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觀心得道非虛言 世學者應如是觀 音傳千里吾救渡 菩聖宮中顯靈驗 薩訶薩訶摩訶薩 降靈聖宮垂訓示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06-05【己亥年五月三日】

觀 心 得 道 非 虛 言
世 學 者 應 如 是 觀
音 傳 千 里 吾 救 渡
菩 聖 宮 中 顯 靈 驗
薩 訶 薩 訶 摩 訶 薩
降 靈 聖 宮 垂 訓 示
內 無 思 慮 則 心 安
外 無 名 利 則 身 安
艮 其 背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世 人 均 為 欲 所 牽
忘 我 無 人 欲 根 斷
因 之 吾 勸 世 人 也
清 心 寡 欲 保 安 身
水 清 可 鑑 鬚 眉 也
一 旦 撓 之 天 地 轉
希 望 諸 生 知 吾 意

 

 

觀心得道非虛言 世學者應如是觀 音傳千里吾救渡
菩聖宮中顯靈驗 薩訶薩訶摩訶薩 降靈聖宮垂訓示
內無思慮則心安 外無名利則身安 艮其背不獲其身 行其庭不見其人
世人均為欲所牽 忘我無人欲根斷 因之吾勸世人也 清心寡欲保安身
水清可鑑鬚眉也 一旦撓之天地轉 希望諸生知吾意

 

【聖訓解析】

觀心得道非虛言

道可道,表示萬事萬物的真理,可道道說。
非常道,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得道。
老君曰:吾觀眾生,不了其心,從勞浩劫,虛役其神,於心無了,永劫沉淪,
依吾聖教,逍遙抱真。

世學者應如是觀

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暫了,佛教我們要作「如是觀」。
怎樣能讓心清淨?怎樣能放下萬緣?
佛這首偈就是教我們怎樣放下,教我們怎樣得清淨心。
能把這首偈參透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外這四句。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計較,何必那麼認真呢!
明白了,自然就能隨緣,心才清淨。
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等假有即空的,學者應常作如此觀察!
有為,即有所作的,從因緣而有的,有生滅或生異滅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變的。
無常諸行,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沒有不是有為的。有為,對無為說。
但無為不是與有為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
如來假名說的無為,意指有為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論相。
如是觀,《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說,應持這樣的觀點:
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
“如是”是指示代詞,如此,是這樣。

音傳千里吾救渡

書庵門聯曰:『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
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唯見世間多災難,救渡世間諸眾生,上天為了救渡眾生,
特地降道,以拯救世人。不變的法門,目前世人最迫切需要的是,
超越精典的心法指授。經典好像渡河的竹筏,渡到彼岸,要將竹筏捨棄。
南無觀世音菩薩,慈佑眾生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世間眾生哀苦,音慈度世萬物生。
觀性明心掃三心,音迷化形斬十惡。
觀知天下護群黎,音傳千里渡眾生。
觀自明性來開悟,音至開導渡萬民。
觀看萬民自家樂,音達天地保安寧。
觀性六道入佛法,音傳萬古留千秋。
請常念常憶 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繼續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對所有一切法界的眾生慈悲。
南無觀世音菩薩。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首先要了解它的意義。
“南無”是梵語,譯為皈命。
“觀”是觀察,用妙觀察智來觀察。
誰有妙觀察智?觀世音菩薩有。
他有這種的智慧。故在世間上一切的聲音,悉知悉見。

菩聖宮中顯靈驗

顯靈驗,泛指一種超自然現象。
指上帝、神靈、佛、菩薩,或聖人。
向個人或少數群體,顯現出來給他們看,
有時會向這些特定人士告知一些重要的信息。
顯靈也指顯出靈驗,奇蹟性的顯現。

薩訶薩訶摩訶薩 降靈聖宮垂訓示

娑婆訶˙薩婆訶˙莎訶
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是真言大成就、解脫大自在之意。「揭諦」是去、到的意思。

內無思慮則心安 外無名利則身安

老子曰:雖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道者何?
元始祖炁是也。

無形無名,一毫私意著不得,此所謂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外忘名利則身安,內忘思慮則心安也。
能如嬰兒內無思慮,外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滌除玄覽,當洗其心,使潔淨也。
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事,故謂之玄覽也。
萬民歸往而不傷害,則國家安寧而致太平矣。
治身不害神明,則身安。
《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
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
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 行其庭不見其人
大庭廣眾中,等候約會對象,其他人在你眼裏,視若無人,這就是「行其庭,不見其人」。
所以「忘物」是做的到的。

世人均為欲所牽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
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究竟什麼叫「般若」呢?
「般若」是梵語,在唐朝中國話就叫智慧。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
一忘了觀照,當下就是愚迷,立刻被自己的習性所牽。
般若行也就是無念行。
慧能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偏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故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宜應堅住正念,隨順覺性,直至根塵迥脫,契悟真常,出離煩惱淤泥,乃可蘇息!

忘我無人欲根斷

《談真錄》王覺一夫子
大道分明在心頭 有作有為盡下流 識得當前真淨土 萬部丹經一筆鉤
凡情已了夜得燈 不隱不現真性宗 勸君休撈水中月 一輪皓月在當空
修行大眾理看穿 休泥丹田與玄關 真性身中無定所 佛在心頭無影山
玄關一竅引誘人 及到彼岸捨此心 人生壽限難滿百 何不早早將師尋
不離真性即是功 應用無染徹底清 家鎖頓斷罣礙了 荷擔如來大英雄
身心放下自性如 無人無我是功夫 一淨即超三界外 化無所化無不無
三教傳心別無功 不泥富貴不泥窮 酒色財氣處處有 住塵離塵大英雄
人心不悟夜無燈 真性不復有何 百尺竿頭再進步 光明寂照處處通
大道分明在心頭 有作有為盡下流 識得當前真淨土 萬部丹經一筆鉤
修行大眾理看穿 休泥丹田與玄關
真性身中為定所 佛在心頭無影山
玄關丹田也非真 及到彼岸捨此心
放下塵緣成大道 貪嗔兩忘無我人
倒騎驢兒把頭尋 背著老娘找母親
身在大海反覓水 誰能識得本來真

壇經云: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個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公案、
昔日馬祖道一學禪,
以為枯坐即是。
南嶽懷讓以磨磚作鏡示導之。

因之吾勸世人也 清心寡欲保安身

清心寡欲。棄絕一切虛妄之學,就能達到無憂無患的境界。

水清可鑑鬚眉也

鬚眉『鬚眉男子』。未有鬚眉不具,可稱男子者。
『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鬚』。
此言眉主早成,鬚主晚運也。
然而紫而無鬚自貴,暴腮缺鬚亦榮。

一旦撓之天地轉

徐氏文房《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
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
養神之所,歸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
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
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
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入。真人者,與天為一。
而知之者,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

希望諸生知吾意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
聊以答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相聚於此,聽我講學,我很欣慰。
但我擔心能力有限,無法幫助你們。有四件事,
本本已存在,無始以來,本已存在,就是大道,
可生育天地,可運行日月,可長養萬物,
實實在在檢視自己的功夫,是否增進當中,
母就是根本,否則生死輪迴不已,
要出離的方法就是定慧解脫,在這紅塵火宅中,
如何出離才是更重要的事。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互相切磋督責,希望止於至善。
理出頭緒,作正直的舉止,來謀取名譽。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照晚上看起來,大家都無閒自己的事業,都無在吸收一些善知識,
雖然晚上訓文無多少句,但是內中所涵蓋的,實在是有真大與有真多的意涵,
但是你們可以深入的了解,更可以說個三天三夜。

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一部書最少讀一千遍以上,才能了解書中之意。
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

第一句「觀心得道非虛言」。
「觀心」,心哪裡看的到,要反觀,像經典說: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這段經文,是清靜經的主軸之所在,
清靜經所要闡述的就是清靜之道,
然而,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清靜呢?
什麼才是獲致清靜的具體作法呢?
怎樣心才能靜下來定下來。

「觀自在」,涵蓋意思,要深深了解、要深思,經典說觀自在菩薩,
內觀其心,如何內觀,這是一個有想要修持的過程,因為這有一個步驟,
就是「戒、定、慧」。還要守五戒,之後心安靜下來,性安定下來,才能產生智慧。
所以「戒、定、慧」,修持過程,必須做到,若只是嘴上說說,修持只是說說而已。

再來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艮:卸掉責任,掛笏隱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
在他的庭院中尋找,也沒有找到。其人遠走高飛,自無災禍。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升,極上而止也。
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亦止於極而不進之意也。
其占則必能止于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見其人,乃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艮象為山,有靜止之意,故謂艮者,止也。
施於人事多側重於抑止邪欲之意。
抑止人之邪欲,應當得其要領而止得其所。

以人之身體為例,背為全身脈絡之所繫,五官百骸之主,
能止之於背,則全身之動靜皆可主掌,邪欲不在其身上發生。

庭為心中之舍,亦為心聽事之地,能止之於心庭,則行為舉止,自得約束,
其人邪念不出。

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於有疾。
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而逐末也。

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
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

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
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
以致大疾纏身,誠非藥石所能治療。
蓋藥能治五行生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
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體的情志活動,必須以氣血作為物質基礎,氣血來源於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

因為,一個人一輩子看不見就是背部,背部除了看鏡子以外,
看不見自己的背後,主要意思「忘我」,因為背後看不到,「無我」就無妄想。
「行其庭不見其人」,在一個庭院當中,無看見半個人,又忘我,
意思無人,忘我又無人,就是不會產生,有的沒的念頭,無人,就無名利的爭奪。

所以這幾節以來,不管是福德正神,或者是聖母,或者是我菩薩,
都有說到一些「念頭」與「轉念」的訓言,因為世間上物欲的引誘,
使人在瞬間的念頭就會產生真多不同的情形,因為現在社會多元化,形形色色,
五色人,事情每人發生產生很多,奇奇怪怪,每天都在發生,讓你想不到的,每一天都在發生。

在這混濁社會當中,如何「安身立命」,除了自己「潔身自愛」以外,要有一些修為的念頭。
一些修持的念頭在凡塵當中,一一要浮現出來,產生出來,才能保護自己如何「安身立命」。
如何在「形形色色」世界社會當中,過著平順的日子,
不然啥時發生啥事讓你預料不到,讓你想像不到,
不是人類的可怕,因為社會不斷的進步,就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在這不斷爭奪當中,
不管是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好,就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也都會比較,
也都會爭取、爭奪,最主要也是產生名與利當中,當然以目前狀況,叫你要達到「忘我」的境界,
那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無我」的境界,在座每個人也都無法達到那境界。
「名與利」的爭取,在現實社會當中,也是有需要的一個生存的條件。
因為在修持這方面,法門是百百種,有人用說的,有人只是聽,要做的,往往都屈服在現實的環境當中。
俗云:「人在屋簷下,哪人不低頭」,
所以有時,在現實環境當中,有人當然較快活,有人較困境,
你說達到像「水」這樣,一池水,清到,可以照到人影,一旦稍有撓動,整個水皺起來,
就像天翻地覆,乾坤顛倒,這池水變形去了,照下去若有若無。
所以現實環境說來是真殘忍的,因為你若無屈服在現實環境當中,
你除了面對以外,你不能來逃避,不能閃避,你走無路,走哪裡去?
所以在現實環境中有真多,真多的無奈,時常遇真多困境,
這困境、這困難,如何解決,要如何化解呢?
當然每個人自己要去面對,要去承擔,但是有的人意志力較不夠,他會選擇其他有的、沒有的,方法來,
面對自己的困境,不管你央三托四,或是求神拜佛,或是用啥手段,就是都無法解決,
你面對的難關與困境。
但俗云:「千斤萬擔有人可以幫你挑,幫你處理,但是你自己的身苦病痛,
世上無法替你擔待」,自己的身苦病痛,是自己面對,自己承擔,
有人奮鬥會過,有人到最後那一天,所以這是每人面對真多無奈的事情,
如果要減輕自己的困難與困境,除了文中所說的「清心寡慾」,
減少你的欲望以外,要「轉念」,就是要修持。

所以「觀心」,可以看自己的心,真正那一天看到自己的心,就有辦法達到「得道」的境界,
那時你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道不遠人,只是人自己遠道而已」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孔夫子說:人們依據天命之性活著,這性是人的生命,時時不遠一人。
性就是道,這道雖屬先天的德性,卻在人道顯其本然的善,
人若修道遠了人道,這樣就不足以為道啦!

今日為何會提出這個題目來給諸位分享,
因為冥冥當中好像有一場暴風雨要來臨的平靜,
每個人自己要「明哲保身,安身立命」,
就是好好向修持道路來邁進,晚上解釋至此!

若內中有哪一句無清楚可以提出來研討。
因為一個道理,一個真理,豁然貫通,想通過,那個心境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
無了解多,也了解少,多少能聽進去,你們自己,應該對自己,有所益助。

好好修持,每個人的環境處境不一樣,日仄之離,欣賞黃昏夕陽,相互扶持,

面對自己的環境,如何環境圓滿,把身邊親人,大家和睦圓滿,那是最好的,

因為人家說,十全十美較困難,但是要達到目的,總是一個目標,向目標前進,

能達到啥程度,就做圓滿到啥程度,每人所求不盡相同,

但是目前大家所祈求、所需要的也是離不開「利」字。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