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天地運行無休止 上古至今無改變 聖人不言留經典 母炁資生萬物興 降靈垂訓勉勵生 如若心中有所得 慎獨其行莫自衿 春夏秋冬幾復返 若然初衷未改易 應是機緣成熟時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07-01【民國一0九年五月十一日】

天 地 運 行 無 休 止
上 古 至 今 無 改 變
聖 人 不 言 留 經 典
母 炁 資 生 萬 物 興
降 靈 垂 訓 勉 勵 生
如 若 心 中 有 所 得
慎 獨 其 行 莫 自 衿
不 久 之 日 皆 可 知
春 夏 秋 冬 幾 復 返
若 然 初 衷 未 改 易
應 是 機 緣 成 熟 時
希 望 所 學 皆 有 用
一 曝 十 寒 終 將 無
噓 嘆 人 生 是 如 此
如 能 知 吾 語 中 意
損 上 益 下 可 受 獲
皆 大 歡 欣 何 樂 樂

天地運行無休止  上古至今無改變  聖人不言留經典  母炁資生萬物興
降靈垂訓勉勵生  如若心中有所得  慎獨其行莫自衿  不久之日皆可知
春夏秋冬幾復返  若然初衷未改易  應是機緣成熟時  希望所學皆有用
一曝十寒終將無  噓嘆人生是如此  如能知吾語中意  損上益下可受獲
皆大歡欣何樂樂

 

【聖訓解析】

天地運行無休止

天地的運行,三陰三陽組成天地的六種特徵,並且是周期循環的。
三陰三陽分別是: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
也叫做:一陽,二陽,三陽,一陰,二陰,三陰。
當人回歸大道之母體,有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之前就有了。
靜而無聲,動而無形,獨立長存永無休止,
循環運行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根源。
這就是一切的開始,一切的本源。
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中,
生活作息,就應該順應天地運行之道。
天地運行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中國古代天地運行記載法—天干地支。
八卦圖裡的天地之道:
修行|明知「人心皆散亂」如何「一念便純真」。
人生在天地之間,是最具有修道的緣分的。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萬物之靈長:
大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都是清靜無為。
本性是上天所賦予,也喜好清靜。
清靜是要靠清心寡慾,無所求才能做到。

上古至今無改變

(太古、上古、中古、遠古)
上古:一般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
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
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
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

聖人不言留經典

聖人承上啟下之經典,內容博大精深。
聖人勵志語錄: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春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經常善於幫助人,因此沒有被遺棄的人。
河上公注: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在命。使貴賤各得其所也。
《道德經》老子經典語錄,句句博大精深,智慧超凡。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由孔子創立,在周代禮樂傳統中成長和發展。
從宗教祭祀擴展到社會倫理的領域,
以德行解釋禮樂,
以「德」為核心,而建構人間秩序與禮的秩序;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河上公注: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
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道是不可言說的。

母炁資生萬物興

母炁長養萬物,萬物混沌之前,無有一物,亦無眾生,
謂之無極真空之狀態,此無極狀態,非以人智能忖摩,
非以知識能想像,亦與現象物質世界,有大不同,
可稱為理炁之初態,故「以萬物之資始」為言。
「至哉坤元」,太始之所寓也,故以「萬物資生」為言。
惟萬物資始,資生於乾坤。
故乾元則兆象,至坤元然後形無不成。
有生之初,雖陽予之正,育而充之,必陰為之主。
元始道長,
道者,非有非無,無終無始。
圓體,周於萬物,微妙絕於形名。
但聞見之流未能玄解,故於絕稱之中。
強名曰道,即是萬物之始。
從始資生,氣形已著。
取其持載,號之曰母。
然母以修德為歸。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乾稱父,資始者氣之始也。坤稱母,資生者形之始也。
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是以毛髮、皮膚、肌肉、
筋骨、四肢百骸,其來固有自矣!
萬物共本,道之元。
元者,氣之始,道之用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豈二致哉,萬物一府,同出於道爾。
道是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中國哲學的信念之一。
「道」決定了事物「有」或「無」。
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和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
是萬事萬物在道協同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
坤卦純陰,性柔順,象大發。
萬物生於地,人資生於母,故為母。
地能生萬物。如母養群生。慈悲德方厚。廣大無此倫。
混沌初分後。媧皇制人倫。乾坤合其德。兩儀妙生成。
從此地母神。流傳一卷經。此經最靈應。世人罕見聞。
有緣遇著了。一字值千金。下濟三塗苦。上報四重恩。
虔持經一卷。孝順事雙親。試看塵世上。
其始也,萬物遂之而有始;其終也,萬物遂為而返終。
太極之氣,陽清陰竭,
清氣成形之者大為天,天包地外,載星宿日月而運行不息。
濁氣成形之大者為地,地處天中,載山川動植而厚重不遷。
天以氣生萬物,氣以升降分陰陽。

降靈垂訓勉勵生  如若心中有所得

立言垂訓,希望世人都行善美好心願。之所以要覺悟世間,就是要人人都知道,
人的本性是善,沒有惡。既然本性是善,沒有惡,就要存善心,不能存惡心;
思想要端正,口中要揚善隱惡;要力行善事,不作惡事。
垂訓於眾門生,指明造化之妙,本末始終先後之根元。
能明白人類之本來。祈望眾生,能因之而醒悟,要反妄歸真,返本還原。

慎獨其行莫自衿  不久之日皆可知

慎獨,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人生的最高境界—慎獨。
「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能慎重行事。
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
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獨的工夫。
三省吾身,即面對自己,作澄清生命的省察工夫。
這是內聖之學的最切要的工夫,所以是守約,守住要點。
《淮南子˙說山訓》「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為;
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說的就是君子當如幽蘭,慎獨慎微。
蘭花生於深山,出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靡,
在無人監督下,仍能保持「慎獨」品質和無私奉獻精神。
《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思是說,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
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有道德的人在獨處的時候,也「慎獨」,
也不會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

春夏秋冬幾復返

春夏秋冬幾復返,從冬天再到春天的延續,生生不息。
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寓說人的一生,寓說生命的輪迴。

若然初衷未改易  應是機緣成熟時

大家常說的「一本初衷」,「莫忘初衷」。
初衷意謂,啟動生命中某件重要事物的初始意念。
在經歷人生種種磨難困頓之後,不應忘卻了,
當初起心動念的執著。
但在人生各個階層的不同思維之後,
若是期待改變,內心卻放不下。
敲醒了內心深處,對生命的希望。
若然此時此刻,應是機緣成熟,創造更幸福美滿的生活。

希望所學皆有用

我們的希望,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
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
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於此。
希望所學,能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將來成為傑出的人才。

一曝十寒終將無

「學習貴在有恆」的道理。「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的經典名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體會文字之美,感悟智慧之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德經˙第四十三章》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一曝十寒: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
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自然界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只經陽光溫暖照射一天,
卻讓它寒凍十天,也會沒有能存活的。
孟子遊歷到齊國時,對齊宣王也無能為力。
他認為齊宣王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受到好的方面的熏陶。

噓嘆人生是如此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又說:「萬事皆有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人生萬變皆有因,事事如棋局局新,無不讓人唏噓嗟嘆。
一個人是否成功,往往看重的是他的財富與崇高地位,
以至於每個人都以此為目標而努力。
可是能夠獲得成功的卻總是寥寥無幾,如此,
難免讓人唏噓嗟嘆為人生。
其實成功的人並非偶然,也非命運。
儒家思想,認為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立世存身的四個階段。
噓嘆:抽泣:人們正在嘆息、唏噓。每當想起,總不免唏噓幾聲。
幾段唏噓幾世悲歡,我命由我不由天。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點滴在心,幾許唏噓、嗟嘆!

如能知吾語中意

如能知吾語中意涵,就是聰明、就是有智慧。
知時達變。(識時務,善變通)。
知人則哲。(識人賢愚、善惡)。

損上益下可受獲

損上益下多益善,「益」有增益和利益兩種含義。
益卦雖與損卦一樣,是「乾」受損,「坤」受益,但意義卻根本相反。
從風驟而雷迅,雷激而風烈,風雷相助增益,而勢不可擋的自然現象,
及其內在規律裡,可以看到(易家)在《卦辭》和《彖傳》、《象傳》
裡所表現出來的光輝思想,那就是肯定損上益下,犧牲社會不合理的現象。
堅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奮鬥目標。
將《易經》作爲五經之首的儒家主張。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於有所前進,利於涉越大的河川。
既行損上益下之道,則會利於有所前往,排難涉險。
彖: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彖傳》説:「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巽為木,下震為行,故曰「木道乃行」。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言君子若如益象,能動而漸進,
則可每日精進而無所限量。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故益象徵增益、增多、補益。象徵統治者減損財富,使人民增益。
益《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盛衰損益如循環,損極必益,理之自然,益所以繼損也。
為卦巽上震下,雷風二物,相益者也。
益與損相對,損者,減省也。
「益」歸於上,「損」歸於下,未免有剝民奉君之象。
益卦—風雷相助互長,交相助益。
風雷激盪,其勢愈強,雷愈響,風雷相助互長,交相助益。
此卦與損卦相反,它是損上以益下,後者是損下以益上,
益是損上益下,即四之陽爻下來至初,初的陰爻上行至四;
損在上的剛來,益在下的柔。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損於上而益下,人民得到益處,
當然就歡悅,無有窮盡,不僅能夠實行益之道,而且能夠發揚光大。

皆大歡欣何樂樂

快樂快樂,心如花開,欣向天上日光明。
苦意愁雲,懇求化消,疑惑黑陰能散盡。
永恆快樂,求神賞賜,燦爛光華滿我心。
快樂快樂真快樂,皆大歡喜,何樂不為。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