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觀心克己除妄念 世居賢德善俗里 音雷驚醒迷津人 菩提般若即彼岸 薩訶摩訶諸菩薩 降靈垂訓啓示生 一切眾生沉苦海 欲登彼岸得救渡 疾聲呼救比皆是 遽然救渡唯不及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06-10【民國一0九年閏四月十九日】

觀 心 克 己 除 妄 念
世 居 賢 德 善 俗 里
音 雷 驚 醒 迷 津 人
菩 提 般 若 即 彼 岸
薩 訶 摩 訶 諸 菩 薩
降 靈 垂 訓 啓 示 生
一 切 眾 生 沉 苦 海
欲 登 彼 岸 得 救 渡
疾 聲 呼 救 比 皆 是
遽 然 救 渡 唯 不 及
如 若 己 心 能 開 悟
救 己 渡 人 聖 功 也
浮 塵 劫 難 已 無 數
菩 提 彼 岸 如 逵 路
加 快 腳 步 登 慈 航
此 劫 洊 洊 未 休 止
智 愚 不 肖 皆 醒 悟
放 下 固 蔽 及 陋 俗
一 切 罪 愆 成 過 往
從 新 再 造 新 人 生
清 靜 之 地 應 可 尋
但 看 汝 心 是 否 誠
過 錯 悔 吝 均 罔 矣

觀心克己除妄念 世居賢德善俗里 音雷驚醒迷津人
菩提般若即彼岸 薩訶摩訶諸菩薩 降靈垂訓啓示生
一切眾生沉苦海 欲登彼岸得救渡 疾聲呼救比皆是 遽然救渡唯不及
如若己心能開悟 救己渡人聖功也 浮塵劫難已無數 菩提彼岸如逵路
加快腳步登慈航 此劫洊洊未休止 智愚不肖皆醒悟 放下固蔽及陋俗
一切罪愆成過往 從新再造新人生 清靜之地應可尋 但看汝心是否誠
過錯悔吝均罔矣

 

【聖訓解析】

觀心克己除妄念

「觀心」,自覺、觀照。
觀心的方法,就是要放下一切妄想雜念,是、非、善、惡,都不去思量,
直下靜觀自己當下的心念,切不可分別執著,對於幻生幻滅的心念,
不去執著,不去譴除,亦不隨其流轉,只靜心觀察,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
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於無形。

「克己」,謂克制私欲,嚴以律己。
韓愈說:「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誠發於中,災消於上」。
克己,是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
克己,是孔子名言:「克己復禮為仁」。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
衝動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

「除妄念」,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
以清淨為體,以智照入,但亦不斷消滅,始終不染著於鏡中,此為無念。
頓除妄念之法門,則見西方只在剎那。
除妄念,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痴,惡念,使惡念止息。

世居賢德善俗里

聖人說:要以漸卦的智慧,「居賢德善俗里」。
領導者要率先垂範,倡導良好的道德風尚,移風易俗,推動社會文明發展。
這是儒家「以德治國」。事實上,歷代封建王朝的公務員數量都很少,
管理一個縣的不過縣官帶領十幾個,或最多幾十個官吏,基層百姓的管理,
主要依靠民俗鄉規。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漸」,有長久發展,成就的意思,也有潛移默化的意思。

音雷驚醒迷津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句經文: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這五音,是讚歎佛教梵唄時的常用語。
「梵唄」具有讚歎佛德,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楞嚴經說,佛菩薩靠這個音流,下凡渡眾生。
每一個咒語,其實都是佛菩薩的語音,即所謂的梵音。
佛菩薩因為身心清淨,所以發出的音聲也是清淨之音。
音聲如雷貫耳,驚醒迷津人,警醒迷茫中的眾生。

菩提般若即彼岸

「般若」是梵語。華語譯為智慧。
一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心中常愚,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波羅蜜」唐言「到彼岸」。

薩訶摩訶諸菩薩

諸菩薩(菩提薩埵),是「覺有情」的意思。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
薩埵,就是有情眾生的通稱,就是自覺覺他的修行人。
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
「摩訶薩」是「摩訶薩埵」,即是「大有情」。
菩提是佛道,薩埵是眾生,眾生發心求入佛道名「菩薩」。
又,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故為「菩薩」。
已斷煩惱結,於生死輪迴自在、具救度眾生能力者,稱為「大菩薩」。

降靈垂訓啓示生  一切眾生沉苦海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
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
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憂苦:是憂愁苦惱的意思。濁辱:是污濁恥辱的意思。
流浪:是飄泊不定的意思。苦海:是比喻無窮的苦境。
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
諦信佛祖,誠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箇箇可以立地成佛。
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一切眾生既得人身,不能修福,背真向偽,造種種惡業;命將欲終,必沉苦海受種種罪。
若聞此經信受不逆,即得解脫諸罪之難,出於苦海,善神加護無諸障礙,
延年益壽而無橫夭。
以信力故獲如是福,何況有人盡能書寫、受持、讀誦、如法修行;
說其功德不可稱、不可量、無有邊際。

欲登彼岸得救渡

欲登彼岸,要追隨聖人仙佛,腳踏實地去力行。
末法時期眾生,沉淪名利中,背道而馳。
聖神仙佛苦口婆心地講道德,說仁義,勸渡眾生,
只有明理的人,才不辭辛勞,披星戴月,櫛風沐雨。
肯定會有那麼一天得救渡,離苦得樂,登上彼岸。

疾聲呼救比皆是   遽然救渡唯不及

譬如人患眼疾、經醫生治好、眼復光明。
醫生是治他的病、並沒另外給他光明。
所以光明是眼所本有、障瞽是眼所本無。
因為本無、所以可滅;因為本有、所以可度。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若己心能開悟

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課〡使心開悟解。
開悟的人是真實的活在圓滿裡的人。
圓滿不是沒有缺點,不是想當然,圓滿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
是與非的統一體。
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
也是他有智慧可以接受。
開悟分兩種,一種是「理悟」,一種是「證悟」。
在廣義上等同於菩提、覺悟;
在禪宗的語言文化裡,也可以說是開悟、證悟、悟入。
禪宗所言的開悟,「明心見性」,即悟到真如實相,
但未及證得究竟佛果,仍需繼續實修。
神秀漸悟與慧能頓悟。
神秀漸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頓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是覺悟和智慧。「明鏡」是清淨心能觀照。
意思是身是智慧之樹,心如同鏡子的座台,我們要隨時擦拭乾淨,
不要讓它有塵埃。
佛陀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快速開悟明理,解脫煩惱生死,成佛成聖頓悟法門。
必生西方極樂世界,得高果位,永斷六道之生死輪迴,直了成佛之法。

救己渡人聖功也

把自己度好了,你才能度人家。
古云:「救人一命,勝造七層浮屠」。
然渡人、訪明師、求真道、離輪迴、免六道。
有無邊功德,是無住功德者,功德無量也。
渡人渡上岸,救人登上天,則一子成道,九玄七祖俱沾恩。
渡人能於日常生活中發揮正己成人的功夫,完成修持的神聖使命,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所謂「成人」,就是成全人,就是由盡己之性,進而盡人之性。
由獨善其身,進而兼善天下。渡人如渡己,渡己也是渡人。

浮塵劫難已無數  菩提彼岸如逵路

「逵路」:四通八達的大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智慧,彼岸大道,四通八達。

加快腳步登慈航

「登慈航」,慈航普度,仙佛以塵世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眾生,
出離生死苦海,猶如以舟航渡人,故稱慈航、慈舟。
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渡法界之飄溺。
慈悲為懷,普遍救助大眾,呼喚眾生,法船就要開了,
眾生加快腳步,快速登上慈航普渡之法船。

此劫洊洊未休止

《易經˙坎卦》象曰:「水洊至,習坎。」眾變繁姿,參差洊密。
洊ㄐ〡ㄢˋ,從。一次又一次;再次。
「何謂三期末劫」自開天闢地,以至天窮地盡,其間謂之一元、一元有十二會,
一會有一O、八OO年,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終始,
每會因氣象變遷,而有數期之劫運,現在午會告終,
未會始起,自開天以來約六萬餘年,已有三期之分。
三期末劫年又稱為清算年,眾生累劫,累世,所造的因果,在此末劫年大清算,
故而眾生遭劫之時,是迅雷不及掩耳、討報迅速,
故曰:「人有旦夕之禍福」,所以眾生的共業、還有個人的因果業力,就是無形的危機。

智愚不肖皆醒悟

何謂智愚賢否。
智者智慧也,愚者愚迷也,賢者賢德也,否者不肖也。
智慧即是自性之妙用。人之本性,乃智慧具足。
人人本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人人皆可作佛」。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何謂不肖之人?
不肖之人,言行離道,有傷天理。口頭三昧,言行不一。
有些人,言語雖然合道,但作事違背天理,是為鄉愿。
孔子恥之不肖之人,殺生害命,偷盜邪淫,是非妄言,
惡口兩舌,巧言令色,心高氣傲。
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無明常發,不反觀自己修養,
稍有逆心,便嗔心大發,更不聽忠言,不敬長上,好談是非,
好作主張,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好觀人短,不思己過。
以智慧照見自己之心,故不為物轉。
諸佛之智,諸佛之慧,實際上我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真正要透徹這個問題的話要有智慧。
「智足以拒諫」,他腦筋很聰明,你怎麼勸,他總有道理,事情總歸是他對。
「言足以飾非」,他會用腦筋為自己找理由,一開起口來,你也絕對找不到他的錯誤。
不為境界所轉?
佛門當中常講「八風吹不動」。這就是學不為物所轉。
你罵我,我不生氣。你讚嘆我,我不歡喜。
苦、樂、毀、譽,不動心。
境界裡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大定。
這是大乘菩薩修定、修慧。
故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
善惡在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也在一念之間。
是以修道最重要是注意自己的心。
見理能進,見考能定,此謂智慧之心。
見苦能救,見人必渡,此謂慈悲之心。
見逆不怨,見仇不報,此謂平等之心。
心能轉物,意思是心能的力量,可以轉動外界事物,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轉」:是了解緣起生滅真相、看透放下之意。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當有此境界,能於一切相而不染住,則不生無常變化的觀念或見解、即見自性。
凡夫的表現:凡所有相、眼見為實。
明心見性的表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兩者都是境界的表現。只是前者為迷、後者為悟。
是能觀之心照見。是能觀之智。五蘊,是所觀之境皆空。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甚深微妙般若真空的智慧,照見五蘊諸法,
原無自性,其性即是真空,所以說:「五蘊皆空」。
說一念完成,必須經過,這個五種徧行(作意、觸、受、想、思),
一念就完成了。

放下固蔽及陋俗

「固蔽」謂蔽塞不聰,不諳事理。
《慎言‧五行》「儒者襲其故智而不察,非昏罔則固蔽,烏足以識道」。
「陋俗」鄙陋的習俗。「破陳規陋俗,樹時代新風」。
不文明的風俗。

一切罪愆成過往

「懺悔」懺,是「懺摩」,意為容忍、寬恕。
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悔,從梵語翻譯而來。
為「罪」;為「說」,即「說罪」。陳說罪狀。
認錯且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過失,向對方承認過失。
懺悔,就是對於自己過往犯下的錯誤,深感慚愧。並且立願離惡行善,
去除修行的障礙,達到降伏、斷除煩惱的效果。
懂得慚愧,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
願意懺悔,是智慧與勇氣的修學根基。
如此,一切罪愆終將成過往。

從新再造新人生

從新再造新人生,尤其吸引五、六十歲的人,
這些人正面對新的人生階段,亟欲展開精彩的另一章。
退休的年紀到了,事業巔峰已逝,只剩兩個選擇,
不是勉力撐住,就是跌入谷底。
人生,難免會有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
順境時,把自己適時「歸零」。
可以戒驕戒躁,消除「驕嬌」二氣。
逆境時,固然會失去很多,
但能夠在失去時勇於「歸零」。
才能重新面對自己,從頭開始,積極奮鬥。
是否像以往一樣,徹底檢討了過去生活、工作上的種種缺失,
冀望接下來重新來過、展開新生。
為了一心向上的決心,從新再造新人生。

清靜之地應可尋

任君聰慧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所言先天大道,為:真道,三千六百旁門,為:假道。
真道,即是:正心修身之道。
假道,即是:索隱行怪之道。

但看汝心是否誠  過錯悔吝均罔矣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乎?
此之謂自嫌,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易繫辭》尚速有悔於予身。
悔吝(災禍),悔咎(過錯,禍殃),悔戾(罪過) 。
易經卦辭,對吉凶下的斷語,可分為九個等次,
為吉、亨、利、無咎、悔、吝、厲、咎、凶。
「悔」是有過失而悔恨,能接受教訓,可走向「無咎」。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言乎其小疵也。
無咎者,善補過也。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其實吉凶就是是好與不好的最基本的斷語。
吉就是吉祥、吉利的意思,是有所得,走向成功。
悔、吝、厲都是大概居於吉凶之間的。
咎就是凶的意思。但易經中是以災或眚來表示。
吝和悔在吉凶的光譜上都比厲還要接近「吉」。
厲已是臨近「凶」。所以易傳說是「危險」。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
改正了,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
君得聞其過失也,聞其過失而改之,見義而從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今天這篇勸化文,也並非是說真深奧,
這也是平常我們都有說過的勸化文,
主要是修持自己。

人說:「人生幾何,幾度夕陽時」,若是像在看秋風掃落葉,
這種情境,是使人憂心的,使人擔憂的。

其實咱時常琅琅上口,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自在汝心頭」,
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知道者很多,有想做的人也很多,
但是能做的到的人,卻是不夠多。

都是半途而廢,當然人生是向前行、向前看,是看善的,是看好的,
是接近好的,接近善的,不是動到心機,不是走到邪路,歪道。

我們正途、正道,在行走,有時在短時間內不一定能看的效果出來,
但是只要你無放棄、無轉念,無改變你的心意,一本初衷、有始有終,
總是會達到目的地的。

因為每個人,心都很活,都會隨著周圍的環境,給引誘去,給牽走去,
都「心隨境遷」,不時在追這個心,都追不回來,人說心猿意馬,
心猿意馬要能拴住心,在西遊記當中也有說,心猿意馬要拴的住,
也要八九十歲,百歲了,所以咱要有智慧,要有了解,也要用心去將它徹悟。

眾生沉迷在苦海當中,眾生那麼多,要先救誰,要先度誰,
俗語說的好,有緣的渡在先,無緣的渡在後,
順序怎樣排,有人等不到路尾,就要再去輪迴,有人先救渡起來了,
又茫茫然然不知何去何從,所以這也是空渡一場。

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能開悟,可以頓悟、覺悟、醒悟。
自己救自己,自己渡自己,這是最快捷的辦法,也是最直接的。

如果若是有這樣的覺悟,一些神佛在冥中輕輕的推一下,
你真快就會開竅了,真快就能達到清靜之地了。

社會的多元化,五花十色,百樣情,全都有。所以叫你們要讀「心經」這部經典,
雖然無法一時達到「五蘊皆空」的境界(色、受、想、行、識)。
其實正是六根緣六境生六識引發受、想、行這過程的歸納。
色蘊,指的是物質,包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和與六根相對應的其中五境:色、聲、香、味、觸,這皆為物質。
向著這個目標前進,世俗人去除不了妄念的(貪、嗔、癡),
離不開、放不下,七情六欲的凡人的身口意。

因為現在的社會,一樣米飼百樣人,人與人接觸那麼頻繁,那麼密切,
難免被環境引誘,雖然你也有遷善的念頭,但是「利誘」的因素,
讓你改變了你的初衷,你無法一本初衷到始終,這堅定的心念,把守不住。

尤其時常說起,不管人與人,或是親朋好友,
恩怨情仇,絕對離不開,絕對避免不了,
因著無始劫來的習性、本性,惡習漸漸顯現出來,表露無遺。

聖神仙佛在至高點,一覽無遺。光天化日之下,你也無處可藏。
所以萬事,掩蓋一時,無法掩蓋永遠,但是最基本,
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道德。

目前社會上真多的「道德淪喪」,一些「人之初、性本善」,
已經是漸漸遠離了,後面所學的是「性本惡」了,
每個人都想要怎樣站在人家的前面,站在人家的上面,
誰也不願意落人後,就是這樣,產生無謂的競爭與計算。

所以人拼人,仙拼仙,拼到最後都是兩敗俱傷,
所以這款事情放眼天下比比皆是,不管是哪一個國家,
哪一人種,都是一樣。

所以咱們要學著,儘量減少一些妄念,
每個人都慶幸「活在當下」,
雖然夕陽無限好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了一首描寫人生晚年的詩:
【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意謂日落西山的晚霞,金光絢燦,照耀整個西山的風景,確是無限的美好,
但是已經近黃昏,再過一刻,日頭就會西沉,那時一天又將過了。

繫辭下傳(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不管儒、道、釋。通儒、通道、通禪,都一樣,
其實無啥大分別,只是人們的思想不同,才走出不同的道路,
有人要走大路,有人偏偏要走小路,有人直路不走,
這都是咎由自取。所以人生幾何,幾度夕陽時,好好把握在當下,
減少一些妄念,貪嗔癡的習性,儘量能去除。

經典中所說的,要做到五蘊皆空是不可能,
可以真肯定給你說,你也「做不到」,所以修持是一條漫長的人生道路,
看你做多少,走多遠,來決定你人生道路的坎坷或是平坦,
只有是你們每個人自己去做選擇,以上給各位參考至此!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