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反觀自在心自在 俗世庶民無常心 潮音海浪有玄機 聞菩提妙法得渡 摩薩揭諦摩訶薩 靈降扶筆垂訓示 人生所須並不多 只是欲念止不住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07-31【己亥年六月廿九日】

反 觀 自 在 心 自 在
俗 世 庶 民 無 常 心
潮 音 海 浪 有 玄 機
聞 菩 提 妙 法 得 渡
摩 薩 揭 諦 摩 訶 薩
靈 降 扶 筆 垂 訓 示
人 生 所 須 並 不 多
只 是 欲 念 止 不 住
正 念 邪 念 均 妄 念
如 何 才 能 止 妄 念
唯 有 心 死 念 不 起
若 要 心 死 何 其 難
念 未 起 之 前 是 何
星 星 之 火 可 燎 原
火 生 於 木 禍 發 剋
常 住 之 心 要 修 養
時 人 經 常 半 途 廢
到 終 一 事 都 無 成
浪 費 今 生 枉 為 人
聞 道 習 法 欲 有 成
終 身 不 懈 到 永 遠
諸 聖 仙 佛 冥 中 助
希 望 無 明 能 覺 照

 

反觀自在心自在  俗世庶民無常心  潮音海浪有玄機  聞菩提妙法得渡
摩薩揭諦摩訶薩  靈降扶筆垂訓示  人生所須並不多  只是欲念止不住
正念邪念均妄念  如何才能止妄念  唯有心死念不起  若要心死何其難
念未起之前是何  星星之火可燎原  火生於木禍發剋  常住之心要修養
時人經常半途廢  到終一事都無成  浪費今生枉為人  聞道習法欲有成
終身不懈到永遠  諸聖仙佛冥中助  希望無明能覺照

 

【聖訓解析】

反觀自在心自在

「觀自在菩薩」乃依正果而得名。
其義可在「觀自在」三字顧名思義得之。
般若與美,觀世音菩薩,觀心自在,般若波羅蜜。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
只要你能觀照自己,能認識自己,就可以自在了!自在,自在!
自在處處求,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經常熏習、照顧這念心,自在的境界,時時刻刻都會現前,
動、靜、順境、逆境、白天、晚上如此,一年、十年都是如此,
便沒有生死可了、自在解脫。

俗世庶民無常心

人生往往有許多不同的感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紅塵俗世。
感慨人生聚散無常,離別之苦。人生無常,人生多變,無法預料。
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無常偈》「做工夫不可起二念,俗世萬端,皆從二念生。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纖塵著體,雜念紛飛。了翳無花,銷塵絕念」。

《佛說無常經》旨在闡述老、病、死之難免,經中提及

「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
《道德經》上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悟道的領導者,沒有個人主觀成見,
總是習慣於把百姓的意向,作為自己的意向。
聖人之心,空空洞洞,了了靈靈,無物不容,卻無物不照。
如明鏡止水,精光四射,因物付物,略無成心,何其明也。悲憫萬分,悉心呵護。
老子的最終極目標,是要建構一個「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
在這個社會裡,人民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只管專心地過自己的生活,且無欲無望。
統治者不先立下一個有意向的心,在治理人民方面,便可以以百姓之心為心。

潮音海浪有玄機

海浪的潮起潮落,有一定的時間。
梵音海潮音,比世間所有音聲更為殊勝。
梵音,是指清淨的力量,如海潮般巨大。
聽海潮音聲,不是用耳根聽的。
五音:是觀音菩薩度眾的法寶特色。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五音就是〈普門品〉偈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五音甚深微妙。海潮音為甚麼是梵音?
五音就是〈普門品〉偈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梵音就是清淨之音,梵音是很微妙音,所以大家都喜歡聽梵音。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五個音—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五個觀〡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觀」是觀世音菩薩。
「音」是妙音觀世音。
這是讚歎觀世音菩薩殊勝的德行,
我們應該常憶念觀世音菩薩。

聞菩提妙法得渡

『妙法蓮華』。作殊勝方便。
俾皆得度脫,得證菩提,此誠濟海之津梁。
如病之得醫。如渡之得舟,甚為快適。
發菩提心,正等菩提,是佛德的崇高與深妙。
飲水當思源,今日生在此時的有情眾生,得聞無上妙法。
妙法蓮華,護持三寶,令佛法永續。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說:
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
但教化歷事諸佛,於諸佛身於眾相好。
聽聞菩提妙法,受持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均能得渡。

摩薩揭諦摩訶薩

摩訶薩埵(梵語),佛教名詞,簡稱摩訶薩。
具稱摩訶菩提薩埵(梵語)。
意譯為大士、聖士、高士、大菩薩、大心、大覺有情等,
指進入聖位的大菩薩。

靈降扶筆垂訓示  人生所須並不多

如果只因人生活無常而放縱自己、漫無目的過日子,那並不算是享受人生。
隨心所欲去做事,這樣的話就可以保持快樂的心境,做自己熱愛的事。
當不用擔心太多其他人的想法和規範,人生自然活得有意義。
常常自以為很有智慧,已經瞭解到人生的眞理,但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
修行並不一定要很多的伴侶。人有慈心,毒蛇猛獸不會來傷害。
在城市裏,金錢美色、苛政權威,也就是山間的虎豹豺狼。

只是欲念止不住  正念邪念均妄念

人的欲念就像流水一樣,當水流出的時候,便會止不住。
覺知當下的動作,有任何的妄念,只要離開它,不理它,不壓抑它,即可。
云何邪念?云何正念?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正念者唯念菩提,頓悟入道要門,無念的想法。
流轉於「三惡道」,就是「邪念」;
能幫助心念趣向菩提的一切「善念」,都名為「正念」;
心不能活在當下,而攀緣亂想,則名為「妄念」。
「正念」又有「世間正念」與「出世間正念」之差別。
「心動故非道」,是說心有念,便是心動,心無念即不動;
倘若有念,不論邪念、正念,均為妄念。
都不是無私的智慧,所以跟解脫道及菩提道不相應。
「不動是法印」,所謂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句話,
稱為三法印,三法印是指出身心內外宇宙的真理實相。
正念念佛才能往生,若邪念念佛,如何能高登九蓮,親遇蓮池海會,見阿彌陀佛?
自己平時念佛,念得是心浮氣躁、妄念紛飛,沒有耐心,時念時不念,
心中的分別、執著仍然不減,什麼都放不下。
如此念佛又如何與佛感應道交?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
「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惡念;
善惡之念,就好像人生的兩條路,
善念走向天堂,惡念走向地獄。
所謂惡念,就是妄念、邪念、欲念。
所謂善念,就是正念、道念、淨念。
住於正念、不失正念。
不失正念,而止息邪念、妄念。

如何才能止妄念  唯有心死念不起

動靜皆自在,妄念、雜念,與正念,不論用什麼方法,都有相同的原則,
那就是心不能攀外緣,心要不受外緣所動,到最後無緣可攀、無心可動,
便達成禪修的目的。但是在禪修開始以及禪修過程中,一定還是有心可用、有心可動。
所以只好用方法的念頭,以妄念止妄念。因為心容易攀緣,一定要抓住什麼東西,
凡夫的心根本沒有辦法不抓東西,隨時隨地要抓一樣東西,沒有東西可抓時,怎樣把心定下來。
古人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搖,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
不急於求成,不躁而僨事;
在紛雜的外物、妖嬈的塵世之中,求一顆安定之心。
做人,要一半聰明,一半糊塗。
心正才能證菩提正道,心歪則萬事皆空,寬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
慈悲為懷,天地助你成功。心懷一念慈悲意,空靜靈明入菩提。
一個經常得到別人幫助的人,一定是一個經常去幫助別人的人。
「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事不行,意無善念不起 」

若要心死何其難  念未起之前是何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為什麼還要求道呢?
本心當中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也是無窮無盡的。
如念「阿彌陀佛」這句話,未念之前是頭。
簡單的說,一念未生之際,就是話頭;一念才生,已成話尾了。
這一念未生之際,就叫做不生不滅。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
不落空,時時刻刻,單單只提起本參話頭,發起疑情,
憤然要討箇下落,若有絲毫別念
心念是很重要的,每個人累世修佛程度不同,慧根不同,
執著心的輕重不同,因此同樣的作法,不一定每個人都能上得去,
所以不要想投機取巧,還是要老老實實,每天念佛持咒誦經,
六祖說:「心未起念之前,即是空真如體,應緣起法可謂真心,
此心雖有見聞嗅味觸,但無一念相應,即是有覺知而無妄想,
這就是所謂的心;心緣境所有感知,此不滅之念即是佛見,
此所謂覺知、佛知。
心能應一切緣、成一切境,當行者能面境知,
在意識見分之所留者,即是意識見分種子。
又此兩識之前,同時又各現其影像聲塵相分,
而此兩個影像相分,又各留其影像相分之習氣於第八識之中。
同時又並熏成第八識之本質習氣焉。
所謂彼兩識所留之相分習氣者,念不念皆念,
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妬染。
從前所有惡業嫉妬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星星之火可燎原  火生於木禍發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雖然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
意思是說:一滴一滴的水,積少成多。
古人有一句話說︰「涓涓一滴成江河,星星之火可燎原」。’
意思是說︰「一滴一滴的水,積少成多也會變成江河,
小小一點如星的火,也能夠燒掉一片大山野」。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
姦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
奸生於國,奸成而國滅。
木中藏火,火始於無形,
國中藏奸,奸始於無象。
非至聖不能修身鍊行,
使奸火之不發。
夫國有無軍之兵,無災之禍矣!

常住之心要修養  時人經常半途廢,到終一事都無成

在寺院中,常會聽到「常住」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呢?
常住就是寺廟,不管「寺、院、庵、堂」都叫作「常住」。
寺廟是佛住的地方,不是臨時的,是恆常的,因此稱為「常住」;
寺廟是法住的地方,是真理所在之處。
我們平時經常說的成語「半途而廢」,它告訴我們做事必須有恆心,要有始有終。
不成一事,功倍事半,百事無成,萬事無成。
實事求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一身作事一身當。
一事無成,人事代謝,人到中年萬事休。

浪費今生枉為人

今生為人心性寬厚,文武皆通,萬事逢凶化吉。
今生不信因果枉為人,種下惡因,吞下惡果。
就算種了善因,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好的果報,可能使人迷失。
貪嗔痴三毒並作,同樣淪為惡因惡果。
把這輩子活好,也不枉走一遭,
才知道以前在浪費生命,如今把這輩子活好,
我們隨時間的流逝,人生很快就會結束了。
這一生感悟了,今生為人,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要隨意。
人生不過幾十年,若空過歲月,而無立功德於世,
則無修真之實,就不能回歸極樂,枉為人生。
為人不可不回頭,名利英雄有日休
十種情懷十種恨,一分榮辱一分憂
紅塵大廈千年計,白骨荒郊一土坵
開口對人閑借問,為誰不了為誰愁
今生又不修,來生還如故,
兩岸各無舟,渺渺應難渡。
人以心為本,本以心為柄,
本在心莫邪,心邪喪本命;
未能免此殃,何言懶照鏡,
不念金剛經,卻令菩薩病,
今生又不修,來生還如故。
兩岸各無船,渺渺應難渡。
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看看別人何以有今日的飛黃騰達,豈是偶然,
想想自己何以淪落至此,自然事出有因。
動可潛入萬物之內,而得其環中。
靜可神遊宇宙之外,而超以象外。
喜時百念易忽,不可無詳慎心。
怒時百念易決,不可無舒徐心。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聞道習法欲有成,終身不懈到永遠

《論語》「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終身學習來勉勵,要求同修,能夠再修持,不斷努力學修,
更要以勤敬誠樸的心態,隨時調整自己,因為「成功永遠屬於努力的人」。

諸聖仙佛冥中助,希望無明能覺照

起信論:無明由起,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
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這個法門大菩薩可以修,我們未世眾也生可以修。
我們所熟悉的觀呼吸法門與淨念相續法門,也可以導入隨順覺性法門。
所謂妄念,也不再對覺性的實相,有所質疑,而去辯真實,
覺性無間覺照,無明就分分破,
猶如旭日東昇,直至照破能所,
無能證,無所證,如如朗照日中。
一念無明,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這個出生名色,入胎識所出生的,
不知道這個入胎識的前面絕無一法可以出生。
既然「本覺」是眾生天然本具覺性,亦即佛光,
則應能「覺」,是否為「無明」,而能「覺」、「佛光」怎會「生、相應」。
「一念無明」,以「因果而言,若「覺本明」則不應相應「無明」,
不能「覺」「無明」,「本具覺性」即非「本性原是明」。
「聖人之用心若鏡」。審美心境觀物體道的心境,必須是「虛靜」。
心靈「虛靜」是實驗審美自由的基本條件。
「審美心境虛靜」。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莊子說:「萬物無足以鐃心」。
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菩薩座前  聽佛音  增福慧  長智慧

紅塵是一場行修苦煉  誰能逃開八十一難   走過慾念的萬水千山   才會參透菩提真言

人生是一次問心求禪  七情六慾諸多虧欠   撣去浮華的喜樂悲歡   終於來到蓮花座前 

跪拜在菩薩的座前     燃心香縷縷燈一盞   苦海迷航回頭是岸      一生換來幾世心安    

跪拜在菩薩的座前     聽木魚聲聲把經念   放開是悟放下是緣      幾世因果一生來還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最近所說的,都是說一些「欲念」「念頭」的事情。
這個有關自身的修心養性。
所以第一句說「反觀自在心自在」。
因為每一個人的元神都是帶在你的身,但若是你的心不在,神就不在了。
神是自在的,所以說要「反觀自在」,心在神自在,心自然就在,神就在,
就不會亂想,不會黑白想。

因為咱每個人,大多數的人,心都是向外的,都時常找不到你的心。
就好像一個東西,實在是沒有遺失,但是你就是找不到,更不知道放到哪裡去了,
那就是「無心」。甚至說,表示你的心不在你的身,所以才會時常在找東西。

「反觀自在」,你的心有在,神就有在,有在你做事情,就會有頭有尾,
不會「忘三丟掉四」,這是一個人時常犯錯的地方。

「反觀自在心自在」,說來是容易,真實在,也真重要,但是一般人的心,
都是向外無向內。你的眼睛,看東看西,看啥想啥,心就想啥。
當然也不能把心都藏起來。有心,若前面有石頭你會閃過,因為你的心有在,
若是茫茫,就會跌倒,心時常要在,神在心內,做事才會謹慎。
才會少犯錯,少錯誤,才不會失望。

但是咱一般庶民,就是時常都會犯這錯誤,是因為咱念頭太多,咱的思維太寬,
想東又想西,每樣都想得到,所以做事不能專心,不能一致,實在說,
世上每個人的須求實在不多,所需要的是三餐溫飽,身體健康,平安無事,
如此有啥長短。

不管正念、邪念,好念頭、壞念頭,都不夠單純,好還要更好,
若有正念,正心,想好的。有邪念、邪心,想壞的,社會就會亂了,
事情層出不窮,社會事件這麼多,紛紛擾擾,不是這件就是那件,
這就是人的不滿足,現實的狀況,都有真多的欲望,
欲望越多,心越是不平靜,心中的神,就會四處跑,
眼睛所見,手所碰觸,雙腳所行。眼所見傳給心,意念就產生了,
看這物品,我就有中意,我就會想要得到,這念頭實是太多,
無時無刻都會產生不同的意念。你會反駁說:「我們都是平凡人,當然做的是平凡事」。
但為何有人能得到正果呢?這就是有收心。
這是很不簡單,要把心收回來,又被失去了這堅持,又起心動念了,

菩薩說:如何「止念呢」,貼切說:「心要死」。
心死就不起念頭了,心死人就死了,一切就沒了,當然話不是這樣說,
吃的飽穿的暖,要用之時不會缺欠到,如此的人生,你就要知足了。

一個人就是有真多念頭,無法滿足你無限的須求,才會讓你的念不止,
於是你起心動念,無法止念。

人說:「水清可照鬚眉」,一盆水一旦攪動,變天地顛倒反,一盆水照著臉,一個臉扭曲了,
變了模樣,所以咱就是要保持現狀,要「持盈保泰」,也是不容易,就是要有「止念」的心。

進入修持,念頭無那麼多,要「戒定慧」,守戒,心要靜下來,才會產生智慧,當然有層次,
最簡單,最初步,好念壞念,不要那麼多,有夠用就好,可以過就好,如此,與親人家人朋友,
相處中間,會減少真多的紛爭,爭奪少,心會定下來,心思比較不黑白想,心中元神才不會跑出去,
做事才會有始有終,有順序,不會前後顛倒反,為人處事,正正確確,這對你們修心養性,真有幫助。

聽聞一些道理,學道修心養性,都有真大的作用,真大的幫助,有一天機緣到,
你的主會自動來找你,冥冥當中也會助你一臂之力,對你的修持路途比較順遂。

簡單的比喻,呂仙祖得道,是經過十番考試,才能得道成仙,呂洞賓道術高超,樂善好施,
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被信徒尊稱為呂仙祖。

呂仙祖一次遊長安酒肆,遇正陽真人鍾離權,經過「十試」,鍾離權「授以金丹之道,因而得道法」。
「神」與「仙」的差別。呂祖曰:「能識人者為神,能自識者為仙。」
所謂神仙得道,於人善惡已知。善者雖不見我,如見我也;惡者見我無益。
就是說能夠認知別人修為境界的,可稱之。

仙是人經過修道或種種修煉,簡單地說其實是道教的聖人,且有過一定的磨難,
終於得道成仙。

道教神仙絕大多數,也是靠後天自己努力修行,才得道升天。
呂仙祖,八仙,都是這樣苦修而來的。

所以一個人的念頭是真正重要,對自己一生,此生大富大貴是由天,
小富小貴靠勤儉,咱若平實過日,欲望不要太大,好好修持,以後得到好的結果,
在你的人生中會比較完美,減少不必要的折磨與痛苦,人生苦海和欲望一樣無窮無盡,
吾觀世音菩薩也是南海海潮音來得道,海潮音是大自然的聲音,
海浪,後浪推前浪,隨著風聲吹來,一般普通人沒聽到大自然的聲音,
你也聽不到。

說黑暗從何而來,燈火點了,光亮又從哪裡來,黑暗又跑哪裡去,
黑暗就是「無明」光明就是「覺照」。

光照下去每樣看到清清楚楚,是「覺照」。
所以一些大自然的東西,不會去想啥原因。
好像止念,想念頭未升起是什麼?狀況是什麼?

例如看到一顆珍珠也好,眼睛看到,就會告訴心,心就產生有意念,
有中意產生欲望,想說,我是要用買的,還是要用偷的,或者是用搶的,
欲念不斷產生,無正派,邪念,念頭是由眼所見,起心動念,
想說要或不要,就會有全然不同的結果,過程當中,去思維說,
念未起之前,說「未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確實如此!我們哪個人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又哪裡知道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

人的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因緣和合而成,一旦這些因緣離散,
就變成另外一個人了。

人有「隔陰之迷」,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裡流轉,
換了一個身體就不知道前生後世;父母生下我以後,我又是誰呢?

很多意念問題,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今日借題,雖然咱是平凡的人,但是咱欲念,欲望不要太多,
實在我們一生所須求並不多,念頭多了,擾亂心思,你心中之神,不時心不在焉,心神就出去了,
意思就是這樣。給大家做個參考。再來9/4(農曆8/6日)甲辰日上課。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