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天上聖母降 天地大道有秩序 上下同道且同德 聖人取而效法之 母教導以君親師 降靈開示且訓勉

112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一)

民國113年1月24日【歲次癸卯年十二月十四日】

天地大道是「有秩序、有規矩、有禮儀」的祥和社會。
對於世間事,我們絕不能漠不關心。我們要學習大道,
「慈愛、正直、無私、護生」的精神,消除「私心為己」的妄念。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音希聲,佛藏眾生。

宇宙中隱含著一種無形的秩序。這秩序支配著宇宙的根本法則。
任何事物都隱藏著因果律。一件事情,隱含著另一件事情,
是事物最根本的本質。

「天地是最神聖玄妙的,尚且存在有尊卑、先後的秩序」,我們看這個「天地」,
四時有序。春夏秋冬,四時八節。「天地」,也是一樣是有秩序的。
我們能否從有序的自然中看到混沌的大道,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一切正信,宗教都告訴我們眾生平等。平等從何而來,一定是在秩序下產生的。
只要堅持在社會各個層次上,以求取全域的、動態的平衡,一切不符合歷史發展
的腐朽事物,自然會被淘汰,一切符合天地大道的事物,必然會有秩序,
不會顛倒錯亂。

若星辰沒有秩序,則風災、水災、地震、山崩地裂。
若人沒有秩序,精、氣、神不順,百病叢生,而維持這井然有序的力量,
我們稱之為道。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
人有三寶「精、氣、神」。道的三寶「關、訣、印」。

道為萬有根源,未有天地,先有道。天地萬物,無不包含在道中。統而言之曰:
「道」,直而言之曰「理」。「大道無形,透過一炁流行、五行化生。剛者為陽,
柔者為陰,陽氣輕浮為天。」

天地自然的規律、身心性命的法則、倫理及政治社會的秩序,各有各的邏輯。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謂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孔子説:「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
犯罪為恥;用道德教化、來引導,以通天下之志,就是天下人同道同德。只有君子,
能領導大眾同道同德。」

《易經》聖人用來推崇道德及擴大功業。智慧崇高而禮節謙卑。崇高,是效法天。
謙卑,是效法地。
天地,設定了位置。《易經》的道理,在其中運行。助成萬物的天性,保存萬物。
天地陳設於位,謂知之與禮。而效法天地也。

「而易行乎其中矣!」變易之道,行乎知禮之中。言知禮與易而並行也。
尊卑先後,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所以聖人取而效法之。制定人倫等級。
聖人「崇德廣業」之事。易道,應用於人事則為「知與禮」,「知崇禮卑。」
「知識」效法天道,所以崇高。「禮儀」效法地道,所以謙卑。

天道運行上,太陽與月亮,交相推移,而光明常生。天地的運行變化,聖人加以效法,
而制定卦爻的原理。天象垂示我們一切現象,顯現了吉凶。吉凶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聖人則之」,聖人效法,而發明很多宇宙物理,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文明。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就是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繫辭焉!所以告也!繫辭於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謂於繫辭之中,定其行事吉凶,所以斷其行事得失。

「天地君親師」,為人們長久以來祭拜的對象。古人多設「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
供奉於中堂,充分地表現出中國民眾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長輩的懷念之情。
血緣的父母,是爸爸、媽媽。文化的父母,是老師。有時親生父母,正因為血脈之親,不免
感情用事,太過執著某一點,子女的事情,反而不及老師看得透徹。

無知:是圓滿的般若智慧,是擁有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圓滿,菩提涅槃。
即是無念,用心如鏡,六根接觸六塵。真的是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

佛法求什麼?求無知。
世間人求有知,有知,起作用是有所不知。人,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無知是真心、是自性。般若無知,是無所不知。因為我們有知。你有知,
有知,就是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就有所不知,你沒有學過的東西
你完全不知道。
無知,無所不知,沒有學過的東西,問也會知道。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
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即般若,無所不知是智慧。

清靜是本心,心若不定,常隨境轉,不免被外境所移,心生我執。
從「無知」修,不急著求知,先求無知,真正到無知之後,只要一接觸,
就明了、就通達,就變成無所不知。

《般若經》「無知而後無所不知。」
《大智度論》說,文字,即能詮教。觀照,即能觀智。實相,即所觀境。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
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即真諦之無也。
是以般若之與真諦,言用即同而異。般若無知的另一面是,即是不立能知
與所知,但不是如龜毛兔角這種本來就沒有的無。

《楞嚴經》佛對阿難說。
原文:「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
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

阿難對佛說:「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滿十方世界,湛然常住,覺性不在。」
由於智境相對應的關係,故般若之智,既無有所知,也無所不知。所知及所不知。
所具「知即無知、無知即知」。

般若與真諦之間的相對應關係。
佛告阿難:佛聽見阿難這樣講,就告訴阿難說了,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
你現在說這個覺知分別的心性,什麼地方都不在。無著,就是「無在」。
不知之知:正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清靜心。無知,根本智。知者不言。

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聖母說「有知、無知」。

《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
此智慧非世俗人所能有,是成佛所需要的特殊認識,其特點是能洞察諸法實相。
無知,才能無所不知。
知識,不是說不好,不是說,不要它,佛法也要它,一有貪愛之心,即為境界所纏繞。

眾生不能成佛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沒有了,二障破了,就能圓成佛道。

「聖心無知」,聖人的心,無知,所以他起作用的時候,
「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無知之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
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
凡有知見,外不能離六塵,內不能離緣影,知見愈多,而塵勞愈甚。終日為知見所縛。

一切諸法,盡知盡見。六道凡夫,佛菩薩給我們講經,無知,無所不知。
無見,無所不見。無說,無所不說。無知,無所不知,乃至一切皆知。

故般若聖智之無知,其由乃在性空不真,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
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即真諦之無也。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有所知者。取相知也。
若有取相知。則無,無相知也。又取相此即忘彼。知事即迷理。故知有所知者。則有所不知也。
以聖心無知,無所不知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經云「無知而無不知」,知即無知、無知即知。文字一立,即可能生執,故以否定的文字。
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

論說:有一個知,就有一個不知,這是相對了,此即有一個能知,和一個所知,
既有知和可知,聖人的心,就不是虛。
無覺知性本智,如像入鏡中,真知無知,無所不知。以心遍即法遍,以法即佛故。
以智通即境通,以境即心故。

《華嚴經》「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知止於不知。不知之知。無知而無所不知。

才是真知。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若心起見,

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遍照一切法界之義。
「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認知無知」,才能真正享受人生。因此,人類的智慧,必須由「無知之知」,
即自知,自己無知。逐步累積。簡單說,它不單是要正確,也必須是有所依據、
經過證明、是可信的。

「人定勝天」,相信我們能夠克服的災害。但是如果過分執著「人定勝天」,
往往會破壞了大自然的環境。憑雙手創造命運,相信人定勝天。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聽天由命,人強勝天,成事在人為。

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改造環境。
發展科技的目的,是要使社會更進步與更方便,現今任何東西都追求輕便巧小。
例如:電腦,從一開始的真空管到現在的個人電腦,從體積和重量龐大,到體機
和重量更小。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出行,及高鐵等,都是例子。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有許多設備,通過其他科技進步來實現,這些科技
在日常生活中更顯重要。隨著時代進步,加上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傳播日趨快速,
大家的生活習慣也進而改變。過去怎麼可能想像得到,21世紀會出現VR、AR等
實境應用。

生活就是一場修行,給你磨礪,讓你變的堅強。給你離別,才會感知聚的喜悅。
給你痛苦,才知道什麼是甜美。經歷失去,讓你懂得擁有時珍惜。經歷失意,
讓你學會從容的選擇。給你缺憾,才能領略完美的人生。

行為正大光明,不用不正當的手段,以達目的。為人正直,不走旁門左道,
不入邪門及歪道。旁門八百,左道三千。腳踏實地,才是獲致成功的不二法門,
別做著「邪門、歪道」的事。

自然就是道,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生活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種事情都是。
命運,誰都無法把握,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順其自然,無論身處逆境、順境,
無論貧富,有智慧的管理者,應順從大自然法則,順「道」而行,做到不斷內省,
是否合乎「天道」的無私,努力去除對物質奢望,進而能抵抗外在的各種誘惑。

順道而行的第一個要點是“利萬物”。可以去除掉內心的雜念妄想,自然會清清
楚楚知道,要如何來為人處事,這也正是道的指引。這樣就是「順道之行」。

順其自然,看淡一切,看破放下。這是人生大智慧。人生短短幾十年,經歷很多的
酸甜苦辣,很多的幸與不幸。

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也正因為瞭解順道而行的哲學,
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
「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即是從此出。
《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揭示了天地萬物陰陽變化的玄機。得真智慧者,順道而行。
自然是天性,順其天性,則長久不衰,不爭功名利祿,無憂無慮。

「順道而為,才可得福,逆天違勢,終究是禍。」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樣,
一個性情高傲冷漠的人,所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

順道而為,即自化。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王者、侯者、統治者,如果也能遵
天道,順天理行事,那麼萬物也自然的順天理,而生生化化。社會政治也會做到按照
道德規範進行。如果人能夠順應「道」,「道」,也會將人推著向前行,去到美好的
狀態。是積德的過程,只要是在積德,那麼德也會自然地幫助個人。而且積德也是
悟道的方法。

夫道者,自本自根,無所因而自然也。活在當下,認真做好當下每一件事,就是
「順道而行。」萬物有一種自然規律,凡事「順道而行,不要逆道而行」。
人生懂得「順道而行」,也可以說人生處處都是道場。關鍵要看你懂不懂得怎麼去
修行。

修行的正道。先賢有言:「無魔,不能成道。無考,不能試真。無奸人,不能顯現忠貞聖德。
此之謂也。」
人心自迷、自惑。凡人也要經過一番鍛鍊,才能成聖、成賢。聖人、賢人是沒有沒有習氣毛病,
一切都是清淨的。

執著、障礙,而不能成佛道。一為煩惱障,二為所知障。凡人所以不能成聖成賢,都因為
被雜念及慾望所纏。修持,才是正道。「道隱道費,自有天定」。
費就是顯。隱藏起來的時候就叫做隱。

佛無眾生,不能成佛。眾生沒有佛,也不能得救。佛與眾生,本就是相輔相成。
只要做得和聖賢一樣,都可以成聖、成賢。

由此可知,心才是根本,要明白這念心,就要學會觀照心念,有吉祥的智慧、有殊勝的德行。
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過他人所沒有的德行。
發願,而不去實行,也不能成佛。這「信、願、行」三資糧,是成佛的基本。

我們修道,是修自己的道,了愿,是了我們的愿。道之宗旨,是正心、識時務,知進退,辨別邪正,真偽,去妄存誠,以行正道。
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都回歸到正道,與聖賢所講的倫理道德都相應了。

晚上聖訓文,真簡單,主要也是說到「道」,接續上節「說道」。
因為現在真多人,都無照這個「道」,違反「道」,在行事,都講究
「快速」,無照著大自然的順序,所以不好的事情,每一天都有。

所以開宗明義,第一句,「天地大道有秩序」,為何大道有秩序、有規矩。
自古以來到現在,咱所知的,尚未有看過天地顛倒反,四時八節,不曾黑白來。
月圓月缺,也不曾顛倒迺過。這就是大自然,不變的「道」。
因為萬物一切,都是「道」。你說「道」是啥?
無法用文字、言語,形容「道」是啥?但是這自然型態,就是「道」。

就如現在是晚上,一下子要叫它變成白天,是不可能的,照時間在行,
寅時一到,「雞報寅」,自然就雞啼,現在是如此,以後也是如此。
所以天地,這大道,永遠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是咱人類,比較萬物,
不知道是太巧,還是巧過頭,一切都想說要改變,但是這大自然的道,
就是讓你不能改變,若改變了,可以說,就要毀滅了。
像地球、太陽、月亮,的運轉,要叫他迺回來,這樣天地就毀滅了。

所以是不可能的事,所有萬物的一切都照順序在行,就如「種瓜得瓜、
種果得果。」你種啥自然長啥?但是今時科技說,可以接枝,這是一個過程,
但是歸根究底也是一樣,非原始的道,怎樣形成後面的果,這根源猶原無改變,
所以天地,道,是很規矩的,只是人無照規矩而已。

「上下同道且同德」,當然看你是解釋哪一面的,包含是較寬廣上下同道。
不管你是做大官的,或是乞丐羅漢,不管你是貧富,都是在道的運行之下,
若是一家之主,或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若是與你的子弟,你的百姓,
有一個共識,有共同理想,向共同的目標在行,但是做高的、領導者,
你不是說全部工作都是你在做,是要讓基層的人員去做,各盡各人的本分,
各盡其才,各人守各人本分,各人在各人位置當中都不亂,才能同道,
下不犯上,上不用嚴刑峻法在控制,才能同道同德,才能國泰民安,
才能家和萬事興。

「聖人取而效法之」,聖賢效天法地,知天道流行的運轉,自然的天道,
照規矩來,教化庶民,教化一些不知道的人,這是聖賢用天道,秩序,
來教化一般庶民。

「母教導以君親師」,誠如一個家庭,做母親的、做父親的,教育子女,
不能像治理國家一樣,用嚴刑峻法在逼,如此子女會越教越狼狽,越反抗,
「君如主管。親,師」,如父母、如老師,可以開導、指導,讓你有空間思考,
如此你的子女,百姓,都會聽話,知道尊卑、進退,知禮節,所以做事有分寸,
以後進入社會也一樣,不是「唯我獨尊」,「也不自卑」,說我最壞,每樣都輸人,
這也不是這樣說。

這是大自然的一個天道,所以老子說的「無為」,大道、天道,像無啥作為,
但是又無所不為,天地生人,生造人後,就沒管你了,你自己生成,你要往東
就往東,要往西就往西,業就是在此形成,不管善業、惡業,就是各人自己形成,
天地也沒管你。咱每個人都有業,出生帶業來,出生後,業上加業,都在「業」中,
都業不出頭,一些業,減一些,又加一些。所以我們,要有智覺,要開悟,有智慧,
要有覺醒。所以這「道」,因為無形,你看不見,你也不知道,但是你的所作所為,
一言一行,就是「道」。

「道」,是無所不為,啥都做到。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好人有好道,
壞人有壞道,盜賊有賊道,所以每種都有道,你如何去分別道,一些聖賢,一些經典
當中都解釋真多,只是咱不能深入「了解,頓悟」,所作所為,憑自己的感覺,憑自己
環境所造成,不管善念、惡念,瞬間產生了,做下去,有時可反悔,有時一失足成千古恨,
無法反悔,所以「一念之間」,真的很重要。

所有種種,如何區別?怎樣遵循?知道啥是好,啥是壞,隨時代演變,科技進步,
以科技來改變現況,咱簡單說。影響咱人類,最大的人生四大事,「生、老、病、死」,
誰人都無法脫離、避免。生:求生,不易。死:求死,也不是簡單。生有條件,有原因。

生,有生存之道。死,大家都要,長命百歲,誰人要七早八早,就恐咖俏。
病,大家都希望有健健康康的身體,有快樂的人生,說嚴重一點,說肚子做藥櫥,
你說一半餐沒吃飯,還能活跳跳,你沒吃藥,就會死翹翹。
所以病,是人類最大的挑戰,我們要怎樣避免這生病的痛苦。

除了自己有健康的身體,有一些正常的知識,知道怎樣養生之道,不能過度使用
與破壞,年輕時不要展勇,養生之道,真重要。說年輕不養生,年老就去養醫生,
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生老病死」,大家都感覺可怕,都不愛,大家都愛長命百歲。

這輩子做個好人,不說壞人,壞人,啥都不用說了。所以做人不易,今日追求科技,
不錯,時代演變,需要科技,像以前入京城要走上好幾個月。今時台灣頭到台灣尾,
一天走幾趟都可以,隨便你,這是科技帶來的好處。

科技讓我們帶來真多的方便與好處,科技帶來時代真好的產物,但是破壞一切的
大自然,一點一滴一直破壞,第一發展無路,你受大自然的反撲,破壞掉,自然產生,
形成這種情形,你要受到環境變遷的壓力與變化,像今日科技發達,把大自然,無窮
無盡的改變,當然今時,一國到另一國,飛機很快,飛來飛去,產生的負面,科學家
都知道,無窮無盡的開發,把一些大自然,都破壞,溫室效應,調節大自然的空氣,溫度,
就不一樣了,冷很冷,熱很熱,溫室效應,南極北極冰山,封存幾百千萬年,
病毒釋放出來,已經漂流空氣當中,菌散發出來,在雲中,一個瘟疫病毒疫苗,研發不及,
剛研發出來也無效,今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多少人犧牲了,宗教家說收圓,已經收了多少,
算是很多很多,宗教家說收圓,要收到幾時才會圓,這還要看年運,說至此,我現在宣布。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