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觀時之變榮辱焉 世事貴和弗爭訟 音弦協調悅豫爾 菩提妙法玄又玄 薩埵眾生達彼岸 降靈垂訓啓示文 一真法界未動念 轉識成智去執念 由相見性見本根 明心見性可臻矣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08-05【民國一0九年六月十六日】

觀 時 之 變 榮 辱 焉
世 事 貴 和 弗 爭 訟
音 弦 協 調 悅 豫 爾
菩 提 妙 法 玄 又 玄
薩 埵 眾 生 達 彼 岸
降 靈 垂 訓 啓 示 文
一 真 法 界 未 動 念
轉 識 成 智 去 執 念
由 相 見 性 見 本 根
明 心 見 性 可 臻 矣
三 教 同 宗 本 根 同
只 是 殊 途 同 歸 矣
修 身 養 性 不 難 為
只 是 汝 心 是 否 堅
堅 則 而 誠 有 始 終
慎 獨 其 行 尤 為 要
知 所 進 退 有 節 止
苦 節 可 貞 知 其 法
人 之 一 生 不 多 時
時 行 則 宜 莫 遲 疑
天 命 之 年 應 可 知
日 斜 孤 燈 嘆 暮 矣
慎 思 其 道 時 行 宜

觀時之變榮辱焉  世事貴和弗爭訟  音弦協調悅豫爾
菩提妙法玄又玄  薩埵眾生達彼岸  降靈垂訓啓示文
一真法界未動念  轉識成智去執念  由相見性見本根  明心見性可臻矣
三教同宗本根同  只是殊途同歸矣  修身養性不難為  只是汝心是否堅
堅則而誠有始終  慎獨其行尤為要  知所進退有節止  苦節可貞知其法
人之一生不多時  時行則宜莫遲疑  天命之年應可知  日斜孤燈嘆暮矣
慎思其道時行宜

【聖訓解析】

觀時之變榮辱焉

季節有時,人生如四季,季節有更替。
不管春夏秋冬,都希望我們活得璀璨。
荀子說:「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這些都是告誡我們,個人的榮辱禍福都是自作自受、因果使然、自我感召。
這個時代一直在改變,現在是在改變之時,當然改變是希望越變越好,
但是每個人所作所為不一樣。
觀時之變,你是得多,還是失多,得光榮多,還是恥辱多。
面對時代在改變,面對災難,如何去應付。
我們觀看著這時代,不斷的改變,不斷的進化,
不管你是得到榮幸或是侮辱,不管得失兩樣情,都要坦然去面對。

世事貴和弗爭訟

世事更變皆天理,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
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榮盛,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
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今不須廣論久遠,只以鄉曲十年前、
二十年前比論目前,其成敗興衰何嘗有定勢。
老子在道德經中,處處表達對世事現象,不與人爭,
我們從文字的章節內容中,會更明白『不爭』兩字的意思。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大家都知道世間事,是說不盡,什麼花樣,什麼事情全都有,
看的到的,看不到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層出不窮,每天都在出現。
聖神仙佛勸化,面對世事,「以和為貴」「和氣生財」。
一般人日常,被人傷害,無明之火就興起了,這就是人性。
在此能看出你是否有修養,有涵養,忍耐的界限,在此分明。
所以聖神仙佛說「以和為貴」,何樂而不為呢?
「世事貴和弗爭訟」,所以儘量世事不要予人有爭訟。
《易經》云:「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意思就是說:
君子蘊藏著宏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有所動。
《處世懸鏡》云:「藏者盛」,一個人越懂得斂藏自己的才能,越能夠低調做人,
明哲保身,又持久享受上天賜予的好福氣,韜光養晦,養精蓄銳,厚積而薄發。
聰明過露者德薄,才華太盛者福淺,越是有本事且鋒芒畢露的人,
越容易招致意外之禍。
天水訟卦。人生的爭訟,無從避免。供需失衡,便有爭訟。
社會上的是非,人我之間的爭訟,都無口無之。
更是幾千年來的主要課題。

音弦協調悅豫爾

音樂中蘊藏著如此悅耳的,催人奮進的力量。
五音若調和,彈出來,讓人聽了,會感覺輕鬆。
五音不調和,讓人聽了,心就雜糟了。

菩提妙法玄又玄  薩埵眾生達彼岸

菩提有三種「聞、思、修」。
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而得,三者從修而得。
菩提被稱為大菩提、無上菩提。
因為它是非常的勝妙,非常的深廣,稱為「大乘菩提」。
大乘菩提它可以度化無量無數的眾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
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奥妙總門。
「菩提妙法」,冥冥當中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一人一樣法,所做方法都不盡相同,菩薩就是要度一些有緣的,
有緣度在先,無緣度後面。後面是到何時,芸芸眾生,實在是度不盡。
此言有無量能度脫生死的法門,依這些法門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訶」的「菩提」是正覺、佛道。「薩婆訶」是大圓滿、大成就之意。
將此咒連貫一氣,意思就是說「去呀!去呀!去彼岸呀!
用許多到彼岸的方法去彼岸,去成就菩提大道」。

降靈垂訓啓示文  一真法界未動念
「一真法界」天下真理只有一,只有一個真理,得真理,叫做「得道」。
佛家說「見本性」。「明心見性見如來」一切法,諸法都是言語道斷。
修自己本性原靈,「一真法界」,知一真,心念未起之念頭,
若人了知,就明心見性了。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在念頭未起心動念之前,
在原始之點。
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真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一個基礎,要「言而有誠」,說的話,成功加上說話,誠心誠意才能有始有終,
冥中才能提拔指點,受用不盡。
修持真正「腳踏實地」,要修就是要修到那個境界,要修持者,要真誠腳踏實地來修持。
把心中識神移開,讓元神坐正位,如此才能走上正道,才不會路走偏了,
既然你有認識「修持道路」,真誠來付出真心,才能感動你的真神,
使你步入正道,早一日可以「明心見性」。

轉識成智去執念

悟道成佛的智慧:「轉識成智去執念」。
明「萬法唯識」所變現的道理,以及如何將唯識所現的染法轉成淨法,
將凡夫識轉成聖人智。體會轉識成智,不僅轉識還轉業,把業障都轉了。
如果我們能夠把「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到達我們修行最終極目標。因此,轉識成智就是一種轉念的修行,
能夠轉念,等於生命裡有了活水,就能妥善經營生活中的每一個因緣,
也才能慢慢放下人我分別,用般若智慧轉識成智去執念。

由相見性見本根

何為見性?觀心工夫。
第一須「開悟見性」,就是明白我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
不是念頭起處是佛性,不是親見念頭起是佛性。
是看到念頭起,不跟他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是佛性。

明心見性可臻矣

佛教是以明心見性,得無上正等正覺,普度眾生為宗旨。
明心見性,即身成佛。
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
明心見性,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
明心見性,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
明心見性,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三教同宗本根同  只是殊途同歸矣

三教是指儒教、釋教(佛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
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
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教文化的起源:
儒家文化是以人為核心的人文主義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哲學中重現實的文化特徵。
儒家重當下、重此生、重人間。儒家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
就“儒者”的起源而言,三教理無有二,
儒釋道三教之真理,並無二理,是同一理,同此一道。
遵奉 敕旨傳此真道的。是一本同宗的。是要眾生能自覺自己本來面目的。
雖三教之傳法不同,皆以「一」為本原,以心性為入手,
自是由一理而化為三教,猶人之一身而分為精氣神焉!
現在三教合一,乃收圓之象,猶之返本還原,俱為不昧之靈性,則又合為一也。
以一為本原,以理為根本,根本來源出於一理「道」。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
蓮花是紅色—代表佛教;荷葉是青色—代表道教;藕根是白色—代表儒教。
三者形象雖各不相同,而實際卻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儒釋道三家就如同紅蓮、白藕、青荷葉一樣,皆為一家。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偈曰:儒冠道服釋袈裟,紫竹紅概白心芽;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三教原是一理所生。
儒曰:道義之門。三綱五常。存養我們的靈台仁性。
釋曰:不二法門,三皈五戒。回歸我們的靈山佛性。
道曰:玄牝之門。三清五行。修煉我們的靈關天性。
教雖分三,其理則一。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究其實際,概屬一理。
故三教俱是因時而設,應運而興,無非代天宣化,挽救人心,化惡為善,化莠為良而已。
況道家以虛無為本,注重保養虛靈,返回無極。
三教原是一理所生,故,宋全真道王重陽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又云:「三教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
釋家以寂靜為根,注重返觀寂靜,滅除雜慾,寂靜離煩惱,曰寂絕苦患,云靜。
即是涅槃之理。返觀寂靜:返觀,回思,收心、守玄也!
寂靜即是道,返觀者寂也,就是二目守玄不離道,迴光返照、回頭是岸。
儒家之明明德,注重私慾淨盡,天理純全。
天理就是至善,亦可說是寂靜。
寂靜便是無極,無極即是真理。
三教宗派,皆由無極一理而生也。
以五教只是源頭相同,皆由無極一理而生,及究極的圓滿。
所以「三教同宗本根同,也是殊途同歸矣」!

修身養性不難為

道德是乃發自於內心,無形之自我約束與規範,
一切合乎禮儀節度之事。
如欲有儀規,必先有知,所謂「致其知,格其物」,
修行,欲知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須歷經一番教育,從學知而習作。
修身養性,乃為人處世之座右銘。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
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事當難處之時,只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
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則不敢虛驕矣!
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只是汝心是否堅  堅則而誠有始終

《中庸》「誠」字,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古之大德,因為才智高、志性堅、行篤定,堅而有成,自然明心見性矣!

慎獨其行尤為要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獨的工夫。
孟子能三省其身,即面對自己,作澄清生命的省察工夫。
這是內聖之學的最切要的工夫,所以是守住要點。
慎獨,是修養的最高層次。是指: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
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不做違背良心的事,叫做慎獨。
人生的最高境界—慎獨。
「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能慎重行事;
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還依舊保持清醒。
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
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
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自性。
《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一個「志於道」的君子,即使在私下,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
仍然戒慎恐懼,不敢做出半點愧對良心的事情。
人生有「五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其行」,可作爲我們修身處世的根本。

知所進退有節止

「知止」即為「知所當止,及知所當行」,的「知覺」功夫,也是平日身形姿勢中,
常要求「虛靈 (領) 頂勁」之維持靈覺的功夫。
具體而言,在動靜轉換中,在隨時能「知覺」自我的內外形態,以維持最好的攻防結構。
「止於至善」,能隨時「知覺」他人變化,而生對待。
做人,要懂得進退。鑽牛角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激化矛盾,破壞與他人的關係。
做事,要分先後。事分輕重緩急,要有合理的安排,否則將手忙腳亂,一事無成。
說話,要知輕重。每個人都有不喜歡聽的話,說話要分對象,否則容易得罪人。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有節止,則近道矣!

苦節可貞知其法

節卦 節,亨。苦節,不可貞。
《彖》: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製數度,議德行。
節制,亨通。但辛苦的節制,不可以堅持。節制也應當適可而止,不要太嚴苛。
苦節節制太過會變成吝嗇,吝嗇則其道不可行、不可通,節制太過是窮困之道。
「苦節不可貞」,其道困窮也。為節過苦,則物所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則不可復正也。
《節卦》象徵節制:節制可致亨通;
但過分的節制也不可以的,應當持正、適中。
以《易經》修行,性命雙修,開發智慧和潛能。
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中國哲學的精神,老子與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橫跨千古的兩位思想巨人,
他們分別開創了道家與儒家學派,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中的兩個基本維度,
從而一舉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格局,進而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

人之一生不多時

人之一生:人生在世,彈指一揮間,如草木一秋,白駒過隙。
人之一生:人生百年,苦多於樂,雖是自尋煩惱,使煩惱叢生,少年白頭,苦熬苦作,
卻是在他人定製的規則中拼盡一生,闖蕩半生,卻發現一無所獲,
漂泊數載,卻得稱百無一用,鑽研技藝,到頭來卻被科技取代,存之何意。
百年人生,十數年稚幼孩童,數年青春尚存,數十年容顏漸老,蹉跎半生時光。
少年,精緻的臉龐,正如初生的朝陽。青年,終日為了生存奔波。
中年,社會的中流砥柱,為工作奔波忙碌。一轉眼就到了老年。
擁有老年,是人生的完美,享受老年,才是善待自己的未來。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爆發過很多影響深遠的疾病和污染事故,
它們對當時的人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也給現代人留下了啟示意義。
21世紀以來,整個世界尤其是發展中的國家,面臨著因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引起的種種矛盾,
疾病高發,環境惡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犧牲環境、健康為代價的發展方式,
並非長遠之計,人們需要以史為鑑,需要反思自省,需要付諸行動,改變現狀。
提醒人們正視當前,關注生命健康。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年輕時不經事,不知道天高地厚,
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年紀大了又太謹慎,前怕狼後怕虎的,深怕再出點什麼事,
所以真正做事的時日並不長。
所以,人這一生,有些錯能不犯還是避免的好,還是要吸取一些教訓,
管理一下情緒,規劃一下生活,儘量不要做一些不如法的事。
過去的,我們不能隨便忘記。現在的,我們要好好的把握。
未來的,是我們所期盼與嚮往的。有我們努力奮鬥去追求的目標。

 

時行則宜莫遲疑

《易經》艮卦—靜止如山,宜止則止,宜行則行。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艮卦所闡釋的是相對靜止的哲理。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意思說:根據時勢要靜止就靜止,要行動就行動,靜止或行動不失去它的時機。
聖人說,遇上開明廉潔的世代,正好是施展抱負,發揮所長的好機會。
如果遇到時局艱難,或邪惡勢力過大時,便不宜固執,硬碰硬。
“時止”就是依時間而停息。“時行”就是依時間而行。
既然一切都在時間之中,誰都無法游離於時間之外,那麼要想在時間中有所進取,
就必須順時而動。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
《莊子》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
《論語》止吾止也。時進須當進,遲疑卻反凶。前途逢貴援,節止自相通。

天命之年應可知  日斜孤燈嘆暮矣

天命之年就是說,人生五十歲之後,就應該會知道上天的命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說天命可知,更說天命本就存在,只是人不知而已。
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單從個人視角去觀測天命,是不可能有正確認識的。
想要知道天命的實質,應當跳出個人,站在高處俯瞰,才會有不同的收穫。
人生過了天命之年,就像日斜孤燈,孤燈寂寂夜沉沉。
日斜說,夕陽雖是無限好,猶如人生垂暮矣!
孤燈說,孤孤單單地在寂靜地黑夜中亮著,
雖然身在黑暗中,但是還有一絲光芒。
但是,人生百載匆匆矣!嘆庭前、曾來燕子,換人門第。
一事浮沈雲千變,兩字「平生」而已。

慎思其道時行宜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後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心悟轉法華
機緣品,機就是根機。
根機有利、有鈍,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
過去薰修的很好,這一生就是上根利器。
過去薰修的不好,可能就是鈍根。
從這個角度來看,根機是自己入理薰修來的,
過去沒有薰修,就要靠現在薰修。
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
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
有緣行者,莫失良機,慎思其道時行宜。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上幾節課,一直強調,時下地球村所發生的天災人禍,已經是滿城風雨,
也這樣傷害了真多人類,真多性命,不管是動物,或是人類,或是大自然的物件,
都傷害真多。

今日聖訓文無特別說起,並不表示災劫都過了,但是大家警戒的心理,
也不能放鬆,因為天然災劫未收束,可以說還是很嚴峻。
所以還是要有警覺心,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不該做的事儘量不要做,
所以要注意自己身家的安全。
今日在訓文當中隻字未提,不是表示說已經都過了,就放下防備的心,
大家猶原要小心注意。

首先在文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觀時之變榮辱焉」,
這個時代一直在改變,現在是在變之時,
時代不斷的在改變,當然是希望越變越好,
但是人所作所為不一樣,應付時代如何改變。
天災地變來臨之時,你是得還是失,得光榮還是恥辱。
面對時代來改變,面對災難,如何去應付。
所以我們觀看著這時代,不斷的改變,不斷的進化,
不管你是榮幸或是侮辱,不管得失,兩樣情,
都要去面對,坦然面對,去應對。

再來就是「世事貴和弗爭訟」,
大家都知道世間事,是說不盡,什麼花樣,什麼事情全都有,
看的到的,看不到的,有看見的,沒看見的,知道的,不知道的,
層層疊疊,每天都在出現。
聖神仙佛勸化,面對世事,「以和為貴」「和氣生財」。
一般人日常被人刺激到,傷害到,無明之火就興起了,
品文也好,品武也好,這就是人性。
在此能看出你是否有修養有涵養,
忍耐的界限在這真分明,一眼就看的出來。
所以聖神仙佛說「以和為貴」,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說有人吞忍的到氣撲撲,想被欺負的這般嚴重,
所以儘量世事不要管。

「音弦協調悅豫爾」,
音樂中蘊藏著如此悅耳的,催人奮進的力量。
五音若調和,彈出來,讓人聽了,會感覺輕鬆。
五音不調和,有人聽了,心就雜糟了。

「菩提妙法玄又玄」,
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而得,三者從修而得。
菩提被稱為大菩提、無上菩提。因為它是非常的勝妙,它是非常的深廣,
也被稱為「大乘菩提」。大乘菩提它可以度化無量無數的眾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
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奥妙總門。
事理非常奥妙。冥冥當中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薩埵眾生達彼岸」,
一人一樣法,所做方法都不盡相同,我菩薩就是要度一些有緣的,
有緣度在先,無緣度後面。後面是到何時,芸芸眾生,實在是度不盡。
有時匆匆一別,永遠不能再相見。所以珍惜當下,要惜緣。

「一真法界未動念」,
「一真法界」大家各人解釋不同,天下真理只有一,
只有一個真理,大家得真理,叫做「得道」。
佛家說「見本性」。
解釋名詞不同,「明心見性見如來」一切法,諸法都言語道斷,
修自己本性原靈,「一真法界」,知一真,心念未起之念頭,
若知,就能明心見性了。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在念頭未起心動念之前,在原始之點,
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真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以道教來說畫個圓圈,但是真多人有頭無尾,無堅持這理念。
半途而廢多如「過江之鯽」,走火入魔,人生就烏有了。
不能過正常人一般人的生活,如此不修也罷!
一個基礎,要「言而有誠」,
說的話,成功加上說話,誠心誠意才能有始有終,
冥中才能提拔指點,受用不盡。
時常被繁事雜事來給我們牽絆困擾,致使無啥表現,無啥進度,
有時感覺感應真準確,但是猶如過眼雲煙而已。
修持真正「腳踏實地」,所以要修就是要修到那個境界,
如果要修持者,要真誠腳踏實地來修持。
把心中識神移開,讓元神坐正位,如此才能走上正道,才不會路走偏了,
被無形牽去暈暈迺,像入深山被魔神牽引走不出來,
既然你有認識「修持道路」,真誠來付出真心,付出真誠,
才能感動你的真神,使你步入正道,早一日可以「明心見性」。

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此時刻,多看一些經典,
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正的路,儘量不去走,
不必要無需要,不出遠門,天災地變這麼嚴重,
冥冥當中,一些不好的氣,沖氣、煞氣,不去遠方,不管閒事。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