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天機洞徹無以知 上觀星象以推理 聖賢留下經典文 母炁蘊化藏萬機 降靈本宮啟示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逆旅人生不如意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06-26【己亥年五月廿四日】

天 機 洞 徹 無 以 知
上 觀 星 象 以 推 理
聖 賢 留 下 經 典 文
母 炁 蘊 化 藏 萬 機
降 靈 本 宮 啟 示 生
聞 說 垂 楊 蒼 翠 侯
騎 龍 御 馬 到 仙 宮
逆 旅 人 生 不 如 意
十 常 八 九 起 伏 多
否 極 泰 來 循 環 理
持 盈 保 泰 不 容 易
好 逸 惡 勞 保 不 住
得 失 榮 辱 憂 愁 多
是 故 人 生 真 事 多
誰 得 清 閒 似 神 仙
斷 除 妄 念 本 根 起
真 能 放 下 亦 不 易
左 右 牽 絆 揮 不 去
意 念 元 神 在 心 裡
如 何 才 能 真 做 到
唯 有 收 心 觀 自 在
汝 心 是 否 逐 境 去
找 它 回 來 在 宮 庭
漸 漸 覺 悟 真 心 在
才 能 除 卻 諸 煩 惱
虛 心 實 腹 觀 其 復
如 此 才 是 真 修 行

 

天機洞徹無以知  上觀星象以推理  聖賢留下經典文  母炁蘊化藏萬機
降靈本宮啟示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逆旅人生不如意
十常八九起伏多  否極泰來循環理  持盈保泰不容易  好逸惡勞保不住
得失榮辱憂愁多  是故人生真事多  誰得清閒似神仙  斷除妄念本根起
真能放下亦不易  左右牽絆揮不去  意念元神在心裡  如何才能真做到
唯有收心觀自在  汝心是否逐境去  找它回來在宮庭  漸漸覺悟真心在
才能除卻諸煩惱  虛心實腹觀其復  如此才是真修行

 

 天機洞徹無以知
上觀星象以推理
聖賢留下經典文
母炁蘊化藏萬機
降靈本宮啟示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逆旅人生不如意
十常八九起伏多
否極泰來循環理
持盈保泰不容易
好逸惡勞保不住
得失榮辱憂愁多
是故人生真事多
誰得清閒似神仙
斷除妄念本根起
真能放下亦不易
左右牽絆揮不去
意念元神在心裡
如何才能真做到
唯有收心觀自在
汝心是否逐境去
找它回來在宮庭
漸漸覺悟真心在
才能除卻諸煩惱
虛心實腹觀其復
如此才是真修行

 

【聖訓解析】

天機洞徹無以知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裡,出現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也出現了很多的聖人、賢人,這些人,數不勝數,
但唯獨一類人卻並不常見,甚至是這個世界上最稀有的人。
他們洞徹天機、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是為神人。
天機:指造物的奧祕,上天的機密,此指人的靈性智慧。
學者要天機清徹,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真心修持,觀照轉念。
大藏經:正念常現前,玄關俱洞徹。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
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名師好遇、明師難覓。

上觀星象以推理

這時又有一位聖人出世,他上觀星象,下察五行,
從天地間參悟了五行的屬性,知道了火的奧妙,
便教人鑽木取火,把食物烤熟來吃,還教人用火冶煉金屬、
製作武器工具等。人類的文明因此得到武器,是用於攻擊的工具,
也因此被用來威懾和防禦。武器一般會用來傷害或攻擊其他人或設施,
當武器被有效利用時,一般會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帶傷害最小化」的原則。
武器一般是在像狩獵、犯罪、執法、自衛及戰爭下使用,其目的是為了增加人類的文明。
《易經》通天文,也就是宇宙天體視運動的真理,毫無虛擬推理可言。
「上觀星象,觀星望斗」依憑著仰觀天體視運動的天星運行,仰以觀於天文。

聖賢留下經典文

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讀懂古人,也理解現代,文言、白話,一起串連。

母炁蘊化藏萬機  降靈本宮啟示生

道為天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
人從何而來,因何受生,因何成形。現在社會迷謬者多,貪慾是務,
惟利是圖,蠹公營私,損人益己,以致魂神被繫,禍患來纏,
重病不痊,邪妖克害,受諸苦惱。
太上慈悲,大開解謝之門,直指歸真之路,若能悔愆首過,
不蹈前非,投詞具奏,醮謝真君,禮認本命,修真向道,以致康榮,自得逍遙。
在道教信仰中,北斗居天之中,是天地的準繩,陰陽的陶冶,生物生人,
運水運火,故成四季,令萬靈振,十方冠三界,自三清昊天玉樞之尊,
復有如北斗功德之大也耶!人人頂戴北斗,而不知身屬於斗,
卻不精勤朝禮而修奉,世人未免乎災息不臨身也。縱然學道而道淺。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曾子說「一個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以實行仁道為己任,不是很重大嗎?
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要擔負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曾子的這兩句名言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的,
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
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
這就是君子所為了。這些其實都在「母炁蘊化藏萬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易經六十四卦周易第五卦 需卦 水天需 坎上乾下 上坎下乾
需卦原文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胡增引路未相通,始見丰姿便應龍。
聞說垂楊蒼翠侯,騎龍御馬到仙宮。(夏天垂楊綠柳等候,騎龍御馬到仙宮)。
得信方通棹急流,前途先塞後途憂。
侯人執箭楊邊立,此去亨衢得志秋。
有道須逢泰,先防一女災。思鄉人未到,愁亦慮傷懷。
蒼山蒼山,又名點蒼山,因其山色蒼翠,山頂點白而得名。
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
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靈鷲山等,南詔時封為中岳山。

逆旅人生不如意  十常八九起伏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安慰那些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的用語。
如果一個人有堅定志向,肯努力,不斷奮鬥,他的成功仍是可以期待的。
是之謂「有志者事意成也」。

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戲夢人生,人生逆旅,光影留情,亂世紅塵,逆旅前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凡事不必太過認真,不要太過強求。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就好。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確,這是一個爾虞我詐,充滿競爭的社會,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當你身處逆境之中,你說出的話在別人心中,自然不夠分量。
在這種情況下,你參加這些場合強出頭,只會自討沒趣。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正如一路逆境的旅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條路上行走的旅人。
人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不論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都會有感而發,有所領悟。
有人說“人生苦短,去日苦多”,
有人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說與語人無二三。
有人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有人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就是感嘆人生像一場夢。
找新方法讓自己有突破,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遇到障礙,
又或者停滯不前。當然,努力克服是必需的,但也要方向正確;
如果方向不正確,任你怎樣努力也沒有用。
所以,要克服障礙,就要不停想新方法,嘗試用不同的。

否極泰來循環理

人世間的事往往否極泰來、周而復始的循環,不必因一時的挫折而灰心。
“剝極必復,否極泰來,循環之理。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事物現象循環不已,到了極限,必轉成相反形態。
物:宇宙間之一切現象。極:極限,盡頭。
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雖有處艱險困厄之時,然而無久處險困之理,
在反覆循環的變動法則下,當能時來運轉。
“否極泰來”不僅揭示事物之通暢與閉塞,往來不窮的變化歷程,
而且更鼓舞面處困境者,能明察時勢,掌握機宜,樂觀奮發,
以扭轉大局,轉危為安。

持盈保泰不容易

持盈保泰,就是保持住已成的事業,保持安定,避免災禍;
放下是門不容易的學問,卻是務必學習並且執行的課題。
剛愎自用是忌諱,遇事退縮也是一種自我限制,
這個時候隨緣成為了理想的趨吉避凶。
也看過有些人靠投資投機來到千萬資產後,轉向更高的目標,但卻摔了下來。
能「持盈保泰」其實是不容易的事。若常能持盈保泰,將心情保持愉快。
待人處事必定圓融。

好逸惡勞保不住  得失榮辱憂愁多

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知慮,必有一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太多的計較埋在心裡,
如此積累便是憂患。憂患中的人怎麼會有好日子過。
忙於計較得失榮辱。簡單的人,一切隨緣而安。
不為財富,焦頭爛額;也不會為柴米油鹽而憂愁。

是故人生真事多  誰得清閒似神仙

凡是太聰明、太能計較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愛計較的人在生活中,很難得到平衡和滿足。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足以把你打倒,但真正打倒你的,是自己的心態。
落葉才知秋,落難才知友。
句句戳心,別把你的人生,毀在斤斤計較上。

斷除妄念本根起

正念,甚麼是正念?如何生起正念?
二邊不著,乃斷除妄念之極致。
令眾生徹底領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性體。
依正二報,唯是因緣聚合之相。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世上的人惡心偏重,妄念眾多,
但只要能注意,妄念一起,即時停止,轉妄成覺。
如瞋恨心起,就要調整自己,你想的冤家不幸,到底對我和對他有什麼好處,
冤家宜解不宜結,應起慈悲心。
如果天天心中充滿欲念,念頭生起了。
不怕我們腦袋中總常有妄念生起,只要馬上覺察它,便有機會對治它、停止它,不受它。
「斷除妄念」,為甚麼斷除妄念呢﹖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
虛雲老和尚對弟子開示說:「古來祖師作為,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念,
現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心,發大勇猛心,
不隨妄想習氣。內觀捷徑,斷除當下生起的障礙,對治妄念。
當我們觀察某一外塵時,問題可能就會隨之產生,
譬如觀呼吸時,可能會有雜念的干擾,這雜念生起的干擾,也就是心跑掉了。
能夠提起正念。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集聚而來的。
因此要解脫苦果,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妄心產生,
試看心上的妄念,前念未滅,後念已生,剎那不停,相續無已。
妄念是惑,發之於身、口、意的意念行為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真能放下亦不易  左右牽絆揮不去  意念元神在心裡
如何才能真做到  唯有收心觀自在

內自省:莫要放眼看天下,當要收心觀自在。以心役物,勿以物役心。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已過,與道即相當。這是基本的六度波羅蜜之一。
雖然這些法子是可以降龍伏虎,把這個東西降服下去,收回精的外用。但是身念還是靠你收心。
執著於外在的人事,這樣會把自己迷了,道在師傳修在己,自性唯有。
紫竹林中觀自在  淨瓶柳枝悟玄機
菩薩常住谷林中  須臾不離為真宗
大道分明在心頭  有作有為盡下流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佛法入門。
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是處。
迷時師渡(他覺),悟時自渡(自覺)、渡人(覺人)。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叫我們做功夫。
「觀」是觀照,時時看著念頭的起處,不動搖;
「自」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呢,我們大家錯認色身是自己,
我這身體要享受,要吃得好、穿得好,貪得無厭,這就造業受報了。

二六時,常清靜,子亥相掐懷中抱;
觀自在,行深處,就在暮暮與朝朝。
分別智,平等慧,格物致知無明掃。
合其光,同其塵,六度萬行彼岸到。
論修道,宜俱備,信心毅力不屈撓。
說法即不法,說空即不空,說無即不無,不出亦不入,又名觀自在。
既知觀自在,何來觀自在。入了定,是真是假,就是要不認它,
是神是佛也不能起來聽信。見到天堂或地獄,亦要收心,若不知守中,便入邪道了。
怎麼觀自在?無論任何時間地點,都記住你是佛,念念不忘。
唯有收心觀自在。讓每個人都能效法祂,這才是真正的超越肉體,肉體總有一天會消失。
不能專心,胡思亂想,這就是誠敬心不夠的原因。
戒律的作用,不就在收心。

汝心是否逐境去 
找它回來在宮庭
漸漸覺悟真心在

真心和妄心兩種體性分開,分別清楚就知道了。
尤其是沒有找到真心的時候,所有的覺悟,當然都是妄心七識所具有的。
明心見性以後,意識心會漸漸地皈依於真如如來藏的體性,
向祂學習和靠攏,意根也同時受到薰陶,會逐漸地減輕意根的貪嗔痴性。

「心即是佛」,這念心起了煩惱,心即是眾生,起了邪知邪見,心即是魔。
覺悟:做任何事都要真實,不虛偽,目前社會上祟尚功利主義,力求表面,
充滿了虛偽的心,所以真心就能破除虛偽不實。
因不能覺悟到真心之所在,所以才會隨著事相而產生妄想、煩惱、生死。
因此一個修行人真欲解脫生死、欲斷除煩惱,唯應先覺悟其真心之所在。

才能除卻諸煩惱
虛心實腹觀其復

如何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呢?
要學道德經觀玅章云:「常有欲以觀其徼」
虛心實腹,格物致知
以觀天下之理,定其心
定靜的心,內心不亂,外緣不染,以應天下之變
《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聖人如何「治世」?首先就要「虛其心」,讓心變得虛起來。讓心變虛,指的是虛心。
《道德經》云:「有欲以觀其徼,無欲以觀其妙」。
「有欲觀徼者」外藥,竊奪造化之功,幻身上事;
「無欲觀妙者」內藥,明心見性之學,法身上事。

孔子在《論語˙述而篇》提及『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並作易傳,賦予人文精神及哲學思想,流傳後世。
其實,現代人也可以像古代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虛心實腹法,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
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
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
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
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
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
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常以有欲以觀其竅,動也;常以無欲以觀其竅中之妙,靜也。
可了然于心,成仙有何難哉!

虛心實腹,弱志強骨。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芸芸,吾以觀復。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如此才是真修行

有理而謙恭,才是真修行。要珍惜在人間造福的機會與因緣,
讚歎、成就好事;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如此才是所謂「人成即佛成」!

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
如此修行,才是真修行也!

 

【天上聖母開示言】

 

當然你們所解說的,還有說不夠清楚的地方,猶原是真多,
聖訓文雖然短短27句語句,但是意涵中,所代表,
所表示的意思是真多,不是三兩句話就能來描述,來論述清楚。

第一句說「天機洞徹無以知」,大家都會說天機,天機不可說,
不知的人,說那是天機,咱簡單說,「天機」要了解、要清楚,
天地間的變化奧妙,不是咱人類在短短的人生當中,就可以將之清楚了解,
可以預知啥事發生,啥劫難,或大事情,種種都在天機中。

一個天地萬物要繁榮、要興盛,或要毀滅,都包含在「天機」當中,所以「天機洞徹無以知」,
凡人不能知,動見觀瞻,不能預測,也測不準。

不然俗云:「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你知道你在哪裡生,
等一下的變化怎樣,這都包涵天機當中,這對一般庶民說起。

俗語說:「天地陰陽只有一理,只有一個真理」,所以才說「一理通,萬理徹」,
一理能了解通達,一些真多的天機,就在你妙算掌中就能了解真多天機。

這真理也不過是「陰陽」而已,天下間萬物萬事,就是有陰就有陽,都是「陰陽」,
簡單說白天叫做「陽」,晚上叫做「陰」。

大宇宙有一個大宇宙的「陰陽」。人也有,面前叫做「陰」,背後叫做「陽」。
這「陰陽」就是任督二脈,任在前面,督在後面,上行一條髓道,髓道過去叫河車,
上通到泥丸,此陽氣上升之路。

任督二脈通,可以運轉河車,你的機竅若通,人之一身,
前有三宮,曰泥丸宮、絳宮、黃庭宮,為神氣棲泊之所。
後有三關,曰尾閭關,曰夾脊關,曰玉枕關,為神氣通暢之路。
尾閭關在脊背的盡頭之處,有七個骨節,七個穴位。
下丹田氣海、中丹田絳宮、上丹田泥丸。十二樓台藏秘訣,
十二重樓,即喉軟骨。秘訣者,此在氣液相交之際。
三竅(陰竅、陽竅、中宮竅),共為九竅。其中上丹田是練功的主竅,
認為得此一竅,可以窺探天地之奧秘,把握造化之玄機。

連帶任督二脈,說人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這都是在修持過程當中,你可以達到啥境界,啥地步,可通到那,也都包涵在天機當中。

「天機」包羅萬象,大至宇宙、地球、國家、鄉鎮、城市,到每個個人,就是有各種玄機,
只是有人簡單就知道清楚,有人一輩子也無法了解。
因「天機」包涵,大很大,小很小,有可以說,也有不可以說的,
致使「天機」,是真奧妙的真理,要探求,有的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得知,
只有大聖人,才能觀測天地。所以古時聖人留下訓文,暗藏真多天機,
你若無去讀,無去了解,你就不知道啥是「天機」。

天機之事,說整夜也說不完,天機的事,有些可以說,有些不可以說,
有些觀星望斗,看天下間啥變化,啥大事情將要發生,說的太誇張,會說危言聳聽,擾亂人心。
如此也不可為,針對「天機」二字,只有每個人自己去覺悟、去探討。

主要探討真理,真正道理,天地陰陽只一理,在哪裡,是什麼,仙人所探討,
了解咱一般庶民不可能達到那程度與境界。
雖無法達到那麼高深的境界、程度,對咱的榮辱得失,人生也要有淡薄的了解,
若是白紙一張,活在世間數十年,回去那時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知,如此實在是真可惜,
實在是枉費今生來做人。

每個人在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當中,為了要求生存,為了要求安樂,
都是用心計較去在爭取,去在奔波,去在辛勞,這就是平凡的人生。

但是在坐每個人,甘有可能,說每一天遊手好閒,過一天算一天,你有這心態,
無求比較好,也無求比較壞,每個人的人生觀都無一樣,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
就是不能都一樣,有人所爭是名,有人所爭是利。
利字當頭,錙銖必較。名利所在,前仆後繼。
為名為利,有些人榮耀一生,有些人毀於一旦。

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
人說:「一樣米飼百樣人」,說了又再說,大家都知道的,
因為每個人的思想、每個人的思維、每個人的看法、立足點,
眼光所看,站在不同的地方所看的境界、現象,就會不同。

所以論述各有不同,一般的道理,大家一般都了解,大家都清楚。
但是「知道」與「實行」,往往是配合的不好,有人知道簡單,做困難。
簡單做,了解哲理不容易,天下間真理只有一,只有一條。

但是這麼多人,都要去,要求真理,了解這真理,卻是無那麼容易、簡單,
縱然你是一個萬能的博士,也無法概括全面,天下間理由真多人都會說「存異求同」,
存在形形色色理氣,形態。求同的,求同款的,最「平安順事」,誰人一生道路,都真平安,
應該是無啦!

為何可以確定說無,因為咱每個人都要經過「生、老、病、死」,
你無法了結,無法了脫,所以在人生過程當中,不順心、不如意的,
憂愁的比快樂的多,因為歡樂、快樂一下子就過了,
但是遇到煩惱憂愁三五年,痛苦煩惱還是撥不離,你無法了結、了脫,
比較不如意的,比較不順心的,比較憂愁的,所以憂愁比快樂多。

人又有一個惰性,又好逸惡勞,比較輕,比較快,有利、快樂,大家都比較愛。
勞心苦戰,走ㄗㄨㄥˊ奔波,比較不愛,這是一般人,差不多的心理。
但是呢,人生過程當中,這麼多憂愁的事情,快樂的事情。
選擇的事,憂愁的事,誰要去擔當,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你不要憂愁、痛苦,但是偏偏來找你呢?
平平四柱都八個字,四柱不夠勇嗎?
天地賜我們四柱八字,假體,但是呢?

咱每個人也有「神」。本性元神,主要咱元神,要自在,就不會蕩漾,
就不會隨身邊環境牽引,影響。不過一般人都會受牽引,
一件好事,大家都要。一件壞事,都要閃離。

受外境影響,「主神」是不受痛苦影響,因為遇到痛苦之事,神就離開,
神無在傷心的。假使你身苦病痛,你的神就離開了,你的假體在甘苦,
所以我說這樣意思,不知你是否聽的入,能體悟的出,才能了解內中意涵。

叫我們修持,心要靜,要定,要「觀自在」,
反觀心有在否?若不在,遊山玩水,雲遊四海,人就蕩漾。
被外景牽到龓龓迺,有修無修,差別在此。

人有兩眼,看到什麼東西,傳回來,給心說,意念就動了,
眼與心,意念相通。若不受外境牽引影響,才有辦法「定、靜、慮、得」。

這些要看個人境界,做仙做佛,若是不要「做仙」,說嚴重一點的就是「做鬼」了。
因為神與鬼的區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敬神、怕鬼,實在說,咱一般庶民凡人,
都是「怕鬼」,因為一種鬼,是人死去後的鬼,大家都害怕,
咱人都無修持、無善知識,叫做活著的鬼。同樣的,你怕死鬼,也怕活鬼。

所以話說回來,心要在,人說心頭定,心頭定,你的思維,就會比較清楚,
一件事是非黑白就分的清楚,一件事該做,一句話該說的,心內做出正確的決定,
就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就是好的,若無就是有落差。

善惡有差別,一念之間。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大家都會說,要做當下就是天地之差。
說到一大堆,不知你是聽有還是聽無,因為一些是觀念的覺悟。

前一節說「覺照」「無明」。
燈點亮就是「覺照」。最好的寫照與境界。當中包含真深。

「覺照」是豁然開通,「無明」是茫茫然看不到,一切都是黑漆漆,看不清楚。
「無明」「覺照」是不同的境界,越說越深入了,
時間有限,若是不明白之處,才提出來,做參考,研究。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