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觀今宗教分流起 世道歪風不入流 音雜亂曲擾清心 菩提正法正覺悟 薩訶爾心導正念 降靈垂訓吾門生 通達甚深微妙法 以具足無量行願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06-17【民國一0九年閏四月廿六日】

觀 今 宗 教 分 流 起
世 道 歪 風 不 入 流
音 雜 亂 曲 擾 清 心
菩 提 正 法 正 覺 悟
薩 訶 爾 心 導 正 念
降 靈 垂 訓 吾 門 生
通 達 甚 深 微 妙 法
以 具 足 無 量 行 願
縱 使 身 止 諸 苦 中
如 是 願 心 永 不 退
學 道 定 知 心 是 佛
修 行 應 以 戒 為 師
如 果 出 家 再 返 家
如 此 不 如 不 開 花
修 持 道 路 走 不 盡
到 底 何 處 是 淨 土
儒 道 釋 家 各 不 一
殊 途 同 歸 其 中 異
儒 家 言 有 是 實 有
道 家 言 無 是 有 無
釋 家 言 空 四 大 空
其 實 無 中 是 生 有
有 中 還 無 到 真 空
各 自 論 述 各 有 執
到 底 是 有 還 是 無
諸 生 是 否 能 悟 得

 

觀今宗教分流起 世道歪風不入流 音雜亂曲擾清心
菩提正法正覺悟 薩訶爾心導正念 降靈垂訓吾門生
通達甚深微妙法 以具足無量行願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學道定知心是佛 修行應以戒為師 如果出家再返家 如此不如不開花
修持道路走不盡 到底何處是淨土 儒道釋家各不一 殊途同歸其中異
儒家言有是實有 道家言無是有無 釋家言空四大空 其實無中是生有
有中還無到真空 各自論述各有執 到底是有還是無 諸生是否能悟得

 

【聖訓解析】

 

觀今宗教分流起  世道歪風不入流  音雜亂曲擾清心

 

傳統的輪迴思想,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
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
還是並不存在?
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才會追問的,
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
都會不由自主地興起這種種想法。
佛法的人生觀,宗教家說:人是上帝創造的。
早在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印度的思想界有所謂外道六十二見,
幾位大師們對人生問題的看法,以為人的善惡,因社會習慣而來。
學校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校訓,
希望在此世道日衰的社會,重新檢視傳統的道德價值,
為社會栽培有道德感的公民,以正社會歪風。

菩提正法正覺悟  薩訶爾心導正念  降靈垂訓吾門生

菩提是梵語的音譯,意譯是覺、智。廣義而言,菩提就是斷絕煩惱。
因此,佛、緣覺、聲聞在各自境界上,所證得的覺智,都可以稱為菩提。
佛菩提,是最圓滿、最究竟的,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最高感受境界。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
正念正氣外魔懼。經典所說的,都是降伏諸魔,制諸外道的,
每一句都是諸佛的心地法門,見者增福,成就一切功德。

通達甚深微妙法  以具足無量行願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經文首頁的「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通達甚深微妙法,無明貪瞋皆永無,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慧證知。
法藏比丘發的願,只有世間自在王佛知道,只有佛能為他做證明。
顯示他的願真實深廣。
法藏比丘發願說:
我的願行永遠堅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為我作證明。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即使我自身處在極苦的大災難中,
如上所發的大願也永遠不會退轉。成長自己的法身慧命,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之業。
安住及淨化人心。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常能遣其慾,令心自靜,澄其心,令神自清。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以服務人群,成長自己的法身慧命,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之業。

學道定知心是佛  修行應以戒為師  如果出家再返家  如此不如不開花

「出家再返家,不如不開花。」
海賢和尚「只圖腳底著實,何必門庭好看」。
蓮池大師「健康長壽來自,持戒精嚴,老實念佛」。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
菊花自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出家再返家,不如不開花」。
紅衛兵時期,當時不許念佛了,海賢和尚就在心裡默默地念,
不許拜佛,他就在晚上偷偷地拜,他的功夫沒有間斷。
廣欽老和尚對於戒律與出家的看法。
若是重視個人的名利,把政治帶到佛教中,並向工商業看齊,
以觀光地為名或出售雕像等物品的行為;這是廣老所說的「不如法」現象。
出家是學習過「無」的生活,體驗「無」的世界。
出家之後,既沒有錢,也沒有任何東西,就是簡單的一襲僧裝,
即便如此,心裡仍會感到舒服,感到豐富。
三寶修持這個修行法門,這是最根本,最直接,最簡單的修行方法。
不要小看玄關一指,這一指點是名「授記」,是名「明心」。
是指點大家找到自己的真本來面目,點開生死竅門,所以不可輕視。
得此是一大事因緣,好好自加珍惜。藉由修鍊自我,能以正確的方式,
走上正確的修持道路。

修持道路走不盡  到底何處是淨土

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
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萬億佛土之遙的淨土。
諸佛說法,事理雙備,不可執事迷理,不可執理廢事。
每個人善根有深淺之別,根基有利頓之分,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
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
是在勸化他人時,每每因時間的不同,地區的不同,對象的不同,
在說法上,就有各種不同。

儒道釋家各不一

儒道釋:拿得起(儒家)。想得開(道家)。佛家(放得下)。
中國古代文化是儒釋道三者合一,所謂儒釋道。就是儒家、佛家和道家。
三家在中國文化歷史中,在漫長的五千年文化長河中,所起的作用
和所占地位是非常大的。
儒家的人生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達則兼善天下」是中國古代文人們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窮則獨善其身」是不得已而為之。
以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修行的最終目的。
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為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
儒道釋對「君子之道」的論點。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
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
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要改正心態。
儒道釋本質所謂「萬法歸宗」。
儒家的目標是成聖賢、道家求長生、佛教了生死。
當你在以了生死為目標的過程中,成為聖賢只是一個階段。
道家求長生,而真正的長生是,跳出六道輪迴。
否則即使飛昇至天界,也會再落入輪迴。
所以本質上儒家、道家、釋家,目標是相同的。

殊途同歸其中異

殊途同歸是不約而同、不謀而合。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
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追求的目標一致,不論採用何種方法,最後都是殊途同歸。
許多宗教的信仰方式雖有不同,但其教義殊途同歸,都是勸人為善。
「異曲同工」及「殊途同歸」,都有方法或途徑不同,
但最後結果卻相同的意思。
「異曲同工」重於表現出的效果相同。
「殊途同歸」重於所達到的目的相同。

儒家言有是實有

淺談儒家的「仁愛」,儒家思想作為我國主幹文化的主流思想,
對我國傳統社會各個階層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個人修養、家庭倫理、人際關係,到國家建制,乃至國際關係的交往中,
都在各種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則與思想的影響。
可以說,儒家思想為傳統華夏的政治和社會秩序,
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精神基礎。
儒家思想對現代的意義,從世界各國的精神道德、國際關係、
人際關係和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等實際情況,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有著重大的積極作用和價值。
正如諾貝爾獲獎者的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
必須回顧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道家言無是有無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哲學流派中,道的涵義有所不同。
道家之道—自然之道,老子所說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規律。
老子在道德經中,將「道」闡發為萬事萬物發展的總規律。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第一個「道」表示萬事萬物的真理。
「可道」可以理解為「道說」。非常道,「非」即是「並非」。
「常道」即永恆不變。人生的规律是可掌握的,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
但不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虚名」。「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釋家言空四大空

「四大」:地水火風也。
此四大有假實二種,其實者,稱為四界或四大界。
假者,單云四大。實之四大。
一地大,性堅,支持萬物。
二水大,性濕,收攝萬物。
三火大,性煖,調熟萬物。
四風大,性動,生長萬物。
佛法的道理十分深奧,很多人不懂得其中的深義,
只是懂得表面的章句,這些當然是佛說的,
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

其實無中是生有

妄念,雜念,與正念。禪修,不論用什麼方法,都有相同的原則,
那就是心不能攀外緣,心要不受外緣所動,
到最後無緣可攀、無心可動,便達成禪修的目的。
但是在禪修開始以及禪修過程中,一定還是有心可用。
「無中生有」從「無」造出「有」。
出自於《老子˙第四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是從「有」產生出來,而「有」又從「無」產生出來。

有中還無到真空  各自論述各有執

要知佛法無邊,佛經經典個人未曾聽過的,不代表它不存在,
時候未到,也必然不會出現,有緣者自會遇見,信或不信,
世界不會因為你的不相信而不存在。

到底是有還是無  諸生是否能悟得

譬如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還是「無」。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壞、空」。
宇宙的起源。即廣宇自然。所有空間、時間、物質以及事物。
宇宙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問題,在我們的眼中,
事物發展變化,總是有一個起因的,科學實驗告訴我們,
宇宙或許真的是在虛空中誕生。
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古代文明都會有著自己對於宇宙誕生的解釋。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這不是,說有好、或是說無好的問題,
這是看你在訓文當中,有悟出了什麼真理。

訓文說「如果出家再返家,如此不如不開花」,
這我是引用海賢和尚之語,當時被紅衛兵逼他還俗,
海賢和尚堅持不還俗,說出這句話:
「學道當知心是佛,修行應以戒為師;出家再返家,不如不開花」。
重點不如不開花,如此就沒有結果,開花就是要結果,出家再返家,就沒有結果。

咱說起「學道」。儒家說「學習」,
「學」是學我們所不會的,我們不知道的。
「習」是練習,習我們不熟練的,叫做「學習」。
聖神仙佛,用字用詞,一字一句,都有他的涵義在。

當今社會,在蓬萊仙島,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咱最可貴是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五教當中,不管你信啥教都可以,甚至於有其他異教,政府也無反對,
但是有一個宗旨,一個目標,都是「勸善」。
就是儒家所說的要「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因為當今社會,要「明明德」,其實,實在是社會教育,
已經偏離主題,偏離軌道,大家對道德觀念,已經漸漸淡薄了,
都把利益放在第一順位。倫理道德,今日一個真不好的現象,
就是說,如果今日能用倫理道德,換取金銀財寶,也是有人會做。

所以道德淪喪,敗壞到這種程度,致使天降災劫,受這些災難,
無數災劫,頻頻降落凡塵,是上天不仁嗎?

咱自己要檢討,聖賢一直給我們說要「明明德」,要「止於至善」。
就是要做到最好,雖然我們無法做到最圓滿,最好,
但是目標就是達到至善境界,可以世界大同。
各人一國,誰要讓人統治,所以雖然是不可能,
但是這是一個圓滿,止於至善,最圓滿的目標與原則。
可以世界大同。

大家皆知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就是要朝著這目標去做,
如此人類才不會有有那麼多的災難和劫難。

因為現在大家都把利益放在前面,無利益的事情無人要去做,
如果有利益之事,不管是上刀山,下油鍋,都不管。
上刀山,下油鍋,在所不惜,只要能夠有所利益。
這是人已偏離道德觀念,倫理道德,這是一個真不好的現象,
也是一個真可怕的現象。

在宗教方面,當然在我們的國家,是宗教自由,什麼教都有。
但是有其他的國家的宗教,是他們的國教,不能信他教,
但是在外國,我們就不用說那麼多,說也說不盡。

在蓬萊仙島來說,雖然是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這三大主流,
就是「儒、道、釋」,也是各有堅持,也是各有論述。

儒教所講究的是,實實在在的「有」,符合現今科學。
科學的東西,就是要實實在在,證明有的,看的到的,聞得到的。
實實在在有的是「科學」。

儒家所講究的是「真有」,不是「假有」。
但是道教所講究的,就是「無」。
因為說「無中生有」,就像我們說「易經」,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就是從無中生有。

儒家沒說「無」,說「有」,實在的東西,從「有」開始。

道教說:一切「無」中生「有」,有中再還「無」,
這是道教所講究的,叫做「無」。
因為道家有練丹,練功,就是練氣,
精氣神,其實精氣神,這物件,是有,實實在在有,
但是你看不到,摸不到。
道家說「無」,但無中生有,但是可以練氣、練丹。
練精化氣,精氣神,練神還虛。
所以道家所講究的,是以「無」,為出發點。從無開始。

但是釋家講究是「空」,世間萬物一切都是「空」,
因為你的身體是「假體」,一切物件都是「空」。
因為心經也說「色、香、味、觸、法」「五蘊皆空」,一切都空。
世間萬物,一切都不存在,本來都是「空」。
要回到「空」,所以執著他講究的「空」。

其實「無」、「有」、「空」。說來都是相通的。
無中生有,有中還無,無中還虛。

因為這是各宗教的教門,有堅持他們的立場,有他們的執著,有他們的看法。
各教門,他有堅持立場,有他的執著,有他的看法。
有一些長老的印證,其實幾千年前是「儒、道、釋」,的理論、根據,
在道家老子,在道德經裡面,都有說過這些理論。

訓文當中寫一句「通達甚深微妙法」,那就是我們說的,要一門深入,
可以一門深入的話,才能達到那境界,你才能知道那微妙的所在。

老子說過:「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差不多與儒、道、釋,這理論可以相通的,看你有辦法連結起來。
人說「一理通、萬理徹」。可以連結起來,
可以知道,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哲學?
所謂科學,就是文明進步可以證明的,實實在在看的到的是科學。

哲學是讓你看不到的,有時一個論述,一個證明,是以後才能實現的,
以後你才知道原來是這樣ㄜ,所以是哲學。

所以真多道理,是可以連貫,可以相通的,只不過是各人有各人的執著。

可以一門深入,可以達到那微妙的的境界,
可以通徹,可以連結,到時就可以進入聖賢的行列了。

不管是任何學問,都是研究這個道理,天下間真理只有一,
只有一個真理,萬物由來輪轉,都能通徹,如此你就不
四大皆空或是五蘊皆空。還是有,還是無,就不用相爭。

到最後也是只有一個真理,當然我只是表面上做這樣解釋,
最主要靠自己去覺悟,去頓悟,真多真微妙,真奧妙的道理,
豁然開通,就如你智慧竅門打開一樣,那時心中的快樂,
比得上千金萬金還快樂。
以上說這樣,文中若有啥文句,不清楚的可以提出。既然無,就繼續。
像訓文當中說:
「如果出家再返家,如此不如不開花」
君子素其為而行,你在啥坎站,
做什麼工作,守什麼本份,
自己要認識,要清楚,要自覺,
只要你走入修持道路,當然一旦
一些有形無形考試都會來,
有人考的過,有人考不過,有人考0分
也有:::只是說
你要認識清楚,你這條路,是真心行,
還是拿香跟著拜,若有真心向前,
一些困苦痛苦,絕對免不了,
「如是願心永不退」,願心不變,到後來才會開花結果。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