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天宮 北極 玄天上帝 107-04-15【民國一0七戊戌年三月一日】

107眾聖神仙佛(七)

世襲不古  如鐘陷泥  隨順因緣

 

世襲不古

 

一輩一輩相傳的叫世襲。
沒有一成不變的,也不會萬世不移的。
屆期善功圓滿,流芳萬古也。
倘世襲祖宗德蔭,
然德如刀石,雖日磨不見其損,日積月累由厚而薄,
終必穿孔,至終報應臨頭。懺悔已遲矣!
世襲不古,將又受盡萬般之刑罰。

 

如鐘陷泥

 

【高峰大師語錄】
大千世界。亦不出者一箇「信」字。
蓋謂無此一箇「信」字。不成聖道。生陷泥黎。
今日雖處富貴之中,若心靈冥途,則陷泥沼。

 

【證嚴上人開示】

一切唯心識,我們的心靈世界,
是在黑暗中呢?還是在光明呢?
是在清淨中或是在污濁呢?
這全都是這一念心。
所以這一念心,我若是沒顧好,心若受到污濁,
那就是成為心靈冥途,方向就迷失了,
如鐘陷泥,深陷泥沼,不能自拔,求救不得,無人能助。

 

隨順因緣

什麼是隨順因緣?

能夠把第六意識轉變為妙觀察智,能夠不分別,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隨緣。
隨緣不變,隨順因緣,內在的真如本性,如如不動,這是真正的隨緣。
有三種隨緣的智慧,三隨轉智,這是隨緣。
順境、逆境,隨順因緣,佛法就是活法。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些際遇本來是善緣,能帶給我們正向的牽引,
可因我們的一念執著,善緣或許也會因此而成為惡緣。
「隨順因緣」與「創造因緣」:

佛法的修行有兩大原則:

一、「隨順因緣」,二、「創造因緣」。

「原始佛教」強調的是「隨順因緣」,
也就是;回歸一切法「因緣」的「本來現象」,
而對一切法「如如不動」。
世間所有因緣,都與「十二因緣」有關係。

人與人之間,或者是天地萬物之間,或者人的社會文化興衰,
或者一個人命運的好壞、演變,這些,都是因緣。
「隨順因緣」是一門太深的修行,
當我們思想言行是由識心在主導,而不是本明(覺性)在主導的。
「隨順因緣」,是一句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理念,

但究竟如何才是隨順因緣呢?

絕大多數都是無法正確的瞭解掌握,都是過猶不及的理解而已。
例如:是要不抗拒、不對立的接受一切順逆的因緣,
或是應努力去創造因緣呢?

是歡喜做,就要甘願受。

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

隨緣是什麼?

最為簡單的理解,隨緣就是隨順因緣。

「因緣」的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

然而,如何才能合乎中道,則須進一步隨順與恆順。
隨順因緣,恆順眾生,是佛法教導我們待人接物的妙方;
如何領會與運用,著實是功夫。

學佛的人喜歡說隨順因緣,也喜歡說恆順眾生,
到底這兩個概念是個怎樣的概念?

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
我們要隨順,而在怎樣的情況是要恆順呢?

随順因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人生事随緣而已。事來則應,事去不留。

随缘的心是定的、清淨的、樂的。
攀緣的心是動的、染着的、苦的。

要學會去順随緣份,而不要過於執着自己内心的要求。

苦是因為心有所求、有執着。

自己於人生 實是過客,世間之事,總應盡量随順。

於一切業,智為先導。

隨順因緣,廣結善緣。

願天下有緣人終成正法眷屬,

是一種潛在的自然引力。

 

 

107-04-02【民國一0七戊戌年二月十七日】

觀 古 論 今 相 較 何
世 局 變 化 孰 可 知
音 聲 相 合 五 調 全
菩 提 證 道 因 果 由
薩 陀 教 化 至 善 也
降 靈 扶 筆 靈 聖 堂
九 品 蓮 台 花 盛 開
聖 光 普 照 見 如 來
有 心 做 事 要 實 在
務 本 務 實 亦 應 該
誠 之 於 中 形 於 外
君 子 慎 行 其 獨 也
為 人 處 事 基 本 理
財 爺 教 化 不 餘 力
眾 生 惜 此 緣 起 時
日 中 則 昃 時 不 長
惜 取 今 時 之 因 緣
有 所 體 悟 而 覺 醒
方 有 可 為 做 聖 事
今 夕 逢 此 機 緣 時
吾 等 降 筆 訴 諸 生
所 祈 所 願 皆 如 意
信 誠 相 待 為 前 提
古 鏡 磨 清 顯 光 明
照 出 大 千 之 明 亮
有 心 如 斯 花 開 現
願 爾 等 有 所 了 願

 

觀古論今相較何  世局變化孰可知  音聲相合五調全
菩提證道因果由  薩陀教化至善也  降靈扶筆靈聖堂
九品蓮台花盛開  聖光普照見如來  有心做事要實在  務本務實亦應該
誠之於中形於外  君子慎行其獨也  為人處事基本理  財爺教化不餘力
眾生惜此緣起時  日中則昃時不長  惜取今時之因緣  有所體悟而覺醒
方有可為做聖事  今夕逢此機緣時  吾等降筆訴諸生  所祈所願皆如意
信誠相待為前提  古鏡磨清顯光明  照出大千之明亮  有心如斯花開現
願爾等有所了願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