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天生我形賦我性 上士修道以致誠 聖道修身以為本 母致坤道以化成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智欲圓而以行方 天下之事何其多 聖凡之別在何處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05-06【民國一0九年四月十四日】
天 生 我 形 賦 我 性
上 士 修 道 以 致 誠
聖 道 修 身 以 為 本
母 致 坤 道 以 化 成
降 靈 本 宮 垂 訓 示
智 欲 圓 而 以 行 方
天 下 之 事 何 其 多
聖 凡 之 別 在 何 處
世 上 智 者 並 不 多
愚 者 亦 少 中 尤 多
君 子 立 身 德 為 本
本 立 道 生 因 之 也
是 故 修 身 以 為 重
善 惡 正 邪 德 為 本
修 身 立 德 皆 然 也
今 之 世 人 失 道 德
而 以 利 益 為 前 提
鮮 以 道 德 為 本 根
聖 人 立 教 以 修 身
世 人 若 然 不 尊 崇
世 道 日 漸 染 濁 汙
賢 人 遯 世 不 敢 出
如 何 化 清 之 濁 世
天 災 人 禍 頻 劫 落
後 塵 之 世 欲 如 何
上 蒼 悲 憫 世 間 人
修 正 處 世 之 道 果
受 教 聖 神 之 訓 示
降 靈 凡 塵 來 教 化
因 果 循 環 之 道 理
亙 古 至 今 不 變 易
悖 道 逆 理 不 可 為
順 時 而 為 皆 安 然
願 吾 諸 生 平 安 遂

 

天生我形賦我性  上士修道以致誠  聖道修身以為本  母致坤道以化成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智欲圓而以行方  天下之事何其多  聖凡之別在何處
世上智者並不多  愚者亦少中尤多  君子立身德為本  本立道生因之也
是故修身以為重  善惡正邪德為本  修身立德皆然也  今之世人失道德
而以利益為前提  鮮以道德為本根  聖人立教以修身  世人若然不尊崇
世道日漸染濁汙  賢人遯世不敢出  如何化清之濁世  天災人禍頻劫落
後塵之世欲如何  上蒼悲憫世間人  修正處世之道果  受教聖神之訓示
降靈凡塵來教化  因果循環之道理  亙古至今不變易  悖道逆理不可為
順時而為皆安然  願吾諸生平安遂

 

【聖訓解析】

天生我形賦我性

就是上天賜予我們形體,不管你是男女老幼,
都是上天賦予的,每個人都是一樣,天生萬物都有賦予本性。
人有人性,動物有動物之性,所以,「天生我形賦我性」。
至於人之初、性本善,那是生我之後的事了。

上士修道以致誠

能夠一秉至誠,才能「誠於中,形於外」。全然不欺,稱為慎獨。
人若能從不自欺進而不欺人、不欺物、不欺天,即是致誠。
荀子也說君子以誠費心,尤以致誠為甚。
《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誠」是如此可貴。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再沒有比至誠之力強的,以至誠待人,沒有不令人感動者。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誠者萬善之本,偽者萬惡之基。
勸善要言,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上士修道須以致誠。

聖道修身以為本

聖道修身,「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
是這樣說,也是要這樣做,
為人忠孝節義、剛正不阿,
其人格,堪為典範,勤學勵志,受人景仰。

母致坤道以化成

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母致坤道,以化成天下萬物。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智欲圓而以行方

智慧要圓通,品行要端正;膽量要大,而心卻要細。
識時務者為俊傑,昧先機者非明哲。
世路之蓁蕪當剔,人心之茅塞須開。
膽欲大則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心思要縝密,但志向要遠大,智策要圓轉,但行止要方正。
做事要小心謹慎,但又不被這些縝密的心思耗掉雄心壯志,
應該足智多謀,但同時不被這些伎倆影響到品行的端正。

天下之事何其多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佛前都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不滿腹歡喜。
世間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聖凡之別在何處

所謂「重聖輕凡」,「凡」就是慾望,「聖」就是無所不在。
「凡」只存在你的私心。所以說萬法由心生,如何拿捏,
不是在道場才算是「聖」,可以說「無處不聖,何處不凡」。
動靜皆如,以迷悟之分,故有聖凡之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聖凡之別,堅固道心,道在日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
可以說是一種胸襟和態度吧!

世上智者並不多

智者把放下當前進,愚者把放下當絕望。
智者善於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
也許機會不會給準備好的人,也許我們的能力,並不足以讓你迎接即將到來的機會,
但我們要大膽去抓住機會,像狼那樣為了生存去尋找機會,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知者不惑,智者千慮。
人生,關於智者,論語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如流水,悠然這世間,閱盡萬物,洞悉萬事。
于山間來,於地底湧,流水不腐,淌出生機。
人生,有智者,智謀過人,智慧通達。
生活需要智慧,沒有誰會願意自己是愚蠢愚鈍,
這就是要有心智,可是世上智者並不多。

愚者亦少中尤多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但並不影響它聳立雲端;
大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
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並不影響它博大的胸懷。
人生在世,常常想解釋點什麼。
然而,一旦解釋起來,卻發現任何解釋,都無法解釋清楚。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出自《論語》。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其意思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
他們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
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
因此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君子立身德為本

君子立身「中和」以德為本。
從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來說,
「中和」是關於人們的行為、態度的總體性道德要求。
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了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
他主張為政以德,以禮節制,加強道德修養。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位有志於修養高尚品德的君子。
「修身」就是他一切修養的根本,根本立住,
仁道就自然樹立起來。
「君子」的特質,君子之道,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這是對君子人格多方面、多層次的界定。
孔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本立道生因之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學而》,是孔子弟子說的一句話,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做人首先要從根本,本立而道生,如果從根本上立定了基礎,
一切道理就從這裏面生出,人生的根本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以仁為本,以德為本,以善為本,乃為真本也,乃為正本也,本立而道生也。

是故修身以為重

修身齊家,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是故以修身為重。

善惡正邪德為本

古代的教育是君子之道,以奠定人的「仁、義、禮、智、信」
的精神內涵,和基本的辨別正邪、善惡及禮儀為根本,
造就的是,以人為本的有正常人情感。
孟子認為觀察人的善惡正邪,沒有比觀察眼睛更好的了。
因為人的眼睛不能遮掩惡念,心念正直眼珠就會明亮,
心念不正,眼珠就會變得昏暗,而人的善惡,就能從眼光中流露出來。
所以,注意觀察人的眼睛,這個人的善惡就無從隱藏了。
善惡忠奸,自有天來判;人活一回,是非正邪,自有天來鑒。
人若良善,上天眷顧;人若惡毒,天理不容。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善惡正邪以德為本。

修身立德皆然也

「修身立德」,不可不具誠心。
至誠之心是道體,腳踏實地的徹底實踐,才能發揮後天的功用。
率性而行,誠於中,行於外。
欲修身立德,應當堅定志向。
所謂小人者雞鳴即起,為名為利。
而君子之志,在於修身立德,此乃遠大超俗之志向也。
身不修,不足以立;德不培,不足以尊。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彰顯着一代人的胸懷與境界,修身立德從來不只是空洞的口號,
而是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
修身立德是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純潔。
養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損害。
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個人修身不僅包含了為人、修身、處世的智慧,
還包含著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
如何行功立德,行功可分內外兩功。
內功:是自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
一言一行,不敢有一亳人欲之私。
是自己本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回復本來的良知良能,雖是一言一舉動,
不敢有一絲毫自私之念頭,時時都保持著純然清淨的立德修身。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並非是要人人成為國之重臣,再去「立德、立功、立言」。
而是希望每一個人在其生活中都能實踐「立德、立功、立言」。
古人看待一個成功的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今之世人失道德

一個“德”字,涵蓋如此大的天機。
今之世人往往將道德虛無化、膚淺化,以爲道德二字僅是一種說教,
不能真心誠信,不知道德的深層涵義及其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能量。
故今人,離道甚遠,缺失道德,福份淺薄,災多難大。
如果世人自己以為能不照著先聖、先賢的足跡,亦能做到人倫的典範,
那麼世人也都可以成聖、成賢、成佛做祖了,又何須要經書?
所以經書的流傳至今,有它不可磨滅的功德。
不可諱言的,經書也讓世人迷失於經書之中而不自知。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人類不能遵守自然法則,人世間就開始有了「仁」和「義」這些行為準則。
尊「道」貴德,提倡無為,是為了更好地體悟「道」,並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
今之世人,行好事的人少,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特別多,想改正社會風氣,
唯有常行好事。鼓勵人多說好話,尤其讚歎的話,要多說,可以鼓舞人心向善。

而以利益為前提

所謂「善一伙,惡一群,什麼人找什麼人。世上的人,各從其類」。
讀書的人和讀書人在一起,種田的人和種田人在一起,
乃至於做生意的人,做官的人,做工的人,互相聚集在一起。
宣化上人說:一切不要只為自己的利益,要以大眾的利益為前提。

鮮以道德為本根

道德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生活形態的價值觀、社會輿論、
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對他人和自己之間的行為,
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的相互關係評價的行為規範。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
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中庸之道,不是簡單的中立,不作為,甘於平庸,更不是庸俗。
有人認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說,既不做壞事也不做好事就是中庸。
要以道德為本根。

聖人立教以修身

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為本;聖人之教,以禮門義路為先。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修心、修性。
所謂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見人而不自見者矇,言人而不言己者失。
所以聰莫大於自聞,明莫大於自見。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是因為知道認錯改過。
凡夫之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只知我對、我是。
潛心研究孔孟心法與五教真理,深入淺出的把孔孟哲學,儒家心傳,
詳盡的研讀之,令人增益智慧。立意深遠,堪稱渡人慈航,醒世津樑。
五教聖人,先後降世,各居一方,因地因人,而設其教。
儒教孔子、釋教如來、道教老子。
回教穆聖、降生於亞洲。
基督耶穌,降生近於西歐。
由此五教各立教條,各立規則,將化民之責而自任,
所以至今,聖人遺風猶在焉!
三教聖人立教傳法皆以明心為本,法有差異,萬法歸一理,明心為萬聖之綱。
古聖先賢為後代子孫,指明了一條正心修身、通達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
樹立了純潔心靈、文明精神的光輝楷模。

世人若然不尊崇

聖業與凡業,羅狀元醒世詩: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千年田園八百主,死後江山換別人。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何謂聖業的意義:「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成就聖人的德業」。
成就聖業的條件:「智慧,看得懂與看得見」。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田園萬頃,日食三餐。
如何超凡業入聖業,千古奇文,勸世明志。
明朝˙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世道日漸染濁汙

世道險惡、人心叵測,歸根究柢言之,則不外乎是因為世人爭權奪利、貪慾無度之故。
由於爭權奪利,所以江湖上不時出現意圖壓服群雄、一統武林的野心人物,
出面進行爭奪「盟主」的戰役。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用心純正、旨在行俠仗義,世道險惡啊!
蛞蝓攻擊鳥巢活活吃掉雛鳥,行為驚悚詭異。
蛞蝓,一種噁心粘呼呼軟軟的生物,感覺一個拖鞋就能拍死的物種,
很難想像它能做出什麼。
不要說世道險惡、人心不古,餡餅不從天上掉,
蒼蠅不叮無縫蛋,小便宜一貪,黴運自然來。
一些人見多了見利忘義的事,就以為世道澆漓,且每況愈下,
一些人見多冷漠無情的看客就以為人心不古且愈演愈烈,
任何世道都很艱難,人性都有險惡的一面,這就是「人間世」,
人心的險惡沒問題,對人心的險惡不了解,才是個大問題。

賢人遯世不敢出

「聖人韜光,賢人遯世」。
韜光:斂藏光采。玟璇隱曜,美玉韜光。
桂兔韜光云葉重,燭龍銜耀月輪明。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獨立不懼毅然前行,遯世無悶,自守待時。
遯世避世,即賢人也。夫何適非世,而有避世之因,固知義惟晦道,非曰藏身。
至於巢父之名,即是見稱之號,號曰裘公,由有可傳之迹,
此蓋荷蓧之隱,而非賢人之隱也。
賢人之隱,義深於自晦,荷蓧之隱,事止於違人。
論迹既殊,原心亦異也。比喻賢人遯世,隱藏聲名才華。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功則可大可久。
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湯對夏桀還不敢反叛,成湯這時勵精圖治。聞說有一位名叫伊尹的賢人
伊尹出仕,伊尹曾經做過夏桀的廚官,
目睹夏桀的荒淫無道,無視民間疾苦,
伊尹最後遯世隱居,便謝絕了成湯的聘請,
但成湯不灰心,一而再,再而三,堅請伊尹。

如何化清之濁世

「濁世」何以自清。五濁,指五種渾濁不淨之法,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合稱五濁。
充滿這五種不淨的世界稱為五濁惡世,如何能化清之濁世。

天災人禍頻劫落

天災人禍,是上天正在警示著人們,不論是SARS、或新冠肺炎,
還是其他瘟疫或自然災害,人類終將有一場災難來臨。
人類自社會有史以來,曾經發生過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災難,
有些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有些則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災難。

後塵之世欲如何

「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指跟在人家後面走。
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由此人心共業,演變成天災人禍,形成毀滅性的大災難。
比喻前人走過的路,前人已經誤入歧途,後人千萬不要再步他的後塵。

上蒼悲憫世間人

「道劫並降」,應運之道,道為何必待劫而降呢?
道,平淡如水,水能解渴,但不如果汁、汽水的美味。
道雖殊勝,卻不如財富、權勢、名位、神通、法術般吸引人。
「道」,無形如空氣。空氣,看不到,摸不著,平時感受不到它的重要;
一但,缺氧或空氣稀薄時,才知空氣之可貴。

修正處世之道果

內外功的修持,何謂「內功」與「外功」?
內功:即是修道,就是讓良知流露出來的功夫。
譬如去私慾、存天理、改毛病去脾氣、修煉三寶心法,
轉十惡為十善。
良知:「仁、義、禮、智、信」,儒家稱為五常,
由五常可衍生一切美善的德行,正是可以修正處世。

受教聖神之訓示

修道辛苦一點沒關係,做的多,了愿的多。
修道、辦道,都要無怨無悔。
修道要把握時機,現在不修,過了就沒了。
該做的時候,要又快又準,這就是「道」,
有幸受教聖神之教導,願我們在這時候,要立常志,勉力的學習。

降靈凡塵來教化  因果循環之道理

佛法講究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因果通三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生命是連續不斷的,不是僅僅我們現在的這一生。
今生所做的善,終會結出善緣,得出善果。
做下的惡業,也終究會化為惡果。
我們時時處處都在受果報,時時處處又不斷在種因。
因緣改變了,果報也會轉變。
佛法認為「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可是,有些人認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什麼前因後果。
有人看見好人受惡報,惡人受善報,便懷疑因果。
佛家說《三世因果經》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
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因果循環報應規律,
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
古聖賢云︰「天理昭昭,因果屢報不爽」。
但是現今絕大多數的人,對於因果,好有好報,惡有惡報,這種事,不相信,
就是不明白因果的定律。凡事必定有其自然的循環,這是必然現象。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菩提因,必得菩提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亙古至今不變易

從古至今永遠也不會改變。空間和時間是延續不斷的。
沒有變化,沒有改變。「亙古」:遠古,自古以來。

悖道逆理不可為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百姓循天道而生的道理。
人的生命,天地所生,天地所養,天地所蓄。
人順天道,則順道而昌。人悖天道,則逆道而亡。天生天殺之理。
勇於敢則殺,舍慈且勇,勇而敢為,是為滅天循人。
修道必是超世人之修為,所行所作,應從天性所出,
如此者,定能清清白白,清正公道。
如不從天心所發,心存貪妄曖昧,
所為者,即是悖道逆理。
所以處事應至公無私,切莫貪取不義之財,
該得者自得,不該得者莫染。

順時而為皆安然

《黃帝內經》從自然界的角度論述了「養生」。
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
道怎麼修,有什麼境界,
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ㄎㄠ),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安時而處順」,安然面對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來臨,
順應每個處境,每個遭遇,你都應該覺得是順境。
安時處順,聚散離合,都能安然面對,順四時而適寒暑。

願吾諸生平安遂

願吾佑世人,遠離生離病苦。
祈願世界和平,災難永息。
回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離苦得樂,平安吉祥!

 

【天上聖母開示言】

其實今夜所談的這些道理,應該大家都已經了解,
也都真清楚在,只是看到、聽到,與做到,有所差別而已。

「天生我形賦我性」,
上天創造萬物,創造有形的形體,不管你是大小、男女,長的美、醜,
總是上天創造的形體、形骸,還賦予我們本性,咱要修就是修「原靈本性」。

無始劫來,所帶來的種子,在上天賦予形體之後,已經萌芽滋長,
所以與生俱來的本性,我們就是要修這個本性,修本性是不容易的,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修本性是多麼的困難,說來是很簡單,
做來卻是很不容易。

「上士修道以致誠」,
上士修道,也是有智慧之人,以修身為根本,修身是由自身做起,
才能「推己及人」,不然人家看在眼裡,能讓人家怎樣學你,
你如何教育別人,影響別人。「致誠」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誠心,
才能感動天地,感動神人。

「聖道修身以為本」,
所以一些聖賢,一些聖人賢人,也都是由平凡的人以「修身立道」
來做起,才為聖為賢,以立修身,可以受人尊敬,是有崇高的道德。

「母致坤道以化成」,
母以坤道而化生,乾:父道。坤:母道。
乾道,是資生,坤道,是化成。
化成萬物,不只是化成,也是要教育、養育、教化,不管天下萬物都一樣。
今日訓文主要說,咱做人要「誠懇」。

「君子立身德為本」,
為人處事,若是無誠心,不但欺騙天地,欺騙所有的人,也欺騙自己。
一個人只有一個心,為人處事也只有一個心,若有二個心,無夠誠懇,
有兩個心就不誠,所以世間真多真多讓你想不到,奇形怪狀大大小小,
不勝枚舉。

真多人處事之道,總是以利益為前提,以利益為先,有利益自己的,前仆後繼,
無利益自己的斷然拒絕,這是真現實的一面。

人說:「水清見底」,但是「水清則無魚」。
這個社會,形形色色,花樣百出,當然,大家都也愛榮華富貴,認為如此,
立身處世在社會上站有一席之地,感覺真優勢,這是虛華的一面。

實際上,如果以歷史的見證,榮華富貴,雖然是一時的光彩,但是你要如何「持盈保泰」
可以一世人都佔「榮華富貴」呢?有那麼容易嗎?

你的為人處事的一面,別人也看在眼裡,只是說,當下有法度你,無法度你,
如此而已,但是背後人家的批評,好像歷史的見證。

歷史上,以往為官者,最怕「春秋史」,那就是褒貶一些官僚,褒貶一些為官者,
一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如果今日你立身處事,若是有感覺說,君子處世應以修身為本,
有信仰著宗教的信仰與教化,你的為人處世的觀點,就會不相同。

為人處事,最起碼你就不會錙銖必較,把利益放在前提,
真多真多的因果循環,大家都耳孰能詳,大家都聽聞過,但是聽聽就算了。

今日社會道德觀念,漸漸比較失落了,都是利益為先,利益為前提,
所以致使今日世風日下,一些聖神仙佛,站在上天至高點,看到這些凡俗庶民,
不知是,真正說,可憐又可悲。

所以聖人立教,來教化眾生,教化庶民,雖然各地方的風俗、民情,不相同,
所以有五教。
五教說:「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所以「五教同源」。
也都是以勸人為善,有善因,得善果。

這善德,善果,就是「仁」,就像水果有「仁」,
「仁」以後就是會再生,會發芽,叫「果仁」。
薪火相傳,一代傳一代。
不可以說,一代傳一代,道德漸漸淪喪去,
如此真正到後來天災人禍,任誰也躲不過,
到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所以一些宗教,一些聖賢,教化咱們凡俗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與一些道德觀念,當然過去的一些禮俗,已經隨著時代的演變,
與進化,已經不適用現代的社會,但是那是已經變形了,
但是「質」,好的質,道德觀念,做人根本的「德」,不能改變,
不能萬事以利益為先,以利益為前提,如此世風就會不同款。

聖賢也是凡人經過學習,來做起的。也是經過學道來修成正果。
凡人要成聖成賢,也是要經過學習,腳踏實地去做,去修持,
如此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現在講究快速時代,什麼都講究快。唯有修持,脩道無捷徑,
無高速道路,無快速道路,修持就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就像我們時常說起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層一層打造起來的,
所以無捷徑。
無快速道路,可以成聖成賢,可以直達究竟。

只是說咱了解這些道理,以外咱要如何做起,
是否有腳踏實地,誠心誠意,來向這目標,這理想去做,才重要,
如果知是知,做是做,越離就越遠了,就失去了本質,
失去原本的意義了。

當然目前現實的社會,真多人為著日日的生活在奮鬥,在奔波,在打拼,在爭取,
汲汲營營,雖然不能跑在人家前面,也不能延在最後。
不過最基本的道理、觀念,全都要知道,不但知道,還要去做。

如此,今日學道,聽聞道理,才有意義,你才能感應聖神仙佛,在冥中的助力,
才得的到,若無,憑你個人的力量,你不是站在真好環境之下,你的能力發揮不出來,
你的實力人家看不到,縱然人家看的到,人家也不給你採用,所以這是一個真困難的
局面與環境。

要突破這個困境,要得聖神仙佛冥中的助力,你就是要以「修身」為本,
以「道德觀念」為基礎,隨時反觀自照,日經月累以後,不斷反觀自照,
才有辦法「明心見性」,人說的才可以「得道」。

到那時,你的心境,你的看法,你的為人處事之道,就會不相同,
你就不會被那麼多煩事、煩惱,來給你困擾,來給你綁纏你的心境,
萬事才看的開,到後來才放的下,如此才有真正進入這個狀況。

當然一次又一次說起,有時候是大同小異,有時是同樣的言詞,
總是希望諸生除了平安順勢以外,若是聽的入心,可以腳踏實地,
實實在在落實去實行,以上給各位解釋至此。

PS: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
各人要注意各人。平安順勢。
最近要小心。要注意。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