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福德正神降 福造天下蒼生興 德篤實輝顯於外 正邪善惡起於心 神道以教化於民 降靈開示以垂訓

112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一)

民國112年7月5日【歲次癸卯年五月十八日】


造 天 下 蒼 生 興
篤 實 輝 顯 於 外
邪 善 惡 起 於 心
道 以 教 化 於 民
靈 開 示 以 垂 訓


曲 能 有 誠 非 空 言
致 曲 為 立 本 之 學
致 曲 必 先 擇 善 也
擇 善 而 能 固 守 之
才 能 止 於 至 善 爾
人 之 於 處 事 接 物
曲 在 事 物 之 中 矣


人 道 相 處 趨 複 雜
圓 滿 盡 善 孰 不 易
利 害 關 係 越 微 妙
因 而 爭 奪 紛 擾 起
人 生 價 值 已 扭 曲
倫 理 道 德 漸 忽 視
權 勢 財 寶 卻 為 尚
上 觀 眾 生 之 偏 離
人 心 物 欲 所 蒙 蔽
若 是 不 能 覺 醒 悟
一 切 災 殃 難 化 塵
受 苦 受 難 眾 生 也
眾 神 慈 憫 救 眾 生
下 降 凡 塵 來 救 渡
指 引 迷 津 避 災 劫
災 眚 罪 愆 人 自 遭
業 障 苦 楚 溺 沉 淪
扭 轉 乾 坤 化 消 弭
唯 有 自 覺 來 轉 化
天 機 顯 象 在 北 斗
樞 紐 奧 密 已 垂 象
知 其 天 意 有 幾 人
天 干 地 支 排 一 排
來 來 去 去 之 轉 機
有 心 之 人 可 測 之
欲 離 今 期 之 劫 難
修 心 養 性 為 上 策
安 身 保 命 為 優 先
一 切 真 如 一 切 真
一 切 空 幻 一 切 無
安 身 立 命 立 本 根

嘉義 菩聖宮 福德正神降

福造天下蒼生興 德篤實輝顯於外 正邪善惡起於心 神道以教化於民
降靈開示以垂訓

曲能有誠非空言 致曲為立本之學 致曲必先擇善也 擇善而能固守之
才能止於至善爾 人之於處事接物 曲在事物之中矣

人道相處趨複雜 圓滿盡善孰不易 利害關係越微妙 因而爭奪紛擾起

人生價值已扭曲 倫理道德漸忽視 權勢財寶卻為尚 上觀眾生之偏離
人心物欲所蒙蔽

若是不能覺醒悟 一切災殃難化塵 受苦受難眾生也 眾神慈憫救眾生
下降凡塵來救渡 指引迷津避災劫

災眚罪愆人自遭 業障苦楚溺沉淪 扭轉乾坤化消弭 唯有自覺來轉化

天機顯象在北斗 樞紐奧密已垂象 知其天意有幾人 天干地支排一排
來來去去之轉機 有心之人可測之

欲離今期之劫難 修心養性為上策 安身保命為優先
一切真如一切真 一切空幻一切無 安身立命立本根

【聖訓解析】

福造天下蒼生興

不論當朝或在野,都以天下蒼生為念。
訓勉人們,僅一「誠」字相傳。
應學古人之賢德,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德篤實輝顯於外

「德篤」君德也。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旡咎。
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而德已顯於寰宇。乃聲施澤溥之機也。
默達於外。豈非承順之功用乎!可一以貫之。所以,
克紹濂洛,關閩之緒。
踐腹篤實,弘開禮義之門。
立體致用,利義分辨,於世道人心。
君子之道,研鑽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正邪善惡起於心

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
社會大眾,大家應該多多「發揚善法欲,去除染汙欲」。
什麼是善法欲呢?
在每天的生活中,念念上報四重恩,心心下濟三塗苦,正邪俱不用,
善惡不思,方是見性。有正念、正能量、正向思維。
以正念來觀照世界與自身,就是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就是讓人產生正能量。
《六祖壇經》本體並無善惡,由於起心動念才產生了善惡、對錯、正邪、
是非等對立的概念。
則有離道之虞,故在修程中,須不斷存養己心之正、之善。
人道論善惡正邪,「善則正,惡則邪」,善惡二途均發於心之一念間,
即起心動念之間,而別正邪善惡,可鑑心乃善惡之樞杻。
人道崇善去惡,也由一人一生功過之總結而論善惡。
善惡拔河,正邪難兩立,善惡在拉鋸,把握因緣,虔誠聞法共修。
幸福的質量,來自於心靈的飽滿。
佛法:「禪者,佛之心」。
明是非辨正邪、明善惡識因果。
覺性起用光明顯赫,方寸之間天地見。
在善惡明暗的消長中,不忘記自覺的能力,始終都是本具的。
反省檢討、覺察覺照的當下,便是從煩惱妄想當中破暗為明。
令覺性的光明熠熠顯發。我們信仰宗教,必須要有智慧,
一定要明辨正邪、是非,不能盲目地信仰。
我們這念心從早到晚,善惡念夾雜,有時昏沈、迷糊,
這個佛性就起不了作用。
古德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念從何起,
妄念若不起,真心任遍知」。

神道以教化於民

神道設教,順應自然之勢,效法天道運行的奧妙,設教化於天下,使百姓順服。
後「假藉以神鬼之說」作為教育手段,借「禍福因果」之說以勸戒世人。
「神道設教」思想。
「聖人以神道設教」之所以有「天下服」的作用,並不在於聖人以鬼神之道治人,
而在於神道的教化於民的功能。
中國古代宗教,經過人類文化,其突顯的已非鬼神信仰,
而是在宗教禮儀中所借助鬼神之道,設立教化的學說。
強調宗教祭祀的社會教育功能,最能體現儒家人文主義宗教觀的特色。
聖人體之以設為政教,故人觀之,如見春而知其必暖,見冬而知其必寒。
其暖其寒,皆其所自然,下民觀視而感之於心,不待有所設施措注自然化服。
所謂以神道設教,對「神道設教」的概念,雖不同於《易傳》的原意,
然其藉神佛降筆來宣揚儒家的倫理道德,亦可視為儒家通俗化與宗教化的表現。

曲能有誠非空言 致曲為立本之學 致曲必先擇善也 擇善而能固守之
才能止於至善爾 人之於處事接物 曲在事物之中矣

曲能有誠非空言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
故曰:能有誠者。「言非善,雖曲亦無誠也」。
故天地之德,以悠久不息為用也,此中功行,修道之士皆能證之,非空言也。
唯天下至聖、唯天下至誠,以明德達道,非空言所致,成聖成誠有實境可徵。
由外有德,以昭於天下後世,而莫不尊親。
故《中庸》之教,以誠為始終,能誠則道成,不誠則性失。
曲能有誠,故位育之功,參天地之德,非空言其理。
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非徒語其道,皆實功實行。
「唯天下至聖」、「唯天下至誠」,以明德達道,非空言所致。

致曲為立本之學

所謂能致曲也。由能致曲。方能見其有誠。由誠蘊藉於中。
而和氣鬱然發於顏面四肢之間。昭著彰明而不可揜。
是由誠而形。形而著。著而明。無往而非性德顯見。
故以上已行子臣弟友之道外,及有餘力,實現親民之道,非空言也!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就是方法問題。
不能直接明誠、不能頓悟,那麼先做些養生的功夫。
譬如:所以佛家講修養的方法有八萬四千。後之學者,誠能如群聖已然之效,而率之。
即自謂學尚實踐,非託空言。
「初非有真識見,安得有真踐履」,亦即「明體方能適用」之義。
亦即是致曲為立本之學。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致曲有誠德發於外。
中庸以『生知安行』為知。「學知利行』為仁。
何也?論語說「仁者安仁」。
「誠之者人之道」,「其次致曲,曲能有誠」,皆是教人做去。學、問、思、辨者。
「致」前之功也。非博、審、慎、明,則曲無以致。
一曲能誠,則既不患其執之不固,而唯是致之宜弘也。
夫子之教,中庸為本,而其始基,戒慎恐懼,慎獨之行,及其成功,致其中和,位育之德。
故修道以觀竅致曲為先,先止其所,以安其主,而後不離乎道,漸歸於極。
修道不外致誠,致誠必先立本,而後由道體以悟出中和之名。
中為道本,和為道用,本為其體。所謂的「中」,是天下之大本,一切的根本;
根本就是實相,為諸法之體,因為一切有情、無情、凡聖淨土、東西南北都是歸於實相,
此即「萬法歸一」。所以,實相是一切的根本。

致曲必先擇善也

非是,則存養者不得其道。故省察為存養之先,而戒慎為修道之始也。
人知此義,而後可志於誠。故未能至誠,必先修養。而擇善固執,實為修養之基。
此節「致曲」不外斯義。
止於至善,則必先知止。
於致中和,則必先致曲及擇善固執。
是道也,蓋明道之所終始,而成行之所初成,莫能外此有所得也!
故知止也、致曲也、擇善固執也,皆為儒者立身行道之本也。
變,改惡為善也,變之久則化,而性善也!
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戒慎恐懼,必先慎獨,省察中和。
曲則全也,以此繫心。無有不定,禮者致曲,致曲有誠。
性至善也,中至道也。成道致中,全性止善。
未至於聖人,必擇善,然後能實明是善。
必固執,然後實得是善,此人事當然,即人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其次致曲,曲能有誠」,皆是教人做去。

故天、地、人,必先各得其真理而後立焉!
人列三才之一,為萬物之靈,立天地之中,
通四端,兼萬善,此所以得其真理也。
茍失真理,此形雖存,此理則亡矣!
故修道以觀竅,致曲為先,先止其所,以安其主,而後不離乎道,漸歸於極。
此凡修道者不能易也。
然真人、聖人,智慧充滿,定力強大,不止自止,不修自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自明誠,謂之教」。和「致曲」「誠、明」為根據,誠既是真實、無欺的存在。

擇善而能固守之

擇善方能固執,自用無非剛愎。
朱熹《四書集注》認為指「君子固然會遭遇逆境」,
但「君子依然堅持固守節操」亦可的原因,與應對方案。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擇善;篤行,便需要固執。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選擇好的、去跟從、採用。選擇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
古人說「過而能改」是「善莫大焉!」最大的善了。
「不知而作」的人,或者缺乏見聞,或者見聞不廣。
或者見聞雖廣,卻不能擇善而依從、牢記,如此腹笥空空,
無知妄作,是孔子所屏棄的。
儒家講求擇善固執,擇善之後,還要固執。固執就是堅持原則,決不妥協。
但要分清一點,固執所堅持的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表現方式。
貞固:謂「擇善而固執之」。
固而不正,則眾議得以屈之。
正而不固,則眾力得以傾之。
唯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乃足以立事,故曰:「貞固足以幹事」。
子曰:「固窮者,固守其窮」。
子貢之學,多而能識矣!
「擇善固執」,這是出自《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擇善固執,認爲是正確的、合理的,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才能止於至善爾

「止於至善」我們應當在人生中明確「建立向善的目標」。
「擇善而從之」由此才能自覺「改惡」。
「止於至善」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至善,事理當然之極也。
「止」當「必至」。必須達到。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哪裡不是應該做的,有一種卓越,
爲核心的高境界追求,最完美境界。
上升到人性的層面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博大的學問。大人之學。
「止於至善」凡事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讀書要充分瞭解,反覆思考,融會貫通。
處世要進退有節,中規中矩。
做事要講求效率與完美。
「止於至善」自利、利他,都圓滿了,達到最高的境界。
善有上、中、下之分,至善是最高點,這就是三綱領。
我們不是完美的人,但我們可以追求卓越,讓自己變得更好。

人之於處事接物

要想著維護,不能有一點說壞話的念頭。
對於貧寒卑微的人,要想著禮遇他,不能有一絲傲慢輕視的態度。
自律只有謙潔最適宜,處事以不爭先為崇尚。
應置身於利害之外,提出倡議的人,則應設身於利害之中,
才能知道利弊得失。
待人處事:要能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為人處世:要知己、律己,進而知所應戒。
能夠嚴以律己,做人不可傲氣,但要有傲骨。
只要去除「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就回歸智慧。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
真心是真實智慧,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曲在事物之中矣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
蒙蔽於偏頗一隅。只認識事物的片面,蒙蔽於大理。
治則復經,能夠糾正錯誤,則恢復正常的道理。
兩疑,三心二意,則惑矣!
實中曲盡,善化他人的人格,才更能反過來成就「自我」的仁德。
以「智」為兼,面對為反面之事物的「由曲以成直」之德。
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
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
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
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易曰:「謙尊而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澤山咸」之大象曰:「君子以虛受人」。
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
是知無不謙虛之聖賢,非如今之學者,一善一長,自以為莫己若也。
或恃其才,以沾沾自誇詡,或放其心謂物論不足畏。

一切真如一切真

一真一切真。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
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為法。
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
《大乘起信論》「若一切眾生同有真如,等皆薰習,云何而有信。
一切眾生,雖然身處恚癡貪欲與煩惱痛苦之中,但卻具有「如來藏」。
諸佛比喻「法身」。
真金比喻「真如」珍寶藏。
眾生心的「體大」,指「一切法」的「真如」性說。
這是遍一切的,無二無別的。盡十方,窮三世,一切的一切,
無不以真如為體。
眾生的心體,即此「真如平等」性。
真如無有世俗境界,離於見相,別無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是真如者。
諸佛真實明白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
以方便智,除滅眾生無明,令其見本法身,有不可思議。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一真:是指絕對的真理而言。
華嚴宗所謂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謂諸法實相,都是不離自性。
站在真如的立場上談性,則一切法的不虛妄性,和不變異性,即是真如。
故說「一切真如一切真」。

一切空幻一切無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凡夫總是為名利、空幻的東西奔波、辛勞,
而這一切,都只在這一念心。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世間一切皆為空幻,沒有一件東西真正屬於你。
你來,皆大歡喜。你走,兩手皆空。唯一屬於你的,就是你活著的每一個瞬間。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都是虛幻。行於世間,不捨世間。
知道世間空幻,而不捨世間,知道眾生本空而仍然救度眾生,這叫做「超過」。
我們要想完成佛道,必須遵循佛陀的教誨,諦觀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教理,瞭解諸法的空幻,
對於一切萬有現象,心中不起絲毫貪戀。
維摩詰「這宇宙世界本來就是「真空智」,可以講一切皆空、一切法皆空,
所有的法都是空的」。
「真空妙有」,有也是空,空也是有。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
真空妙有之用,一是了悟世間的虛假,知道色空不二的道理。
「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的自性空幻不實,更進一層地觀察。
所謂「空性」,即是指一切事物的不定性、變化性、可塑性、可作性及可滅性。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一切有為法,如空幻泡影。善法、惡法、身心等皆是有為法。
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不可依靠。依靠這些幻法修行,其果亦幻。
證一切有為法,如空幻泡影,所見皆是六塵影像,所見皆空無一物,唯有影像。
故無所可執著,本然無著,本自解脫。

安身立命立本根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不知命,就不會去修命。
不修命,就無法安身立命。
何謂命:天命。宿命。陰命。
安身立命之本,首先讓自己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同時通過這樣東西,
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與使命,精神世界得到滿足的某樣東西或特指。
安身立命:命在我身,或安天理之必然,或幸氣數之或然。
「立命」的意蘊,本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盡心上》人生的一切意義和價值,不過是「安身立命」而已矣!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安身」古人認為:「性」與「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性是根,命是果,只紮下根來才能結果。
「性」與「命」相連,人只有定住「性」,才能立住「命」。
人生之本:安身立命,安家立業,安閒自在。
德凝人心,道濟天下。
一個人的德,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格局,以及他所能承載的事業的高度。
治國事天的根本法則,示人立本窮源。
世間萬物,非深根固蒂,則不能安身立命。
更不能長生久視。
治國與修身的根本。

【福德正神開示言】

「福造天下蒼生興」
誰人有這麼大的本事把福「福造天下」,放眼天下找無這個人。
但是為何還要說「福造天下,會興旺,會繁華」。
這個人是誰人,有人猜的到嗎?
其實就是你自己本人,想簡單的「福造天下蒼生興」。
除了眾神佛,就是天下蒼生每個人自己,禍福是否都是自己招惹的。
自己做,當然自己受。
所以一句解釋,看是廣義、還是狹義,但你們所說的也都對。
我所說的是另加一層。

「德篤實輝顯於外」,
「德」篤實,一個人道德真好,內在真充實,不是虛假情假意,那是虛華不實的,
明眼人一見就知。

你若真的很誠懇,很有道德,光輝在無形中浮在外,若像觀象,
有修的人,真樸實,一般來看都知道,你是奸詐的人,
人一看也都知道。所以「相由心生」,你肚子有東西,也看得出來。

「誠於中、形於外」,所以做人要實在一點。人說,做人不必太奸巧,太計較,
點點滴滴,不計較到那麼小心眼。
所以形若「篤實、厚實」,「誠於中、形於外」,這個人德高望重,一看就知,
這是一個人內在修為,人與人的相處要誠懇,不能斗斗鬼鬼,面前說一款,
後面說一款,如此就不實在,就失去做人的道德,所以正邪就是好壞、善惡,是非,
都是在一念之間,想歪就是歪的,想正就是正的。

雖然每個人的心都是偏左,所以人的心思,都是歪的。
所以才叫人修,就是把心修正。把心思、心念、意識,修圓修正。

「正邪善惡起於心,神道以教化於民」,
人與人相處,互相信任信誠,才能和諧,減少一些紛爭,鬥心,動心機,
如此社會就會比較平靜,倫理道德和觀念,正邪善惡起於心。

「神道以教化於民」,神道有宗教廟宇,勸人為善,勸人做好事。
三世因果,前世、今世、來世。父母、自己、子孫,都有連帶關係。
為何只說三世因果,因為再上上代,那離太遠了。
30年一世,上一代父母,現在自己,子孫,三代。
三世因果,報應比較明顯,太多世有些不知了,原因難查,
這就是修道,來教化庶民。

解釋7句
「曲能有誠非空言,致曲為立本之學,致曲必先擇善也,擇善而能固守之,
才能止於至善爾,人之於處事接物,曲在事物之中矣!」

「曲能有誠非空言」,
「曲」,「委曲」,如何「周全」。
「曲」能有「誠」,不是空話,為何「曲能有誠」。
比喻最簡例:「敬拜神佛拜祖先」,是否要有誠懇的心,行禮,點頭,
甚至「下跪」。
委曲自己,但是主要有「誠心誠意」,有誠懇,你才要委曲自己。
說白了,拜別人祖先不可能委曲周全,有誠心、誠意誠意誠懇。
所以委曲自己,是周全這事情,這事可以圓滿。
所以《大學˙中庸》句讀「曲能有誠非空言」,「致曲」,委曲自己,是根本學問,
在啥環境之下,可以真心委屈自己,來周全此事。

「致曲為立本之學」「曲在事物之中矣」
做人的根本的學問,有人真硬鼻,甘願被斬頭,也不點頭,主要要有誠心配合委曲,
周全此件事。

「圓滿盡善殊不易」
但是要委曲自己,以善為出發點,不是像詐騙集團,有堅心要騙人,是他的堅持,
但是出發點不可取。
付出自己誠心誠懇,出發點要善才可以,保持「擇善固執」,保持善心善德,
委曲自己,才能達到「止於至善」,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大學之道中庸,「定、靜、慮、得」如何思維,所以委曲自己,周全事情,
雖然說來不難說,但是要做,有人就是「硬鼻」,做不到。
有人出發點是好的,有人出發點是壞的,騙不成,立志這輩子給你騙到手。

由一個點,可以引出真多事,現今人際關係如此複雜微妙,為何社會上風風雨雨,
每一天所發生的事情,讓你想三天三夜,都想不到,為何會這樣,就是莫名其妙。
人處事,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人微妙的慾望,無窮無盡,致使把我們先天
所帶來的善根善性,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你的心情已經改變了。
失去先天所帶來的本性,善的本性已經被蓋住了,
以後天修回先天是逆修,能得修回先天本性,就「明心見性見如來」。

如今世間那麼雜、一些事情,不平靜,不管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團體與團體,
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說在利益關係。大家都站在利益上面打算盤,撥珠在算,
對我國家無利益的,我絕對不接受。要聽我的、照我的,若無,想辦法給你制裁,
給你滅掉。大千世界已混亂到這程度,若是大家聽道修持,不知好覺醒,
如此渺渺、前途茫茫。

有一則寓言故事「呂洞賓試秀才」,揭示了眾生「惟得多求」的本性。
話說呂洞賓有一天想要試試眾生的根機,看看是否堪以度化。
他化作一個老翁來到人間,遊化各方,走著走著遇到了一個書生,
於是上前問道:「這位先生,你希望得到什麼嗎?只要你把希望說出來,
我都可以滿足你」。
這個書生心想,世間最貴重的就是黃金,有了黃金什麼事都可以做,
於是就回答:「我希望有黃金」。
呂洞賓用手向身旁的石頭一指,一塊石頭當下變成了黃金。
呂洞賓說:「你把這塊黃金拿去,作為我給你的見面禮」。
書生看到呂洞賓居然能點石成金,非常驚訝、震撼,他思索了一會兒,
說道:「我不要這塊黃金了」。
「為什麼不要呢」?呂洞賓很詫異,以為遇到了「安貧樂道」的讀書人。
書生卻說:「我只要你的手指」。
呂洞賓更加好奇:「你要我的手指做何用」?
書生說:「黃金有用完的時候,若是你把手指給我,當我需要黃金時,
用你的手指直接點石頭就可以了」。
呂洞賓大失所望,感嘆眾生,如此貪婪多求,怎堪度化?

聽了這個故事,不禁讓人唏噓感嘆,貪慾是如此的可怕,
如果我們學了佛法,還不懂得對治貪欲,勤修少欲無為,
恐怕最終難逃「寶山歷盡空回首,一失人身萬劫難」。

類似再一則:
天蒼蒼、地茫茫,誰是大丈夫,四處找無人,只找到老婦人,類似擺路邊攤。
於是化成乞丐羅漢,婦人心腸好,沒付費,也無追討,想說,此人心肝好,道德好,
與人無計較,變個把戲「點石成金」,點下去變成黃金,跟婦人說破鼎變金鼎。
老婦人真是善良之輩,我收你為徒。
老婦人說:「學功夫那麼困難,不如你將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剁下來給我」。

人心真正難度,聽進耳裡,社會變這樣,被今潮流環境給影響,不用說修持了,
越挑越重,都駝背了,還消的去,石頭越撿越多,那就是身苦病痛,就是咱的業。

今時天下不平靜,世局無穩定,有時演變下去,不知哪一國又要吃掉哪一國,
不知道。還在變化當中。

但是「天垂象示吉凶」,有道者,看天象,哪一方出啥事情。
北斗七星,斗杓指巽,指哪裡?指哪一方?
星象的變化,因為北斗注死,南斗注生。

天象浮在天上,眾神仙佛都知道乾坤的奧妙,咱這些善良百姓受環境影響,
受到世情的洗禮,大家都墮落,都攪攪整缸,攪攪在一起。
你說你很高尚,很特殊,出來被打。

所以這時機「退藏於密,遁世而無悶」,當然這是聖人賢人。
世間大亂之時必定出聖賢,來救苦救難。

看北斗星,北極星出在哪裡,哪個地方。28星宿,一方七宿。
東南西北47*28宿,星宿排列。

當然我們是一般人無研究這些,看較無。會排天干地支,六甲奇門遁。
這本是兵法,九天玄女所降奇門遁甲,傳給皇帝打敗蚩尤,用兵之法。

奇門有八門,八門就是: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開門。
其中,開、休、生,稱為三吉門。杜、景為中平之門。傷、死、驚為三凶門。
天三奇甲戊庚。地三奇乙丙丁。人三奇壬癸辛。

人有在,這口氣有在,所有東西都是真的,三寸氣不在,一切都是空的。
再美樓房別人住,身體顧好,根顧穩 人在啥都在

修心養性,一步一步來 最主要好事加減做,不說都不做
對得起自己,不怨天不尤人,

若是今天變成這樣 前前後後有思考好,有做壞積德的事否?
這些壞事,若都沒做,如此心安理得。
好好過你的日子,這世來世,抵蔭子孫

假體時間一到,一團火,化無去了。魄,降落地。魂,靈升上天。
看要去到哪裡出世,去偎另一個假體
魄,已經是無了。魄屬陰,魂屬陽。陽升魄降
假體沒了,這靈出去,再去轉世,不然就是去到地獄接受審判,
看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
大家好好思考,知識相交換。以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