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 觀世音菩薩降 上觀天道下闡微 俗世繁賾何其多 雜音紛擾天籟韻 正菩正覺妙圓通 菩薩慈悲救眾生 靈降本宮訓示生

107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六)

107-05-30【民國一0七戊戌年四月十六日】

上 觀 天 道 下 闡 微
俗 世 繁 賾 何 其 多
雜 音 紛 擾 天 籟 韻
正 菩 正 覺 妙 圓 通
菩 薩 慈 悲 救 眾 生
靈 降 本 宮 訓 示 生
眾 善 奉 行 惡 莫 為
因 果 業 障 各 自 擔
若 要 接 受 好 果 報
莫 因 善 小 而 不 為
眾 善 累 積 消 業 障
功 德 名 錄 榜 有 名
冥 中 注 定 好 報 應
業 消 身 輕 自 然 行
人 生 自 在 苦 痛 少
有 知 不 善 何 嘗 為
知 之 何 嘗 復 行 也
聖 賢 教 言 要 尊 行
今 生 欲 得 好 修 行
去 除 業 障 果 報 因
還 得 自 身 有 覺 醒
始 終 如 一 不 放 棄
最 終 才 有 好 成 績
功 名 利 祿 不 煩 惱

上觀天道下闡微  俗世繁賾何其多  雜音紛擾天籟韻  正菩正覺妙圓通
菩薩慈悲救眾生  靈降本宮訓示生
眾善奉行惡莫為  因果業障各自擔  若要接受好果報  莫因善小而不為
眾善累積消業障  功德名錄榜有名  冥中注定好報應  業消身輕自然行
人生自在苦痛少  有知不善何嘗為  知之何嘗復行也  聖賢教言要尊行
今生欲得好修行  去除業障果報因  還得自身有覺醒  始終如一不放棄
最終才有好成績  功名利祿不煩惱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其實晚上說這篇,這些道理,是大家都了解的,大家都懂的道理,
再說這些,也實在是真通俗、真俗氣的道理,
說來人人知,做起來卻不一定人人做的到。

因為一些善、一些惡、一些是、一些非,一些對、一些錯,大家都清楚,都了解。
只是做、不做,都是衡量在利益上。
有利的,當然大家就爭相去做,無利益的,大家就都不去做,
但是一些事去做,是損人利己的,一些事是損人又不利己的,
所以每一個人價值觀不同款,想法、做法,當然也不相同,
所以說在這個世俗上,繁雜之事有夠多,每一天的狀況,層出不窮,
要處理也處理不完,不過訓文當中有一句名言,這是聖賢顏子所說的。
顏子有不善何嘗不知,知之何嘗復行也。
主要是說復行,有未嘗復行之行,而後成未嘗不知之知。
知行只是一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終。知者行之審,行者知之實。
意思是說:「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
知道顏回是很守規矩的聖賢,
因為世間有不善之事,大家何嘗不知,但是知道若是不好的,絕對不做,絕對不重蹈覆轍,
所以一句話說要修道要「克己復禮」,很好說但不好做。
有人犯錯,一錯再錯,不是知迷不悟,只是錯了又錯,
人說:「無心之錯,,是一個過錯,但是有心之錯這是變成罪過」
分別差點在此,雖然是微微的,稍微的,但是差別就很大,
真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世上最難處理,最繁雜的,也是這些世俗事,
因為如果大至國家,就引起戰爭,那傷害就大了,
但是傷害大,引起戰爭,也是從最小處引起的,也是由人與人之間來往,
所來引起的,因為世事繁雜有夠多,世事繁雜,雜音紛紛擾擾,
上天要傳天籟之聲給你,你就聽不到,就像收音機頻率不對,聽不清楚,
有時越聽越煩,影響腦波,脾氣不好的,口出惡言,說吵死了,
所以世上雜音也是真多,要消除這些雜音,只有咱就要慎重,就要「靜謐」。
可以靜謐,可以謹慎、安靜。
可以鎮靜,事情才可以分別到真清楚,
是好是壞,是要進行,還是要停止,會做判斷,可以正確的處理,
修持要「靜謐」。其實說來,道理大家都了解,只是做法不同,
咱修持,主要說的到,做的到。
泥土都有三分氣息,何況是人呢?
怎能說沒脾氣,一定各人都有各人的脾氣,
要把脾氣掌握住,把守住,盡量不要發脾氣,因為發脾氣,
除了人際關係不好以外,也會傷到自己身體,傷到自己的精神,
因為每一個人有脾氣是一定的,誰人可以無脾氣,
你說白癡的人沒脾氣,那是不一定,也是有伊的脾氣,
說來很簡單,但是要修正、修圓,卻是沒那麼簡單,
有一天你能頓悟,就能知道要如何控制脾氣,
修圓,修正,你的人際關係,不管親情、友情,面對不管任何事情,
都能圓融、圓滿,都不會起衝突,都是一個和平的氣氛,
那時才是真正修持的境界。

做一個最簡單的譬如,就像點三炷香,求問仙佛,訴求,
不管好人來求,壞人來求,
有利的,不利的,說對、說錯,
任何事情,仙佛也都無發脾氣,都接受,
只是能否達成你的願望,這就是看汝之造化,是否有法度承擔這些事。
所以當然聖賢這是一個標準,咱凡人畢竟是凡人,都會生氣,只是生氣大、小,
有些人,生氣過後還會記恨,十年八年都還記得。
有時跟你說一件事情,轉身就忘記了,凡人就是莫名其妙,奇奇怪怪,形形色色,
什麼樣的人都有。我們在此,比別人優勢的所在,是能聽到仙佛勸言,警惕,安慰,鼓勵自己,
就要修,怎樣修,把先天所有脾氣,修正修好,不亂發脾氣,
第一、不產生負面人際關係才會越來越好,是否是一件真圓滿的事情呢?
所以這事情說來真平常,真普通,都知道,但是真多人都做不到,
給你們說這樣,不知你們有意見否?

針對你發言回答問話,我一句話,給你勉勵。大家做參考。
「一輪丹桂窅窊樹,光景疑非暮。」
暮非夕陽西沉,日仄之離,大自然循環,月盈則食,周而復始,大自然循環,春夏秋冬。
像剛剛說的,每一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個性,脾氣,你們說父母生成的,不是自己製造的,
自己修正好,咱脾氣就要改好。
一句話說「和氣生財」,咱就是脾氣不好,誜都漏財,該得的得不到,事後才說,就無效,
漏失就漏失了,本島,蓬萊仙島,宮壇廟寺,實在有夠多,千千萬萬,千千萬萬的人,
大家都在求,求正財、求偏財、求歪財,什麼財都有人在求,
仙佛就說,眾生平平是眾生,你是要賜給誰,誰能得到,
不是你說了算,還是誰說了算,這當然與自己作為、修持、因果業障,
種種,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該得到,又得不到,真可惜,排隊也排這麼久了,
照理說,這輩子己數十年了,為何還排不到,
實在是苦惱,好,脾氣又來了,
大家怨嘆命運,為何有人排有,
有人排無,你可知道過程當中,每個人遭遇是怎樣,他有付出啥代價否,
你無了解,不一定伊已經,說比較急切的,這關不過,要倒閉了,
所以遭遇,差別在此,
有人從此倒閉了,有人有這機會,從此翻身了,
打斷手骨顛倒勇,遭遇不同。
自己修持以外,自己真正有在做,做到修持的目的,該怎樣修,
也聽真多了,也有相當的了解,所以該做要做到,
仙佛該給你的絕對不會減少,
因為天下間,人說「無白吃的午餐」,
但是你要付出什麼的代價,這是不同款,
所以這代價大小,落差,冥中自有定數,自有安排,
咱就期待這機會的來臨,做咱應該應該做,過咱要過的生活,
盡咱自己本份,很重要,
因為現在大環境不理想,尤其是人類在地球上,有七十幾億的人口,
過度開發,與我們說的「賀造」,
把大自然的環境過度的「迫害」,
所以有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無簡單,
因為這兩句到最後,變成口號,喊喊而已,
人類為著生存,不擇手段,大自然大反撲,這是人類劫難的開始了,
浩劫來臨,好好把握太平時機,過太平生活,
自由自在修持,去做著咱應該要做的事情,晚上就給各位勉勵至此。

問事一:
其實是對一半,
人說「天助自助者」,
天要助你之時,你要先助自己,
你自己平時平穩在走,有機會你要掌握一下,不是守株待兔,不是空等,
等到何時何日,因為這沒有固定的時間,所以冥冥當中有機會,你要要自己把握,
在渾雜的社會,大家在爭取,道理說到清,輝格格。
當中分寸拿捏,自己樽節,第一、盤算自己的氣力,不能做超過力量的事情,
你能挑50斤,擔的起,挑100斤傷到,
要了解這道理,人說:「福至心靈」,
最好一些雜事、閒事,不關我們的事,就不要插手,才不會惹禍上身。

PS:
虞美人
一輪丹桂窅窊樹。光景疑非暮。天公著意在茲時。掃盡微雲點綴、展清池。
樽前金奏無晨露。只有君房語。驪駒客莫賦歸詩。東道留連應賦、不庸歸。

 

【聖訓解析】

 

上觀天道下闡微

滴天髓闡微,滴天髓一書,相傳為京圖撰,劉誠意註。
取通神、六親為兩大綱,自天道至貞元,凡分六十二章。
《滴天髓闡微》天道欲識三元萬法宗,先觀帝載與神功。
闡微發隱,使任注《滴天髓》成為傳統命理學最重要,
由此觀之,陰陽同生同死可知也,
若執定陰陽順逆,而以陽生陰死,
陰生陽死論命,則大謬矣!
地全三物,不可使天道莫之容。

《心經闡微》
般若心經,三大綱領。
諦觀自在為宗,有欲觀竅也、在止於至善也。
二目通神來發現,迴光而守道,
自在自觀觀自在,
如來如見見如來,
養神以收其放心,
圓明自性靈光,
般若現顯矣!
又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觀上察下,即近道端」。
【真理天道】性理心法聖學。
【人生處世】死生之道論。

《金公祖師闡道篇》
聖訓
純陽仙師『闡道玄篇』。
天道之義,無蹤無跡,何須而闢。
道不傳不明,人不學不悉,效天地法,
能知造化之機,滌慮洗心。
能識循環之理,
天降道兮應時運,
人代傳矣扶聖基。
字字皆藏「活法天機」,而不死於文字章句訓話義理下也。
《老子聖義闡微》、《道德經聖解》。.

 

俗世繁賾何其多

繁賾:繁多而幽深。

 

雜音紛擾天籟韻

天籟泛指自然界的聲響。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詩文天然渾成得自然之趣。
古時有“三音”的定義。
古琴之音,為天籁,土塤之音,為地籟,昆曲之音,為人籟;

 

正菩正覺妙圓通

修行的法門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
遠離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
若親見自性,悟境不退者,則見本具佛性之真空妙有。
身心之真實感,乃至即將成佛的等覺妙覺位菩薩等,
無量無數,皆同修此念佛圓通法門。
此知見明白了,佛法涵蓋解脫道和菩提道,也明白明心是在見性。
觀世音菩薩正菩正覺妙圓通。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菩薩慈悲救眾生

「菩薩慈悲」,在生死苦海中,積極的去利益眾生。
菩薩見眾生,生老病死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
勤求無上智慧,上求佛道,實踐無邊願行,下化眾生。
觀音菩薩慈悲救苦救難的精神,我們要以菩薩之心為己心,效法菩薩之行,
弘揚大悲法門。
唯有不斷修正自己的心,虔誠學佛,認真做人,才對得起菩薩的慈悲救度,
向觀音菩薩學習,廣度一切有情眾生。
《涅槃經》言︰「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
慈悲為佛道門戶,諸佛的心念。
《觀無量壽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廣受世人的信仰,
是菩薩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
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若眾生遇有災厄困難時,只要至心稱念,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發了菩薩心的聖者,是沒有人我的,用種種的方便,讓眾生離苦得樂,
實為佛法中的大無畏精神,值得大眾學習及效法。
觀世音菩薩,眾生渡盡願方盡,以耳根圓通,聞聲救苦大悲心來渡眾生。
無畏施:菩薩發慈悲心,不惱害一切眾生,常與眾生種種安樂,眾生如遇到危險苦厄,
心生恐懼,菩薩就來安慰他,護佑他,救拔眾生種種苦,
以「悲」無量心,救眾生於生死苦海。
眾生在不懂真道理的生命中,往往因忽心或蓄意犯錯造惡,菩薩皆慈悲,不忍眾生迷失本性,
積聚業報,皆願大慈大悲,聞聲救苦,化現種種,都是觀音菩薩的慈悲力。

 

靈降本宮訓示生

眾善奉行惡莫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不管信什麼教,都是教人為善,所以不相衝突。
末法時代該如何修學才不會誤入歧途。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如履薄冰,話不能亂講,事情不能亂做,
要懂得用自己的智慧來衡量自己所做的行為,
不是你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的。
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做。

 

因果業障各自擔

因果即知進退,福氣無種子,惟善植因果,大家都知道學佛修行,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消業障、斷煩惱與了生死。
但是消業障、斷煩惱與了生死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要先悟道。
因為一個修行人,他若沒有真正悟道的話,那麼其煩惱是不可能斷。
「因果」的道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是不變的定律。
菩薩畏因,眾生怕果,既然種下因果,就要接受業障,別人不能代受。

 

若要接受好果報

因緣果報,是由這一念心所感召;這念心,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因。
抗拒因果,增業力;平心接受,消業障。
深明因緣,懺悔果報,惡因惡緣,纖毫明鑑,誠心懺悔。
我們要想深入徹底地探討這種「宿命』的根本淵源,就是三世因果。
從十二因緣的道理解釋,我們的身體就是由果報所生的,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
能夠正確認識因果,才能趨正避邪,逢凶化吉,才有好的果報。
世俗人是貪婪私利在造業,
學佛人是接受逆境來消業,
無論在什麼境界上,都能處之泰然,心安理得。
第三世往後都叫做後世,後世的果報好,這一生遭遇一些不幸,這個帳就了了,這就是真理。
所以要讓人家接受你,講道要讓人家盡興的聽,你就必須在言語上很謙虛、很客觀才行。
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緣果報的關係。
人在做,因果在看;人不知道,因果知道。
所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莫因善小而不為

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
凡事不要因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這兩句說話的智慧,不單改變命運,也能幫我們立於不敗。
做事要在:高處著眼,認定目標。小處著手,點滴累積。
穩扎穩打,一步一步向前走。
行善要及時。
莊周生活貧困,家裡經常缺米糧。
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
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
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後,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聽了監河候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你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
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乾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
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
那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
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乾了。』
莊周的生活非常貧困,他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饑的三升小米而已,
根本不必多求其他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
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牠再多的水,
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太少,也吝於布施。
然而求助者也許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東西而已。
若不肯及時幫助遇到困難、逆境的人,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悔恨。
行善,貴在誠意、貴在量力而為,也貴在隨緣布施。
學佛是要學習簡單、樸實的人生真理,唯有身體力行,將「佛法生活化」,
才能落實慈悲喜捨的精神,造福人群。
總之,行善要及時,「渴時點滴如甘露」;若不能時時刻刻把握因緣,或不願做小善,只想行大善,
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這種錯誤的觀念,將會誤人誤己,甚至誤事,
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損害。
能適時付出點點滴滴的愛,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如此才會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眾善累積消業障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過去不好的趕快消,善事不斷的累積,
往後就會越來越好。
基本上如果讓對方心掛著,就是造下業障了,
這樣的狀況會存在人的記憶體中(阿賴耶識),待因緣成熟時便會討報。
快速消業障的方法:
今天你幫了我,改天我幫你,廣結善緣,自然貴人滿天下,多結善緣,
無形中快速消業障與累積福報。
業障和冤親債主都是我們不善的心感召而來的,我們是一體,沒有分別,
閑邪存誠,眾善奉行,就是清淨的行為。

 

功德名錄榜有名

珍惜人身,若在生前,一心向佛,勤修五戒十善,憑藉著這些善業之功德,
死後便會轉生於天界,在陰間就能功德名錄榜上有名。
人若生前造業,死後靈魂亦將受累,墮入惡道,接受輪迴磨煉,也就是地獄的由來。
交簿官曰:「陰陽界乃是陰間及陽間之界線,但比較接近陰間,陽人一死,必經此地。
有上者,將陽間户籍遷移到此,登記妥善,升天界逍遙。各循自己因果歸入神道,或再投生福地為人。
有下者,這些敗壞之孽徒,死後被閻王嚴刑,以後只有轉生於荒山鬼,業力的不可思議、一切唯心造」。
希望藉由「修心養性」、「克己復禮」之功德,在功德名錄上,榜上有名。

 

冥中注定好報應

冥冥中注定有果報,人生都有定數,所以說人算不如天算。
因果報應實錄、六道輪迴、極樂世界。
無德之人,即使通過什麼歪門邪道,謀來錢財,因為不是其命中應有,僥倖得之,
不僅不會受益,而且反招其害。

 

業消身輕自然行

做功德,「幫」,就是拿他的功德去消他的業障,業消則出運。
非善人,不是不幫,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功德越大,消業障越快。
消業方法,業障猶如雪,本尊法如太陽,
若是風和日麗,修本尊法必能逐漸融化業障。
當你做好事,卻得到不好報的逆境打擊,
消業滅罪消業障,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業障清淨相顯現。

 

人生自在苦痛少

人生智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生的苦,在於執著,有執著就會有痛苦,能不執著,則一切皆樂。
我者,自在無礙;如來五蘊皆空,具足般若而出離妄。
喜悅人生,如何活得更快樂?從減少欲望開始。
就是因為欲望太多了;欲望越多,苦痛自然就會越多。
因此,如果我們想生活得更快樂自在,就要少欲知足。
不論人生是隨遇而安,還是逆流而上,只要活得從容自在,便是人間一大樂事。
生命重要的轉機,人生的大智慧,解脫痛苦的原理,超越生死。
煩惱即菩提,解脫自在的人生,成佛的唯一途徑,無上法門勸勉之。
人生經典哲理,徹悟人生,
真正屬於你的事物,會以自動出現的方式靠近你,并且自在而適宜,得心應手。
消除人生中所受的苦痛,在在都已教示,
把身心靈照顧好,自然人生自在苦痛少。

 

有知不善何嘗為,知之何嘗復行也

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
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
以聖人教人,只是一個「行」,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是行也。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
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
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與之渾合而無間」。

 

聖賢教言要尊行

聖賢是教出來的,內涵比之更為豐富深廣,無庸置疑。
倫理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真實價值。
由上所論,可知古聖先賢即不必長齋,亦斷不厭齋也,且齋戒亦聖賢之本願,
更可知過去仙佛賢真,三教聖人都是清口茹素,漸漸修成的。
正如悟真子所云:「自古至今,成仙做佛者,皆體天地好生之德,
能盡「克己復禮」之功,功德無量。
人為何有聖賢、凡愚之分,
人生在世,貴為萬物之靈長,雖說眾生平等,面面是佛,
同樣是人,同樣一天二十四小時,又同樣是數十寒暑,為什麼最後的結局總不一樣?
人確實是一樣生,百樣死,
生的時候是赤手空拳,一絲不掛,哭著而來,死是否不一樣?
若你想建立佛法,便建立在你的心中;你會在自心的深處找到佛。
若你欲造訪佛土,便淨化俗妄執取,圓滿安適的佛土就在身邊。
培養修行的精進,此即教法的精華,有誰能不修行就獲得成就?
見到己過是不易,但赤裸見之,則為有力教誡。
超越自我的第一步,立聖賢志。
國父勉勵人「做天下第一大事,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什麼叫做大事?何謂大?「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在人生旅程中,難免有高潮,有低潮的時候,有快樂的時候,有寂寞的時候,
自古聖賢皆寂寞,為什麼呢?
在那一段寂寞的時候,如何把它挨過去,如何把它獨處過去,
如何把你寂寞的心靈撫平,化過去?
人之聰明才智雖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及困而知之,
等不同,但人之成就,還是須靠學以致知。
連孔聖人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誇獎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為孔子是老天爺對他特別厚愛,
才讓他既如此,不論是知識、能力、還是智慧,
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為社會服務。

 

今生欲得好修行

如果累世是修行者,
那麼今生若再投胎為人,則較聰慧嗎?
有人說: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沒有價值。
學佛修行,就無意義,而一貫作惡的人,就太便宜了。
歸根到底都是由於不懂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
佛經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生中結好緣的,今生相遇得好緣,是最好不過的事,
但若能加上感恩惜緣的心,時時感恩,好好修行。
因果決定命運,人生百態,為什麼同樣出生為人,但卻有不同的人生經歷與際遇呢?
有的人不需努力工作,財富卻滾滾而來;
但有的人辛勤工作,用心計較,卻是勞碌一生,一無所有。

 

還得自身有覺醒

依據因果而論,前生多做善事,多修行的人,今生福報會很大,智慧高超,
也就是說,為善修行應得富貴聰明之報才對,
但為什麼現前所看的富貴之人,多橫行霸道,而且鬼頭鬼腦呢?
反而善良的人,往往多窮苦與愚笨,亦不少呢?

 

始終如一不放棄

要始終如一,若是反反覆覆會變成放羊的孩子。

 

最終才有好成績

聰明人還是要努力,才會有好成績。
IQ高又不等於EQ高,
所謂聰明才智,也不過是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想法。

 

功名利祿不煩惱

名利在人的心上會產生一種壓力,
功名利祿是綁住每個人心靈的枷鎖。
學佛就是要改變自我,讓我們離苦得樂。
我們從此不煩惱,因為我們心中有個寶。
論語雍也篇,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