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觀物以理謂無我 世人無利而不為 音浪波波沙灘上 菩提法門三千六 薩彌遐邇均受惠 降靈扶筆垂訓示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10-30【己亥十月三日】

觀 物 以 理 謂 無 我
世 人 無 利 而 不 為
音 浪 波 波 沙 灘 上
菩 提 法 門 三 千 六
薩 彌 遐 邇 均 受 惠
降 靈 扶 筆 垂 訓 示
才 為 人 用 而 鮮 終
德 為 脩 己 而 有 名
宿 將 還 山 不 論 兵
英 雄 到 老 終 歸 佛
一 身 榮 辱 到 終 無
永 溺 苦 海 沉 浸 中
輪 迴 無 常 不 休 止
如 此 今 生 脩 不 脩
一 番 教 言 甚 是 明
還 望 深 思 且 覺 醒
心 經 文 中 有 言 明
覺 悟 真 理 才 有 意
能 知 其 中 之 意 理
定 見 本 性 見 如 來
此 生 波 折 盡 逝 去
逍 遙 自 在 無 愆 咎
再 世 為 人 亦 非 凡

觀物以理謂無我  世人無利而不為  音浪波波沙灘上
菩提法門三千六  薩彌遐邇均受惠  降靈扶筆垂訓示
才為人用而鮮終  德為脩己而有名  宿將還山不論兵
英雄到老終歸佛  一身榮辱到終無  永溺苦海沉浸中
輪迴無常不休止  如此今生脩不脩  一番教言甚是明
還望深思且覺醒  心經文中有言明  覺悟真理才有意
能知其中之意理  定見本性見如來  此生波折盡逝去
逍遙自在無愆咎  再世為人亦非凡

 

【聖訓解析】

觀物以理謂無我

從古代哲學關於宇宙,人生“有”“無”境界的學說,
和“以我觀物”、“以物觀物”的本義,對兩種境界,
認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
“無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
《養真集》「事事物物皆有當然之理而不容移,既有所以然之理而不可易,
惟循理君子以理觀物,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因而付之,是謂無我。
無我則公,公則明,明則處事當,而盡物之性矣!
若以我觀物則愛憎橫生,不免任情」。

世人無利而不為

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
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
孟子說:人皆性善,則世人理應為善,而不為惡。
那我們如何解釋世上有如此多為不善之人?
告子辯駁孟子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因為這世上同時有君子,亦有為惡之人。
以仁義之善導不足為治時,再以道之以政之刑法為政,使下民畏懼之。
好弄權巧偽之人雖以刑法也難治時,形成鬥智,上用機巧,下必有詐侮,
因為文不足造成了亂世。
聖者先言後應,提醒世人重視生命的價值觀,
若飾以仁義之巧名,雖擁有金玉滿堂,
所處事一但違反尊道而貴德,終究身敗名裂亦莫之能守。
絕與棄是格心物與驅身物;格心物,復性初。驅身物,覺心源。
絕棄是應離一切相,始得返樸素而歸真。

音浪波波沙灘上

長浪一波波,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繼續往前上,還會死在沙灘上。
後生可畏,舊人終將被更多新人取代。
起心動念落生死,一念無明永輪迴。

菩提法門三千六

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每一聖、每一賢,
皆要從酒、色、財、氣四堵牆中考驗過,從凡心俗念之中脫塵。
必從夫妻、父母、子女、兄弟、朋友,五倫中圓滿;
必從人生起伏中磨煉,必從昇降中了緣,成就智慧。
魔考雖然可怕,上天開科考選拔精萃,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
由此成就,自古聖賢皆要受考。
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藉考可以試煉我們的真心,回復本來。
可以消除我們累世的冤愆,了結惡業。
可以幫助我們改脾氣,去毛病,化物慾稟性。
若能堅心定志,珍惜這些道理,並又長久的做去,
那你就是菩提法門三千六有份。

薩彌遐邇均受惠

遐,就是『遙遠』。邇,就是『臨近』。

降靈扶筆垂訓示
才為人用而鮮終  德為脩己而有名

孔子說:斯道不在於君而在於士。
今非無士也,孰是見而知之者,孰是聞而知之者。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則得之。
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
諸侯得道能保其國,
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
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
才為人用而鮮終,德為修己而有名。
道則無名而用無窮,是故君子惟道是學,
功名富貴皆視如浮雲,任其去來,而漠然無所動於其中矣!
「才為人用而鮮終」,不管人才也好,或者一個好才,為人所用。
人說「人才輩出」,處處有才,看汝如何取用。
「德為脩己而有名」,
咱修身養性,有積德。人說:「德高望重」,有好的德行,
自然而然就有名望,有名聲就出名,
因為有好的德行,受人崇敬,矗立標竿,所以說「德高望重」。
雖然修持修德不是為名,但是你的名聲自然遠播,
所以德修自己,但是名自然而然,流傳出去了。

 

宿將還山不論兵  英雄到老終歸佛

為人臣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為人將者「英雄到老皆歸佛,宿將還山不論兵」。
退將理當歸隱山林、不問兵事。
人生如茶,源於自然。
做人,順其自然,最終回歸自然。
緣深緣淺且隨緣,冤重冤輕宜解冤。
萬般思量如湧泉,一片丹青述真詮。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宿將還山不論兵」,一個沙場老將,退休的戰將,在沙場當中衝鋒陷陣,殺敵無數,
到退休告老還鄉,從此不談兵,都是過去事了,過去的榮辱,何足掛齒,過去的榮辱,
就已經過去了。一個戰場的大將,戰場生死,在一瞬間,看生、看死,已經看很多,
一旦完成任務,告老還鄉。
「英雄到老終歸佛」英雄一生到頭來,好像過眼雲煙,最後仍然佛依法門歸宗教。
一個英雄,一個沙場戰將,到頭來都要有這些體悟,有這個深思。

一身榮辱到終無

人生苦海能及時上岸,人生於世,如同站在塵世的岸邊,
這時候的人,心靈乾淨明澈,似一汪清泉,快樂無處不在。
涉世漸深,人便走進了苦海之中,被世俗的大染缸所侵蝕,
慢慢磨滅最初的本心,沉浸於苦海之中,何時才能到達彼岸。
咱的一生,汲汲營營,為名為利,到後來也是帶不走一切,也是啥都無。

輪迴無常不休止

愚痴的凡夫,妄執有常、實體的我,才起煩惱,造生死業,於六道中輪迴不已。
我今依教,於五蘊和合的生命,正觀無常、苦、無我,業盡情空,油盡燈滅,證入涅槃。
中論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輪迴,是一種思想理論,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經歷出生、死亡。
無常真是因果不虛,明白輪迴過患這些道理,才會精進,才會真正地進入佛門,學修佛法,
若只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學修。現在很多人都是在形式上、表面上的學佛修行,
所以說加行非常重要,一定要反覆地思維、反覆地觀察,反覆地觀想六道的痛苦,
這樣你才會升起真正的出離心。

如此今生脩不脩  一番教言甚是明
還望深思且覺醒  心經文中有言明

將《心經》視為修學佛道的準則之一,
無論是佛法的薰陶或是禪法的修持,無不以此作為依據。
在《心經》內文中,「觀自在菩薩」名號,
所以很多人會認為:「觀世音菩薩就是說法主。」對此大哉問?
心經乃群經的精華,是群經之心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
心經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
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

覺悟真理才有意

覺悟人生,覺悟了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不覺悟,就是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的人生,意義又從何談起呢?
所以說佛法,自始至終是談覺悟人生的真相,
覺悟事實真相,真正明了你的人生,
明白你與整個宇宙的關係,讓你覺悟這個真理。

能知其中之意理  定見本性見如來

佛說,一切色相都是無常虛妄相,若能破無常虛妄相,
證知佛性真常,才能見佛真身。
這個世界就是生滅法則,有生就有死,有誕生就有涅槃,
佛也不違背這個法則。
我們的心本來是純善,而且真心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能知其中之意理,定見本性見如來。

此生波折盡逝去  逍遙自在無愆咎  再世為人亦非凡

故為人不怕有過,只怕有過而不知改過也。
夫為人在世難免有愆過,若能迷途知返,勇於懺悔,
洗滌前咎,痛改前非,則無過也。
經曰:「缺德之人求懺悔,如改前非亦可行,
改卻前非便無過,無過之人吉祥增。
自在無愆咎,再世為人亦非凡。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觀物以理謂無我」,

就是咱無論看一個物件,或者是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東西,
若無把「我」放在內面,排在內中,就是「無我」者公,要公平,光明正大。
就是無我之正,公平、公開、公正,才能受人的信任,就是「萬物以理謂無我」。

「世人無利而不為」,
世俗之人,如果對自己無利益之事,都是比較無願意去做。
利之出頭,在所不行,無「利」,就退縮不前,

「音浪波波沙灘上」,
如同海上波浪一樣,一波波,一浪一浪,在沙灘上,銷聲匿跡,無消無息。

「菩提法門三千六」,菩提法門何止三千六

「薩彌遐邇均受惠」,
薩彌眾生皆受惠,不管陰陽都受惠。

「才為人用而鮮終」,
不管人才也好,或者一個好才,
一個好的材料,好的人才,為人所用。
「鮮」就是很少。到後來都無去了。
人說「人才輩出」,處處有才,看汝如何取用。

「德為脩己而有名」,
咱修身養性,修德性、有積德,
人說:「德高望重」,有好的德行,
自然而然就有名望,有名聲就出名,
因為你有真好的德行,受人崇敬,
為你矗立一個標竿,所以說「德高望重」。
雖然修持修德不是為名,但是你的名聲自然遠播,
所以德修自己,但是名自然而然,流傳出去了。

「宿將還山不論兵」,
當然這是藉一個典故,可比一個沙場老將,
退休下來的戰將,因曾經在沙場當中衝鋒陷陣,殺敵無數,
到退休告老還鄉,從此不談兵,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不管是為國為民,身陷沙場,生死在瞬間,
一旦告老還鄉,從此不談兵事。
這就是人說:「好漢不提當年勇」,這都是過了事,過去的榮辱,何足掛齒,
就已經是過去了。
一個戰場的大將,戰場生死,在一瞬間,看生、看死,已經看很多,一旦完成任務,
告老還鄉,英雄到老,猶原想起早前打打殺殺,
英雄一生到後來,榮辱榮華富貴到頭來,
好像過眼雲煙,仍然佛依法門歸宗教,來修身養性。
所以一個英雄,一個沙場戰將,到頭來都要有這些體悟,有這個深思。
咱的一生,汲汲營營,為名為利,到後來也是帶不走一切,也是啥都無,
所以這是一種的覺悟,一種的深思。

真多的訓言,真多的教示,真多的勸化,
咱世俗人,為著眼前的處境,為著眼前的名利,
不惜著一切,在爭取,在打拼、鬥爭,但是這是沒完沒了的,
終其一生,也是一無所得,也是空空如也。

所以聖神仙佛,勸化咱一些凡夫俗子,一些庶民,要修身養性,
雖然不一定皈依佛法,或是皈依啥,但是總是要修身養性,
深思一些道理,人生的無常,與輪迴,永永遠遠,永無休止的一天。

種啥因、得啥果,因果循環,天道也是如此的循環,永遠不變,
如果你想要跳脫這層困境與苦境,你不得不深思,
來以我的「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的精神,
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雖然無法達到無識界,但是總是要感受著這些意境,
來解除咱的困境,咱的苦難,必須好好深思,要覺悟,來修身養性。

現在你的身軀,就是有元神與假體在一起,才有此假相。
要修到「無我相」,當然無那麼簡單,一旦我們的真性,我們的精神,
一旦身苦病痛,你的元神就離開你,神是無受苦難,神是跳脫這一層的,
那是你的軀體在受苦受難,一旦你的身形離你而去,你的假體就歸入塵土,
那時等再次輪迴,看哪個元神,來進入你的假體。

精氣神要具足,「念生是病,不續是藥」,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要想惡念不形成惡業,就要學會快速地覺悟,
一個惡念來了,馬上覺悟,不讓惡念相續,
就不會形成惡業。

一但念生是病,就產生妄想,妄想、妄念就不止,
一念接著一念,無窮無盡的念,就會來產生病變。
如果妄念不起,念可以阻止,可以用心性、心念阻擋,那就是藥。
那可以治你的心病,你的精、氣、神才能具足。
練精化炁是下品,練炁入神是中品,入神還虛是上品。
上藥三品,就是精氣神。

所以真多理念、觀念,說給大家了解,但是可以接受,不可以接受。
可以務實,不可以務實,就看你各人修為了。
人生海海的,無多少餘下的時間,可以讓你浪費,
可以讓你虛華,快樂一時、甘苦一世,
你要選擇一時快樂,還是永世的苦惱呢?

所以要經過深思熟慮以後,要有堅定的意志,
才有辦法來堅持下去,如此才有意義,
若無  是人生好像一齣戲,
演完就停戲了,停戲就人去樓空了,
一切又回復平靜了。
塵歸塵土歸土,大自然的循環,不是如此嗎?我就解釋至此。
若還有不清楚不了解的,提出來研討。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