,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上,最多照亮半個月面。
被照亮的半個月面,隨著月球的公轉,能看到的月面面積是在時刻變化的。
在生活中,我們稱月亮的形狀,分別是:滿月、半月、月牙、沒月亮。
這些日常用語描述的形狀,在科學術語上,我們都將其稱為「月相」。
月相分別為:新月(看不到月亮)、峨眉月、上弦月(半月)、
漸盈凸月、滿月。漸虧凸月、下弦月(半月)、殘月。
月球的形狀經常在變化,它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時而彎弓斜掛,時而銀鏡高懸。
有時是半個夜晚的弦月,有時都看不見它。

七日來復是天道

論陰陽運行之數,得天道之行,七日必復之理。
但不本於乾坤二卦,消息之象,以論之,是以其言近乎要之 亦有所長,未可斥之以為妄也。
夫陽生於子,因為復卦之後是臨卦,臨卦之後是泰卦,陽氣逐漸上升,所以沒有災禍。
在二十四節氣來說,復卦對應的是冬至。
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後面開始,陽氣漸生,也就是正面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形成的是一個周而復始,易經「七日來復」的智慧,
蘊藏着宇宙奧秘。反覆走在天道的大路上,過了七天,陽氣又會回復。
天上有北斗七星,天道的規律就是這樣反反復復。

寒往則暑來、暑往寒來,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春夏秋冬、日月升降,必須循序漸進,不到這個過程發展到盡頭之時,
陰陽之間相互轉化是不可能發生的。

天道的規律就是這樣,月往則日來,春夏秋冬、日月升降。
陽氣復反,七日必來復,此乃天道之運行,依此從事,必有利。
因陽之回復剛健而動,且逐漸增長,此一陽來復,是體會天地之用心耶!
七日乾能復起,是天道再行也,可努力向前。

「地雷復」,自內而外,修省自制,順時以進,正是時候。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一陽自下盛長,諸陽善朋,亦附其順動而復,
是以無疾亦無咎。天道陰陽變化,陰極變陽,陽極變陰,陰陽消長
歷經七日來復,自然循環無始無終。
第二旬的第一天又是甲日,如此循環,終而復始,可說是相應於天道運行的規律。
一陽來復,經過七變為七日,所以說「七日來復」,故言「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天道玄邈,理絕希慕,先儒已論,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意思是亨通,出門歸來沒有生病。朋友來訪沒有災難。
往返七天可回,是天道運行的規律,有利於前行有所作為。
天道已變。世道且新。以後則屬復卦之運。七日來復。天心自明。
人心亦可知。是在君子善于體認也。
就像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每七天就全部更新一次。
「復」就好比螺旋形的衍化,不是平面輪迴,而是不斷向上提升。就像春去秋來。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天人之際已應驗

佛教日本僧侶曾在2010年預言了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安倍遇刺,也因此火起來
按照佛經的講法,「三災七難」。經過春秋戰國至漢初的思想傳播,
陰陽家的天人感應學說,在漢初董仲舒的時代已是當時普遍接受的世界觀,
因此,漢武帝對賢良文學的策問,頗為重視天人感應與災異的問題,
有不少人認為已經應驗,即已應驗於歷史,已經不再是預言,而是歷史了。

珍惜此生好修行

好好的利用世間上一切的東西,來使你自己本身的功課精進有成就。
在這夢幻的人生之中,好好的珍惜這個光陰,
不管是哀傷也好、學佛的人,始終保持一個平衡的心,
哀傷的事情,當然很痛苦,但也要把它看成一個夢幻。
快樂的事情,當然很好,但也要把它看成一個夢幻。
在這夢幻的人生之中,珍惜人生所受的苦,都是覺悟修行,
如今已能無憂無懼地生活,相信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也希望有更多有緣人早日找到回家的路。人生是來酬業的,所承受的打擊與困境。
修行,踏上讓生命更圓滿的道路。認識修行的意義,藉由修行,學習掌握內心平靜。
凡人起心動念,便會造業受果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因此需要藉由修持,體會生命無常,讓人更珍惜當下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因緣聚合。
今天,我們活在這世界,活得有價值,是你知道在做什麼,
你是在修行、修心,是在體悟真理,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
也是人生的價值。好的緣來,也是修行。壞的緣來,也要修行。
既然都是修行,那還有什麼分別?
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希望佛菩薩能夠慈佑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每一個人身心能夠健康,好好的在很短的人生之中修持有成就。
感到佛道的不可思議,眾生皆有佛性,只因無明,造業,而墮入惡道。
因此今生我們要好好修行,善業築壁,悉發菩提心。

【天上聖母開示言】

晚上這篇聖訓文,可以說都是白話文,因為若是都寫一些經典的,
要看的人,也不一定看懂。要翻譯者,也難翻譯。所以我儘量用白話文,
讓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可以看懂,知道我在寫甚麼,才不會為了都是出自經典。

也再簡單的做個補充就好,雖然我今日白話文,很長,有51句。

首先要說的,大家要注意。就是這季節的交替,現在已經是秋天,
再來就要進入冬天。
秋天、冬天,這季節當中,無形在流行一個真嚴重的,說流行感冒。

時代的演變,時代的變遷,時代社會文明越進步,這是必然的,
但是在這社會科技進步中間,卻是為著權勢、榮華富貴,一些道德,
一些良心都不見了。

道德文化,已經消失殆盡了,守法的、守規矩的,輸給不守規矩的,
今時人們越演變,不說光是開車路上被按喇叭,(當然惡意的不在此限)。

所以社會現象亂糟糟,一些說聖賢,表示能人,能人現在也還不敢出來,
小人得意之時,能人會被打死,時運若到,自然上天派能人出現,
不然一直下去 就糟了,世界上的事情也處理不好,戰爭爆發起來。

現在比較嚴重的說中東國家,戰爭死傷了好幾萬人,連記者去生命也沒了,
向誰討。表示比較危險,戰爭整年的烏克蘭大家都知道,現在援助以色列,
又要援助烏克蘭,就沒辦法了。

說的是國外,第一句話說的,流行感冒,無形的殺手,無管你是皇親國戚
無注意 無小心就真艱苦。

保重身體,知吃吃穿,不太過莽撞,閒事不理,比較沒事。
因為大環境生成這樣,世局生成這樣,在凡塵中我們像小螞蟻,
好好保護自己,過自己的日子,身體照顧好,會走會跑,除此以外
當然上天幫助咱,也苦勸咱 好好修心,好好修持,不管有錢沒錢,
不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已然這樣了。

主要修持這世,為著以後作一個思考,修身養性無壞處,當然這過程
無那麼平順,但是要看汝有覺悟否?若有在修心養性,作一些善德,
這些上天都知道,而且有紀錄清清楚楚,無法瞞天騙地。

等有一天,天年到了,三魂七魄離開後,來世去找哪一個人家來出世,
就不是你可以主張的。不是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

時常說因果循環,上天記得清清楚楚,閃不過,今生都如此,不說六道輪迴,
去到別道就不好了。

一條性命都在划剃頭刀,守德守善,自己自覺,修自己,也真好。

這樣對得起天地、父母、九玄七祖,這樣人生才有淡泊意義,
若無那有啥意義,現在很多人讓你料想不到,每天睡醒,好在還能看到
今日的太陽,若無「自心」自己無,就去了,「自心」,湊在一起,
自心無去,就無了。

「七日來復是天道」,易經說有六爻,到第七爻就變卦,現在天地當中,
一星期第七天,是休息日。

配合天地,一天24小時,12時辰,都嘟嘟好。春夏秋冬,也都配好好,
易經中留下包括天文地理。萬化是萬端,這簡單說,七日來復,無第七爻。
第七爻,變歸魂卦、遊魂卦。

當然這些由易經說入。初爻:冬天,履霜,堅冰至。


天人之際已應驗,珍惜此生好修行。

「臨觀眾生之覺悟」,「臨」:地澤臨。「觀」風地觀。以上看下,以上臨下。
觀也是以上看下,說此方向,自己再去深入了解。

第一句「天地乾坤一掌中」,乾天,坤地。天文地理,風水八卦、九宮,
都在先天卦。天道,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