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天地日月無私偏 上沖下和萬物興 聖人不言之教誨 母德常傳千秋史 降靈垂訓啟示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穉蒙之後需養矣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04-29【民國一0九年四月七日】

天 地 日 月 無 私 偏
上 沖 下 和 萬 物 興
聖 人 不 言 之 教 誨
母 德 常 傳 千 秋 史
降 靈 垂 訓 啟 示 生
聞 說 垂 楊 蒼 翠 侯
騎 龍 御 馬 到 仙 宮
穉 蒙 之 後 需 養 矣
天 下 大 道 只 有 一
修 心 養 性 理 亦 同
世 風 日 下 之 濁 塵
妄 念 無 窮 之 人 性
欲 見 本 性 談 何 易
去 除 妄 念 非 愚 痴
但 得 片 晌 之 清 靜
始 覺 自 性 難 觀 照
豈 有 容 易 之 脩 持
難 得 之 貨 莫 妄 念
人 生 幾 何 得 多 少
冥 中 安 排 有 定 數
枉 費 心 機 無 用 處
來 去 得 失 少 不 了
見 山 是 山 還 是 山
見 水 是 水 還 是 水
真 真 假 假 要 清 楚
似 是 而 非 莫 疑 猜
精 氣 神 足 觀 自 在

天地日月無私偏  上沖下和萬物興  聖人不言之教誨  母德常傳千秋史
降靈垂訓啟示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穉蒙之後需養矣
天下大道只有一  修心養性理亦同  世風日下之濁塵  妄念無窮之人性
欲見本性談何易  去除妄念非愚痴  但得片晌之清靜  始覺自性難觀照
豈有容易之脩持  難得之貨莫妄念  人生幾何得多少  冥中安排有定數
枉費心機無用處  來去得失少不了  見山是山還是山  見水是水還是水
真真假假要清楚  似是而非莫疑猜  精氣神足觀自在

 

【聖訓解析】

天地日月無私偏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四時無私行。
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天覆蓋萬物,沒有偏私;地承載萬物,沒有偏私;
日月普照萬物,沒有偏私;春夏秋冬,更迭交替,沒有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於是萬物得以成長。
三無私,是孔子藉天、地、日月三者之無私,
來說明聖人奉行天道,亦用此無私之精神來安撫天下。
天地日月無私偏:天地覆載萬物,沒有私心,大自然是公正不偏的。
形容待人處事公正無私。天地無親、天道無親、天公地道。

上沖下和萬物興

萬物依賴道而生息繁衍,道的功德無法言傳。
道滋養萬物,而不為他們做主,無需萬物的任何回報。
道使萬物歸順,而不去主宰他們,道很偉大。
老子深有體會,道精妙絕倫,上沖下和萬物興。

聖人不言之教誨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以身教的方式,來作為人民的楷模,教化人民。
無言之教,便是身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母德常傳千秋史

母德慈悲、成全厚愛,今天能有機會,有此道場。
能有各位來參加課程,轉眼之間已經又過數十載,
期許能有聖賢教化常傳千秋萬世。

降靈垂訓啟示生  聞說垂楊蒼翠侯  騎龍御馬到仙宮 

胡增引路未相通,始見丰姿便應龍。
聞說垂楊蒼翠侯,騎龍御馬到仙宮。
得信方通棹急流,前途先塞後途憂。
侯人執箭楊邊立,此去亨衢得志秋。

穉蒙之後需養矣

需卦: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所以蒙卦之後接著是需卦。
需卦是指養育,包括了飲食的方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養育乃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
飲食之道,除了講求營養,和知所節制。
蒙卦是教,需卦是養。
教與養二者,乃相輔相成。

天下大道只有一 修心養性理亦同

修心養性,不進則退。明理第一,
無論是平常做人,還是希聖希賢修道,窮理明理。
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且亦最不容易。
讀書思考、尋師訪友、觀察體悟,以求窮理明理,
雖有箇進展,但永遠沒有盡頭。
所謂修道,就是修心,心卽是道。

世風日下之濁塵

值此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之時,修道之人,應效法古聖先賢,
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之偉業而努力,正己修身。

妄念無窮之人性

《莊子》不懂得安之若命,是人性最大的愚昧。
莊子:勝於他人的心智,是「安於天性」。
在《莊子》的思想中就認為,一個人遇見災禍的時候,
歸根究底是因為他的天性妄為所致的,所謂的天性妄為,
就是那些好高騖遠的妄念,不能安之若命的一個思緒。
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清淨,為啥會有妄念產生?
清淨本性,是什麼使得妄念產生?
最初那一念妄念是從哪裡來的?為啥有妄念可以蔓延,
清淨本心這麼難發現?大家都在妄念中生活,
人性也是妄念中的產物。

欲見本性談何易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為其解說到《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即刻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去除妄念非愚痴

只有正念能壓住妄念。
古大德教我們:少說一句話,研究經教,走上正道。
佛菩薩教導我們去除妄念,才真正能契入,
學東西,才能真正明白,才能去除妄念,不會愚痴。

但得片晌之清靜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靈體脫離生死輪迴。
修行是要使自心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清淨之心。
旨在修到一念不生諸緣息滅,得到片晌之清靜。

始覺自性難觀照

本覺下轉,為「始覺上轉」之對稱。
到究竟覺之如來,或是大菩薩等不退轉。
除如來外,第十地之菩薩,完成因行,以相應於一念之慧,
覺知心之本初,並遠離微細之念,而徹見心性,故稱究竟覺,從無退失之理。
從這個始覺自性當中,繼續再悟後起修,也就是從剛悟入的時候,來進一步修行,
而能夠得到各自本分上更多的覺悟,這就是菩薩悟後起修,開始能夠次第親證。
始覺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萬法,本自圓滿,悟無生,無生就是自性。
悟到有這麼一個如如不動的見、聞、嗅、嚐、覺、知的六根性的存在。
緣生不與之生;緣滅不與之滅,這個如如不動的體性的智慧,就叫做有了始覺智。
而這個生滅指的是六塵境的生滅。
「觀心、自覺、觀照」
這個世界外境與身體皆是虛幻,究竟不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六波羅蜜的前五度是事,般若波羅蜜是理,
每一度都要用般若波羅蜜來觀照三輪體空,
然後空也不執著,最後歸於本心,
這是佛法所說的真理,這就是智慧。
佛有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是「三智圓明」,這三種智慧我們都要修。
始覺,就是開始覺悟的時候。

聲聞覺,修行四諦八正道法而證得,成就的層次計有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三相一果。

隨緣覺,隨十二因緣法,於生命的時空中,
觀諸生緣,相應而覺。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自性見,是輪迴的根本。
《圓覺經》「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解脫也就在解脫執著,觀照自性。

豈有容易之脩持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
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暗生悶氣有誰知,氣出病來無人替。
怒髮沖冠更可懼,心平氣和病不侵。
事事無法皆如意,難得糊塗要銘記。

難得之貨莫妄念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追求難得的珍稀寶物,讓人民不因此而偷盜。
此言為政者不應當玩物喪志,追求珍寶,這是盜賊興起的最終原因。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為政者喜愛珍寶,在下者必爭相收斂珍寶,上行下效,盜賊由是興起。

 

人生幾何得多少

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歲月又能有多久呢?
就好像那清晨的露水一般,瞬間就消失無蹤。
那逝去的日子,實在是太多了。

冥中安排有定數

人的一生,能夠賺多少錢,吃多少米,是有定數的,這是前世的因果。
安排的記載,這個記載,在出生時,就安排好了。
富貴榮華世人所求,然而一生的榮枯顯耀,卻未必盡由人意,
是誰安排了這一切?
年邁老去之際,豪情壯志不再,遙問蒼天,上蒼無語更添悲涼;
千古年來,生命的窮微奧妙,難倒芸芸眾生;
歷史上也有著浩如煙海的無盡追索,知其一二,今人借鑑可破迷。

枉費心機無用處

富貴之人一定要安於本分,貧困的人不必枉費心機。
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
畫中的水浪,是不會動的,布上繡的花再鮮,也不聞其香。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
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來去得失少不了

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顆陽光的心態,
得失都無憂,來去都隨緣。
心無所求,便不受萬象牽絆;
心無牽絆,坐也從容,
行也從容,故生優雅。
一個優雅的人,養眼又養心,才是魅力十足的人。
容貌乃天成,浮華在身外,心裡滿是陽光,才是永恆的美。
韶華易逝,容顏易老,浮華終是雲煙。
心乃大藥,福禍無常,來去隨緣,紅塵紛擾,一笑置之。
不再計較過去的得失,推己及人。
得失一念之間,快樂才是永遠。
世間最珍貴的東西不是得到,而是當你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
失去和得到,都是偶然,快樂才是永恆。
人生於世,有得必有失,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但現實生活中,卻想不明白這一點,
只要涉及個人利益得失之事,總少不了要去爭,去鬥,
要從爭鬥中得到更多。

見山是山還是山  見水是水還是水

人生有三重境界,用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
第一重處世之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重處世有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重處世徹悟: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人生三大境界: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
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真真假假要清楚

生活中的真真假假,難於分清楚。
真的有可能被看成假的,假的有時恰恰是真的。
看似真實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
假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假的。假到一生一世就成了真的。
生活的真真假假就像一齣戲。我們要用平常心去對待,
演好人生自己的角色。

似是而非莫疑猜

似是而非的論述,一切毫無根據,所以最好加強自己的努力。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盡是命安排,莫疑猜。
命裏有時總有分,何須碌碌混塵埃。

精氣神足觀自在

佛經中「手指指月,指非月」。
禪宗有個比喻,叫做「以指指月,指非月」,
意思是說,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
告訴我們月亮在哪裡,我們就應當順著手指的方向,
去看月亮而不是看著手。
不能把手指當做月亮,這樣就是迷惑了,
你看不到月亮的,你見不到真理的。
佛經中,寫「如是我聞」,皆不是真的佛法,其實佛陀已經告訴眾生,
真正的佛法,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的。
這些文字,就好比手指指月,指非月。
我們都去執著經,而不是借著經,所表達的真理,我們去行、去證。
我們要依據佛經所講的道理去行,這就叫修行,而不是執著文字相。
疏導人生的苦悶與無奈,指出如何達成灑脫自在、積極進取的生活目標。
鼓勵每一個人,都應從禪的修行及體驗中,級級提昇身心靈的品質。
《大智度論》「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
智者輕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
指為知月因緣,而更看指不看月。
這就是說,語言文字指歸義理,
而語言文字本身只是善巧的符號,並不等於義理。
互相勉勵,自己要求自己,時時刻刻像心經說的「觀自在」。
可以常常反觀自內心,看你,現在你的心在哪裡?
人在此,心有否在此。好好思考,
「觀自在」三字用處真大,意義非凡。

 

【天上聖母開示言】

你們說完了ㄜ?
是啦!要符合現代快速的時代,叫做「快、狠、準」。

今晚這篇訓文,有連結到上一節所談的「精、氣、神」,
「三關九竅」的一些,要如何靜坐,「觀自在」的一些因由,
因為你沒涉入之時,你說修,脩是怎樣修,從哪裡修起。

只知道「練精化氣,練氣入神,入神還虛,煉虛化無」,
一切從有,到無,從無,又轉回到有,
一切事間萬物萬事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有到無當中,人對萬物也是一樣,「利其無,用其有」。

今日27句,雖然是短短,但是若要逐句解釋,也是要真費一段時間。
第一句「天地日月無私偏」,
當然天地日月是無私偏的,祂創造萬物,生成萬物,各歸其類,
各自生張,各自發展,自己長大,生成是水,生成是醜,
生成是圓是扁,天地日月都不管你,該暗,該亮,
所以天地日月,對世間萬物都一樣的,是絕對都公平的。

第二句「上沖下和萬物興」,
上沖下和,這是陰陽調和,氤氳之氣,在濛濛之中,化生萬物。
說沖和之氣,用之不竭,竭之不盡。道德經也是說過,
「沖和之氣」,是陰陽調和,化生萬物,無一點偏差。

第三句「聖人不言之教誨」,
不是說聖人不言,因為古早聖人,說之時,我們無在那時代,我們無聽到,我們不知道,
所以聖人如今來說,是不言,聖人留下真多經文典故,經典來教化咱眾生,所以聖人,
以現在來說,是「行不言之教化」。

我們讀經典之餘,也要了解經典是在說啥?在指示啥?
不是像讀書歌,讀一讀就讓他過去,如此一點用處也無,一定是要去了解。
簡單說,讀佛經,不如念心經,讀心經,不如去了解「觀自在」三字。
所以就是要了解內中真正意思,如此經文、經典讀了,才有實質的意義,若無都是空談。

現在咱上幾節,都不斷說起疫情的大事情,總是天下間,不管大大小小、形形色色,
任何事件,不管痛苦、歡喜,都會被時間帶過去,若無,世間不就是到了世界末日,
到此為止了。

所以也是一代傳一代,千秋萬史,就是一代傳一代,一直流傳下來到今日,
雖然我們說科學科技,昌明的時代,但是咱猶原還在研究古早聖賢的經文法典,
在研究古早聖賢的一些大道理,我訓文當中是簡單,有說到二個卦,
就是「蒙」卦。山水蒙。「需」卦。水天需。
蒙,是人從出生開始,稚濛之時,就是要教育,要教養,要開啟智慧,
教育,需,要養,所以簡單用卦爻、卦理,來帶入。

主要也是說我們脩持的一些基本觀念,
所以說:「見山是山還是山,見水是水還是水」,
表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要認真,認真理。
認「真」,才不會走入偏路,才不會走入偏途徑,
真的到底是真的,但真假,模稜兩可之時,
如何認真,要有真靜。可得片刻的寧靜,靈光乍現之時,
那時「真」才是你的本性。

但是隨意念的生起,你無法堅持「清靜」,這片刻的寧靜,你堅持不久,
一下子你心意,念心動了,你的識神,猶原就是出來,元神退位,
就是識神出來主導,元神退位,念頭意念一直出來,不能得到片刻寧靜,
片刻的寧靜只是短暫的,不能堅持,不能持久。

就是要靜心,靜之時,萬念不起,
萬念不起,可以控制萬念都不起,
你的元神真性才會出現,你的元神出現,識神才會退位,
才可以煉精化氣,練氣入神,入神還虛,三花聚頂,五氣調元,
才能見到你的本性,雖然說來三兩句,真簡單,但是,
要這樣來做起,可能無那麼容易。

因為現在的人,人生觀 價值觀 不同,大家眼光都放在利益,利益排在第一位,
利益自己的,大家都爭相都要去做,利益別人損害自己的,誰人也不願意做。

所以這種心理,大多數,一般的人,都是這樣。
我們凡夫俗子,差不多都是這種心理與思維。
但是為著你要超脫這凡俗,有一天,你的妄念,若不能控制,不能去除,
你就無法達到清靜的境界。所以剛剛有說,
「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你見可欲,就起心動念,妄念就起,哪能清靜呢?
所以此時此刻,大家還能平安順適,在此共修,
聽聞道理之時,就要感到真珍貴、珍惜,要愛惜。

雖然真多人也是有在修持,但是法門各有不同,但是最後的宗旨,
也是最主要回歸,見到本性原靈,你能見原靈本性之時,
才能認識什麼是「真」。

平常咱在修持之時,有時在不經意當中,好像「靈光乍現」,
想很久的事情想不過想不通,瞬間想通想過,
但是一般人往往把持不住,瞬間就讓他過了,不能堅持寧靜時刻。

能堅持愈久,就能得到,時常常清常靜,就常清靜矣!
但是要這樣之時,平常要如何來做起,如何有此方法呢?

就是平常處事之時「忘言守中」,雖然簡單四個字,
好好思考要如何「忘言守中」。不一定可以讓你想到什麼?

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是最終也是歸一理,要認「真」,認「真理」,認真歸一,
今生能見到你的本性,你就不虛此生,你的此生就無枉來。

世間上真多東西,咱都想得到,都想要,有些就看得到,得不到,
所以冥中好像一個安排,就是說,你此生,帶多少財富,都冥中有注定好的,
不管你有多大的妄念,不管你用啥方法、手段,縱然讓你得到,也會失去。
你無法「持盈保泰」,所以命中注定的事情,強為是無用處的,強為是留不住的。
強做也是得不到。
所以人說:「強採的水果不甜」,該是你的跑不去,只是早晚的事情。

最主要咱要「行功積德」,留給自己以後一條好行的路,如果來世能再世為人,
希望走的是一條平坦大道,不是坎坷辛苦道路,如此縱然再世為人,
有啥意義,也是辛苦一世人,就無用處,無彩你今生,聽道聞道,說修持之事。

當然超脫「六道輪迴」,超脫,不是那麼容易,但是只要你有堅定的心,堅持的心。
妄念減一分,你就得一分,妄念減十分,你就得十分。

大家除互相勉勵之外,自己要求自己,時時刻刻像心經說的「觀自在」。
可以常常反觀自內心,看你,現在你的心在哪裡?
人在此,心有否在此,或者一半在此,一半在外面。
好好思考「觀自在」。三字用處真大,意義非凡,
以上就跟各位說到此。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