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己亥年仲春驚蟄 天上眾星拱明月 聖母合光不同塵 降靈本宮垂訓示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03-06【己亥年一月卅日】

己 亥 年 仲 春 驚 蟄
天 上 眾 星 拱 明 月
聖 母 合 光 不 同 塵
降 靈 本 宮 垂 訓 示
時 歲 只 增 未 曾 減
新 歲 可 有 新 展 望
人 生 歲 月 在 流 逝
豈 知 增 長 是 何 物
過 去 未 來 將 何 從
定 靜 慮 得 孰 可 知
聞 道 習 道 不 知 道
執 相 執 空 或 執 無
爾 心 之 中 定 見 否
常 住 之 心 何 可 久
天 地 共 鑑 永 不 變
追 欲 逐 妄 已 混 濁
如 何 見 得 自 本 性
科 學 昌 明 本 無 過
人 心 思 變 初 衷 易
落 得 始 終 無 一 是
消 長 陰 陽 已 錯 亂
實 教 聖 賢 費 苦 心
一 切 唯 有 自 心 做
才 能 回 歸 真 本 性

己亥年仲春驚蟄  天上眾星拱明月  聖母合光不同塵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時歲只增未曾減  新歲可有新展望  人生歲月在流逝  豈知增長是何物
過去未來將何從  定靜慮得孰可知  聞道習道不知道  執相執空或執無
爾心之中定見否  常住之心何可久  天地共鑑永不變  追欲逐妄已混濁
如何見得自本性  科學昌明本無過  人心思變初衷易  落得始終無一是
消長陰陽已錯亂  實教聖賢費苦心  一切唯有自心做  才能回歸真本性

 

【聖訓解析】

己亥年仲春驚蟄

歲次己亥年仲春月驚蟄日(春天三季:孟春、仲春、季春)。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時序來到108己亥年2019仲春月驚蟄日。

天上眾星拱明月

眾星拱明月,天地日月長。
靈性本光明。天地可同參。日月可同光。
人身最寶貴。貴在要知修。修真期反璞。
反本更還原。人身本難得。
君施德政服人民。北辰居位眾星拱。
富國強兵日日新。君正臣忠能治國。
風調雨順慶年豐。士農工賈民安樂。
北極星是指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是北半球能見到的極星。
眾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
天上眾星拱衛北辰。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眾星捧月 眾星拱北 眾星拱月。

聖母合光不同塵

「合光同塵」是入世之法,但並非同流合污。
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塵」之心靈;
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
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
是故「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
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持身清高固然是好事,然而過猶不及,
任何事是都有一定的節度,尤其是對待大眾。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所以,得意時勿出驕泰語,失意時莫發激憤言。
不雅的言詞,應該不是出於修道人的口中。
一句刺痛心的話,能令人終身悔恨不忘。
一句感動人的話,能令人一生奉行不懈。
君子遇人癡迷處,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一言勸解之,亦是無量功德。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獨有書可醫胸中俗氣。
說話前的三個篩子故事:
蘇格拉底曾說:「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
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
當然會同樣地對待你。」
桃園明聖經曰:「舌下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菜根譚:「不必言而言,謂之多言,多言招尤。
不當言而言,謂之盲言,盲言賈禍」。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時歲只增未曾減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日已過:這一天已經過去了。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是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
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恒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為自侵欺。
人身難得,人身有限。不以有限人生,修證無限福慧,實在可惜。
佛在《四十二章經》的開示更如暮鼓晨鐘: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善哉!子知道矣!

新歲可有新展望

新的一年開始,祝大家身體健康,財源廣進,心想事成。

人生歲月在流逝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流光容易把人抛,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趕不上,
櫻桃才紅熟,芭蕉又綠了,春去夏又到。
隨著歲月的流逝,每個人按部就班的走著自己的人生路。

豈知增長是何物

眾生知見,多是背覺合塵,不能隨處解脫。
喻如勸人不可心外覓佛。其人便執心為佛。豈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良由迷自本心,昧自本性,逢境便緣,逢塵便執,頭出頭入,不自知非,背覺合塵。
唐朝慧海禪師曰:「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那麼過去有恒河沙數無量諸佛,
一尊佛度一位眾生,早應該度盡,為何如今眾生尚未度盡」。

過去未來將何從

如果不認識過去,你如何理解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不理解現在,又何從判斷未來?
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又有什麼意義?

定靜慮得孰可知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說明決策的重點,在分清楚本末、終始和先後。本是根本,末是枝節末端。
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是「大學之道」。

聞道習道不知道

聞道習道,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
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
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雖聽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但怎樣學?怎樣習?真的了解嗎?
如果不知道,又怎麼踐行『學習』呢?
聞道,習道,真的知道了嗎?
若如紙上談兵,兩無實際,不明道之真根出處者,
是修道無有目的地,可以憑依,不知道。
未聞道以前,誰也不知吾身有真有假,
心亦有假有真,文盲俗子,固不待言。
文人士子,哲人學士,亦不能知其知有真假、有本末也。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執相執空或執無

「執相」「執空」「執無」,
如我一般的凡夫,莫不是執著「有」,
而佛法說「空」,以破眾生「有」的執著。
「起邪執」者,謂執空性為非有義。
由是若無簡擇最微細義之慧力,妄矜為有,
於不適自機之甚深義文,強作勝解,
必當引生重大非義,故於此處應極慎之。
為堪聞者宣說空性,非空無果。
頌曰:「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布施修悲心,
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迴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
彼聞空性見,非但不於空性起顛倒執,引生無義,且能隨行所聞引生功德。
謂彼法器,聞空性見如獲寶藏,為令空見於餘生中不退故,常能正受安住淨戒。
「執以為有」,把「有」認為「一定有」來看,這就是執。
於是要破執,就要從「有」處下手,
只要把「認為一定有的東西」變成「沒有那樣的東西」。
不執以心,以性為耕,然而相無應化竟有答案,絕不被己識所騙,
應塵不染吾。你說有?亦或是無?

常住之心何可久

楞嚴經一貫之義,乃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顯發修行之原理與方法。
所謂「真心」,匪由悟得,不藉修成,只因迷於萬有,不得超脫;
故假圓修,使人不迷於妄,聖凡淨染,當處寂滅,即是常住之心性。
首楞嚴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徹法源底,無動無壞是也」。
佛自己在涅槃經解釋首楞嚴,就光解釋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
任何事達到究竟堅固,所以徹法的根源,一切事究竟堅固。
但是這是理,說的理體。
這種定叫什麼定?圓定,圓滿大定。
就是自心法性的理體能統攝萬法,而不被萬法所動。

天地共鑑永不變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子回答說︰「你對流水和月亮有所了解嗎」?
流水不斷奔去,但它實際上沒有消逝;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究不增不減。
原來,如果我們從『變』的觀點看事物,天地萬物每一瞬間都在改變;
但是如果我們從『不變』的觀點看,那麼宇宙萬物和人類都是長存的,
我們又何必羡慕呢?
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
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變;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
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
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
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
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
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
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
“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人生,真的是一個人的人生。
人生,總是這樣不是嗎?
好的、不好的,都已經過去,
選擇了,就再也沒回頭的機會。
走吧,大步向前吧!

追欲逐妄已混濁

一切眾生逐妄迷真,隨生死流轉波浪不息之大苦海。
其海廣大甚深無際,亦是一切諸佛眾聖賢寶莊嚴大城。

如何見得自本性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識得本心與見得本性的那個是甚麼?
是本心還是本性?本心如何識得本心?本性如何見得本性?

科學昌明本無過

現今科學昌明,許多以前認為沒有用的,現在都一一的被解開,上天造物絕對有他一定的道理。
世上本無是非對錯,但憑人的選擇。法界力,一切法的本性,法界本無差別,
無限礙的平等法界中,生佛平等,凡聖一致。
所以眾生有感佛可能性,諸佛菩薩有隨感而應的可能。
這樣,我們若能一面依自己的福慧力,一面仗佛願力的加被,
那麼,我們要求,能知必能行,
當今科學昌明之時,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後乃敢從事於行。
所以然者,蓋欲免錯誤而防費時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
是故凡能從知識而構成意象,從意象而生出條理,本條理而籌備計畫,按計畫而用功夫,
則無論其事物如何精妙,工程如何浩大,無不指日可以落成者也。
又云:「吾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

人心思變初衷易

人心思變,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心會隨著思想環境而變動,
不可理喻的感覺。
當別人說出他的感覺或看法,完全不管對或錯,
都持反對意見,就是為反對而反對,原因多是個人因素。

落得始終無一是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會聽到有人做事虎頭蛇尾。
虎頭蛇尾就是:比喻做事開始時聲勢很大,後來就鬆懈下來,
以致有始無終,做事不始終如一。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
滿腹經綸,卻苦無發揮餘地,落得鬱鬱寡歡,徒留遺恨之感。
可惜的是,我們一生之中,皆無將才能發揮的地方。

消長陰陽已錯亂

陰陽消長的含義:
陰陽雙方的增減、盛衰、進退,
屬陰陽的量變、漸變。
陰陽消長的規律:陽消陰長,陰消陽長。
不僅是運用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寒和熱之間的關係,
而且一旦兩者發生轉化,兩者的屬性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
女屬陰、男屬陽。冬天屬陰、夏天屬陽。
春夏秋冬的過程就是陰陽消長。
兩者相互依靠、轉化、消長:
陰陽存在互根互依,互相轉化的關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因彼此的消長,陰陽可以變化出許多不同的現象分類。
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
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實教聖賢費苦心

「夫學者之欲至於聖賢,猶射者之求中夫正鵠也。
不以聖賢為準的而學者,是不立正鵠而射者也。」
 (虞集〈尚志齋說〉)「為學當以聖賢為標的,欲學為聖賢,必先學射。
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則為聖賢,否則為凡夫。」
古諺「籠雞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的意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攬一份詩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懂得給心靈留白。
在紛雜繁瑣的世界,生命方能如詩如畫。
過者,雖古聖賢有所不免,而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惟其改之而已。
凡學者之欲求其實,則必先習其說。
既習之,又有得有不得。
有得其實者,有徒得其說而不得其實者。
說之中又有淺深,有精粗,有偏全,有純駁,實之中亦有之。
論三家之同異、得失、是非,而相譏於得與不得,說與實,
與夫淺深精粗、偏全純駁。
學者求理,當唯理之是從,豈可苟私門戶?
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不容私而已。
多讀聖賢書典,可以在溫故知新中,明白一以貫之的妙理,
由此體會聖賢教化的苦心。
依照古聖經訓見賢思齊、恪遵綱紀、慕德以進。
平時不讀聖賢的書訓,則不能體會聖賢的心志。
讀聖賢書,當思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是如何。
我之所以未至乎聖賢而求至乎聖賢者又當如何。

一切唯有自心做

古大德說:「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說這話是見到實相。
說「虛空」、說「世界」,就把這裡面一切的人事物都包括在其中。
這完全是自己的心。
《華嚴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海印頓現,剎那生滅。

才能回歸真本性

《序品第一》無明淨盡,定慧明現,真妙諦理,無漏恆持,般若淨慧,回歸本性。
菩薩六度,六種的方法來度我們,從凡夫到聖人的境域。

所以我們要用六種的方法,來自度度人。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行六度萬行才能回歸到我們智慧。

佛法的六度波羅蜜,
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功課。
同樣的,這六項也是徹底改善命運、獲得覺悟人生的基本功夫。
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每一步都確實做好了,禪定與智慧自然會水到渠成。

回歸真本性,一個人是否高貴,並非自我標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
回歸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達到真正的高尚。

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間上之所以有分別,就是因為「有我」,
而且自以為高貴、比人強。為了提升自我,甚至去壓抑他人。

「智慧無止盡」釋放心靈,才能回歸純真。
凡塵不染清淨心。釋放心靈,才能回歸純真。

無相頌云:「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意指:生活憂愁、苦惱的人世間,要經常讓你的理性出頭、智慧作主,心地才能一片光明。
眾生永遠為眾生,有迷、有執。認假為真、盲目追求。

菩薩為何是菩薩,
清醒,真心真行,才能成就佛道。

「品德」和「才能」的差別?
我們若把清廉視為一個人的品德,把效能視為一個人的才能,
請問二者的差別是什麼?
只有才能而無品德的人,很容易受歡迎,
但是日子一久就會暴露出貪婪的本性。

有德又有才的人,一開始總是隱晦,要一段時間以後,才能綻放出光芒。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凡是大公司,都不會重用一個品格低劣的人。
一個人的道德,決定了他以後的道路能走遠。

修行為何需要修心?
修心是設法除去後天沾染的不良習氣,以回歸自己先天的本性。
我們的心性原本是清淨的、平靜的、安定的、有智慧的。

修心的過程和性質,
很像是時常拂拭鏡面的塵埃,使其保持潔淨。
人的本性本來就是善良、純璞、純真、無染的。

一個人是否高貴,並非自我標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
回歸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達到真正的高尚。

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間上之所以有分别,
就是因為“有我”,而且自以為高貴、比人强,
為了提升自我,甚至去壓抑他人。

如何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要斷除有無之見,悟無所得,
由心下手而修,心不見有無,一切處無心。
即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有見無,是凡夫眾生。
不見有無,是見性悟者。
證得淨心時,即是見有,而不作得淨心想,即為不見有。
以上。

【天上聖母開示言】

新的一年,又再開始了。
在訓文第一句「己亥年仲春驚蟄」,
己亥年就是指說今年。
仲春驚蟄,就是今日,今日就是驚蟄日。
下個節氣就是春分。
所以,一年過一年,四時八節的輪轉,寒來暑往,
天地間,就是這樣在輪轉,千百年來,都不曾改變過,
但是咱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尋改變,想東想西。

人說,人,是一個真容易改變的動物,想東想西,想南想北。
所以一個人,因為他們所處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思維與改變。
人說心猿,每個人就是這隻心猿,綁不住、關不住、捉不住,
所以好幾年來,咱一直舊調重彈,一直在說道,一直在講一些道理,
讓大家參考與思維。

天下間,只有一年一年在增加,就像我們的年齡,只有增加,不會減少,
一切的變化,從無變有,有又回無,天道本來就是這樣在輪轉,
而且訓文當中所說的話,都是說了又再說。

其實要論道、要談道、要學道,都不是真正的道。
老子在道德經當中,第一句開宗明義說「道,可道,非常道」。
無體無形的東西,可以用語言表達,就不是真正的道。

在佛家也說過,一句大家朗朗上口的話,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無深深去思考,
真正的道,不是可以用語言,可以完整表達,說出來,
它也無形體,只有用你的心,去體悟,去將之體悟出來。

這麼多年來,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
你所得到的,所增加的,唯一不變的,就是你的年齡,是增加的。
但是你的知識,是否有增加,目前大家所講究的是,你的財富有否增加,
你所需求一切的一切。

其實一個人要知足,也是真簡單,但是常常都是不知足,
因為,只要你有這欲心、這妄心,你就無可能來知足,
這欲心、這妄心,又無法真真正正給他放下,
所以上天,我們時常說,有好生之德,為著要教化,
一些聖賢設教,一些教義,一些教導,來教化著我們這些庶民,
所以在這過程當中,不免引起著一些「吉凶禍福」的種種事情,
因為有這麼多的「吉凶禍福」,致使就有一些法門,用來教我們,
如何「趨吉避凶」。

佛家也說:「所有一切,可以說出的法,就不是真正的法」。
所以,一個人要來一本初衷,有始有終,實在是,說的很簡單,
要實行,確是困難重重。這就是一個人在做事,就如易經說的「艮卦」,
艮卦兩個山,兩個山給你阻擋,所以困難重重,終其一生,要突破困難重重的艮山,
不容易啊!

今日咱開課,今年開課第一天,我聖母,就來說起有一點比較嚴肅的問題,
當然希望諸位門生,學而有成,聽我聖母、菩薩、福德正神,與眾聖神仙佛,聖賢所說的道理,
所要教化的,只是希望諸位可以用真心去思考、去體悟,如此你的人生,才有實質的意義,
你才真正知道說,你的本性是什麼。

「本性」簡單說,就是我們的「元神」,你的元神若是脫離軀體,
假體就無路用了,一段時間就會壞了。
所以我們人,在我們一生當中,由少年、壯年、中年、老年,
一階段、一階段,在經過,但是只有本性元靈,元神不變,
這真性,不可改變,你若能修持到某個程度,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
但是,這是這樣子說,要做到無那麼簡單。

一些聖賢,也是由凡人做起,只有一些先天神明,就是不用有凡體,不必是凡人。
但是也有真多聖神仙佛,是由凡人來輪迴,修持得道、成仙成聖,這是一個鼓勵,
也是一個勉勵。天下間變化是無常的,你不可能掌握得到,掌握得準的,
隨時都有不可預測的變化與變數。

其實,追求著榮華富貴,不是咱人類的真性、本性,
都是為著周圍環境的變遷,比較與變化,致使人心思變,
這也是不可否認的,咱在讀書過程當中,也有讀到說追求真善美,
但是所得到的,都不是真真正正的「真善美」,都只是一個假相,
真真正正的真善美,以我們來說,是遙遠的那一方,
只是我們向著這目標,去前進,去追求,因人而異,因事而不同、而變。

時下的眾生人類,受著科學、科技,文明的發展,所追求的欲望,一個比一個還大,
大家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富貴」、「財利」,要在這個「名與利」的大海當中,
可以來突出,那就是要靠你有一顆不變的「常住之心」,而且「堅如磐石」,
要攀越過艮卦的雙重艮山,你才有可能真真正正,經過艮卦,達到「震卦」開始。

這個過程,不是一般凡人,可以那麼容易做到,當然也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與辛勞。

休息一個多月,今日可以說還是新年頭,講經說道,不要太過嚴肅了,
相信大家也有滿腹心事要說,晚上就說至此。若有何異議,可以參研。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