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天上聖母降 天地至神而有序 上下萬物以創生 聖人亦效法天地 母德成天地之美 降靈開示垂教文

113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二)

民國113年6月12日【歲次甲辰年五月七日】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地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
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
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
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自然規律的運行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
帝王統治的規律也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天下百姓歸順。

明白于自然,通曉於聖哲,對於瞭解帝王之德的人來說,
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暢達,全都是自身的運動,
晦跡韜光,不露形跡,不損傷靜寂的心境。

聖明的人內心寧寂,不是說寧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寧寂。
各種事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的內心,因而心神才虛空寧寂猶如死灰。
水在靜止時便能清晰地照見人的鬚眉,水的平面合乎水準測定的標準,
高明的工匠也會取之作為水準。
水平靜下來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

道:萬物的本原。老子是將「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學家,
他認為一切萬物皆由道所出,連天地都由道而來。
儒家「創生」理念及其當代價值。「創生」,就是創造生命。
是儒家生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對儒家而言,創生不僅是自然權利,
也是神聖責任,更是至上美德,展示了儒家「創生」理念對於當代社會
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道德經˙42章》「道」如何創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是《老子》著名的萬物生成論的提法,描述道生成萬物的過程。
「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數字表示道生萬物。」

說合於人事,不入於道意。從道不隨事,雖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也。
天施放的陽氣與地施放的陰氣,相互交合,萬物就自然產生出來了,
萬物的產生,其中含有血氣的人類,知道飢餓、知道寒冷。

創生是什麼?
「創生」,就是創造生命,是儒家生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對儒家而言,創生不僅是自然權利,也是神聖責任,更是至上美德,
展示了儒家創生理念對於當代社會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創生作為一種自然權利,意味著生命物天生具有創生行為的自由。
那麼,創生何以成為一種自然權利?

在儒家,生命之所以成為生命,在於內部的生命性,沒有生命性,不可能產生生命。
而生命性是每個生命物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所以是生命者自生。
《易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禮記》「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
所謂「天地感」「天地合」,天地即陰陽二氣,而陰陽二氣乃為生命所本有。
所以,「天地感、天地合」,並非說天地「生」萬物,而是指物自生。
因此,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便有了明確表述萬物自生的觀念。

道生成萬物的過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一、二、三的數字來代指。
老子使用一二三的原意,並不必然有特殊的指稱。只是以三數字表示道生萬物,
越生越多之意。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沖氣以為和。
道是獨立無偶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產生天地,天地產生陰陽之氣,
陰陽兩氣相交,而形成各種新生體。
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所以一切事物,減損它有時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時反而受到減損。
《道德經》「道法自然」。因為天地效法道,體自然而行。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意思是天地順應萬物的本性去運轉,不會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強行干涉萬物。
天體運動並不想藉此創生萬物,然而萬物卻自己產生了,這就叫自然。
天體施氣並不是想要創造萬物,而萬物承受氣,卻自己形成了,這就叫「無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應該效法天地萬物,
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體悟,發現蘊含其中的「自然」之道,
並將其作為指導人類行為的根本。聖人效法天地,其誠於中者,
即所以形於外,內外雖異,氣無不同。其盡乎己者,即所以成乎人。
人己雖殊,氣無不一。究何狀哉?空而已矣!一物通而物物皆通;
空無天地並立而為三才,所以可說「亦大」。
實則人原為萬物之中的一小分子,固然渺乎其小,但是唯有人能效法
天地之道,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效法天地,天地與萬物無爭。
聖人也與眾生不爭,所以聖人與天地為一體。
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他們能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
來立身治世,以其無私,成就其私。
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由「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
有道德有修養的「聖人」的所作所為,是符合天地規律的。
進而告訴人們,應當效法這些。

「聖人常無心」,他不是有心於身先身存,再去後身外身。
聖人效法天地,無私奉獻,永遠將自己之事放在社群之後。
但聖人的功德,卻高踞在眾人之上。
聖人之靈性,也超昇在眾人之前,後其身而身先。
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賢人與聖人,行為符合道德。這就是養生以天地。

人本身的大自然之美,除了天地之美、萬物之美,還包括「人之美」。
「人之美」並非從身外求得,而是源自於上天賦予每一個人至尊、至貴的
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

感恩天地,覆我載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
觀於天地之謂也。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形之美,曰充盈,曰精致。道之美,曰通達,曰剛健。德之美,曰包容,曰不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聖人述而不作。非不作也,述而不失其美也。
智慧之人,觀察天地偉大的奧妙,通曉萬物生長的道理。
是故至人無為。智慧之人,順應自然,無所作為。
《漢儒˙董仲舒》「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
「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

《曾國藩名言˙曾國藩家訓》
慎言慎行,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
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
吉德之人,自知為善不足,不到萬不得已,不急講話。
反而急躁之人,急於自售,因而自辯,話越說越多。
端莊是在衣著、打扮、言語和舉止上表現出得體、合宜的態度。
端莊就是不去吸引別人不當的目光。

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
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孔子說:「舉止端莊,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

為官徇私舞弊失足時,就該後悔。
富足時不節省儉樸,貧困時,就該後悔。
年少時不多學習,歲月過去之後,就該後悔。
看到本事不學,用到的時候,就會後悔。
酒醉之後胡言亂語,清醒過來時,就會後悔。
健康時不好好休息保健,生病後,就會後悔。
處事行事,及早覺悟的人生智慧。
告誡我們,做事時不要等到了被拆穿的尷尬境地,
才後悔當初沒做好,謹慎行事,三思後行,
才能避免悔事發生。

曾國藩名言:智慧箴言,讀後醍醐灌頂。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做事要能敬,待人要能恕。
敬就是小心翼翼,事無巨細,全都不敢疏忽。
恕則凡事留餘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常常記住這兩句話,就能擔當大任,福氣享用不盡。
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
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有功勞,不能貪功,認為功勞只有自己。
有過錯,不能推諉,認為過錯都是別人。
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卓越的領導才能。

處事要能留有餘地,要掌握處事恰到好處。
做人最高的智慧是:凡事留點餘地。愚者才斷人後路。
給別人留餘地,本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快意稱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過多就會敗德亂行。
因此,凡事講求盡興是很危險的,樂此於五分,就不會遭到困難而後悔。
當我們給予他人恩惠的時候,不要掛在心上。接受他人的恩情,永遠都不能忘記。
凡事都應當預留退路,不要把話說得太滿,或是把事情做太絕。
做人,凡事要給別人留三分餘地,讓對方有路可退,有心可悔。
凡事逼盡,只會讓事情毫無轉圜的餘地,傷人不利己。
水至清則無魚,有容乃大。凡事留餘地,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真正做大事業、有大成就的人,都要有寬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

有雅量才能容人,一個人的包容心愈大,其成就的事業也就愈大。
一個偉大的人,他必須有容人的雅量。你能容人,別人才能容你。
而且要能包容各種人,能容人之長、容人之短、一個人如果沒有容許異己存在的
雅量,就不能體會因緣和合,互相依存的真理。

語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眾流,所以才能成為大海。
能容天下的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這樣才能夠廣結人緣。
所以,凡是一個能創造大事業的人,一定是有容人的雅量。
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有寬闊的胸襟,有容才的雅量。

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別的差異、有年齡的懸殊、
有職業的類別。還有信仰、思想、興趣、利害,等種種的不同。
所謂「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

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為什麼遇見事情還是總會先預設立場,
結果不甚理想時,心中開始生起煩惱心與執著心。
在世間上做人做事,要能做到沒有人怨,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凡事只要但求無愧於心。
能夠任勞,不算有功。能夠任怨,才是有力。
一個人能完成一般人難以承擔的艱鉅任務。
「有知無言」,凡事心知肚明,但不說破。說話不可以口任。
凡事躬行,任勞無怨尤。因緣聚合,凡事順天行。忍辱不爭,
凡事守口言,不說他人過。律己以嚴,險中能勝,凡事謹慎行,
細心不大意,凡事不可以心任。

不需要向別人解釋你自己,因為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
解釋也不會相信。凡事善解,能忍自安。心不專,念不一,做事則難以成就。
有信心不一定會成功,沒有信心一定不會成功。任境界變化,心不生染著、
計較,自然就清淨自在。時時自我檢討、起心動念間不與人計較,如此心
能常保在平靜中,心念一如「蓮花不著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不思善、不思惡」是我們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唯當這個心,不落兩邊,
無有執著。法不可執。任何一個修持法門,都有它的對治論述。
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道有三萬六千。能「人茫心不茫」的安然態度。
能「知人善任」、「量才善用」。凡事不會心任,說話不會口任。

《宋˙法演禪師》說戒:
「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
福不可享盡,享盡則緣必孤。」
「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變)。
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

「有福不可以享盡」,有人認為擁有了錢財,人生就很幸福。
但是金錢若使用不當,往往是罪惡的來源,只會徒增煩惱與業障而已。
曾國藩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少花銀錢,自然惜福。勢不多使,少管閒事,少惹是生非。少欲知足,
惜福培福。

「有福不可以享盡」,叫人要知足,一般人往往認為有福就要盡量享受。
但是福分若都用完了,這樣你的子孫後代就沒有福分可用了。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規矩不可行盡。
行盡則人必繁。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風雲。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命理中,先天八字〈即出生日期〉,決定於宿世的人念、語言、行為的果報。
命猶如一輛汽車,有的汽車堅固耐用,雖然崎嶇不平的路,(即運),
也能順利通行。

莊子的快樂法則:「虛己以遊世」。讀懂快樂每一天,治癒所有不快樂。
體驗莊子的快樂法則:「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就是說,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當回事,一個人能不把自己當回事。

莊子的「空船理論」,後人把這則故事,稱為莊子的「空船理論」。
莊子最後給人性找到了答案「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情緒不好,是格局太小。《莊子·山木》「一個人乘船過河,前面有船要撞上來,
這個人破口大駡,罵對方不長眼。」
這是一句出自《莊子》的名言,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夠虛心接受事物的變化
並以遊戲的心態面對世界,那麼沒有什麼能夠對他造成傷害。
將心放空,就是虛。虛,則無其身,道理自然相合。
虛,則能容納萬物、萬物自然順化,虛即所謂心。
莊子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如果心裡老是想著要統治別人,就會心力交瘁,如果總是受制於人,也會很憂愁,
上古時代的堯帝為什麼快樂,就是因為他從不「非得說。」

莊子《山木》中的「方舟濟河」,
這是一篇極富道家哲學的寓言:「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
前面一艘船正要撞過來這個人喊了好幾聲,沒有人回應。」
《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是說:「我們搭乘方舟渡河時,如果漂來了一艘虛舟效應—空船理論。」
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前面一隻船正要撞過來。
結果撞上來的竟是一隻空船,於是剛才怒氣沖沖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了。
說明,人能夠放空自我,閒暇自得地生活,還有誰能損害你的利益呢?
不抱怨,不以自我為中心,以謙虛的心態,面對生活。
空船理論《莊子·山木》原文的意思是:一個人能夠做到虛懷若谷,
閒雲野鶴般地遊歷世間,那麼就沒有什麼人能夠傷害他。這是一種莊子的哲學思想。

天地至神而有序,上下萬物以創生,聖人亦效法天地,母德成天地之美,
降靈開示垂教文

引用「曾國藩的做人的道理」,與「莊子的論述」。很長,所以無逐句解釋。
標題重點用「天地」。今人已經是注重物質,比較無在尊天、敬地,
尤其在年輕的一代,對天地的概念,已經真少了。

天那麼大,想說那麼寬、廣,又離我們那麼遠。地也那麼大,那麼寬、廣,管不到。
殊不知,咱在這大千世界當中、在這地球當中,萬物都是天地所創造出來的。

天地創造萬物,隨人自由去發展,自由去生存,天地也無管你的作為是什麼?
但是有反應,怎樣做?怎樣受?天地總是會有反應。

反應天下間萬物所作所為,所以說天地雖然「至神」,但有秩序,真有規矩,
有一個正常的天道,正常的軌道,在運轉、在輪轉,都不會失序了。
失序,就是天地顛倒反,萬物就無法生存,所以說天地創造萬物,有一個循環,
有一個規矩、道理,不會亂,目前世局亂象,不都是咱凡人自己的「所作所為」。

今人,說最嚴重的,誠如莊子的論述當中,主要說,自古至今,在爭論不休的,
你說別人不對,表示自己是對的。但若是別人不對,自己是認同,表示自己也是
不對的。「此是」「彼非」,自古至現在,爭論不休,因有一些「言語道斷」,
各人觀點、各人看法不同。不同又無法認同,所以才爭論不休,世間之事,
就是這樣一直演變出來,一直發生。

當然咱不說太遠,說大家目前所看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些社會亂象,一些禮儀
的崩壞、道德的淪喪,這是造成人類的悲劇。致使一些天災、地變,不斷的發生,
但是發生,越演變、越嚴重,人類越無能力抵抗,縱然科技很發達,發達到太空去,
發達到讓你感覺,不可思議,但是只要違背了「天道」,違背了倫理與道德,都會
漸漸走入毀滅的境界。

當然在不久的將來,總是有大代誌的發生,當中你若是有在研究,現在我說的
天干、地支,四時八節的輪轉,天象天星,分東西南北,一方七個星宿,28宿,
已經顯示出來。再來天道,玄空法,走入九紫運,20年行火運,已經開始了,你看
火災那麼多,水災那麼多。老實說,天道若要消滅天下萬物,天道不用出手,
我們人類就要自己走入毀滅的界線,我簡單說一例就好,2019以來大流行,
冠狀病毒(COVID-19),這些不用天地出手,我們人類…
但是一個階段,一個階層,自然來,自然消滅,這是大自然生存的條件,說叫做
「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認真說來,會是很驚人,會讓人感覺恐怖
……
是人類自作為,不是上天的處罰,當然上天降災降禍,收萬物有一定,一波過一波,
世道盛極必衰,衰極必盛。如天道。春夏秋冬。春萬物生存。夏生長。秋收成後開始
儲藏。來是嚴冬。你若抵擋得過,等明年春天,擋不過,看不到明年春天,這是一個
循環。

說「人心不古」,大家太過注重物欲,物欲之心,太過重了,因為大家都在拚,都在競爭,
無跟上拚,變社會邊緣人一樣,跟不上時代。其實這是物欲的心,太過重,大家都會比較,
沒辦法,因為這是一個潮流,一個現象,咱不是聖人,無法去抵抗潮流的衝擊,你跟不上
潮流,你就被潮流擠到邊邊,但是你跟上潮流又是如何呢?

人說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有錢更有錢,無錢越難賺吃。現今年輕人,一般老百姓……
不然你就無法生存,在社會尚無法同在一個水平生活,所以說,致使今日禮儀崩壞、
道德淪喪,道不道德,禮不禮儀,放旁邊,尊卑無分,說嚴重、粗俗的一句話,
子女比父母大,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已經五倫不分。

社會亂象,越來越不正常,道德放旁邊,無道德觀念。你看蓬萊仙島,說是蓬萊仙島,
前途堪憂,一些年輕人思維不同,理念不同,長幼已經失序、無尊卑。可以說,這已經是
一個亂象,天地顛倒反、山崩地裂、水火風要注意。說不完,文章淺淺的,自己去看一下,
咱時間關係,當中有比較不了解的,再提出來問,不然繼續……。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