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天地陰陽合日月 上尊下卑合禮儀 聖賢進退合時宜 母氣合化生萬物 降靈本宮垂訓示 人生旅程何可久 起起伏伏真辛苦 何時放下可休止 一切機運看自己

108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七)

108-12-25【己亥年十一月卅日】

天 地 陰 陽 合 日 月
上 尊 下 卑 合 禮 儀
聖 賢 進 退 合 時 宜
母 氣 合 化 生 萬 物
降 靈 本 宮 垂 訓 示
一 路 艱 辛 到 終 始
未 見 坦 蕩 光 明 路
不 知 是 命 還 是 運
人 生 旅 程 何 可 久
起 起 伏 伏 真 辛 苦
何 時 放 下 可 休 止
一 切 機 運 看 自 己
希 望 無 窮 路 無 盡
千 頭 萬 緖 要 清 楚
找 出 問 題 癥 結 處
謀 求 解 決 之 方 法
焦 慮 憂 心 無 用 處
一 輪 明 月 照 水 中
莫 要 癡 心 去 撈 空
切 切 實 實 去 做 事
空 中 樓 閣 不 存 在
沙 漠 綠 洲 更 難 尋
青 牛 東 去 不 復 返
仙 踪 只 有 仙 山 尋
緣 起 成 熟 若 有 知
投 石 問 路 知 去 處
定 有 貴 人 來 相 助
且 問 諸 生 斯 此 何
此 後 之 路 暗 或 明
只 看 諸 生 欲 如 何
但 得 時 下 一 點 明

天地陰陽合日月  上尊下卑合禮儀  聖賢進退合時宜  母氣合化生萬物
降靈本宮垂訓示  一路艱辛到終始  未見坦蕩光明路  不知是命還是運
人生旅程何可久  起起伏伏真辛苦  何時放下可休止  一切機運看自己
希望無窮路無盡  千頭萬緖要清楚  找出問題癥結處  謀求解決之方法
焦慮憂心無用處  一輪明月照水中  莫要癡心去撈空  切切實實去做事
空中樓閣不存在  沙漠綠洲更難尋  青牛東去不復返  仙踪只有仙山尋
緣起成熟若有知  投石問路知去處  定有貴人來相助  且問諸生斯此何
此後之路暗或明  只看諸生欲如何  但得時下一點明

 

【聖訓解析】

 

天地陰陽合日月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黃帝問曰:
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論三陰三陽之氣。皆出於地之陰。出則為陽。合則歸陰。
與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陰陽不同。
我們看到黑白陰陽太極圖或陰陽太極魚,
那麼他們代表著什麼呢?
陰陽魚是指太極圖中間的部分,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
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
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稱為「陰陽魚太極圖」。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精」滿即氣旺,週身氣脈之運行,得以無所阻礙,而袪病延年並益壽。
天地陰陽二氣調和,日月星明;
人身陰陽氣合,精氣神足,天地變化,人身亦然。
大自然之法則,亦循陰陽之軌道而行之者也。
天上見星光亮而閃爍,乃大風將至之顯像。
月於「望日」圓時,海潮隨月漲大潮,月亮如水乃大雨前之徵兆。
夫大人者,指時時事事處處合乎天道的偉人,才德位兼備,與天地合其德,他大公無私,
眾善奉行,如天地化育萬物一樣,造福人群,德行與天地相匹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以理服人,以德服眾,與日月合其明,有自知之明,洞悉陰陽,在塵不染塵。
至寅會天地,交日月合照,會陰陽合氤氳萬類生全,此即是先天妙開闢之本,無極靜,太極動,
皇極坤乾,道即理,理即道,虛靈一,一生二,二又生三,一本散萬殊,栽自無入有其奧妙,
是神仙亦難盡言,天既成,地既立,萬物齊備。

上尊下卑合禮儀

禮儀並非強調上尊下卑的等級分別,而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上尊下卑」,
所以,會把簡單的人稱,衍生出各種稱謂方式,比如尊稱和謙稱,
還有他稱、鄙稱、專稱、慣稱等等。
和人打交道要講究尊卑長幼,謙稱和敬稱,都有著有約定俗成的用法。
上卦乾為天,下卦兌為澤,有上尊、下卑分明之象,
乾為天居於上,兌沼澤居於低處,居其應處之所在,
取之有道,有辨上下尊卑之分,這才是合乎禮儀。
乾為剛健,兌為和悅,和悅應合剛健,循禮而行,
稱之其「天澤履」。
「三綱」為中心的禮儀等級秩序,
而天子也被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統治整個天下;
行的禮儀,通常講究的是「以前為尊,以後為卑」。

聖賢進退合時宜

以義制事,動合時宜,見義不爲,實曰無勇,聖賢立身行己,可舍生取義,斷不至響利而背義。
故不義之行,人所深惡,好義之士,眾所咸欽。
如《三國)時,有祖進公,仗義以誅閹宦;
明時巨川公,守義以辭請謁,惟其知義之爲義,乃能勇赴義也。

母氣合化生萬物

母氣化生。普天肅靜。河海靜默。山嶽吞雲。
萬靈扳扶。召集群真。天無雜氣。地無妖魔。
東漢哲學家王充《論衡》「天地氣合,萬物自生」;
北宋理學家張載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
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氣是陰陽得以分明的本質所在,也是演化萬物的根本。
言天地無心,自然得一,唯二氣氤氳,共相和會,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
天地若有心為二,則不能使萬物化醇也。
「萬物化生」者,陰陽相感,任其自然,得一之性,故合其精,則萬物化生也。
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真陽之氣即真陰之氣之父。
又云:「萬物森然時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道心惟微」,而持精氣化生世界說。
使實有是太極之理為此氣從出之母,則亦一物而已,又何以生生不息,妙萬物而無窮乎?
今曰理本無形,故謂之無極,無乃轉落註腳。
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
生陽生陰,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
皆一氣自然之變化,而合之只是一個生意,此造化之蘊也。

一路艱辛到終始  未見坦蕩光明路  不知是命還是運  人生旅程何可久

〈折桂令〉想人生七十猶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
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尪羸。五十歲除分晝黑,
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催,免走鳥飛,仔細沉吟,
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太陽往西傾斜不能長久,明白這是自然現象。
離有兩個意思:一是依附,告訴我們如何適應環境;
一是美麗,告訴我們怎麼樣去求得美麗人生。
它教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
使我可以在未來的旅程中走得更順暢。
人生百態,世間順境、逆境挫折,
那是一種啟發,觀照內心,更加惜福。
人到無求品自高,美好世界任意行。
人生得意須盡歡,時光一去永不返。
這樣快快樂樂做,才是可長可久的。
人生美好的旅程,無關勝負。

起起伏伏真辛苦

人生起起伏伏,要珍惜自己。
累了,就好好休息;
錯了,別埋怨自己;
煩了,是考驗自己。
時刻牢記,我愛我自己。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不愛的話,你還能指望誰啊!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珍惜自己,誰還會心疼你啊!

何時放下可休止

長江之水,悠悠東流,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
自己的痛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

一切機運看自己

化壞運為好運,看長遠,壞事總有正向的一面,
可能現在,你還是很懷疑這些想法。
就當作自己能夠幸運成真吧!
有時能夠在你的人際關係上有正面的效果。
看運氣及機運,除非自己放棄一切。

希望無窮路無盡

縱使虛空有盡頭,我願無窮盡,我的願力沒有耗竭之時。
虛空當然沒有盡頭,假使在一定的空間世界裡,自己都發下無窮的願力,
那麼更何況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世界呢?
這種毅力便是下定決心追求真理,拒絕愚癡與墮落。
千頭萬緖要清楚

二目守玄就是道,二六時中就是道。
身在紅塵中,應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清靜自己,
不要以為什麼事都不做,一味的坐著才是靜坐。
一坐下來,腦子裡卻千頭萬緖,反而靜不了。
隨時隨地就要有這個功夫。

找出問題癥結處 謀求解決之方法 焦慮憂心無用處
一輪明月照水中 莫要癡心去撈空

一輪明月照水中,只見影子不見蹤,
愚人當財下去撈,摸來摸去一場空。

切切實實去做事

切切實實的做事,乃是天生天定的道理,能夠真誠來待人處事,
乃是人生當然不變的道理。天生誠實無妄的人,做任何事情,
不勉強,就能符合中庸之道。
這只有聖人,才做得到,要達到真誠無妄的境界,
就是要擇取善道,再切切實實,堅持到底的做下去。

空中樓閣不存在  沙漠綠洲更難尋

眾所周知,沙漠是一個正在與人類搶生存空間的特殊自然現象,
它不停的吞噬周圍綠洲的跡象,并且以每年幾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
如果順其蔓延,地球只會儘存海洋與沙漠,不再有綠洲。
我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它位於新疆南部,
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江蘇省那麼大。
如此廣闊的沙漠面積,如此變成了綠洲會怎麼樣?
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將塔克拉瑪干沙漠改造成綠洲,
會產生哪些影響。

青牛東去不復返

關於老子的傳說很多,倒騎青牛西行而去,
是一個流傳較廣的典故。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
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
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
仙踪只有仙山尋

這美麗的世外桃源,可以非常近的距離擁抱大自然,
在這寧靜、自然、和諧的仙山,彷彿把人帶入了一個世外桃源,
遠離塵世喧囂。大自然在這裡留給人們一個神奇的天地,
堪稱是森林景觀最美之處,所謂詩人雅士,悠遊山林之美境,
莫過如此,但也是有緣者才能蒞臨觀賞,唯有虔誠的用雙腳,
一步一步走。

緣起成熟若有知

緣起,簡而言之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規律。
緣起是世間萬法生起與存在的法則。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聽到這一首偈頌:「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投石問路知去處

成語投石問路,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
藉以探測情況。後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扔石子以探測前方的路況。在採取某一行動之前,先打探虛實。

定有貴人來相助
且問諸生斯此何
此後之路暗或明

「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在這個紛擾嘈雜的世界,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像換日線這樣,
每日更新文章的平台。還有許多角度多元、內容充實的好書,
值得你隨時拾起、品味,在文字與頁面間,與自己相遇。

濟公活佛說修道:
修道人辛苦一點也要認命,
做的多,了愿的多。
修道、辦道的人都要無怨無悔。
修道要把握時機,現在不修,過了就沒了。
該做的時候,要又快又準,把它抓起來,這就是道。

 

只看諸生欲如何  但得時下一點明

上天降道,是為了娑婆世界眾生而降的。
天然古佛說:「你們一點私心偏見,都不能夠捨,
一點七情六慾的心,都不能夠拋開,
一點悲天憫人的慈悲心,都拿不到出來,
一點的苦難,就對道無信心,
你們連自己的愿都不能了,又怎能夠繼承師志,
救世渡人了師願呢?
此道在天謂之理,在人謂之性,理者萬物統體之性。
性者物物各具之理,人人有而不知其有,能知此道者,
大化神聖,成聖成佛,長生不死。
迷此者墮入鬼域,輪迴六道,萬劫不拔,
故曰千經萬典,不如一點。
這一點統四端而兼萬善。
孟子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信統四端,而兼萬善。」
仁: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
故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
每一個人皆有仁德之心,但是要什麼時候才能發現呢?
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
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
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
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
而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更深的闡發和弘揚。
對於孔子所說的「仁」,“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天上聖母開示言】

 一段時間無來與你們如此閒談,
今日,我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頭來尾去總共差不多31句。
明天是十二月一日,一年將近要過去了。
再餘三節課,就是子丑寅卯,癸卯、庚戌、丁巳,再來就休息了。
今年24日送神,正好是庚申日,門生大家上課簽名,
庚申日稟報上天,一年圓滿結束,真巧合,24日送神,正好遇到庚申日,
這也難得遇到。

我說你們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一位,不是正式入門門生,
不過已是作古了,機緣也算不錯,名冊名錄還也有他的名,
當然這是對他來說也是有好處的。庚申日把上課的名冊化去,合疏文一起化去,
在那裏得到好處。但是什麼好處,這是他個人的修為,個人自己得。

所以說,再來還有3節課。癸卯、庚戌、丁巳,上完這三節,年度結束了。
就等明年了,明年閏雙四月。

時間過的真快,今日這篇聖訓文,接近白話文,說白話。
大家看了都知道,雖然大家不要表示,表達較不清楚,但是內心真清楚。
如上節所寫那句「燈無逐暗之理,黑暗也無畏燈之情」,
所以光明的道路,也是要靠自己一點一滴創造出來,走出來的,
不管披荊斬棘,或者歷盡千辛萬苦,總是你自己一生要走的道路,
總是要自己去行,自己去開拓,別人可以給你幫助,給你幫忙,總是有限。

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不可盡言者。
了心經云:「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今天日落,室內此暗不知從何而來,
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何處去了」。「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
此有彼無,毫不費力。

文中所說:「青牛東去不復返」,
道教中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才有留著道德經。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
而後世留下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
其中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講的也是一則傳說。
傳說當時老子對周王朝的衰敗感到無力,不得已的情況下,
準備離開家鄉,去四處遊歷。有史實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
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道德經五千言。
而後就騎著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
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消失,到底去哪了?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聖人,偉人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老子騎著青牛西去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所請,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
上卷討論「道」,凡可以言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常住不壞的道。
下卷討論「德」,上德的人,不自以為有德,所以能有德。
上下卷合起來,成為道德經。老子出函谷關後,就不知其所終。

掌握機緣,機緣一但過去,要再等下一次機緣,不一定還會有,
不一定要到來世了,這是冥冥當中的一個未知數。
只有天知,地知,我們都不知,這「天數」我們都無法去知道。
每一個人,人生過程中,所行的道路,都不同款,但是俗語說:「殊途同歸」,
走不同的道路,但是要回去同樣的地方,所以咱的命運,是掌握在每一個人自己的手中,
平常時的「謹言慎行」,很重要。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困難處,有他的困難點,但是要尋求解決的方法也是真多種,
最主要要有那誠心誠意去處理,去做,如此才有辦法得到圓滿的結果,
若無者,不管你用啥辦法,就是不能達到圓滿的需求。

人說:「你腹內食物愈少,病就越少。嘴說的話越少,事情就越少,禍就越少」。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肚子內不只是裝一些美食,所以吃越好吃的,吃的越可口的,
經過精心製做的,越危險。
話若少說,才不會惹禍,才不會得罪人,有些人,無說話內心甘苦,
一句話,三句話也放不住,放沒三秒鐘,快找個人來說說,那不好。

你看一個人做仙,人在山邊,叫「仙」,山很靜。
一座山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也不說,所以山靜,是仙。
祖先創造文字真有意思,仙都是住在山裡,住天上無法找,
住山上加減找,一些仙佛,仙人。
人靠在木,在樹邊,就是要休息,就是「休」。
人在口內就是囚,那就糟了,關在籠子內,那就甘苦了。

所以在上幾節課,有觀世音菩薩和福德正神,也給我們開示真多,勉勵真多,
大家心內也都真清楚在,只是咱處在這個現實的社會環境當下,咱不得不面對現實,
但是有真多現實的問題,使咱不滿,我們不滿現實,每個人都會,這就是庶民之心。
為何會綁條條,束緊緊,會左思右想,完全就是放不下。
當然大家會說當然放不下,直到再見了,卻還是無真正放下,
還執著在,還帶著遺憾,還會回來說,回來給子孫託夢,或是作弄。
不是說真真正正放下,不是說放下就放下,無那麼容易。
你要真正有徹理,理中有氣,氣中有理,有徹理看得開,你才放的下。

不然大家相處在一起,不管你的親人、親戚朋友都一樣,喜怒哀樂、恩怨情仇,
哪一樣能放下,人是有七情六慾,當然也不容易放下,來淨空。
所以無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們就是要特別去做到,縱然這輩子無法完全做到,
但是也盡量向這方向,向這個目標來努力。

「放下」二字,很好說,也很簡單寫,但是不容易做到,真多事情,就是因為放不下,
致使有煩惱,有憂愁、有仰望、有期待,所以一次又一次,一年過一年,都在期待、都在仰望,
我們在生活當中,每日過著期待著無窮的仰望,這欲望是無法來滿足每個人的心,
因為一個願望實現了,又會起一個仰望,念頭再起,另一個仰望又產生,所以是無窮無盡的,
如何去除,只有放下念頭,只有放下、看開,才有辦法。

但是一般人,時常往往都比較做不到,因為放在眼前的很多事,都等著要處理,
就還處理不完,就無法度,怎放的下,怎看得開,怎麼辦,不就去跳大海,那也不可啊!
所以煩惱、憂愁、困擾,就在這當中產生出來,掛念著親人,掛念自己家的大大小小,
都是那麼艱難,到最後那一刻還是放不下,離不開,還在依依難捨,這是每個人,
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的狀況。

你要有大智慧,要如何產生大智慧呢?
有三個步驟。第一,守戒。戒條戒律全要守。第二,心要靜,定下來,定靜。
心靜下來,思考就會產生智慧。這是佛家所說「戒、定、慧」。這三個最基本步調能做到真多,
真多智慧能明瞭,能徹悟真多,事情就看的開,放的下。
要「安心」,無安心,就是無放下。如此越增加痛苦。
所以「戒、定、慧」說的真好。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多年來都是這樣上課,訓文這樣寫,簡單解釋一下,就帶過去,
我也給你們再補充說明一下,就過去了,如此實質意義,也無真大,
只是說你們每一個人,人說,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是凡俗人,也都有期待、
都有願望、仰望、困難,但是你的願望、寄望,我能幫你完成,你的困難我可以幫你解決,
不管是我聖母、菩薩、福德正神,不管你有多大的困境、難處,都能幫你處理解決。

不過是大原則之下,在大原則的前提,是一個權限的問題,因為聖母所領的旨令,所辦的權限,
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宮壇而已,雖然也可以知道你的困境,知道你的難處,但是我只可以幫你到此,
有一個權限,有一個範圍,我可以指引明路給你。簡單比喻地方鄉鎮長、縣市長,到中央,
階層不同。權限之內我可以處理,權限之外,雖然我可以知道如何處理,但是要交給上面去處理,
我會報明路讓你走,你要自己去行。

宮壇遍佈火宅之內真多,廟宇大間、小間,都有差別,大間廟宇有些無筆生,無乩生辦事,
但是你去秉,去擲筊,甚至你寫疏文去秉報,祂若有應允。
所以這就是我訓文當中所說「聖賢進退合時宜」,「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這是易經繫辭說「知所進退」才知分寸。
亂世君子退隱山林,小人當道。太平時機,小人退隱,聖賢出頭。
這些都有歷史典故在,所以真多道理,大家要明白。
不要想說,我的事你也無法解決,我們不是無法幫你解決,因為你的困難,
不是一次就能夠解決,我們也有我們的權限,我們知道如何做,也要謹守分寸,進退得宜,
如此才能配合天道。

天道日夜不能顛倒,四時八節不能錯亂,千古年來就是無改變,春夏秋冬,也不能跳來跳去,
一定是照節氣在行,天道都如此了,咱人道,地道,也是照這樣行。
不可以錯亂,不可以走錯。
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不能錯亂,不能行錯,背道。
大家朗朗上口,說一時失去理智,犯下大錯,
但是聖賢真欣賞「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一些進退分寸,大家要知道,
一些道理要明白,一些理氣要分清,
如此,為人處世才能圓滿,修持,才能有所進展。

晚上所說的,都是真平常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時常來忘記而已,
尤其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寸氣在,靠三寸氣,活在世間,
但是三寸氣短,氣短就真難控制,說不要氣到我,氣到就和你拼,你是靠三寸氣在活命,
三寸氣短,拼天拼地,犯到你,要文要武,要拼,這實在是,不是正道君子所要行的道路。
一但要走「修持」這條路,就要把三寸氣短,收圓起來,也不是像人說的沒脾沒氣,
不就白癡一樣,白癡就隨便人家欺負了。

這是一門不簡單的課題,一門真深的學問,不但值得你深深去思考,
也值得你腳踏實地、切切實實去做到。

所以晚上給諸位勉勵,只是平常的話題,也無特殊,特別的意思。
大家都是普通人,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就從自己「修心養性」來做起。
試著把一些事情看開,一切就會雲開見光明了。
慢慢的放下,慢慢的看開,不要一下子放掉,會札到腳盤,那是很痛的。
以上就給各位勉勵至此。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