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聖訓大意

菩聖宮言啟示錄(八)

【秋慧解析】

天道自然之道,萬物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有德性的聖人,如天地運行,長養萬物,這是修道人的內涵。孔門行誼,溫良恭儉讓,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述而不作,誨人不倦。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善之為善不為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菩聖宮言啟示錄第七集,已送往歐洲華人地區,真是無遠弗屆,古聖先賢的書也是流傳至今。

母炁萬物,為坤之德,包容、寬容,聖母再三提示,『謀利圖名何用求。』只在名利中打滾,最後還是空的,但凡夫俗子所追求的就是這些,誰知來自何處?去向何方?乘願而來,或是帶業而出生,探究生命的來源,只是凡夫一樣一天到晚團團轉,何苦來哉!勞心勞力,提示修持『斷惡修善,好的長養,惡的去掉,要務實及履,有做才重要』。

袁了凡將自己所經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種的考驗,不被命運束縛住,並且應當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已惡小而為之。」如此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斷惡修善、災消福來,改造命運的原理。」盡量做盡量修,不要硬是做啥,靜篤身心,本性迷,神即是眾生;本性悟,眾生即是神。靜坐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在靜坐中找回本性。而靜坐的關鍵在於煉心,當心住性澄之際,便是覺悟之時,靜坐的好處,主要是塞兌閉門。心不動氣自固,意不動神自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虛極靜篤,心安而靜。大學之道,定靜安慮得,心猿意馬穩定不下來。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身在是非講是非,就是是非人。明哲保身,明達事理、洞見時勢,不會去做讓自己危險的事,明智的人善於保護自己。想要明哲保身,也需要大智慧。「中和養氣」《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已發,就不再是中和之性,而是「情」。對於無法避免而發出的喜怒哀樂的情緒,要加以節制,不要過度,不但是發怒或哀傷要節制,即使是喜樂的情緒,也要節制,喜怒哀樂來測之,看真修為,長養好的,不好的去除,中和,喜怒哀樂以測之。情緒與人,變化過大,處在煩躁焦躁的狀況。

素言,看似簡單很難知其精髓,聖母說多讀書,放在心裡常砥礪,否則道理人人會說,但要真正做的徹底,若不對自己下一番深切砥礪的功夫,可能就不會是這麼簡單。聖母說:『一日習功日日功,一日怠惰日日空。』有福且讓神助,找到人生真正的指引。定靜安慮得,如此才有真意義,修行才有真正的收穫,希望大眾在讀完菩聖宮言啟示錄之後,能有更多的收穫,即時導正錯誤的修行觀,及應有的修行態度,真正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中,覺醒並看清所有實相,才能有真正的自在無礙,分分秒秒皆得自在。

修道的工夫,中庸之道、五行生剋有道理,天之五賊,人之五賊,看到外在生起虛妄、執著、分別之心《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觀目測心,修身養性,『樂心、性廉』儉以養廉,老子說:「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及「道法自然」就是人必須能自我謙抑,和萬物共存共榮,才能「成器長」。

『不外方矩圓其中,諸生是否會其意』內圓外方,圓融與圓滑之間的不同,在於「真誠」。固執與偏執之間的不同在於「寬容」。外方,外表有稜角,剛直。內圓,內心無稜角,圓滑。人的外表正直,而內心圓滑。外方內圓,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者也。天地之間就是人,人居其中為轉換點,有主見、有想法,但內涵卻是圓融。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別人的建言,都不接受,也不設身處為別人著想,到最後於人於事都造成傷害。所以才有一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諸生是否真會其意。學道修行,應該具備兩種態度內方、外圓。「內方」是把握佛法的原則,也不要將自己的身分顛倒了。「外圓」是要柔和謙忍,並不是隨波逐流,仍須堅守崗位,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化除我執。以上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