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天上聖母降 天地之美德無言 上古至今恆不移 聖人教導子學道 母心慈懷與大愛 降靈指導與開示

113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二)

民國113年6月26日【歲次甲辰年五月廿一日】

聖人無為無作,無欲無私,乃能相應於天道無言,而化成萬物之至上美德。
修道全德之聖人,觀天地之大美,體至道之無為,從而將之落實於現實人生。
天地有默契,無聲勝有聲。謙卑、低調並接近於道,正是給人類「無言」的教導,
飽含著無限的慈悲。
天地之美德,以「無言」來行教,萬物就能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
天地是長久的,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只因為祂不偏私。
聖人本著天地的美德,洞察萬物的原理,只做不說。所以是超聖的至人。
因為人具有五常的美德,所以不愧和天地並稱為三才,不愧號為萬物之靈。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
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聖人教導子學道,物有本末,孔子說的根本,本是道。
學道有好處,學道以愛人。人行不善,聖人教道使之為善,得以為給用。

孟子引夫子與子貢言,我學不厭,而教不倦。在教人學道。
默者寂也,識者銘記也。寂然不動,而又銘記不忘。
《孟子·公孫丑》記載,子貢曾經問孔子說:
「老師您稱得上是聖人了嗎?」
孔子回答說:「聖人可稱不上。我不過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罷了。」
子貢說:「學不厭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皆備,的確是聖人!」
這樣的讚美,是做為學生對老師最崇高的敬意。

君子不能行道、守道只到一半就退轉,君子學道一定是有始有終。
君子要學的是聖人的內涵,在亂世中能夠超脫繫縛,即使一身的才華
不被他人知道,學思不罔殆。
孔子說:「學聖人之道,而不思考實踐之路,則會越學越迷茫。
思考實踐聖人之道的方法,而不去學習古聖賢留下的典藉,則會害己害人。」

學習沒有終點,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評價子產:「子產在四方面符合君子之道。」
自身的修養:溫良恭儉讓。對上級恭敬事奉。嚴謹做事。謹慎不懈怠。
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脩道不但自己脩,也要將此道弘揚出去。執德而不弘揚,信聖人之道,而不篤厚,
何能說此人有道德,又何能說此人無道德。
子夏以百工居肆成事,譬喻君子學以致道。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仁與義,在儒學易道之人道倫理上,是聖人教導世人的重要課題。天上聖母降靈指導與開示。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道在自身,須臾不可離的道理。鬼神的性質、變化。
《論語˙述而》「二三子以我為隱乎」,「聖人吾不得而見之。」
孔子說:「聖人,我再不能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
孔子又說:「善人,我不能見到了,能見到始終保持良好品德的人就可以了。」

陰與陽有何不同?
陰含陽內,弗如相對。陰有正邪,陽分善惡。陰者隱匿秘謀,陽者顯明畫算。
陰謀「善正為德」,陽謀「惡邪為罪」。
自然之道陰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隱浸,故陰隱勝陽顯。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
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
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有奇異之器,才能產生萬象。
八卦甲子之中,藏有鬼神莫測之機。
孔伋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若不應隱而隱,不應顯而顯,必有凶咎。使知畏懼凶咎,而不為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
非但使人隱顯知懼,又使人明曉於憂患并與萬事也。
道家則以虛無為體的天道,主張無為不爭,功成而不居。
使民無知無欲的人生觀。

《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為孤寡不榖,而王侯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人體的陰陽,裡面合於五臟六腑,外面合於筋骨皮膚,所以人體裡面有陰陽,
外面也有陰陽。裡面,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外面,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恆久持續的兩種力量。陰陽指「晴朗和陰暗」,「向陽和背光」,
「溫暖炎熱和涼爽寒冷」,從陰陽之氣產生四時八節。相反相成,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
恆久持續的兩種力量。

世人只知動,而不知靜;只知道有,而不知無。
「靜與無」才是真正的本體, 但不可見。
「無」是本體,卻實藏「動與有」的先機,因為「靜而生動」,「無生有」。

老子《道德經》說:「器用者空」。把道德比作一個容器。道就是器,德就是空。
容器之所以能容物,因其有「中空」之德。

萬物皆是由不存在到存在,因此,《老子》說「有生於無」,此「無」,
也可以是任何事物存在前所預設的,如一般所理解的空間一樣。
天地萬物皆有其根,萬物歸根為靜。靜定之心,乃自性無量智慧光明。
萬物本來不有,蓋從無以生有。雖千態萬狀,並列於前,我只觀得當體
全無。從萬物皆空,到無中生有,現代宇宙學理論,我們的宇宙是從幾
億年前的原初狀態演化而來的。那時,宇宙沒有質量,只有極低的能量。
如今的滿天繁星、世間萬物,都來自當年那個幾乎空空如也的原初宇宙。
從老子的「道法自然」看政治管理與人生修養。
老子說:「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道理即在於此。
「無」,是一種智慧修養工夫,就是隨時要放下,能放下的人,就無所求。
作為萬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無形的、無限性的,因此老子簡稱它為
「無」;它是實存而且萬物都由它創生,所以又稱之為「有」。
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
這就是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
老子說:平日安心於無,因此而觀「道」之妙處。
有能變無,無能變有,日子終歸是過得越來越好。
道決定了事物「有」或「無」、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和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
‎老子思想名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清靜無為。」

「無」是宇宙與人生的境界,需要透過「無為」的工夫來實踐。
而以「無不為」去展現「有」。也就是天地萬物自成天地萬物。
人也自成為人,而自在自得。

很多人都認為有錢就有了一切,有錢才會過得幸福,然而在追求
金錢當中,卻發現幸福漸行漸遠,在追逐金錢的路上跌倒,碰得
頭破血流。

人生是「減法」?人生是「加法」?其實都不是,人生只是一場
「戲法」。
不然,我們怎麼會被耍得團團轉,加法或減法的教育思維,去體會
一下,到底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生,是加法的人生?還是減法的人生?
加法是本能,減法是智慧。
要學會斷捨離,讓生命歸於簡單的狀態,理智的生活,用加法算人生
所擁有。「加法」,其實是可以通過借鑒一些「減法」的元素,而有
東方的智慧。斷捨離是一種物品減法、人生加法的哲學。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
心靈、語言、人生、道德觀,等領域。
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
東西方心理思維之大不同,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思考方式的差異,
反應了每個地區隨時間推移,其社會主導哲學的變化。
西方哲學家強調自由和獨立,而東方傳統,比如道家。
形上學是哲學旳基石,哲學家由其形上基礎而發展出其哲學體糸,
因之形上學是各哲學家之起點,亦是哲學派別之分歧點。
不同的形上思想自然發展出不同的哲學思想。
西方哲學思想大多從觀察外在(大宇宙)變化的角度出發,
通過辯證過程,而總結歸納成的。
東方哲學思想則大多從體驗內在(小宇宙)變化的角度出發。
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東方思想。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
心靈、語言、人生、道德觀,等領域。
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
東西方心理思維之大不同,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思考方式的差異,
反應了每個地區隨時間推移,其社會主導哲學的變化。
西方哲學家強調自由和獨立,而東方傳統,比如道家。
形上學是哲學旳基石,哲學家由其形上基礎而發展出其哲學體糸,
因之形上學是各哲學家之起點,亦是哲學派別之分歧點。
不同的形上思想自然發展出不同的哲學思想。
西方哲學思想大多從觀察外在(大宇宙)變化的角度出發,
通過辯證過程,而總結歸納成的。
東方哲學思想則大多從體驗內在(小宇宙)變化的角度出發。
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東方思想。
西方人的人生態度,不可能也不應當成為東方人的人生態度。
西方哲學注重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和理性思維的發展。
東方哲學注重對人自身和社會關係的思考。
中西方哲學思想是人類文明的兩大瑰寶,相互交融,共同推動。
西方哲學家,可能是柏拉圖,可能是笛卡兒,可能是馬克思。
但我們會想起孔子、孟子、莊子。
東方人的思想方式、行事方法,與西洋人不一樣,我們不能把西方人的
思想拿來施行,那是非常危險的。

西方人的人生態度,不可能也不應當成為東方人的人生態度。
西方哲學注重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和理性思維的發展。
東方哲學注重對人自身和社會關係的思考。
中西方哲學思想是人類文明的兩大瑰寶,相互交融,共同推動。
西方哲學家,可能是柏拉圖,可能是笛卡兒,可能是馬克思。
但我們會想起孔子、孟子、莊子。
東方人的思想方式、行事方法,與西洋人不一樣,我們不能把西方人的
思想拿來施行。

對宇宙,一草一木這個法,有一種同體心,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聖人的法則:是盡己之所有幫助他人,盡己之所有給予他人,而不執著、
不與人相爭。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66章》「為而不爭」,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81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無為而為,所以不失敗;不事執著,所以沒有喪失。
人們做事,往往到快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是因為不能始終如一。
如果對於事情,自開始就循遵而行,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格物」就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是以「學問為主,而思辨輔之」。
「致知」,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以「思辨為主,而學問輔之」。
沒有格物,不接觸外界事物,就會使認識陷入空想。
沒有致知,就會被各種事物的現象所迷惑,因而兩者必須相濟。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感知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人若不學,必孤陋寡聞。人若好學,近乎智。
為人若非生而知之,求其次。學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學道要精進,勤行須會意。有幸聞大乘,莫當門外漢。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這個世界,是一個有形、無形、各種維度空間重疊存在的,
包括物質、能量、信息,肉眼可見的物質,
是這個紅塵物質世界特有的,也是大宇宙中最特殊的。

有形,無形,陰陽虛實,都是我們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文化,
陰陽之構成,陰是看不見的一面屬於無形,陽是光明看得見的一面。
「可見底是器,不可見底是道。」
理,形而上。氣,形而下。理,無形不可見。氣,有形可見。
故知理為道,氣為器。無形重於有形。
迴向,就是說迴轉有形,趣向於無形。
迴轉有相,趣向於無相。迴轉虛妄,趣向於真實。迴轉自己的功德,
趣向於他人。迴向,有很多種的解釋。

學修佛道,應該學菩薩這種只知利他,不知利己的精神。
有形的家,就是我們現在人世間的家。無形的家,是來自上天降道在
人間的脈脈相傳。
可識可見有形之事或物,非永恆存在的「道」,故「不可道。」

要知無之以為用,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是用。
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就是看得見的東西,這是利。無,就是看不見的空間,這是用。
道德經:「無用之用,乃為大用。」感悟到這個層次,人的見識才有深。
什麼是「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春秋時期的馬車輪子,是用魯班工藝,木和木組合而成,不用鐵釘,
三十條輻共一轂,就成一個輪子。
意思是說,輻和轂構成的空間,這些空處,才是用處。
如果把三十輻和轂都拆下來,擺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車之用」。
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是陶器,用來盛放東西。比如說,一塊碗。
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用來裝飯,裝菜,裝水。
「當其無,有器之用。」
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一間房子,有圍牆,有門窗,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我們要住的,
是房子的空間,「當其無,有室之用」。道德經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感悟這個層次,人的見識,才有深度。

萬有為末。所謂「崇本可以息末」,就是要徹底體悟諸法實相為空無,
空無了然於心,煩惱自可消滅,達至涅盤化境。
有云:「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虛豁」。
「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有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
此乃以「無」為萬有之根源,宇宙事物皆從「無」而出,「無」先於萬有,而存在,
萬有由「無」而生。
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即「真空妙有」的涵義。
性宗談「空」,相宗談「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說「緣起」。
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蘊無限,真空中生長萬有。真空妙有,就是真空不空,能生妙有。
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這就是中道了義。

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便在生死輪迴中,由萬變化為億。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應無所住」在佛法術語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於佈施」即是修福。
萬有萬法,皆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則萬法皆空,一團極天蟠地的
先天母氣,元氣産生於真空之中,氣是真空中之妙有,
真空與妙有合而為一,即是金、木、水、火、土。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羣昏。
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

天與地之間,看起來,好像就是空的,本來就沒什麼形體可言;可是天與地間,
雖然是沒有形體,卻能生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與無生命的沙土。
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三者既無,唯見於空」。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如果能空到極點,
無所再空了,所餘者,是一個「無」字。
觀照一切皆空,達到萬法俱滅,以達到真空之境,再將空推到極點,徹底到了無所
再空時,就是一念不起的無了。這個無也要放下,不可執著。
道家崇尚清靜無為、和諧自在,要達到這樣的理想,需要從修持自我心性開始,
因為「心」是一切的根本。道家經典《清靜經》闡述了道家的心法,以一顆清靜
的心,解脫物質表相。

《金剛經》「依空安住」,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
無住才能自在、無住生心。「真空妙有」《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也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佛陀早已證得。「真空妙有」一切人、事、物、理,
無一不是因緣流轉。
「生佛不二,只緣迷悟」。無論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
皆不能離脫「緣起性空」的法則。瞭解世間的一切,皆是緣起生滅,無一實體自性,
故說虛幻不實,而名為「空」。更因契入空性境界,了知一真法界的不生不滅,
而且莊嚴妙有之相,色空妙諦證無遮。

「金剛經」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環繞在「破我執、滅我相」上,強調的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然是「破執」,當然是破「執有」,也破「執空」。執有是虛妄;執空是斷滅空。
為破執有。除執著,不執空也不執有。執有固然是有,執空還是落於「有」的一邊。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妙有非有,不礙真空。

墜入輪迴,四生六道,轉變不息,苦海無邊。人之所以沉淪墮落於六道之中,
輪迴不息,乃是因執著,沈溺於假我之中,有以致之。

「道不離心」,心為根本,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調身、調心,身心調適就能
與道相應,修行就能成就。相反地,如果不知道調適身心,不但不能成道,反而會
退失菩提心。
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無論用什麼惡劣的態度對他,不會發脾氣,不會記在
心上,沒有怨恨。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無量壽經》佛勸我們,錯誤的知見
會障蔽我們的智慧,甚至會令我們喪身失命、永劫不復,不可不戒懼警惕。
如何去除錯誤的知見,培養正知正見,是學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來道場學道,學習何謂「道」,學習如何「修道」這才是古之修行人的最高境界,
現在亦是。學佛、學儒、學道,不知道從根本修,辛辛苦苦修了一輩子,依舊修的是
六道輪迴。

求世間學術,天天要增長,這是進步。如果是求道,道是清淨心,應該怎麼樣?
應該一天一天地放下,這是學道。
見道之後還要修道,繼續保住這念心,這才是真正的自己,這才是無量光、無量壽,
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脫。
這念心只有自己知道,安住在這念心上,不然,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
所謂:「一竅通,竅竅通」。
若能再「修道」,以一理貫穿萬理,便能掌握一切學問了;這便是聖人。
為何能「無所不知」之理了。學道者、修道者,必定是行菩薩道者。
如此,我們才能學佛、成佛。

「天體運行循環不息。」四季循環不息,看看又是一年歲暮的光景。周而復始、
永不停止的運轉和變化。天道循環,各歸其根——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

當然你們若要認真說來,是樂樂長,我寫的,也差不多是摘錄性的,
若要從頭至尾全寫出來,長篇大論。一些重點,點示出來,當然其餘的
自己要去研究。

開宗明義說:「天地的美德」,天覆地載、四時成序、日夜、寒暑、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讓我們可以種植、收成,日夜分明,寒來暑往,
這都是天地的美德。但是天地,從來不曾說,如你們需要水,若不是
天降雨,你們能種植嗎?有農作物嗎?有得吃嗎?
這都是天地的美德,但是從來不曾說,自萬古開天以來,
都是這樣的在輪轉。他的美德,不只是好人用,壞人也用,善人、惡人
都沒分。有這麼大的包容心、胸懷,全都共享這個「天地」,所以這些
也都是天地的美德。

但是,咱人類,因為物欲的追求,而不足,把天地的一些大自然破壞了。
如天然森林,為了做傢俱,為了砍材,把一些森林砍了,都破壞掉了。
大自然的調節,「風調雨順」全都變樣了。
如製造一些垃圾,破壞大自然。現在地球溫度,已經又上升一度多。
一度多,是真可怕,這幾天,更是熱極了。大自然因為人為的破壞,
天地也沒出聲罵你們,也沒說啥?這是天地之美德,所以我們就要知道。
若是不知道,繼續破壞大自然,有一天,預言家說,又會回到冰河時期,
大家又重新再來,那不知又多久了。所以天地,天覆地載,人在天地中間
在生活,天地給我們處處方便,讓我們可以生活,他的美德這麼多,我們
是不能再繼續給他破壞,咱要了解。

自古至今,天地也無在改變,日夜的輪轉,四時八節的循環照常,好天、
壞天,月圓月缺,照季節在行,照時間在輪轉,都無改變,有改變的,
是我們人類。一直繼續下去,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所以聖人說道,天下之道。當然「道」,不能用名詞,說到清楚,讓我們了解。
因為,道本無名,道路,因為人需要走,叫道路。
「道」,無固定的東西,萬物一切,都是道。老子也說:「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萬有,但是又回歸到無,
在那裏循環,上節所說「方生方死」,一方面產生,一方面毀滅,也是一個
循環。「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這都是大道理。聖人教導,如何學道。

聖母,母心,慈悲心懷,有包容心,無私的大愛。好人教化,壞人,也同樣教化。
所以聖母心、慈母心,有無私的大愛,無私心的,叫做大愛。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是我們看不到的。陽,是眼睛看的到,當然陰陽眼,
不在此說。是少數中的少數,但是每樣東西,一體兩面,有陰就有陽,
如人「生死」一樣,一面生,一面死,生死循環。就是這樣,永遠循環不息。
「有生、無死」大爆炸,「有死、無生」就滅絕了。這是一個天下間的循環。

但是咱世間人,只看到有的、看得見的。無的,無去想,也無在意。萬物,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如人身體內,有陰、有陽。動脈屬陽,靜脈屬陰。
陰陽在循環。呼吸也一樣,吸入,就是陽生,呼出去,是陰。吸空氣進來,是陽。
所以說「人在呼吸之間」,人之生死,在呼吸之間。你這口氣出去,沒再吸一口進來,
人就沒了,人在「呼吸之間」在存活。所以人之生命有夠脆弱,吸進來,有吸一口。
人也是在生死之間。人只注重看得見的,但是無看那一面,你不知道,無去了解探討。

剛剛說這間厝,建實心的,一定有空間,才能進去住。一個碗,若無裡面「空」,
如何裝東西。所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都是同一體。因為碗,有看見的,
是陽。空屬陰。陰陽同時存在,只是你的利用,是利用空的。若無空,碗無作用。
厝無空,不能住。天地萬物,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有陰。

但是人,只注重有看見的,無看見的那一面,你無在意,致使當中,就產生了因果。
我做壞事情,不讓人看見,那是屬陰。但是無形中損德,因果循環,到頭來,人說,
好的好報,壞的壞報,善惡分明,老天和神明,都有在看,有在鑒察。難逃老天的
法眼,好壞、是非,自有見分明。

例如,看人學道,只是看人成就,看他道行有多高深,拜他為師,但是你學他什麼?
是學他的法?還是學他啥招數?
萬法由心生,無啥法是固定一成不變的,大家都照這樣做,都可以有成就,無這種法,
若有這種法,如此修道,就簡單了。

就是無這個法,但是你這「道」,存在任何一個空間。啥空間,都有道存在,凡人
為何修道修不成。因為咱人,心無放空,物知用「空」,修道。心,無放「空」,
只追求有看見有形的物質。因為都看有的、追有的。「無」無看,但是無中會生有。
「有」,當然會回歸到無,有無之中,怎取用,功夫在此。

一般心都無放空,追求無限物欲,因為,一件又一件,境由心生,眼睛所看,看到了,
心已經產生物件,產生在頭腦、在思維,一直在產生,無法像聖人,可以做到「無為」。
聖人所謂「無為」,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到那時,你就知道,要怎樣做了。

讀書、學東西,越讀越多、功夫學越多。但是學道,能把心放空,一天放一點,放到
最後都空。如顏回問孔子,說我學道,程度到哪裡了?
到最後,顏回自己跟孔子說,我已經「坐忘」。
孔子驚訝地問:「什麼是坐忘?」
顏回說:「擺脫肢體,除去聰明,離開形骸,消解知識。同化於萬物相通的境界,
這樣就叫坐忘。」坐忘:「無私、無我,不求名,不求功,不求啥?」
孔子說:「得道了」。凡人無法達到那個程度,無法達到聖賢的境界,但是咱聞道、
聽道、學道、求道,就是要從這方面去探討、去深思,去悟覺,不然一輩子也無法得道。

因為你的內心、你的心思,都被天下萬物塞滿滿,哪有辦法去求啥道?
意思大概是這樣,心經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說空,讓境、執著、物欲,其他心思,
裝滿滿,哪有辦法?其他怎裝得下,縱然仙佛給你啥訊息,也無法去運用。

說「器用者空」,器皿用來放東西的,所以它首先應該是空的。若一部車內也是空,太過注重
有看見的。一間厝,無空不能住人,天經地義的,為何用空,無去探討,有如你的心一樣,
心無放空,天下間空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法空。心放空,精神不能空,
所以這道理,又是樂樂長。

東西方思想不同處,西方哲學思想,是加法人生,所以好求更好,飛機速度快,求更快。
東方人,是減法人生,教化咱減少物欲,學聖人說,無為天下,不會跟人爭奪,不會搶奪,
不會佔有,順大自然,順道,絕無搶奪之心,與天地同根源,與萬物同一體,所以無啥需求,
所以天下,無與啥爭,產生一個如「北極星」,眾星拱月,眾生擁護一人,叫「聖人」。

人們做不到這樣,但是這是一個標竿,要學道,真正把心放空,西方思想,「加快、加多、加好」。
東方思維,減法人生,因為你不想來輪迴,輪迴是人生的痛苦。因果觀念,剛剛說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是減法人生。」

不用因果循環,再輪迴,六道不知哪一道,一切順其自然,與西方稍不同。說來無邏輯,不是照課本,
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大概意思就是這樣,自己也去探討、去思考。學道、聞道,主要把心放空,
空一分、近道一分,心若無空,永遠不必想說要得道,這是漸進式的觀念,簡單這樣說一下。

二至。是夏至6/21。到冬至12/21期間。有一個真大的變化,一些事情,無端會發生。
各人要多注意一些。不去遠方,當然你有重要之事,必須要去的,不在此限。有閒錢去玩的,這段時間,
現在不是太平時機,天災人禍,處處都有,隨處發生,一些不可抗力的,不可預測的,無所不在,無形殺手,
新冠疫情,又倒返回,加入流感也大流行,不世界去人群多的地方,若去感染了,自己吃虧。都不知,
總是不安全,不平靜之時,改變自己作息,注意自己平安順利最要緊,人命在呼吸之間,每天醒來,
看到日出,你真萬幸,今日還健在,若是睡了,不知醒來,就不好了。平安順利最重要,其他在其次。
夏至˙冬至,當有真大的變化,最好不去碰到最好,補充說這樣,自己找時間去看,去了解,
當中有不了解的,可以提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