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福德正神降 福是修德非求得 德是品性的修養 正是內外行中道 神是知人所不知 降靈垂示以教化

113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二)

民國113年5月22日【歲次甲辰年四月十五日】

《金剛經》「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和福德性不同。」
福德性,是你有無量的財寶。世俗說,修橋鋪路、佈施助人,都是累積福報
的資糧。「是福德,非福德性。」要想得到無上的智慧,不是從求中得來的,
是從修中得來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能成就無上的菩提智慧。
這個智慧是悟得的。透過修心、修口、修德,存善去惡,不要總是羨慕別人,
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若不斷除惡念、惡行,再多祈求也無益。
我們說「信佛」,其實是「深信因果。」

《六祖壇經》「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能將福變為
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要明心見性,證真心、本心,出般若,顯法身,
始有功德。故言「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

緣道祖師說「不能把方便當究竟」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
六祖所告訴我們「福德與功德」之不同。

布施供養的善行是福德。功德須自性內見。非外求得。步步向善,步步向上。
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果必有因,不肯修因,
哪來的果報?強取豪奪,損人利己,造作罪業得來,那不能得福,是得禍害。
縱然得到了,依舊是來自命中本有的。」

《永嘉˙證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
招得來生不如意。」「心不住相而行施與者,是人獲得無量福德。如以財富布施作福,
便是修集福德,為成佛的資糧。」

佛說:這是依我們自己所積的福德得來的。菩薩戒云:「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因此我們應該要「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內自省」,這就是修德。

「德」,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出來的。有所求的心量非常小,得福當然就小。
無所求的心量大。得福也大,德也大。

經常修持、行布施行的人,要靜下心來,反觀自己,修持布施,修福的目的是什麽?
「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修「道」在「德」,非求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修道是默默的修,並不是湊熱鬧,也是最為平凡。只要往好的去做,往善的去求,
那都會是好的。「布施,心越無爲,越無所求,得福越大。

自己有的,捨不得放下。自己沒有的,貪心。念念想求得,這都是大毛病,
一切煩惱的根源。內求智慧斷煩惱。施者忘施,是修福。是真布施。
受者知恩,是修德。是真感恩。少有財寶,學佛行善。強如多財寶,煩惱不安。

重視德性修養。釋迦牟尼佛,更是挽救人性墮落的拯溺者,因為佛的戒法
可以令人防非止惡,改往修來,敦品勵行。

佛的定學,能令人止息妄念忍辱乃求福之道,造善是致福之源。

「忍辱」是修持工夫,是練氣的訣要,也是求福的方法。要想求得真實的福根。
「非善莫起,非事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面是「修福德、慈悲、定力。後面是「自淨其意。時時刻刻,要淨化這念心,去除貪嗔癡。

菩薩行,是利益眾生事,是發菩提心,而不是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
菩薩修,是一切善法,行六度萬行,不住相布施,心中並沒有計較。

三界中一切善法,皆是福德之基,佛說八萬四千法,無一不是為令眾生離苦得樂,
進而圓成「福德與智慧。」換言之,菩薩的六度萬行,皆是我們修福報的法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捐獻是修福,
做好事是修福報,福不能救生死。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真正的幸福,是無所求而為,是付出之後的感覺。
一切的法,是用來修心。一切的物質,是用來幫助生活。

「無量光」是智慧。「無量壽」是永恆的生命。故念佛,是修福德。

青天不加悔罪人,改卻前非便無過,無過之人吉祥增。
所以,憑良心、從小處行善修德,便是積存好命的根源。
是為自己增添福報,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祥和。我們求法,要受得住氣,
忍得住苦,耐得住勞,從修福中,增長智慧。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德是儒家教義的總綱領。保持意念真誠,心思端正無邪,修養美好品德,是成為聖人的基礎。
在日常中修養品德。道德,形塑了個人品格,其內涵相當廣泛,因為它囊括了
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件事情當中,融入品德觀。品格至上,道德為先,是最好的明證。
因此,學習知識之前,最重要的是修養品德,有了良好的品德,所學得的知識,才能真正
有益於世。一個有品格的人,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格的修養境界,一個人的品格修養,它可以是你的天性,是你必須修煉後,才會有的德性。
八德,是我們的養德之路,是我們的做人之道,所以說「八德」是大補藥,是真正的八大珍寶。
在修養八德之外,修養的價值,大於知識。
修養,是人們在思想道德、品質品格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經過鍛煉和培養,而達到的一定水準。
一個人的修養,就是看他如何運用所掌握的自然,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
「道德」、「公德」、「四維八德」。好的修養、品行。恩惠。如:「大恩大德」。
信念、意念。品德修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影響甚大。

一個有品德的人,必定處處為他人著想,因此在待人接物上,必是以他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使人如沐春風。品格是一種修養、寬容與文化。修養,品格培養,是從小就要教的重要教養,
從日常小事,規範孩子的行為、塑造孩子的品德,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
做一個有修養,就是品行如「修竹傲立,操履嚴明、守正不阿。」就是能做到才華應韞。
德居人前,利在人後。人的品德,是一個人最好的底牌。可見人品,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三不朽。」
有好品德,比會讀書更重要。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
卻能改變生命的寬度。禪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盡顯寬度與量度。道德修養,是源遠流長
的歷史傳統,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
身而為人,不能沒有「品」,沒有「品」,生活就會與現實脫節,就會與良心相違背。
人品是開展個人生命價值的關鍵,有品,勝過有學。有德,勝過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

一個人的德行、品性,就好比「木之根、水之源。」修身立德,本質上是對精神世界的塑造。
教育的目的,在引導個體開展潛能、服務社會,成為品德修養良好的人,有良好的品德涵養,
更是其中的首要。培養學生良善品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品德」,即道德品質,德性、品性。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品格」,是心靈提升的分子,透過自己內化修養,造就個性、習慣、內在,
使其充盈美好。

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智慧的德,一種是行為的德。
曾仕強教授:「改變自己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努力修好自己的品性,厚德載物。」
「修養與自省的鍛鍊」,修養,是指一個人的品性、道德、涵養。
在生活緊張忙碌的步驟中,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在浮燥物欲的世界裡,如何「鎮守本心,修身韞德,
做一個有修養、有內涵、有品性、有品德的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做事第一,是立德修身。自強自律,是個人品德的一種內在性要求。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除了重視個人的德性修養,
更要在內聖的基礎上推己及人。是德業的日進,品性的日高。重視個人的德性修養以外,
更要有內聖的基礎。人人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行於中道,心則寂定。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
什麼是被如來現正覺、作眼、作智,導向寂靜、證我們這個世界,是屬於相對的世界。
不論人、事、物,都是在相對當中。
譬如開燈是明。關燈就是暗。善惡、美醜、內外、動靜、正邪、是非、凡與聖。
中即是正,中道,即是八正道。如『大智度論』,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
「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
《中論》是論中道之方法,應用來破邪顯正,但主要的用處,還是在應用於自己的內心觀察,
反省自己,合不合於中道,有智慧的佛子,想要真正離苦,就應當從實證佛法三乘菩提的智慧中求,
實證大乘佛菩提道,自始至終都離開兩邊的中道,得證離兩邊的般若中道智慧,才是真正離苦。
最高的安住,是住在中道實相上,念念分明,了了常知,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住在涅槃、
住在菩提心上。行中道,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神是無所不知的。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神知道人心,人的一言一行,都在神的鑒察中,無一事不知。
虛心的人,是不怕神鑒察的,因為他們知道神是無所不知的。
清心的人,不怕神看見。因為知道,神的「無所不在」。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從字意上可了知「神」是「通達明瞭宇宙自然現象。」
神謂神智通悟。知人所不知,謂之神。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神明者,先勝者也。
戰不可勝,攻不可守,虛實是也。「不患人之不己知」。神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既知天,又知人。因為,人是天生而有,是天生本真,所不知之化已乎!
如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
是知之盛也。「以其知」和「養其知」,見人所未見,謂之明。知人所未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別人看不到的徵兆,你能看到,叫做「神」。人不能以己所不知者知人,而喜以同己所知者爲賢,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保持內心的純淨,堅持自律的習慣,珍視自我,讓人生每個角落,都充滿陽光。
陷於無形而有形,堅持己出自律脈動,安可暖心靜自悠然。深入自律,繁花自盛。

處事不可不斬截,存心不可不寬舒,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居不必無惡隣,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平居時有心訒言還容易,何也?有意收斂故耳。
只是當喜怒愛憎時發當其可,無一厭人語,才見涵養。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氣收自覺怒平。容人自覺味和。守靜自覺天寧。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學會尋找快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沒有淨土,不如清心。
對答溫和之人,即能制怒之人。溫和之答語,能解忿怒。
人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減。人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葆真莫如少思。寡過莫如省事。
禪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沒有淨土,不如清心。貪嗔癡迷,輪回之苦。無有窮盡。

非寧靜,無以致遠。靜能生慧,定能生智靜。
水流深道,心靜似山藏玉。書味清,如水養魚,每臨大事,有靜氣。

不信今時無古賢,此處見得一分,則心泰一分,見得十分,則心泰十分。
人人知足,則天下有餘。人人安分,則天下無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水能性淡為吾友,竹節心虛是我師。
恬淡虛無,真氣。神人之言微,聖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有一言

不信今時無古賢,此處見得一分,則心泰一分,見得十分,則心泰十分。
人人知足,則天下有餘。人人安分,則天下無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水能性淡為吾友,竹節心虛是我師。
恬淡虛無,真氣。神人之言微,聖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有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

若不實心不成事,如不虛心不知事。不虛心,不知事。不實心,不成事。
說的是求知和做事的態度。在向他人學習的過程中要虛心。
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做事的時候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認真、
踏實、不虛浮;一步一個腳印。

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做事情不真心實意,就做不成大事。
不虛心向別人請教,就很難明白事理。說的是求知和做事的態度。
在向他人學習的過程中要虛心,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做事的時候要腳踏實地,
這樣才能建立堅壯的根基。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聞。
不實心實意的去辦事,就不會辦成事。如果不虛心的求教,就不會知道本來所不會的。

誠心實意,才能辦成事情。謙虛好學,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
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誇己之長。不虛心向別人請教,就很難明白事理。
君子以功報德,小人記仇忘恩。不要取笑他人,留神自己出醜。
謹言不會出錯,慎行不會跌跤。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寬濶的河流平靜,飽滿的稻穗低垂,滿足了現在的成就。
窒息了未來的發展。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自誇口。
無論什麼時候,莫行心上過不去事,莫存事上行不去心。
一個人若要是沒有驕傲的本錢,只是井底之蛙而盲目自大。

做人要「務虛」,因為滿招損,謙受益。做事要「務實」。務實:能夠接受那些無法改變
的人和事。不怨天尤人。驕傲自滿做人,就會招致禍患。謙虛謹慎做人,就會積累福氣。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高興時候說的話,多半沒信用。發怒時說的話,多半失體面。
做事或講話不合禮節,沒有體統。情緒波動時,容易說出失實或失當的話語。
一句話的力量:盛喜中,勿許人物。喜時之言,多失信。
盛怒中,勿答人書。怒時之言,多失體。
高興時說的話大多不容易兌現。憤怒時說出的話常常會不得體。
所以說話要謹慎,尤其是在情緒激動時,更須慎言。
一個人大喜大悲時,要淡定。否則,激動心情下所做的一切,事後很容易後悔。
聖人言:「喜怒之未發謂之中。」
一言中的,是我們所追求。言不及義,是我們所不樂見。

晚霞之可愛,瞬眼而輒空。流水堪聽,過耳而不戀。
人能以晚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弦歌,則性靈何害。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常眾。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

更有背後議人過失,當面反不肯盡言。
此非獨朋友之過,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即利己之基。人欺未必是辱,人怕未必是福。
善尊己者不侮人,善報酬者必種德。

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怨於我,則即時丟過。
我謗我者聞之,其怨即解。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
對人常感抱愧是恕道。對己常覺不足是勵志。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
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

因為世道多艱難,所以坊間有很多關於處世箴言、處世之道、
處世哲學的專書。針對處世之道。做人難,人難做。
處事的態度,對於為人處事:只從柔處不從剛。只想好處不想壞。恭敬謙和滿芬芬。
世間上,最難的是,做人和處事。防微杜漸:防備禍患的萌芽,杜絕亂源的開端。
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事情來臨時,不能著急,要周全考慮解決方法。

什麼是同情心?同情是能敏銳地發覺他人的情緒並感同身受,適時伸出援手提供幫助。
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體恤他人,讓自己成為更周全、體貼、更有愛心的人。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處事,懂得體諒,你考慮到別人的難處,
別人也會顧及你的面子。在他人需要伸出援手時,他人也會護你周全。
八面圓通:為人處事圓滑,處處應付周全。必須謹慎,以防落人口實。
說話、做事、待人,讓人感到你是一個勇敢的人,為人處世的潛規則。
處事沉穩不著急的。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石: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個人能輕易許下承諾的人未必就是有誠信者。因為通常這些人在承諾之前沒有周全。

《菜根譚》「花開花謝春不管,拂意事休對人言。水暖水寒魚自知,會心處還期獨賞。」
會心:領悟,領會。花開花落,春天並不在意。自己的遭遇,就如別人未必關心。
有不如意的事,也無須向人抱怨。水暖水寒,只有魚知道,看到賞心悅目的美景,
還是自己獨自欣賞吧!
「花開花落終有時」,花落花開自有一定的時候,可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來作主。
無可奈何之餘,只好歸之於,冥冥不可知的定數。

學會寬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都不容易。學會放棄,抓的越緊,痛苦的只是自己。
學會低調,取捨間,必有得失,不用太計較。學會簡單,踏實而務實。
人生,失去了金錢,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
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

《曾國藩˙家書》「天地間惟有謙謹,是載福之道。」能夠放開胸懷,對得失不執著。
不執著於名利得失。不消極不作為。認知因果,達成目標。培養樂觀心理,行事從容。
勝不驕傲。敗不氣餒。挫敗得失,經驗累積,都是登高階梯。

心胸寬廣知進退,學會低調。先天的環境不同,所享受的因緣條件不同,自然影響發展。
就如佛教也說「佛法難聞,國土難生」。生長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容易。在成為成功的
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自信及自省,取得平衡。

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道德觀。因道德權威性的喪失,而帶來的道德分歧。
因此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從世俗形而下的眼光看來,雖不適合於今日。但從超越世俗
形而上的眼光看來,太古民心之真樸,實足為今日道德修養與精神陶冶所取法。
若是分割而言,則有次第,斷章取義解說,
則易落於道德經所云「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世俗的範疇。
無論享受快樂但不失其基本道德價值,心存道德。人心漸失,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
失仁而後失禮,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勸誡人們要捨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不要陷入虛榮和虛假的追求,保持淡泊和真誠的人生態度。

從人格開始,品德為重,道德為先,建立培德養性之觀。
倫理道德觀為基礎的「道統」觀被忽略,道德責任感、道德信念、
道德良心和人生觀、世界觀等,是個體道德行為積極性的決定因素。
以上三個方面是實現道德調控的必備條件。

世俗無道德者。謂至於世俗庸人,亦同於俗。即所謂呼我以牛,
以牛應之,呼我以馬,以馬應之,無可無不可。
且同於道德,固樂得之。即同於世俗,亦樂而自得。
如果沉迷打獵、暴力電玩,會讓人性增長暴力、兇狠、野蠻
漸漸淪喪人性而發狂。世人所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的道德觀,未必正確。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作為立身處世的道德準則,若能修得到這八種美德,
心境就會清淨平和,對世間事物覺悟勘透了,不爭名利、不貪財色。
我們的心,若能遵守道德。父母生我們,木火土金水創造我們的身體,
受天地養育,心若能正,一切行為正當,所謂「有道明君,無道昏君」,
朝野君臣,若能奉行倫常,勤修道德,則國家興盛、國泰民安、豐衣足食。
可見「綱常、倫理、道德」是國家興衰治亂的關鍵,也是天下萬民立身處事應該
奉行。故孟子分辨「道德仁義」無形之利與「現實利害」有形之利,其用心在於
勸說與曉諭,導正人心與倫情義理,為社會整體帶來的長遠之利。
若能隨人心所欲,而不影響他人的利益。使經濟、社會、倫理、精神等四種價值
和諧,倫理、道德、禮儀的倫理或品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不在於他懂得多少
道德知識,能具有道德性,必然有倫理的思維。

聖人教民之道,原無衿奇,即在日用倫常間。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物理自然,自生自成,恆常不變。不因人的善惡,而施獎懲。
也不會因人的好惡,而改變常軌。
《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
「天道」,也是人必須遵守而不可違背的,
因此它們常把人道比附為天道,這是對人道的升格。
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原始表述。
其次,孔子有關「性及天道」的相關言論,有顯有隱。
如子貢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吾人為得其底蘊,勢須「抽絲剝繭」,才能竟其全功。
「天不變,道亦不變」,對事物發展,沒有容心去等待發展時機,則有違天道。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制靜之道,不能常清常靜。欲脩大道者,首先戒慎,「天道不可違」。
就是「背道逆理更弗為」,違背天道逆理的,更加不可以去做。

孔子的文章即闡明性與天道之言,言言皆文,言言皆道,日用平常
無非性與天道的運用。只不過學者有迷悟之別,迷則文章、性與天道各別,
悟則文章是性與天道,

〈剝卦〉為上一陽爻和五陰爻組成。〈復卦〉為下一陽爻和五陰爻組成。
「由剝而復」,顯示陰陽循環,恆常不變的理則。
陽氣衰微之後,由上轉入地下復生,象徵陰陽循環。

悲歡離合。陰晴圓缺。事過境遷。年復一年。

如此既達到年合四季、月合圓缺,即新月固定於初一,新年固定於冬春之交,
達成陰陽和諧。在十九年七閏之規律下,每個人在其19歲倍數之生日,
有機會西曆生日與夏曆重合。
陰陽平衡運作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於有「陰陽對立」,相生相成、
循環往復的運轉,以致有陰陽消長的能量平衡。
進一步的來説,陰陽大道。龍虎口訣。盡在詩中。子其味之乎。方知得師一訣。

有一定的循環周期,長度比日長,於是人們借由此周期返復的自然現象,
讓人類產生了月的較長時間單位。隨著觀察天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正本清源話太極,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
日月盈昃:透過外形的圓缺變化及運行軌跡認識日、月。
歲是以日的標準看農民曆的一循環,年是以月的標準,
月相的朔望循環,就有着對人間的告誡警示。
蘇軾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因為月滿則缺,並且缺多圓少。所以此事古難全。

雲從龍,風從虎。《易經.乾卦》能固守正道,事業有成。
此乃君子所應踐行的。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有亨通的含意。但須固守正道。就無殃咎,固守正道,沒有危險。
把事業固守下來,永續經營。

大家都要求「福」,得「福」。都要「福報」。都要「福運」。
這個「福」,除了是祖先給你抵蔭的。享受祖先的福報以外。
「福」,就是要做功德、修功德、累積陰德,你才能得「福」。
不是說,拜神、求佛,得來的。不是禮品拜的豐盛,我去求,就有福。
你若無做好,無功德、無陰德,怎有福報。福報若熊熊來,無珍惜,
享盡,再來就無了。「福」,是修功德、累積陰德,一點一滴,
所做出來的。不是求神拜佛就有的。

「品」,是外在。「性」,是內在。
外在、內在,修養,表現著你的德行。

「正」,是內心的思維、觀念,與你所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都要在「中庸之道」,無偏差,才是正。
「歪」,就是不正。所以「正」,就是「中庸之道」。

「神」,可以查出,人所無了解的,一些比較機密、機微之事,
你能猜很準,就會說你「很神」。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無法去
料想的、預測的。

再來補充這12句,以後,都是白話文。
照文字、字面上意思,真淺顯,就可以明了。

「神歛」,有專注、有專心,注意力無外飄、無外移,是內斂。
精神專注,是內斂。會感覺一些言辭,很簡單,你一說,我就知。
人說:你說頭、我就知門後,精神有專注、有集中,無黑白想,
東想西想。

「氣收、怒平」氣,較溫和,無發出。很「溫和」。
「守氣」,人說忍氣生財,氣,不隨便發,有守住。
會感覺有啥好生氣的,感覺平和。事情過就過了,就算了,
你還在那裏生氣,摔頭摔腦,也無法解決。
有修養、才有辦法,但是發脾氣的人,看他平常修養也真溫和,
但是你踏到人家的底線,事情就惹出來,就無平順,就無歡喜。
所以,氣若能守,能吞忍。本來事情過後就算了,看怎樣尋求解決辦法,
或是看怎樣處理好。氣若有守,就不用發脾氣了,就感覺沒啥事了。

可以溫容別人,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氣氛就會感覺溫和,就無不好的氣氛,
事情好說、也好做,也好解決。這是容人。如你不能容人,返回來說,別人也無法
容你,為何我全要聽你,為何你不聽我的。因為個人想法不同,每個人出發點不同。
誠如,一人看一面,但是你能寬容、包容,事情就好說了,就真和平了。天下本無事,
一些事,好說、好解決,怎會有啥紛爭呢?

能守靜、感覺天下太平。「天寧」,天下太平,無啥大事情。
「守靜」,不會黑白發怒,黑白生氣,人說,不會無理取鬧。
一些事情,總是有是非、黑白,若能謹守這原則,會感覺不管天下啥事情,
無那不能解決的,看怎樣解決,就天下太平了,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紛爭呢?

所以說:如果,你若無踏實,無實在、無實心,事情做不好,甚至做不成。
無實心,不成事、無實在,心虛虛,心無正,做事怎會正。務實、實在、誠心、
誠意,事情才能做好。再說,你若是無夠謙虛,又要強勢作為,爭要爭到贏,
那你就是不懂事。無謙虛的心,只叫人家聽你的,你怎不聽人家,不夠謙虛,
一面倒,強勢作為。世間事,不可能你全都知道,很多事,人家也不喜歡跟
你說,所以這是不是,就是你的損失,那也是真可惜。

所以人在歡喜之時,心情好,歡喜,有時會失言。
「信口開河」,是否到時失信了,就失去了信用。

怒時,有時說話,不得體,傷別人,但是你在發飆,不得體,人家不理你。
歡喜過頭,說話無信用,生氣過頭,說話,傷人,不得體,都是咱們必須
要注意的。

不怨嘆說我無法和人評比。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做事比你含慢,世間上,
比你含慢的還很多。所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無法比,也比不到。
不比別人,比自己,每天有進步否?當然有一些如意的,有一些不如意的,
檢討自己就好。如一時,慶聒聒、搭搭叫,「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不說自己不如人,也不說自己比人敖,在這世間,比你敖的,大有人在。
還很多。世間事,不人比人,比自己,日日有進展否?修養有好否?學問有好否?
思思念念,消磨自己的「思維」,消磨自己的「精神」。這樣沒價值。
以上補充說這樣!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