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聖訓文 開示言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
https://chiayipsk.designhosts.com.tw
民國114年1月15日【歲次甲辰年十二月十六日】
觀 照 自 心 見 真 心
世 人 塵 勞 蔽 本 性
音 聲 求 我 即 得 救
菩 提 智 慧 即 般 若
薩 訶 薩 訶 摩 訶 薩
降 靈 開 示 指 迷 津
世 人 只 知 修 福 田
不 知 出 離 生 死 苦
人 生 在 世 兩 件 事
即 是 生 死 兩 造 端
若 是 圖 謀 富 貴 生
顛 倒 妄 想 度 一 生
虛 度 此 生 無 意 義
不 知 人 生 之 真 諦
終 究 苦 海 沉 淪 裏
平 凡 富 貴 終 歸 去
來 時 茫 茫 去 飄 飄
到 底 人 生 要 如 何
才 是 真 正 有 意 義
汝 知 今 生 因 何 來
因 因 果 果 宿 業 緣
只 是 不 知 來 做 何
就 是 不 知 生 死 苦
誰 人 能 夠 脫 離 苦
若 是 不 悟 人 生 道
猶 如 頑 石 永 不 浮
誰 能 出 離 四 大 苦
唯 有 修 真 去 體 悟
能 得 般 若 之 智 慧
方 能 見 性 識 真 心
末 法 圓 期 將 滿 矣
修 真 證 道 不 容 易
唯 有 識 自 見 本 心
才 能 覺 悟 體 真 道
時 下 世 局 不 安 泰
流 年 運 勢 不 安 穩
甲 辰 將 過 迎 乙 巳
火 運 剋 金 傷 金 融
必 要 小 心 波 動 時
木 火 流 行 病 毒 疫
多 加 留 意 禍 源 起
火 剋 金 時 西 莫 行
保 得 平 安 素 位 行
投 資 創 業 要 小 心
注 意 身 體 莫 生 病
才 得 安 然 論 修 行
聞 道 此 生 莫 虛 度

嘉義 菩聖宮 觀世音菩薩降
觀照自心見真心 世人塵勞蔽本性 音聲求我即得救
菩提智慧即般若 薩訶薩訶摩訶薩 降靈開示指迷津
世人只知修福田 不知出離生死苦 人生在世兩件事 即是生死兩造端
若是圖謀富貴生 顛倒妄想度一生 虛度此生無意義 不知人生之真諦
終究苦海沉淪裏
平凡富貴終歸去 來時茫茫去飄飄 到底人生要如何 才是真正有意義
汝知今生因何來 因因果果宿業緣 只是不知來做何 就是不知生死苦
誰人能夠脫離苦
若是不悟人生道 猶如頑石永不浮 誰能出離四大苦 唯有修真去體悟
能得般若之智慧 方能見性識真心 末法圓期將滿矣 修真證道不容易
唯有識自見本心 才能覺悟體真道 時下世局不安泰 流年運勢不安穩
甲辰將過迎乙巳 火運剋金傷金融 必要小心波動時 木火流行病毒疫
多加留意禍源起 火剋金時西莫行 保得平安素位行
投資創業要小心 注意身體莫生病 才得安然論修行 聞道此生莫虛度

【聖訓解析 】
觀照自心見真心
「大智慧」、「淨智慧」、「妙智慧」,就是返照自心、照見諸法皆空,此清淨智慧與世間的「有漏」智慧不同,「有漏」指有瑕疵、不圓滿。般若能使我們心寧靜。《心經》學習般若智慧,觀照自心,就是自我觀照,是佛法修行的核心,透過修行生起般若智慧,在複雜狀況之下,產生不變的真心。諸如此類的文字語言,都是標月之指,用手指指出明月所在,藉文字般若來依教觀心,依照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覺察、覺照、覺悟。一聽聞說法,言下即便開悟,頓時見到真如本性。所以將此頓教法門流傳廣佈,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心,見到自己的本性。眾生的虛妄、思想是從意識心而來,當意識心去掉,眾生本自具足的自性般若一現出來,所有的煩惱自然斷除。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觀照自心,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自己的道業負責,這就是「真」。悟得本具的清淨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觀照自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領悟,必須尋訪大善知識,用智慧觀照,就能裡外光明澄澈,認識自己本來的真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日用之處,要時時提得起智慧觀照,惟有放下意識心,才能開悟,不著外法相,自然可以觀照自心見真心。
世人塵勞蔽本性
何故不能正本清源,了達自性妙諦,淪為五蘊塵勞之枷鎖?因吾人「本心、本性」乃「妄心、屬性」,「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沒有煩惱,沒有塵勞,這就是本性的般若現前。「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世人當有「般若智慧」,勿繫塵勞,把貪、瞋、癡三毒轉變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世人口念般若,卻不能認識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飢餓的人,說食終不能飽。如果只是口裡說空,而不能實踐,雖歷萬劫,也不能得見性,終究無善知識,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將塵勞變過來就是般若。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音聲求我即得救
經中說言:「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想以色相見如來,或用音聲求如來,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慈悲。悉知悉見世間一切聲音,觀聞世間眾生呼救,即刻分身前往,令眾生離苦得樂,如慈母般有求必應。菩薩因為身心清淨,所以發出的音聲也是清淨之音。音聲如雷貫耳,驚醒迷津人,警醒迷茫中的眾生。菩提般若即彼岸。
菩提智慧即般若
「般若」,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一切眾生皆具有般若智慧,與諸佛、菩薩的般若智慧是等無差別的。唯一不同的是,眾生是迷,迷心外見,心外求法。「菩提」是本具的覺性。「般若之智慧」是觀照的智慧、斷煩惱的智慧、清淨的智慧。如果沒有塵勞覆蓋,般若智慧便能時常現起,念念不離菩提自性。悟得這個法門,認識了自己本來的真心,即是得到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若得解脫自在,即是入於般若正定。般若智慧不同於世間的聰敏,是清淨、無漏的妙智。諸佛菩薩因為具足了般若智慧,納十方三世於一心中,物來物現,物去無痕,沒有一點掛礙,由是能隨緣,常用智慧去處理一切的事情,這就是修的般若行門。讓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站得住也站得久,行住坐臥不離當前的覺心觀照。禪修的落實,有助益我們面對生活、家庭、職場、道業等關卡時,了知煩惱即菩提,般若智慧不離當下。
薩訶薩訶摩訶薩
「摩訶」就是大。能夠用佛法來化導眾生,使眾生明白佛法真實道理,並且普及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究竟成佛。聲聞、緣覺二乘,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亦可稱為菩薩。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摩訶薩乃摩訶薩陀或摩訶薩埵的簡稱,摩訶,乃有情眾生。華譯為大心、大有情。摩訶薩埵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略稱摩訶薩。
降靈開示指迷津
菩聖宮 觀世音菩薩降靈開示,化導眾生,使得眾生明白佛法真實的道理,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成究竟。
世人只知修福田
《六祖壇經》「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不論是人道或是天道,福報享完了,終究還是要輪迴生死。所以,假使只知道修福,不知道明心見性,不積極尋求了生死的法門,「福何可救?」世人生死事大,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迷失本心的人,修福不修道,不知道心即是道,所以只知道修福報,說修福就是修道。一般人也都是這樣認為,布施行善、修橋鋪路,只知修福,不知修道,甚至不知修慧,不知道要行解並重、福慧雙修。一切修行人,只求人天的福報。假使只知道修福,不知道明心見性,不積極尋求了生死的法門,不懂去悟得超生了死。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說修福就是修道。布施供養雖能得無邊福,原來是由心中三惡造作。如果想以修福來滅罪業,來世即使有福罪業還在。
不知出離生死苦
眾生不識苦,不知解脫之道;不得自在,沉淪生死。故世尊三轉四諦,揭示生死流轉之因,離苦得樂之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轉煩惱生死苦之因,得菩提涅槃樂之果。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成唯識論》「生死相續,由惑業苦。」如果不知苦、不曉得離苦,那就要永遠受無窮無盡的苦了。要脫離生、老、病、死苦,修行首先要知苦,假使不知道苦,修道就不容易成功。想要離苦、了生死,就要從觀照心念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察心念,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佛法的基礎原則,「苦集滅道」的四聖諦,若不知四諦法,永不出生死,若能畏生死的「苦」果,必須先斷造業的「集」因,修行八正道,始能消滅。知苦才能離苦。修行要好好參悟,如果平時懈怠,沒有好好體會,就不知輪迴的苦,也不知要出離生死苦。
人生在世兩件事
人生在世,所為何事?人生在世,終其一生,如果不能進德修業。人生在世,不一定要大富大貴,聲名顯著,但一定要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蕩蕩。做人要頂天立地。不管有錢沒錢,絕不逾越做人的底線,去坑蒙拐騙。做人要真誠。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是哪兩件事?第一是行孝,第二是行善。行孝不能等,父母之恩要趕快盡心盡力去回報。「百善孝為先」,行孝也是行善。為什麼行善不能等?人生都有吉凶,人生在世,其實就兩件事,一是身體舒適,二是靈魂自在。收拾好心情,讓時光安暖,讓歲月平穩。在人生的後半段,學會自我消化和自癒,讓自己活得愜意,曾國藩:人生在世,唯有兩件事情靠的住,所謂:「一、進德。二、修業。」人生百年,也不過三萬多天,可我們要面臨的事情卻很多層出不窮,有些事,可以今天做,可以明天做,甚至可以不做。但是,事有輕重緩急,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要大度,懂得遷就,做事,要寬容,願意讓步。
即是生死兩造端
「諸行無常」一切生命現象的無常,生與死只是變化的兩端,最終歸於寂滅。因為只要有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生死」,一個是現在的生死,一個是未來的生死。我們現在的煩惱就是生死。心念的生滅就是生死。執著就是生死。《易經》「生生之謂易」,故以為後之生者,由於前生,陰陽轉變,萬物恆生,即是易理。
若是圖謀富貴生,顛倒妄想度一生,
種種的魔事──就是魔業,交織成一個大網,把我們緊緊罩在裡面,六道沈淪,而不自覺。所謂魔業,皆由一念的妄想。如有一念的真心,就能成為菩提的道果。如法修行,即能克制受想,止息欲樂享受,遠離顛倒妄想,因而了脫生死,親證涅槃。心依妄想而住,若無顛倒妄想,即無能覺之心,亦無所覺之相,能所雙亡,唯有本覺。本覺亦對始覺而立,若無始覺,本覺之名,亦不能立,無名無相,強名大圓鏡智。人生之所以苦惱,有的是對苦樂太計較,被苦樂所牽制。有的是對榮辱太計較,被榮辱所牽制;有的是對得失太計較,被得失所牽制;如果能從牽制中解脫出來,自在、快樂自然。《因果經》「今生富貴為何因?皆由前世不盜佈施人。」不被外境誘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絕不受動搖、干擾,這是「禪」。永保清淨心,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定」。佛教則說由於妄想,因心在妄動,才看見萬類萬物。我們不但有妄想,而且執著。堅持所見,做什麼就著什麼。現在的人,每天只知道為凡業打拼,賺錢、工作、家庭、兒女,用盡一生精力在圖謀,不知所追求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帶不去,卻迷醉在短暫。每個人來到世上,不過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名利都只是過眼雲煙,都是身外之物。如果再為名利所累,實在是得不償失。
虛度此生無意義,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菜根譚》毋偏人言、不恃己長。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有幸誕生在天地間,既不可不了解我們生活中所應享的樂趣,也不可蹉跎歲月,而有虛度一生之嘆。虛度一生無作為,人生的意義應該在於發揮自己所長。
不知人生之真諦,
人的一生,由於不知生前死後的事情,所以來的時候迷迷糊糊,去的時候不知往那裡走。因此不知做什麼才有價值,而在世上空手來空手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人連今生的存在意義都無法參透,何來能知道死後的去處呢?儒家把焦點擺在生之時的仁義道德,而不是死之時的茫然失措;所以敬鬼神而遠之。談人生真諦「佛家語,亦云第一義諦、勝益諦,最真實之道理」。人與人相處,不只有修行而已,還有很多要懂得去體會,探索;明白真理,明白道理。
終究苦海沉淪裏,
苦海,眾生流轉於生死輪迴中,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佛法教我們少欲、離欲,又要我們廣結善緣、普度眾生,這兩者是不會有衝突的。前者能出離苦海,後者能增長福慧,自利利他,終究成佛。眾生沉淪於三界之苦惱中,渺茫無際,猶如沉沒於大海難以出離,故以廣大無邊之海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轉其中,無法超脫。「苦海無邊」人生真有那麼多苦嗎?簡單地說,苦苦就是前面的痛苦還沒有消失,又出現了新的痛苦,痛苦不斷延續下去。對於人類而言,在行苦之上又遭遇了生老病死等八苦,就是苦苦。「苦海萬重波」,由於我們的煩惱起伏不息,在生死這個苦海之中,掀起了一重接著一重洶湧的波濤,我們在這波濤萬重的苦海中沉淪,生生死死地輪迴著,沒有停止過。如何脫離苦海,吾人于此廣闊無邊甚深無底苦海中,將如何尋其邊際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在苦中。必須回過頭來,即可看見邊際,邊際即彼岸。彼岸者,諸佛之岸。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苦海:是比喻無窮的苦境。紅塵世界,有生死轉變。
平凡富貴終歸去,來時茫茫去飄飄,到底人生要如何,才是真正有意義
人生就是各種意義的疊加,只要你願意,真實的體驗就是最大的意義。人生並不一定要去做一些世俗所認為想要過一個充滿意義的充實人生,首先要問自己的是,你這輩子最熱衷於什麼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知道什麼事情是帶給你快樂的泉源。「生命的最佳用途是愛;愛的最佳表達是時間;愛的最佳時機是現在。」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凡夫是來受報還債,佛菩薩則是來還願;如果知道人身難得,能夠知善知惡、為善去惡,人生就有了意義;如果又能進一步積極奉獻,所以,「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你做了什麼」。只要我有努力,享受著當下的每一刻,這就是美好的片刻、最幸福的瞬間,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人生缺少意義,那麼什麼都不重要了。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總是不斷追尋人生的意義。常常覺得找不到人生未來的方向,不滿意現在你的生活,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即使想改變,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又能做什麼?
汝知今生因何來
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明白這個道理,苦樂吉凶,都自己的罪福所招感,不是上天所降賜,也不是他人的給與。今生所受的富貴貧賤,就能明白過去生所做的一切前因。今生所做一切善惡,就能明白來世所受的一切因果。
因因果果宿業緣
世間善惡相報,皆是自作自受;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我們不能不警惕。《明˙劉伯溫・勸世偈頌》青松和花,比喻人的善惡因果。「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做善事,就像青松。做惡事,好比花朵。平時我們看到花朵綻放,美麗出色,卻忽略了松樹的青翠堅挺。一但寒霜降臨,冰雪紛飛,花卉都凋零了,只見青松依然不畏風寒昂然挺立。人的善惡因果就如青松與花,一時的絢麗並不足道,能留下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不朽的生命。因因果果宿業緣,過去種什麼因,現在就受什麼果,現在造什麼因,未來就結什麼果。
只是不知來做何,就是不知生死苦,
佛說人生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憂悲惱苦。」離苦得樂之道:眾生不識苦,不知解脫之道;不得自在,沉淪生死。揭示生死流轉之因,離苦得樂之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轉煩惱生死苦之因,得菩提涅槃樂之果。世人皆因多欲。生死唯苦,觀察眾生苦,發大乘心,普濟眾生。所謂「生死」,即指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佛說人生如同處於熾然猛火中,眾苦齊聚,毫無閃躲之處。
誰人能夠脫離苦,
先認識什麼是苦,如果不認識苦,反苦為樂,又怎能脫離苦境?一個有智慧的人,以苦為師,能夠從挫折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自我。如欲脫離苦報,苦報,都是由起惑造業招感而來,假使不認識苦的起因,我們便無法處理苦,也必然會遭受眾苦交煎的果報。如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把苦止息。世間苦事無量,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就是這個道理。佛法知見:轉念,度一切苦厄。能夠常常心存感恩與祝福的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都有一份安己安人的能量。佛法說:「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只要我們不繼續造惡業,並且廣植善業,一定能夠脫離苦厄。
若是不悟人生道,
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覺悟,必須從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覺悟,六祖的人生智慧,「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迷人指的是處在迷途中的人,不能看到自己本來的心性,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人生中的各種問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為迷人,只是隨波逐流的生。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
猶如頑石永不浮
愚蠢駑鈍的人。用盡各種方法,說得再明白,都無法點醒他這個頑石。人生宛如頑石,開始是一塊未經琢磨的石頭,有自己老我的劣根性。後來卻成為磐石,是要承擔更大更重的任務。
誰能出離四大苦
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求生極樂,但病苦纏身,臨命終時也要受四大分離之苦。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因此,若未來不想再受苦,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在因上努力「慕滅修道」,方能解脫六道輪轉之苦,入寂滅涅槃。《論語》孔子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世間之人都知道立身處世要依人生的道理去做,而四聖諦是佛法的根本,佛弟子更應依著佛陀的教導,精勤修習四聖諦之理。唯有打穩地基,依之而行,方能真正離苦得樂。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四大就是構成我們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我們身體離不開這四大。要知道這個四大的身體它是空的,它是虛假的,而且它是很苦惱的。地水火風,也是緣起法,而且四大的要素,像地大的堅固性,火大的暖性,風大的動性,水大的腐爛性,它都是相互凌奪,相互損害的。所以我們身體為什麼會生病,這四大稍有一大不調,馬上病就起來了,我們的生病是四大不調的產物。佛說:人生四苦。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的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若能依照四聖諦法去修行,便可以證聖果、入聖流,出離四大苦。
唯有修真去體悟
了悟世間,世間有苦、有樂,但是苦多於樂,在苦難歲月中,會讓人覺醒、體悟,了悟世間並非久留之地,唯有修得清淨才是真實,修真道要認理,「道真、理真、天命真,」不可人云亦云。用心修證在自己功夫上。古德云:「佛法再真,總不比上自己真心。」善知識的道理再好,如果自己心不真,不想努力去力行,道理再好也是沒用。藉假修真——行深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是心中所體悟出來的道理去實踐。借假修真、行菩薩道、悟道、修道、完成道業。
能得般若之智慧
不能認識真相,才有顛倒妄想,才有是非煩惱,假如有般若之智慧,對世間一切都能認出真相,就沒有痛苦煩惱。凡夫只要具有正知、正見,就可以稱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了。《法華經》「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基本的觀法無我、觀行無常而來,知道任何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因果串連而成,如果能用這種觀念,這種般若的智慧來看世界的人與事,就可對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能幫助眾生,契入般若,則能泛渡煩惱苦海,得究竟解脫自在。萬法本空淨智如如,般若的本性。般若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般若不是向外去追尋的。能破除眾生的貪、瞋、癡、慢、疑和妄想執著,而讓眾生到達彼岸。「波羅蜜」就是到彼岸。一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就是智慧、清淨、遠離、明等的意思。菩薩的智慧,行深般若。如果人人都能懂得「般若」,都能證悟到自己的般若,那當下就能自我解脫了。
方能見性識真心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行學佛要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並且這念心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方可契悟本具真心。契悟之後,還要隨緣修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佛法修行者能親證妄心與真心之區別。大乘修學,需先見道,明自本有的真實心也,方能如法實修,即所謂「見性起修」、「悟後起修」。「明心見性」的意思,是要我們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當下的起心動念和種種思想心念的變化過程,所以說要明悟自心,才能徹見本性而成佛道。佛經裡譬喻我們的心如一面鏡子,若鏡子明亮,可以照見萬物。但如果明鏡被如塵沙般的煩惱給蒙蔽了,則不能照見真實的東西。如能見性的話,即能既自在且圓滿。唯有從「見性」中,才能確認真心之所在。把妄心歇下來,在一念不生時,迴光一照,看到本性光明,這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再不要去求其他什麼神奇玄妙的東西。要在妄念斷處,認識真心,體驗真心。
末法圓期將滿矣
釋迦牟尼涅槃後的2000年,佛法寂滅,末法時代降臨。另有兩種說法,一為釋迦牟尼涅槃一千年後為末法時代。二為一萬年後為末法時期,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眾生要有警惕心,願早進入抑止門。意指正法滅絕,末法思想則是佛法滅絕的一種預言思想。在末法時代,人仍有聞法,但已不能修行證果。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時佛的弟子還有很多,出家修持佛法;此後一千年為像法。佛教的法運分三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所以也就是符合佛陀所說的「成住壞空,一切法無常。」佛教亦復如是,歷代佛法的施行,分為教(教義)、行(實踐)、證(開悟)。則正法時期即指教、行、證具現的時期。像法時期是雖無得證者,但仍存教、行的時期。末法時代之後便是法滅。
修真證道不容易
想要虔心修行,必須知道並放下這六種畏懼。畏懼生活:整天為眼前的生活和未來生活顧慮重重,修行者當注意自迷於真假修別之法。任何佛法亦復如是。假修容易。真修難。真修又必建立於持恆上。何為假修。不將加行實用於處事接物、日常生活、有為法。修行的路很長,要達到成道證果的目標,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種種困難,所以在這裡加以勸修。今生沒有遇到這些困難,是很大的福報,這是由於過去所修。道家講究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法門「重當下而不重來生」,追求今世之成就,實踐性極強,所以自古真正的修道之人,個個都以艱難的真修實煉,以期與道合真。學佛須達究竟道,才能不再落入輪迴。自古以來修道者眾,成仙證佛者稀,何以故?皆因未逢真道而功不精也。昔之修者,實屬苦修苦練,拋家捨業、斬斷情欲、自修自悟,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艱苦備嚐。必待功德俱足。
唯有識自見本心
自性本覺與無明意識同處如來性,追溯其理,「根、塵」相應之當下,若要自識本心,必得靠善因緣的努力,直到有朝「一念相應慧,靈光獨耀,才能自見本心,自成佛性。」「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唯有識自本心者,能見此實相。」「雖眾生處於妄執中,然其清淨本性未曾有染著,只是眾生不識,而誤認六塵緣影為自心,故流浪生死中,然但其本性亦未曾有生死。」《淨名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所以,無論任何事情、任何時候,都要以「證悟自性」為主,而且要念念自淨其心。《菩薩戒經》「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共成佛道。」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才能覺悟體真道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覺悟,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間才能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要做到心念不起: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能作主;第三要能覺察、覺照、覺悟。打了妄想,這念心就成了賊人,任由妄想來偷自己的清淨功德。所以,不起貪心、瞋心、癡心。有此種現象者皆稱為「迷人」,而「悟」字即是指對宇宙間人事物。為什麼要自度才能度人,自覺才能覺他呢?自己已經悟道之後,才能使本身之靈體由癡迷的此岸經過苦海、色海、煩惱海,而到達覺悟之彼岸,如此才能真悟,修行若是沒有悟道的話,有修行還是等於沒有修行,相同的道理,悟道之後如果沒有行道的話,那麼不算自己是一個已經悟道的人。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此才能見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稱為諸法實相,亦稱為真如本性。「明心見性」,必須覺悟到什麼,要見到自己的本性真如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悟之時,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即佛」。「體相一如」的觀念形成,就是三昧。般若已經出來才能叫三昧,沒有出來時不能叫三昧,還須再修般若行。道是無形,萬物為有形。有形來自無形,而無形能主宰有形。性即是道,道即是「真宰」。能主宰造化,成就一切的事功。但是,當真宰「受蔽」之時,便失其自主性,想達到此境界,落實修行。
保得平安素位行
「素其位而行」,意思是說:「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中庸》「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大學》「知其所止」,叫做「安守本分,安分守己。」安分守己,是君子素其位不願乎其外,明哲保身,所謂素其位而行者,行當然之道也。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怨天不尤人,正己而不求於人,不願乎其外,就是說不管外來的影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君子無論在何種環境中,都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坦然自若。
才得安然論修行,聞道此生莫虛度。
這輩子的生命不枉然虛度,人生有所滿足而不遺憾。「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菜根譚》「人生無常,不可虛度。」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道」,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道,可道,非常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並非是一般人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早上聽到或明白了一個道理、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偈頌:「聞道莫虛度,精進勤修行;若欲見真道,依教當奉行。」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偈頌:「無心道不成,無行道不至;有心來修行,只見己過失。」「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如果虛度了此生,空手離開世間,生命,不枉然來虛度。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晚上這篇聖訓文,要說深也深,要說淺也淺,大概字面上的意思,你們應該都能了解才對,我也是再做個簡單的補充。
「觀照自心見真心」,
「真心」,就是咱原始的心、原來的本性,叫「真心」。「本性」,本性都是清淨的,無汙染的,所以有了汙染,就是咱「開六根、開六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門,一旦開了,咱的本性已經受汙染,已經是被蓋住了,因為咱「眼耳鼻舌身意」,都接觸到外境,受到外境的干擾,致使咱「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改變了」,與原來的純淨的真心本性,就不同款了,隨境而變,隨境而轉,顛倒夢想、空思夢想,無所不致,就全都產生出來了,所以說咱世間人,就是這真心都被外境蓋住了,遮住了,所以咱無法去了解、去體悟,咱這真心,致使無法見咱的本性,這樣要怎麼辦呢?
「世人塵勞蔽本性」,
人生四大痛苦都出來了。
「音聲求我即得救」,
菩薩有大願:尋聲救苦,若疾呼我,你就得救了,我聽到了、感應到了,就可以給你幫助,但是你要有真心。
「菩提智慧即般若」,
「般若」:「覺」。「菩提智慧有覺悟、知道」。菩薩就有大願,救苦救難,度盡世間惡子,世間惡子怎度的完呢?雖然度不完,也是要繼續。
「薩訶薩訶摩訶薩,降靈開示指迷津」,
今日菩薩在此跟你們說一些勸化文,給你們開示,假使我菩薩若無這大願。這是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發出的大願,願我度盡世間惡子,這是我菩薩所發出的大願。
「世人只知修福田,不知出離生死苦」,
話說回來,一些人知道,但是咱一般人,凡夫俗子,在修、在求,也都是想得福,想說求福、求財、求利,求榮華、求富貴,福、祿、壽,每樣也都求到,但是只求這些,有何用?是否都能得到,縱然能得到,也是如過眼雲煙,也是無法永永久久,所以說,凡人不知如何出離這人生的苦海。
「人生在世兩件事,即是生死兩造端」,
人生在世兩件大事,就是「生、死」,怎樣生活平穩、生活平順,怎樣榮華、怎樣富貴,都是一般人所追求的目標與方向,你的每日為著生活奔波,也是想有好的生活,好的人生,但是在這奔波勞碌過程當中,咱免不了,有一些身體的問題,有一些病,有一些痛苦,這些免不了。但是賺錢,想說求榮華、求富貴,求平順,但是否有可能,縱然有可能,也只是短暫的,你所賺的錢,也要花在身體的健康,不然也有人情細事,不然就是在創業過程,種種,這就是「生」。一生可以平平順順,無啥身苦病痛到老,這種人有嗎?這種人,「可能是有」,但少數,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怎有可能那麼平順,像海浪,像風浪,一浪推過一浪,誰人一生,無身苦病痛,誰人一生,無吃甜、吃苦,誰人一生,從無吃過藥,跟我說,可能沒有。既然如此,到後來,凡人還有一個需求,也要求得壽終正寢、安然歸去,但是有否那麼如意。說得更嚴重一點的,有人苦死、有人病死、有人意外、有人災厄,全都有,所以人生兩造端,就是「生與死」。如何生活平安順事平安快樂,如何安穩可以壽終正寢,都是人生最大兩大課題,幾人思考過這些問題,都也是想目前的一些欲望,都是想說,怎樣賺錢,怎樣存多錢,啥都用好的,用名牌的,普通的看不起眼,但是你的條件是否有到那裏,條件不到那裏,怎樣拚,拚有還是拚無,所拚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合法還是不合法的,一大堆的課題,都值得去思考,到最後要走之時,是安安然然地走,還是意外,還是不可抗力的,值得我們去深思,話說回來人生既然是這樣,咱人生今世為人,是要怎樣,你要有此體悟,當然因因果果,輪迴轉世,過去的你,不知你是如何,不知你是怎樣來,既然來了之後,又怕不知怎樣回去,因為這是免不了的課題,生怕生,死怕死,這樣的人生,你說是否有真大的意義?你能否說出這意義,讓大家聽看看,應該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既然可以生為人身,六道輪迴你來為人,要可以平平穩穩、快快樂樂、享受天年,過你安和樂利的日子,如此人生感覺才有意義,但是有可能這樣嗎?都是坎坎坷坷,還有一些宿世因緣,因因果果,一些業障所帶來的干擾,都消除不去,舊的未處理,新的又來,這要如何是好,致使以上種種的原因因素,要好好思考,生自何處,從哪裡來,到時回去哪裡,還是還在六道輪迴在輪轉,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誰人能夠脫離苦」,
幾人有這樣想,除了你有一點兒頓悟,感覺說,人生真是苦海,怎樣離苦。有想到此。
「若是不悟人生道」,
就知道怎樣體悟這真道、真理,啥叫人生。人生要能了解自己,本性,真性,能見自己本性,才知你是怎樣來,上天賜你來,你來之時你有受啥天命,你要怎樣過你一生。
「唯有修真去體悟」,
你要去體悟,去了解,如此你的心才會平靜,才會安然,才能離苦,否則永遠也在那裏沉淪,所以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今人六根不清淨、六門關不密,受到外境影響,每個人都「著境」,心隨境轉,「眼、耳、鼻、舌、身、意,」都要用好的,看好的,六門要關又關不密,最起碼達到「三無漏」真困難,所以這就是要你有深深體悟,才有可能覺悟,才能把「六門」,稍微慢慢關起來,當然要有真大的意志力,要有一些道理,深深體會、深深體悟,才有辦法向這條路去行,不然猶如「天馬行空」,口說心不行,這樣無效,世間萬物都不是常住的,包括我們的人生,也脫離不開成住壞空,要了解這道理,就是要體悟,了脫生死,咱就要去修持,用心真心修持,去修持,體悟,才能漸漸進入這階段。
「時下世局不安泰,流年運勢不安穩」,
現在時局,末法之時,將近收圓了,在這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有。
「甲辰將過迎乙巳」,
尤其說到流年,甲辰年,將近要過了,向前再看,甲屬木,木是陽木,參天之木。
辰是土,木剋土,土剋水,但是你看在這年當中,大運是三元九宮玄空運,是火,離卦。
木生火,火生土,甲木陽木,剋土。這天災,土石流、火災、水災,全都是,因為都是相剋。
甲辰年將過,再來乙巳年,乙是陰木,巳是火。木是火,木能生火,火剋金,金說金融,火剋金,金融動盪。咱在東方屬木,西方屬金,西方無安穩,歐美代表西方,咱不是西方,金融有波動由西方開始,戰爭也是由西方開始。木能生火,助長火旺,金融出問題,這是照流年運推測,乙木,是陰木,注意流行病,一些瘟疫、一些病毒,要注意,不要四處趴趴走,人多之處,儘量不去被傳染,都很難說,主要是自己要會照顧自己,不要亂舞、亂做,不黑白空思妄想,平順平順過日,身體照顧好,應該也是照這樣過,希望大家都能平安順利。甲辰年將近要過了,今年度上課到今日,上節課有說,明年度由天上聖母開課,壬子日,一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