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觀世音菩薩降 觀見聽十方世界 世出世間三昧法 音聲妙語悉皆知 菩提妙圓明真心 薩訶願度眾生苦 降靈開示勸化文

113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二)

民國114年1月8日【歲次甲辰年十二月九日】

大勢至菩薩的通身光明,照十方世界,光明照觸之處皆作紫金之色,與大勢至菩薩有緣的眾生,都能見到。只要見到大勢至菩薩一毛孔的光,即能見到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的清淨微妙的光明,所以,便尊稱此菩薩名 無邊光。無一遺漏地觀見十方世界中十二類眾生的類別,雖然還沒有通其識蘊,但是已觀見到了十二類眾生的七識種子,這是生滅的根元,十二類眾生齣一切行蘊,莫不如此,到極樂世界去修福報、開智慧。「生彼國已」,到了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得無上悟」,這是我們念念希求的。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同時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領承了如來法音,知道如來藏中妙覺明心遍在十方世界,涵育著十方國土,以及清靜寶嚴妙覺王剎。世界海中種種劫,廣大方便所莊嚴,十方國土咸觀見,數量差別悉明了。我見十方世界海,劫數無量等眾生,或長或短或無邊,以佛音聲今演說。我見十方諸剎海,或住國土微塵劫,或有一劫,十方世界對他來說都妙現出圓融澄明的境相,而沒有一切塵相沉垢,像這一類人名叫善見天。精妙的觀見現於眼前,陶鑄成無礙的見解,像這一類人名叫善現天。金剛三昧修出來以後,我不用肉眼就能看見十方世界的景象,非常精細真實,洞徹無礙,就像觀察自己手中的庵摩羅果一樣,如來就印證我成爲了阿羅漢。世界有二種:為有情世界,即有知覺的根身;為器世界。即無知覺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所謂「十方」,是指宇宙中的一切空間而言,亦即十個方向的空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當我最初遇佛,聽佛說法,就跟佛出家。佛制出家,四句伽陀偈語:
「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出世間,出世間法、出世法,佛教術語,相對於世間而言,是指超出五蘊、生死世間,無煩惱染著的境界,是一種無爲法。與世間法合稱為世出世間法,泛指一切法。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間法,把「世間法」稱做俗諦,把「出世間法」稱做真諦。佛教重視世間法,更重視出世間法。不過,人生在世,是不能離開世間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離開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所以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們應該抱著「先入世、後出世」的態度,唯有把世間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出世;唯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昇華。

世間很多有情的聲音,有苦、有樂,有平靜,也有嘈雜的聲音,不同的眾生界,受不同的苦、樂。但在修行者聽來,都能善解而化為法。法,毫芒有乾坤,這就是智慧。聽來的世間法歸入智慧,以識轉智。凡夫的耳根聽來,善良的人說話輕聲細語。「清淨常耳悉聞知」,「聞法一心,妙用生活中」,耳根的功用可以聽很多聲音,但最重要的就是聽法,還要好好地用在生活中,才能用法改變我們的生活。「事理會合,妙髓滋慧命」,微妙的法。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遍至,普遍無量諸音聲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應知如來音聲無主,往昔修習一切善業所生起。應知如來音聲,甚深不可測量,究竟有多寬?有多大?沒有法子能度量出來。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明白《法華經》,能聽懂一切音聲。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凈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在一種音聲之中,能出無量無邊的音聲,隨著一切眾生的心樂不同,皆能普徧而至,悉令一切眾生皆得其解,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若佛以相好端嚴,發見者之善心。音聲理當清妙。起聞者之信敬。故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雲音者。詮理之聲。謂之為音。佛所出聲。凡有詮辯。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

觀世音菩薩是以能觀的妙智,觀照世間苦惱眾生稱名的音聲,尋聲而解救世間眾生的痛苦。觀世音是指音聲的功用,音聲的本體既然充遍法界,從體所起的妙用,也是充滿法界。極好音,世出世間一切音,都不能與之相比;柔軟音,佛音柔軟,聽者歡喜。和適音,能調和眾生的心,令之去除煩惱。
不誤音,佛智圓明,所出音聲,聞者皆獲正見。

自己如果無道心,暗行不能得見道。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的過非。如果只見他人過,自己有過就是錯。他人有過我無過,我責怪人自有過。只要自止責人心,就能破除煩惱障。憎怒喜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自在臥。想要教導感化人,自己須有方便法。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顯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一個人要修行、悟道、成佛,都不能離開世間。佛法是在世間,得不離世間,才能得到佛法的覺悟。如果離開了世間,而想要覓得佛法三乘菩提的覺悟,就如同想要去找到一隻頭上長著角的兔子一樣,無有是處。「自若無道心」,你不是真的想要修行,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心,那麼,你就如在黑暗中行走,不能見到「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道心」就是覺心。沒有覺心,人必定是迷惑顛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六祖大師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非是從分別與執著所產生出來的。

凡夫眾生死後,會隨著過去的業力投生,在六道裡上下浮沉。所謂六道,是眾生死後所趨往的世界,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認識六道─把握人身好修行。當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接著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端,我們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稱為「六道輪迴」。三界凡夫隨業力自然升沉六道,自然受苦樂果報,故現今所見的大自然是凡夫共業使然,尚在三界,應當遠離。六道眾苦︰修持佛法,解脫生死輪迴,為免除輪迴之苦;在未脫離輪迴前,生生世世須在六道中輾轉受苦。如果能培養菩提心,來世便不再受苦。受生地獄道的原因是瞋,受生餓鬼道的原因是貪,「起惑造業,招集來苦。」

傳統美德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去偽存真,不輕易否定人類的道德規範源自天道與天理,倫理中的自然法則,也必須依賴於人們對上天的敬畏。
「德」不只是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道德經》為祖先留下「古訓」,一旦領悟,人生越走越順。「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有美德,是幸福人生的必備條件。人要重德、崇德,要努力充實自己的修養,人生才有光彩。「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人生可以黑白,千萬不能迷彩,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不要害怕追求你的夢想,它們是生命中最真實的願望。如果不去追求夢想,永遠也不知道你能成就什麼樣的人,好好思考人生的下一步。

佛經云:「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此,應當積極地修善斷惡,累積福慧資糧;應當積極地薰修佛法,不再怨天尤人;將佛法的道理應用在生活。了知今天的福,是前世行善積德而來。今生受苦,是前世作孽的結果。這樣,人們就不會作惡,就會自覺的去行善積德,就會知道來世之果。《三世因果經》說因果循環報應:這句話含有深義,包含過去已造之因,今生要歡喜受。更蘊藏着來生的果,即由現在的造作而得,既然造了因,就要歡喜接受業果。雖然業不可轉,但緣卻可造。所以我們要在「因」上用功,「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以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因緣,杜絕惡因,自然毋須擔心苦果。「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能夠通曉三世因果的道理,才不會落入事上的陷阱,認為今生造惡不見果報,便撥無因果。
古德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做了善事,雖然還沒有看到善果,大禍已經遠離了。假使造惡多端,雖然還沒受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楞嚴經》我們每個人在無量的生死當中,心態錯誤了,叫作顛倒妄想。顛倒妄想的形成,《楞嚴經》講出了三個程序:就是感受、想像、執著。妄想不可怕,只要佛號提起來,它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種妄想是特別堅固的,叫作「顛倒妄想」。在《楞嚴經》中它是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取相。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由於我們個人的業,執著時再來對治,已經太晚了。每一個人都有顛倒妄想,有些人表現在財、有些人表現在色、乃至於名 食 睡,就各式各樣的顛倒妄想,這些都是讓我們生死業力得果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這個顛倒妄想不去除,它就是容易讓你的生死業力得果報。我們第六意識有很多的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不障礙你的,叫作表層妄想。顛倒妄想,患得患失。由於掛礙和顛倒,在七情六欲裡面,增加了多少的「妄想」。妄想從哪裡來?從無明來。《般若心經》「遠離顛倒夢想」這是一個欲求安心立命的人,應該深思的至理名言。人生的痛苦從那裡來?就是從心有罣礙而來。大至國家大事,小至個人行為,去除顛倒妄想執著,妄想休歇,身心調順,如得慧風吹散五蘊浮雲。

怎麼知道什麼是真心或是妄想呢?這就是要探討人活在世間的真諦,一定要看到自己的本性和良心,去找尋和恢復本性。要改變命運,就是要改變自己,找回真正的自己。靈性是自己,真心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明心見性,就是找回真正的自己。恢復本性之自然,經由求道、修道將後天的遮障去除。不斷地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孟子說:人的本心,便是道德。

「身心靈」,人的健康、幸福和覺醒需要在「身、心、靈。」達到平衡與和諧。修道要「清心寡欲」,「清」清靜、無污。「心」心靈、心態。「寡欲」克制、減少欲望。清心寡欲。《道德經》「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抱守淳真素樸,減少私心和欲望。「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清心寡欲,清為清淨,清心乃是清淨此心;寡為少,寡欲乃是少欲莫貪。「清心寡欲」就是為了「禪定」,修道人為了尋找「真性」,一定要自己的精神安安穩穩,如此才能「明心見性」。要知這「天心」原是在「人心」中可見的,從無欲著手,尋思清靜身心的途徑。人的元神本來好清靜,但心卻會干擾它;人心本來也是好靜的,而欲念卻牽引它。所謂體性智慧,是在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後,能夠再突破,讓身體得到健康,心也得到快樂,同時還能更進一步地進入靈性,見到佛性。「清心寡欲」是保持心境清靜,減少欲望。人的煩惱和痛苦往往來自於過多的欲望和雜念,清心寡欲,「覺悟」,由此而來。

業由心造、轉消有道。如何消除宿世的惡業罪障?摩訶目犍連、獅子尊者不是不知宿業果報,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自己的宿業,才主動找上宿世冤親債主,去接受被打殺之報。修行兩件事情不能等,一是清淨業障,二是廣結善緣。我們造下的惡業,身語意的惡業,會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這就是業障。如何消業障?諸事不順,是因業障現前,只要老實修行,就可消除業障,改變命運。而今因緣際會,業障現前,所以諸事不順。消除吾人業障,重業輕報,亦即原本重大業力,只要輕輕承受即可。俗語說:「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好的方法——懺悔。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然後徹底改過,就是懺悔。時時感念佛的恩澤德行,修正自心,向之看齊,能與諸佛菩薩相應,才是真正拜佛的意義。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何消業障?真正的消業是「罪從心起將心懺」,自己的心要懺悔;開始於意識心在懺悔。最好、最究竟的方法,是以證悟空性、證悟無我的智慧來懺除自己的業障、罪障等。業障是煩惱的根,煩惱可以去掉,習氣也可以去掉,我們通過空性或無我的智慧,以消除業障清宿緣。

三摩地,是定,是等持,是正定,當心念止於一處,是制心一處,就是定。等持,是同一境界下或心念間做某一件事時,而不生起另一件事的第二意念。三摩地、三昧:梵語譯為等持,正心行處。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即心平等攝持之意。三摩地,又譯三昧、三摩提,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調直定、定,源自古印度,是一種經由冥想進入的意識狀態,三昧是「正定,正受,等持」。將心止於一處,不令散亂,保持安靜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就能生起正智慧而覺悟真理。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等持」。無論是對人、是對事、是對一切萬物,永遠保持著平等,這就叫三摩地,這就叫三昧,叫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六祖大師告訴我們,內外一如就是定慧等持,這就是體。 起善念、修善行,這是從體所起的作用。「三摩地」稱為三昧、三摩提、三摩地。


這樣,我猶原是做前面這部分的補充,因為後面大部分都是白話文,比較淺顯,當然前面對你們來說有比較深,不過我還是解釋比較淺就好,深的部分,深入佛教大乘、小乘,比較深入,咱一般還未到達那程度那層次,但是做個了解就可以。首先

觀、見、聽,十方世界,這不是用眼睛去看,用耳去聽,這是用心去看,用心去聽,十方世界,就是大千世界,萬物種種,所有一切,當然這是吾 觀世音菩薩,有這個法、有這個道、有這個境界。

三昧法「三昧、三摩提、三摩地。」就是「世間法、出世法、出世世間法」,這三種。「三昧法、三摩提、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等持。」這三階段,目前對你們來說比較深,因為在坐,咱修持與境界,全都還未到那裏,連門檻都還未到。這「三昧法」在佛教來說,有出世,先是出世,入世、在家、出家,不太一樣,但是方便為門。

咱經過累劫宿世因緣,來轉世今生這世來做人,但是你宿世因因業業,一世帶來一世,若是無消除,一世加一世,一世會比一世更加沉重,「人生是苦海」,大家都知道人生是苦海,但是為何無法來脫離這苦海,因為你無修持,不知道怎樣來消除業障,宿世因緣,累世以來,一世一世帶來無消除,又一世一世增加,所以越來越沉重,業障越來越深,人生越來就會感覺越困苦,除了你有行功、積德、做善,但是一些宿世的業障,縱然你行功立德,也無法消除,因為功過無法相抵,所以吾 觀世音菩薩除了尋聲救苦,你口中念吾 菩薩,吾就知道了,所以音聲、妙語,我都清楚,都知道,不管你是說好話、說怨言,或是求救苦難,但是你是否讓我救的到,度的到,這就看你的造化了。

菩提妙圓明的真心,在佛家來說,要有深悟,深深去思考,因為咱本性元靈,都是清淨的,受到宿世因緣的影響,宿世因緣,這就牽涉到第七識、第八識,這是累世來,但是這世本來有清淨的心,被宿世因緣,給我們影響、罣礙、閉障,所以咱茫茫渺渺,不知怎樣處理,所以就要透過修持,來瞭解、來解除,怎樣找回原來清淨的心,一般凡夫俗子,找一輩子都找不回來,永遠也浮沉在這苦海當中,雖然彼岸就在眼前,法船也是已經啓航,但是你就搭不上。就是在六道輪迴當中,一世輪過一世,怎樣去了解與消除,只有透過修持,瞭解人生的真諦,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只是享受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這些都只是短暫的,轉眼就過,像如今亂世,這麼亂,有時候,你萬貫家財,都還未享受到,一夜之間會變成烏有,若不是天災地變、就是人禍,什麼人禍?現在詐騙的這麼流行,人說三代累積,一代皆空,瞬間被詐騙集團騙得空空空,你的人生要怎樣過呢?所以凡人時常在此顛倒夢想,全都不清楚,致使人生都是苦海,吾 菩薩雖然有大慈、大悲、大願之心,願度盡天下蒼生,但是度不盡、度不完,所以這種事情繼續在做,也繼續在發生,這也是就如輪迴一樣,只是吾 菩薩有得道、有果位、有證果,願來度盡天下蒼生。

薩訶 摩訶大願,救苦救難、大慈大悲,但願你能受到 菩薩的慈航普渡,這就是要看你們自己行為了,你不能只是口說、心想,但是就無腳踏實地,無務實去修持、去做事,這樣也是無用處,尤其現在末法時期,漸漸快結束了,當然末法時期要得道、證道,不容易、不簡單,因為社會上、凡塵間,太亂了,太不正常了,要能夠脫離凡塵,要來看得開、放得下,不簡單,縱然你在家修也好,出家修也好,都已經受到汙染,把咱原本來清淨本性都給汙染了,把原先赤心清心,都蓋住了,脫離不開這魔障,所以這末法時期,要證道、得道,是真正不容易,尤其現在透過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持。」這三階段你甘有法度,你甘有堅心、有發心、有堅持,來看開著身邊周圍的一切,你敢放得下,這實在是難上加難,所以說,咱不是說,無這個道心,因為受到外界物欲世界的影響,咱這道心,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清淨之時,也想說我應該要修,但是遇到事情時,就又扣扣ㄗㄨㄥˊ,哪有辦法靜下心來,有時事情沒解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有時候連吃了安眠藥,思維也還一直在轉,所以難上加難。

「暗行」,不是暗暗的走,「暗行」,就是走旁門左道、走捷徑,想說修道,要一步一步來,一階一階爬,比開慢車慢,比爬樓梯還慢,真會累死,現在外界真多都說,我的修持,我有啥辦法,一步到位,很快可以得道,有多快速登天,哪個成功者?哪個成就的人?只要你不是走正道、走正法,你跟我說你修持有多成功、有多成就,你可以去到一天邊,無可能的事,到後來,你還是凡人一個,啥都不知。所以說「暗行」,也是不能見真道,也是不能得真道。

何況說,咱在風塵當中,奔波了一生,為著生活、為著要過好日子、為著要榮華富貴,也想要修道,越修越無去了,要修從哪裡去?如果你若是真真正正有決心,要了解這真道,修持著這真道,這句詩最簡單說,

當然說這樣,字面上看似簡單。「道」,就是不生不滅,你原來真性,要了解,今人行為正直,幾乎無可能,利益擺眼前,隨你挑選,你要怎樣選,俗話說,除非頭被大槌打到,不然一定選有利益的,無利益的事情,誰人要做,一定選擇了有利益的,選擇有利益的,這就不是正道了。「利益」真正的利,「利益」是利自己、益他人。「利益」另外一面就是「利 害」,有利就有害。諸位誰能看得開,不可能,一日拚過一日,就是看利益。把利益放掉,要去喝西北風哦,這種天喝西北風冷死了,很快也不知人生去哪裡了,這是一個真實在的問題。說到「妙明」,這都是相對的,但是相對的,咱都無法「徹」,簡單說「無明」,就是「暗」,去了暗,就是有「明」,怎樣去暗。現在若沒電燈,就暗冥矇,可以去體悟這個暗這個光是燈泡來,無電燈泡本來是暗的,為何變亮,因為當中有日光、月光、電燈的亮,光 暗 當中的轉換,一些真多的道理,高、低、大、小,小到微生物就看無,但是可以用心去體悟,一些道理就是這樣體悟出來的。這是一個心境的問題,當然這是透過修持的心,清淨的心,才有辦法,慢慢才能去體悟當中的道理,同樣的咱人從無始劫以來,一世轉一世,一世輪一世,到今日為何變這樣?你的「富裕」,是祖先底蔭,還是你自己打拼得來的,這都可以去了解,當中的過程,有真多真多思考的空間,我這樣說,不知你能體悟一部分否?你若能體悟一部分,用此角度,深入深思、思考,慢慢你就能體悟這道理,到現在時局真正無平靜,已經混亂到了將要結束之時,到尾站了,人生亂時,人生無說倫理、無說道德,無說正義,強的拿去吃,弱的一旁看人吃,所以感覺這社會不公平,甚至有人也說,天地也無公平,為何說天地會不公平?怎樣能公平?像今時的西藏地震7.1級,在西藏,死傷也真嚴重,為何地震震在那裏,不是海底地震,這天地的造化,咱無了解,也不知道。現在一些瘟疫、病毒,北部流行麻疹,疫情真可怕,又無特效藥,但是真多預防針施打後恐怕留下後遺症,這病治好了,又換那一病,你就不知道,所以人生真正是可悲,一些道理你若能了解、能徹理,你的人生,就不會這麼困苦,就不會這麼斤斤計較,一些事情可以過,就給過,一些身外之物,你無法永遠綁得住,人生最長頂多三萬多天,如果用嘴念是很快,把過去的,未來的,還未遇到的,已經過去的又撿來兜在一起,苦上加苦,這樣你的人生哪有辦法清淨,心哪會清,致使會影響一些無名病,影響著一些身苦病痛,都是有前因後果,一些過去事、未來事當然還未知,過去事與現在事,又攪攪在一起,苦字永遠在心中脫不開,所以咱在這末法將將要結束之時,好好的轉個人生,也轉個運,好好來體悟一些道理,好好修持,來轉化你的人生,隨吾 菩薩慈航普渡,風雨這麼大,不要做那株無根之草,呼吾 菩薩,可得慈航普渡,讓你產生菩提智慧,你就知道你人生目標、人生路途要怎樣走,這樣是否真好呢?補充至此!時間有限,當然言不盡意,有提示到的,自己去讀一讀,好不好?簡單補充這樣。今日是我來主持上課,現在來說今年度,由我宣布就好,今日上課,還餘一節課,甲申日,這節課上完,已經到年尾,接下來24日要清囤,準備過年。上完,放假到明年壬子日就是15日元宵節,由 天上聖母開課。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