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福德正神降 天福恩澤誰受之 公德善事誰人做 心正不怕邪入侵 聖神遏惡揚善道 靈降本宮垂訓示 人人有個真誠心 善惡之分境念轉 此生好壞關係大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07-17【己亥年六月十五日】

天 福 恩 澤 誰 受 之
公 德 善 事 誰 人 做
心 正 不 怕 邪 入 侵
聖 神 遏 惡 揚 善 道
靈 降 本 宮 垂 訓 示
人 人 有 個 真 誠 心
善 惡 之 分 境 念 轉
此 生 好 壞 關 係 大
心 隨 境 轉 機 在 目
心 念 逐 境 妄 不 止
此 心 逐 境 永 不 休
至 終 還 是 一 切 無
噓 嘆 人 生 何 意 義
逐 妄 名 利 終 是 空
鏡 中 開 花 取 不 來
浮 雲 遇 風 亦 飄 過
只 是 人 生 看 不 透
汝 心 向 內 或 向 外
若 是 不 能 來 認 清
只 有 迷 昧 過 此 生
前 去 茫 茫 不 知 何
實 在 堪 憐 又 可 悲
今 時 仙 人 指 迷 津
智 者 可 知 昧 難 明
異 樣 人 生 殊 途 歸
天 堂 地 獄 有 區 別
唯 有 自 選 正 道 途
修 身 養 性 走 正 路
一 切 終 有 好 報 圖

 

天福恩澤誰受之  公德善事誰人做  心正不怕邪入侵  聖神遏惡揚善道
靈降本宮垂訓示  人人有個真誠心  善惡之分境念轉  此生好壞關係大
心隨境轉機在目  心念逐境妄不止  此心逐境永不休  至終還是一切無
噓嘆人生何意義  逐妄名利終是空  鏡中開花取不來  浮雲遇風亦飄過
只是人生看不透  汝心向內或向外  若是不能來認清  只有迷昧過此生
前去茫茫不知何  實在堪憐又可悲  今時仙人指迷津  智者可知昧難明
異樣人生殊途歸  天堂地獄有區別  唯有自選正道途  修身養性走正路
一切終有好報圖

 

【聖訓解析】

天福恩澤誰受之

天福象徵吉祥如意。有「天福恩澤」為人較樂於助人。
天福加會左輔、右弼,喜助人,好交友。
天福加會文昌、文曲,樂觀,好享受。
天福加會天魁、天鉞,樂於助人,受人欣賞。
天福加會祿、權,科,受人歡迎,名利佳。
天福加會火星或鈴星,性子急。
天福加會擎羊、陀羅,愛管閒事。

公德善事誰人做

道教勸人為善的倫理思想,體現了社會的公德。
《雲笈七籤》卷三十八《太霄琅書經十善十惡》稱:
「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窮困」。
「道」生養萬物,行善亦是修「道」。

心正不怕邪入侵

所謂「邪不勝正,心正邪不侵」。平時要好好培養心思,要有正念;
害人之心不可有,懷疑之心也不可有,若沒有邪思惡念,任何人事物都損害不到我們。
病邪若入侵人體,正氣與邪氣的戰爭開打;如果正氣戰勝邪氣,病人就能康復;
如果邪氣戰勝正氣,病人就有生命危險。一旦失常,或外邪入侵,
即可能出現寒熱虛實及神志異常等病理變化,心的病變也會反映出來。

聖神遏惡揚善道

由凡轉聖,「神」者,凡人所做,只要生前是忠孝義烈之士,行善有德之人,有功於社會、國家皆可成神。
(太上感應篇)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
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靈降本宮垂訓示  人人有個真誠心

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
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
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
「真誠心、恭敬心」,人人都有,它不是外來的。
但為什麼沒有了?迷了?
那是真心,迷了之後變成妄心。
妄心是什麼?
妄心是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假的,自性裡頭沒有,真心裡頭沒有。
孝悌忠信、真誠恭敬,自性裡頭有。儒家講的五倫、五常。
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因此般若自性不在他處,就在自己方寸間,
只要反觀自性,般若自然可得。

善惡之分境念轉

世間只有壞事、惡事,沒有壞人、惡人。
佛說:「眾生皆可成佛」。
只要不做壞事、惡事,便可成佛;
世間只要有一人成佛,他所見到的世界,便全是如佛一樣的好人好事了。
而一般的世人多數是凡夫,當然有善惡好壞之分;
對聖人來說,善惡由心造,心淨國土淨,便無善惡的區別了。
《六祖壇經》中,神秀書寫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例如常有人,只一味自認自己所修之法,而貶低他人所修者,這就落入善與惡之分了。

此生好壞關係大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事業成敗的關鍵;
但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俗話說:「處事容易,做人難」。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好壞,要看人與人之間衝突的多寡而定;
衝突越少,人際關係就越好。

心隨境轉機在目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隨境轉,就有種種的境界現前。
心若不隨境轉,以心轉境,境不能轉心,
心把這個境轉過來,那就是如如的自性了。
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聽法的這念心,達到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境界,就與如來相應,
這種如來指的是自受用,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
如如不動是心不會隨著這些境動。
凡夫根塵和合而生識,識心隨境生、心隨境轉,不識本源佛性。
為什麼呢?因于累劫無明習氣,於境起貪、瞋、癡;
將因善緣的投入而出現轉機,
因「佛性」的取代「染心」而風平浪靜。
這就是「明心見性」在我們生命中所展現的神通。
潺潺的水,是凡胎肉體。
這時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是人」。
這是心隨境轉的一種分別境界。
等到我們學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時候,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無所遁形,
這時候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看人不是人」。
修行人開始觀照到諸法。

心念逐境妄不止

一位有緣人分享:「誦經一段日子後,心念轉了許多,遇到任何事較能正向思考,待人處事亦比過往圓融。
聽人議論他人時,即使知曉些什麼,也只是傾聽。」

此心逐境永不休

「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去住由他,不止自止,管他東南西北風,終有止吹的一天。
當時還沒有究竟,問說:「心的靈知靈覺已現,卻常住境,生一大堆心念,妄心念佛拜佛」。
彼曰:「念佛、拜佛,妄念紛飛,心不專一,豈有益乎?雖欲去妄念,去之不止,奈何?」
「但念不輟,久之必有效驗。」
平日不覺,唯禮佛、念佛時,方體妄念之多,之紛雜。
念佛如鏡,念頭如形,惡念如惡狀;善念如善形,要之,皆為形也。
不有鏡,不知形影端曲,禮佛、念佛時,妄想、執著,如立照妖鏡前,畢現無遺。
譬之以喻。禮佛、念佛時,稍有惡念,瞬乎即覺,是禮佛、念佛,雖欲氣憤,不可得也。

至終還是一切無  噓嘆人生何意義

為何時至今日,人類仍然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追尋人生的意義。
凡有思考能力的生物,一旦物質需求得到滿足,
便會不自覺去思考如何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這也是人與世界上其它生物的不同。
所謂人生之真諦,就是人出生,到底為何而來到人世,
生前的你是如何?既生之後,人的生存是為何而生?
死後又是如何,歸宿何處?
人的生與死和人生來到這人間又為何?
生活在世上怎麼樣才有價值?一般人從小不懂事,當然不會想這些問題,
等到年紀大了,懂事後開始成家立業,每天為生活奔忙。
為了陶治品德,我們開始接觸詩書藝禮樂,把需求的滿足層次提升到精神了,
我們學習做聖人,談論真理,這些都是精神上需要,是最複雜的經驗。

逐妄名利終是空

《信心銘》「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有緣」與「空忍」是相對的。所謂「有緣」,是指有可攀緣。
人們最易追逐、攀緣的,不外聲色、名利、得失、情慾。
這些都是有緣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說用不著強自壓抑著。

鏡中開花取不來  說諸法如鏡中像

袁天罡稱骨歌:「一朵鮮花鏡中開,看著極好取不來,勸你休把鏡花想」。
《大智度論》「如說諸法相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自非無因,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
偈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復說諸法如幻?
了境是心,萬法奚有?
以依心所起,無有定體,皆如幻化,畢竟寂滅。
《大寶積經》云:爾時世尊告幻師言:
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俱時而顯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轉生。
為眾生故作種種身,如依緣起,起妄計性,亦如摩尼隨心現色,普入佛會,聽聞佛說,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像。

浮雲遇風亦飄過

人世間的困難險阻,就讓它像浮雲飄過,不需鬱積在心。
雖然是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就當它是月明夜靜,萬里無雲。
如浮雲,輕輕飄過,我去後,沒嘆一句奈何。
如浮雲,只愛自由飄盪,飄過又飄過。
青春短暫,不可蹉跎,不必流淚記當初。昨天消逝,記憶空白,莫傷離暗棲楚。
如浮雲,輕輕飄過,似夢幻,願記憶永難忘。
如浮雲,飄過後,仍是空白,可尚記得我。

只是人生看不透

生活沒有絕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沒有盡頭,只有看不透。
人生有四苦: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放不下。
所謂人生,就是聽不完的謊言,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牽掛,經歷不完的酸甜苦辣。
所以,看不透的人生,才精彩可期。

汝心向內或向外

修行如向外馳求,是捨本逐末。
人之所以要修行,是「知苦」,並希望能「離苦得樂」,
修者,心不向外尋。
所謂心外無道,要放下一切,迴光返照。
向內反觀,認識自己。
不依旁門左道,不心性外放。
有了領悟。
修者,當知道應該皈依何處。
了悟即此。
我是佛,佛即我。

若是不能來認清  只有迷昧過此生  前去茫茫不知何
實在堪憐又可悲  今時仙人指迷津  智者可知昧難明

「姜太公釣魚」,是舉一個懷才不遇之例說。
目前還要等待時機,前途茫茫,將不知何去何從?
真法實授非虛。無極大道妙玄。存心養性知本。有先有後道焉。知本知末良士。
執迷不悟甘墜沉,可嘆多少英雄輩,血染刀尖歸陰門。
天道挽世應運降,寶筏普渡指迷津,以求能走上人生正確的道路。
智者可知。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身心性妙。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
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動著又如無。有無動靜事難明。無相之中有相形。只知漚向水中出。豈知水亦從漚生。

異樣人生殊途歸  天堂地獄有區別

從亞當一人,開始了整個人類社會。
從該隱和亞伯,人類開始走向兩條不同的道路。
該隱走的是屬世的,屬地的道路;
亞伯走的是屬天的,屬靈的道路。
一位一生行善無數的基督徒,
在他臨終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來接引他上天堂。
天使說:「大善人,由於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臨終前,我可以答應你完成一個你最想完成的願望。」
大善人說:「神聖的天使,謝謝你這麼仁慈。我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
卻從來沒見過天堂與地獄,究竟長得像什麼?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帶我到這兩個地方參觀參觀」。
天使說:「沒問題,因為你即將上天堂,因此我先帶你到地獄去吧!」
大善人跟隨天使來到了地獄,在他們面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餚。
大善人說:「地獄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嘛!沒有想像中的悲慘嘛!」
天使說:「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只見一群瘦骨如柴的餓鬼魚貫地入座。
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嘗試用他們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
可是由於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
大善人說:「實在是太悲慘了,怎麼可以這樣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
天使說:「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
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餚,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幾尺的長筷子。
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洋溢歡笑,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
他們同樣用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餵對面的人吃菜,而對方也餵他吃,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歡喜。
他們替對面的人夾菜,而對面的人也餵他們吃,因此每個人都能吃到想吃得東西。
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是這麼簡單。
改變了思維,就掌控了自己的世界,天堂在你一念間,地獄也在你一念間。
是為天堂與地獄的區別。

唯有自選正道途

一切宗教形式無功也。要由內心下功夫,而非口頭稱唸,形式恭敬而已。
要奉行正道,心乃變化萬有之根,唯有契合道心所產生之功德福報,方可稱長久富足、長遠持恆也。
若悖離大道之公正,一切「心機造作」,即使可短暫呈現,卻非永久之確實具足也。
所謂順道者昌,逆道者衰也。
人間福祿,以得道之人來言,是自然具足之附加利益而已。
然而最為珍貴之寶藏,則是於此良緣回復本來面目,成就法身,成就自性之佛也。
若在三界求正法,單明身中動靜功。法生萬物穿三界,道包天地遍虛空。穿骨透髓無不到,
應現八方妙無窮。週流四大為真主,內無形相外無蹤。常與諸真來相會,內外一體現金容。

修身養性走正路

守住自己的善良仁愛之心而不要丟失,這是修身養性的關鍵。
自己不願意,也不要加給別人,
自己有所樹立,也應要別人有所樹立;
自己有通達,也應要別人有所通達。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與他人打交道。
心有他人,是一個人有無道德素質的表現。
「修身養性」就要從「修口」開始,嘴巴不積德,就會傷害別人。
蒹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河邊蘆葦,鬱鬱蒼蒼,晶瑩露珠凝成白霜。
                     我所思慕的那個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寫的是旭日初昇,霜露漸融之狀。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則已是陽光普照,露水將收的時刻。
其中,景物有變化,時間有推移,時間的流逝,正足以形容引領長望之久,
上下追尋之苦,思慕想念之深。
《詩經˙蒹葭》告訴人,順流、逆流的兩種不同結果,走正路,伊人宛然在眼前沙洲上;
走逆道,繞啊繞,總是在水另一方,看似在眼前,其實遠遠在天邊。

一切終有好報圖

「做人」就兩個字,
善良的人,永遠都受人尊重。
也許會吃虧上當,也許會流淚受傷。
善良,終有好報。
堅持,必有收穫。
善良做事,不虛偽,不耍滑,不昧心,不使壞。內心沒有雜質。
乾乾淨淨做人,做人要有誠信。
再窮,不要欠錢玩消失。
再難,不要說話不算數。
信任,最難得。
謊言,最傷人。

 

【福德正神開示言】

 

人說:「上天賜福」,要賜予何人呢?
何人有這個福報,可以得到上天的賜福。

有人說「大善人」,有人說「做善事」、「有善心」、「好心有好報」,要「行功積德」。
其實這個道理真平凡,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有時候,一些事情,甚至說舉手之勞,也不願意去做。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赤誠真心,但是你這個赤誠真心,要用在哪裡呢?
因為我們上一節有說「我執」,「我執」,自己的執著。

大家都想說,對自己有利的,對自己有利益的,有好處的,盡量會去追求,會去做。
但是真真正正有公德心的,只有「天道」,只有上天,因為上天,對咱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對待,
對天下萬物都是同款的待遇,因為四時八節的運行,日夜的對分,都是一樣的,一年「春夏秋冬」
的節氣,不較慢,也不較快,照著天道在運轉,一定的季節,一定的寒暑。

只有咱平凡的人,看不透,放不下,爲著「我執」的信念,堅持到底,對自己無利益的,
誰人也不願意做。對自己無利益的,對他人有利益的,如果若是去做的,有些會被笑說「憨」,
但是一些大聖,一些大賢,如此,他們不就做真多「憨」的事情。

天地是一個無言語的道,聖賢是一個有言語的道。
聖賢留下經典來教化,教化人心,喚醒人心,來指點咱的路途,
但是總有人執迷不悟,到最後一刻也不知來悔改,萬貫家財,最後也是帶不走,
別墅洋樓到最後也搬不去。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真多人,也是看不透,不能來覺悟內中真實的意義。

因為天堂與地獄,那是每個人最後要走的路,但是為何有這麼多的人會執迷不悟呢?
因為有去過的人無再回來,縱然回來,你也無親自聽他說,所以你也不知道,
只是聽到一些聖神仙佛的論述與勸化。

看你在這些經典當中,或是勸化當中,能體悟到啥程度,因為一個人,都有一個心,
看你的心是「向內」,或是「向外」,你是「順」,還是「逆」。

因為咱人都有七情六慾,在這七情六慾影響之下,隨著周圍環境不同,你的心境,
隨著環境不同而變化,來追求,因為你看到好的東西,你就會想要,但是在想要的過程當中,
你要如何得到所喜愛的東西,過程當中得到的與手腕,因人而不同,
有人很簡單得到,在此分好幾線路,有錢人用錢買都買的到,
但是沒錢的人他的想法就不同,樸實的人想說自己賺,有賺錢再來買,
激烈的想法有一種人偷、搶、劫,這種手段與行為,後果就會不同,這差別就大了。
但是對一項你討厭的物品,有人看一眼就走遠閃避了,有的人連看都不看。

做「功德」,德有「陽德」,有「陰德」。「功德」,大家看的到,誇讚。
有功德心,做好事,說好話,這些算善人,將來有善德,有好報,這是陽德。
這些被大家都看的到。
還有一種「陰德」,別人看不到,別人不知道,
別人不願意做的一些好事,叫「陰德」。

但是陽德,陰德,比較起來,你可以累積陰德的善報,比較更大,
不管是對自己將來善報,或者是可以影響以後子子孫孫,
累積陰德的功勞是真大。

所以有人做善事,做功德,不一定要讓人知,不一定敲鑼打鼓,不一定要廣告,
靜靜的作,做過就算了,不像記帳,花錢要記帳,所以人生過程的遭遇,
就有所不同。不說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畢竟較少,一般中階層的人較多,
因為中階層做好可以提升,比較上層的,做壞事,打下下等,有人你看他的人生那麼「坎坷」,
那麼「可悲」,那麼「可憐」,但是你要如何有這個心,來助他一臂之力呢?
非親非故,不知頭,不知尾,所以這種就不管他,有人會墮落至此,總是自己沒做好來說,
有些也是有受祖德的影響,祖德做的好,抵蔭下一代有好報,
祖德做不好,除了自己本身一代受罪後若還不夠,還影響到下一代。

有些人,也無在想這些事,也無管這些事,想說我若目前若是較好過就好,
將來眼睛一閉,啥也不見,啥也不知,有人這樣想法,這就是比較淺見,比較無善知識的想法。

所以人說:不與人比,人比人真正氣死人,我們與自己作比較,如何比較?
我今年是否有比去年進步,其實也不用作啥比較,只要你向著善道在行,
主要真正可以「明心見性」,可以今生所作一切,可以來了結,無作啥虧心事,無害什麼人,
「修心養性」,修持而已,如此就不錯了,只是有真多人看不透、想不開,
這就是人比人,就會比較,想說人家為甚麼那麼好,要啥有啥,好像他的人生都無任何欠缺,
我們人生感覺處處不足,要彌補也補不到,要追也追不著,感到難以比評,
如果你有這心思心懷,你這一生就被這「妄念」困擾一生,你走不出困苦的人生,
因為你永遠再追求,永遠無法達成願望,因為慾望是無窮無盡的,
有人到最後那一刻還在那裏思思念念,所以一個人在轉念的瞬間,天堂與地獄的分別,
就越分越遠,越離越遠。

同樣吃白米飯的人生,但是到最後就不盡相同,但是如此說來,咱想說,
不然人生到底做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啥?
因為你這個念,不能止念,你這個結不能了結,再怎樣說,也無法說出來實體的結果出來,
因為你無法「止念」,無法「反觀」,如此你永遠走不出這框框。

因為止念,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你要說止念就止念,
可是無那麼容易,你要反觀自照,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怎有可能,眼睛閉起來,
反觀一下,不3秒鐘,想到什麼。
說打坐,選個時間,靜靜坐下,還未3秒鐘,電話鈴聲響了,你是聽還是不聽,
心內嘀咕,這念頭就產生了。
坐下3秒鐘,又想到瓦斯爐煮東西沒有關,一下子也

所以一個人念頭最重要,念若止,心才會「靜」,心靜才會「定」,心定慢慢就會靜下來,
才會另外一種的思考,但是要進入另一世界,要另外一番功夫,
但是要進入另外一個空間的存在,是有不是沒有,有「神」的存在,就有「鬼」,
就如好人一半,壞人一半,才能相看,才有戲曲那麼多可演,
所以人生是說不完,講不盡,總而言之,就是咱做人生,身而為人,要「勤勞」,要「努力」去打拼,為好的人生,美滿的人生,是生活上,物質上,追求享受,但是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就像賺錢,多還要更多,永遠不嫌多,說,有夠用就好,
有夠用,難樽節,有吃穿住,看人有,思維又會不同款了,
所以要「止念」,真簡單說,真不容易做,看自己「悟覺」,
悟覺到啥程度,只有做到啥程度,你一生的好與壞,總是看自己的作為。
「明心見性」說來不難,要做也不困難,只看你是否願意去做,
有一天徹悟「明心見性」,那時候你會快樂似神仙,那麼逍遙自在,看開了,看透了,
真真正正「明心見性」,你就看開人生,進入另外世界。
以上就給各位解釋至此。

這是真樸實,真通俗、簡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家全做不到,你是否還有其他意見。
那就是如菩薩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一般人的妄念,慾念,
所以第一句說,「天福恩澤誰受之」,誰能得到天的福報,
芸芸眾生,賜給誰呢?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