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訓解析】【民國一0五丙申年四月十九日】

105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四)

天地造化倡萬物

天地造化的自然萬物,以純正之心,探索宇宙的深奧精微,這種感悟,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上通下達無不至
“上通泥丸,下達湧泉,真炁聚散,皆以此竅為轉移。血脈周流,全身貫通,和氣上朝,陽長陰消,

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實乃生炁之根。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此也。

上通三界,下達幽冥;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聖訓教化諄諄言

仙佛聖訓、聖賢語錄:

三畏不遵修何道,辦道亦恐遭罪愆,仙佛若無奉旨意,不敢搖機示沙盤,
回首求問真天道,賴有前賢催導前,仙佛批語諄諄告,苦口婆心一番番,
無處不顧修道者,此恩殺身難報還,故能尊守佛諭語,光明康莊達故園。
摘錄仙佛誨言諄諄,照亮了我們的心頭

「勿棄聖訓」

聖人出世為師表
教化無知之女男
移風易俗誨諄諄
如大旱之企盼,喜得甘霖。
人居世上,因緣而生,
使命任務不離身,
注入聖賢之教化,
提倡倫理古德昌,
隨機渡化英才育,
愛心耐心拔棟樑,
有志之者無難事,
磨杵成針志堅強。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廣教化:

遇上等人說性理,遇中等人說因果,多刻善書,多講善行,
明善誠身,聖訓諄諄。同成正覺,不別群倫。
化己化人,人己立建,大化同歸。煩惱消融,靜者之機。
但有教無類,言語上的教化,沽名起見而行功,則無所謂功矣,
若性躁氣憤而勸人,則非修道人矣!
總之要遵三教聖訓。
母德留傳萬古芳
聖訓教言反覆示
所言勿棄此聖訓
道中諸子參底端
勿者勿可而為作
棄乃拋丟不瞧觀
聖乃聖人或仙佛
訓者諭語或訓篇
勿棄聖訓之真意
教人敬重如泰山
躬行其訓順天意
違規自己落深淵
諸生聽訓有幾言
能夠務實有多少
若是只為生活勞
億萬富翁就一定比只能粗茶淡飯糊口的人幸福嗎?
仍能身體健康,笑口常開的過生活。
何須枉費精氣神
終時一切仍歸空
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萬有,終歸於無,謂之為空。
終時,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壞敗,諸根歸空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煩惱、
邪知邪見,這是一切業障現前,
薰習已久,到臨命終時,就形成顛倒。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盡是命安排,
莫疑猜,命裡有時總有分,何須碌碌混塵埃,休哉!
謀事在人,成事是在天。
對一切事物,莫過於貪婪奢求。
命中有者揮不去,不應有者招不來。

煩惱取代菩提聖

有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二者亦無別。放下不執著,住此本元心,由凡入聖。如果你「會聽」,可以消除「罪業」,還能解脫一切束縛的煩惱痛苦,自由來去,
改往修來,勇發大菩提願,行菩薩道,以利眾生,至心懺悔,必定能夠感應。轉變心念,不要再負面思考,就轉向正面的菩提。因此是煩惱或菩提,勤修清淨,恆不忘失菩提心。六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隨境物移已成性
杳冥之中無所從

自性難改固蔽執

「固」是固執,固蔽的執持一些事理,不能變通。

六祖慧能大師: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壇經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聖人所知,亦不多於夫婦之愚之所知。
不過聖人所知,乃發揚自性也;
夫婦之愚所知,乃固蔽自性也。
愚夫婦如能依照格致之功,躬行實踐,則亦可以希聖矣!
不偏之中、不易之庸也。又安能過之乎!
故過者猶不及也。及其愚者。
善,則凝至道矣!
故聖人覺性,凡夫迷性;
聖凡之分,在覺、迷之別,聖者先覺者也。

欲超凡俗此身難

老子云:『吾患此身,吾愛此身。﹄

老子的意思是說:我憂患這個身體,我也愛這個身體。
憂患這個身體,是因為色身有六賊,卽眼耳鼻舌身意。眼之欲色,耳之欲聲,鼻之欲嗅,舌之欲味,身之欲觸,意之欲貪妄。如財色誘於外,情識開於內,內外交感,為善之心,不能自主;為惡之心,不能自遏,造成無底地獄,此身實堪患矣!
老子說:「吾之有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沒有想過為了將養我們這副臭皮囊,我們在付出怎樣的代價。
人最患的卻是失去此身,故此有這一連串的惱人瑣事。
你說它是假的它不好,但是沒有它,你不能行功立德。
吾患此身,怕它造罪業;吾愛此身,是因為它可以行功立德。
所以我們藉著雙手、雙腳、藉著我們的心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才不枉此生。
「得道四難」,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真道難逢。
今天我們有幸在這裡一起修道,所有難以遇到的事,都讓我們遇到了,所以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人。
古聖賢說:「天得一則清,地得一則寧,人得一則聖。」而這個「一」,就是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人只要求道,得道、修道,返回本性良心,則能成聖成佛,但是要求這個。
求道並沒有任何好處,唯一的好處就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菩提心、善心。
《優婆塞戒經》:『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
天下溺,援之以道,屆此三期末刧,人為萬物之靈,性藉此身以存,身藉此性以生。

 

遑論修道證果成

若是爭權奪利,造下諸般惡業,以致今世阻礙重重,諸事不順,如此一來,遑論修道。
時刻懂得調心性,學聖經,學規儀,問道修身養性,懺悔前罪,勤培後德,以期超凡入聖,圓通證果。
謂之:「知福」。日常生活能重視身、心活力者謂之:「惜福」。
眾生不易克制私慾妄念,更難抗拒紅塵俗世之種種誘惑力,極容易隨波逐流,遑論修道成佛。
『佛規』乃是助眾生成佛的天梯、助力,引導眾生,斷煩惱障,成就佛道。
『禮節』乃是做人處事的本份與生活圓融的潤滑劑。

第一扇門叫煩惱門又叫名利門;
第二扇門叫涅槃門又叫修道門;
第三扇門叫陷阱門又叫邪教門。

從信仰的意念中產生無比的力量,再由此無堅不摧的宏大力量,
進而身體力行,以達到修道的證果境界!
因此,堅定的信仰是修道最重要的基礎,若無此基礎那遑論什麼修行。

 

菩提已變諸煩惱

「煩惱即菩提」在大乘佛教中已變成一種口頭禪,大家都在說,但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六祖壇經》『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六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這就是為什麼煩惱即菩提的道理。
菩提生,即得覺悟之果,煩惱隨之消失,煩惱源自無明,菩提即是明了。不學佛的人,仍須處理煩惱,
願消三障諸煩惱,何謂『三障諸煩惱』?什麼是發菩提心?
在一個充滿煩惱和罪業的心中是發不起菩提心的,純淨的菩提心,必須在三世清淨的心中才能生根、發芽。比如,一個瓶子要裝純淨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乾淨,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乾淨,再純淨的水倒進去,都會變成污水。

 

天有好生之德行

昔周公告成王曰:「舜之為政,好生而惡殺,湯開三面之網,澤及禽獸。﹂《尚書》「舜好生惡殺,鳳凰巢其木。」
天有好生之德,祈求人人行善,家家平安,世界大同。
地有養育之恩,佛有慈悲心腸,人有向上之心。
四生六道十法界之中,人居三善道,是殊勝的因緣,
易聞法修之成佛。正因:眾生皆有佛性。
知福!惜福!會幸福!:

我們既修天道,須體天心,天有好生之德,是以仁慈為本,仁即是命之根,德之本也。修道以仁,則得天下保四海,將來名留人間,道成天上。仁也就是人的心德,就是人的良心。
勉之再接再厲,好好修身養性,早日回歸本位也。

 

聖賢有教化之功

聖賢除了帶給人們信仰的心靈寄託之外,更肩負起教化內外功之修持。
聖賢仙佛人人有份,只在有志無志。若能醒悟發心,趕快精進修道。
不要以為我們只是個普通人。
不經疾病,不知健時之康也。不歷患難,不知平日之福也。
不任其事,不知任者之勞也。不臨窮困,不知種德之益也。
不臨受窘,不知道學之微也。不臨遇變,不知擇善之辨也。
不經跋涉,不知開道之功也。不經力竭,不知智慧之廣也。
濟世才者。自宜韜斂。
凡事韜晦,不獨益己且益人;
凡事表暴,不獨損己且損人。
人生一日: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方不虛生。
一言能傷天地之和;一事能折終生之福。
仁人心地寬舒。以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有過於此者。
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
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
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
立弘志,歷觀彪炳千古之聖賢。
立志遠大,氣量恢宏,以仁恕之教化,恆誠之躬行,而成掀天揭地之事業。
白陽之修士,欲有所樹立,當懷凌雲壯志繼聖命:弘聖學,講道修德涵心養性。
身如鼎鎮,有泰山北斗之品格,方見鳳凰翔於千仞之氣象。
一切聖賢,皆由凡夫做,
既無聖賢之志,亦無義理之發明,空逞聰明,徒亂人意,固不論矣。
而荀子大儒,卻極言「性惡」而與孟子相抗,更令人驚訝。
蓋既胸有聖教之志,而從又現實面看人者,必深體人生現實之艱難,而欲示眾生以警戒。

從善如流尋自性

望吾門生建聖功
為人遇樂可享,不必過求;有苦只管受,不必刻意求苦。
修行不必一定要從苦中修,只要從善如流。
欲尋自性,道在倫常日日行,心清靜自性中和得安。
而達之逍遙,行諸善事循理而立德,道德是根本。
用盡善本是性,遵規守矩,功渡凡黎惑,
解津定方,使凡世從善如流,心性合一,悟覺真假性別。
人之所以不能從善如流,乃因成見疑慮也:人之所以不能轉念看淡,乃因執染太深也:
人之所以不能聞道不舍,乃因不求甚解也。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可見天命之尊貴全在自性。
從善如流,培養興趣之後。更能得心應手控制自己。
最快及有效之方法為修心。煉心。調心。
修身養性,修持在自己,要有智慧,返觀自照,自性佛才會現,要有平等心、包容心,學習彌勒佛大肚能容,以包容。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隨波逐流染紅塵

身過江湖中,必然染紅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做人如荷如蓮,就是要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
不隨波逐流,不為貪婪的人心所帶動,在紅塵人世中保持一顆純淨的心。
這固然不容易做到,但是世間人品至高,修出蓮花的高雅,修出蓮花的灑脫,
修出蓮花的聖潔,就是人世間最優美的靈魂昇華。
紅塵如苦海,世人不願隨波逐流,修回仙鄉者亦眾,無奈皆受塵染,而難空欲淨靈,
去不了私欲,故想回也回不去了;有者卻根本不知有個仙鄉的家可回。

悔恨當初已成空

嗟悔無及,今是昨非,悔不當初。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說,内疚和悔恨,總要深深地種植在離别後。
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不是立意要錯過,可是一直都在這樣做、
錯過那花满枝椏的昨日,又要錯過今朝,今朝仍要重復。
人是感情的動物,常常會因為某些原因,做出令人懊惱悔恨的事,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百年身,就是下一輩子的事了,
每一個錯誤,都要付出代價。
借嫦娥的應悔偷吃靈藥,來暗示某種事已過去,甚至已成局,廣寒宮的嫦娥想必悔恨當初。

 

握機立時志不移

吾志不移,又如夏天的微風,剛拂來,就消逝了;也似冬天白茫茫的雪,在陽光照耀下,立時就溶化了;
或像雷電閃光,瞬間就消逝無蹤。如此短暫的人生,真是令人浩嘆。
用寧靜的心,體會到「萬般帶不去,唯有德保身。﹂上中之下柔順法忍。設使其心,愛於專思志不移亂,是謂上中柔順之法。其忍何所趣順?趣順四諦如審諦住,心以如是遂至清淨,是謂為信;雖爾獲此未成信根。以得是信,身口心強,是謂精進;只要活在當下,做好該做的事情。

時過總總難再究,聽吾之言證菩提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妙道時,曾遭過天魔種種的試煉.天魔不服輸,
珍惜你身邊的人,一塊浮木,其上有孔,當海龜伸出頭呼吸時,剛好穿過浮木孔上的機率,真是微乎其微。好比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善知識難遇。

 

滄海桑田已數變

「滄海桑田」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變化極大。晉朝葛洪的《神仙傳•王遠》:
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女仙麻姑對王遠說:「自從我得道接受天命以來,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

榮觀景物不復在  留得此身證道果

祖宗齊享道果興

世人常比喻一人成功,庇蔭家族之際,用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或者一人得勢,家族沾光而顯貴。這句名言本是道教,歌頌修行成道成仙之後的廣大有情。
一人有福,連及滿屋。修行得道才是真正的大孝。
故佛經有:「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今生之慈父慈母,而且還孝敬過去無量劫來的父母。
故《印祖孝論》云:「惟我佛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