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第六集 菩聖宮言啟示錄 之三

菩聖宮言啟示錄(六)

 

︻民國九十七戊子年八月一日︼
菩薩音聲希聞之
聖賢諄教宜奉行
宮中玄機宜探索
言詞文句簡易明
啟發智善宜覺性
示吾門生及眾生
錄記集文費苦心
流逝歲月永不回
傳道消業解惑矣
千里之行自腳起
里程碑上留轍
感應善識有覺醒
德通古今化育人
化換無窮至微塵
育蘊萬物潤澤被
應有所悟亦有覺
襲承聖賢之美德
明白指示應該知
發憤勵志勤習功
揚吾聖宮立萬名
光明之路已通達
大眾信吾吾信之
亙古明言經典著
古今皆然永不朽
屹立不搖是根柢
立德行善功果成
博古通今識淵深
一葉知秋又幾何
皓月當空均照臨
無有厚此薄彼者
有教之期莫白過
惜緣惜福莫錯過
當下悟之覺醒思
窮盡心思為功名
費盡心力為富貴
流失歲月不回頭
今夕言下聽幾何
望穿秋水到中秋
明月臨潭一樣皎
峻嶺白雲捉住否
情何以堪問青天
深思熟慮今夕言
多言數窮費心思
不言不語如呆滯
菩提妙法誰識得
薩道證果功弗居
示言吾生速修習
福禍皆是由自取
德報善果有回應
正道之行莫疑慮
神仙乃是正氣修
示吾門生開課言
韜光晦跡如朔日
斂華就實心跡明
時下道微朕兆明
混濁塵世誰不染
七情六欲永無盡
清心寡慾有幾人
捫心自問我是誰
今夕到此又何為
多少往事已過去
多少記憶已忘懷
今歲之秋又到來
是否記得昨秋事

︻聖訓解析︼
  「菩薩音聲希聞之,聖賢諄教宜奉行,宮中玄機宜探索」︽觀世音菩薩普門
品︾﹃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菩薩大慈大悲,隨願滿求,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觀十法界之音聲,而來教化
眾生、救渡眾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是故名觀世音。人之明智,莫過於對聖
賢言語的體會、領悟;古聖先賢是諄教無聲的師長,對於聖賢的教誨,要信受奉
行。︽聖母經︾﹃口而誦、心而維、始終一、志莫移、聖仙佛、任君為、尊吾教
、聽吾辭。﹄能付諸實踐、身體力行,聖賢對我們的諄諄教誨,教導我們人生的
真諦,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目標,只要我們記取聖賢的叮囑,跟著聖賢的經典
學習、奉行,到達涅槃彼岸,指日可待。啟示嘉言,句句暗藏玄機,有待更深入
共同鑽研探索。
  「言詞文句簡易明,啟發智善宜覺性,示吾門生及眾生,錄記集文費苦心」
聖訓文中言詞,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簡易、豐富又易於明白。啟發善知識,開
啟無限智慧潛能,能深入理解。聖母說:「編輯這本﹃菩聖宮言啟示錄﹄大家也
真辛苦,費了苦心紀錄集冊,書之內容雖然寫的不很多,但是已經流傳到幾千里
遠了,也有受到上天的肯定、讚許。這部書,雖然文詞簡單,但是內容所包含、
所隱射的道理,已經發揮功能與效應了,真多人看書真正有感動,只要看書的人
,心中有所感應、有所醒悟,如此就可以,就達成我們出書的目的了。」「流逝
歲月永不回,傳道消業解惑矣,千里之行自腳起,里程碑上留轍」時間流逝永
不復返,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青春的歲月,榮華富貴原來都是一場空,只有珍惜
歲月,在每個人有生之年,好好充實自己,累積來世福報的資糧,才是最重要的
。韓愈的﹃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也;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聖母傳
道、消業、解惑矣!教導我們領悟道的奧妙,其實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
消業了願、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知其所止、修身養性,勤修戒定慧,以達理事
圓融之境。聖母又說:「修持功德可以消業、可以解無明之惑矣!」﹃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沒有跨出第一步,永遠是
在原地不動。老子說:「修之於深,其德乃真。」意思就是說:「於走路中修其
行,於其足下修其心,就是無上的道德,修持是從最簡單的走路開始,須從足下
覺知開始。合抱的大樹,也是從毫末的小樹,慢慢長大的;行千里的遠路,也是
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里程碑上能留轍,是順自然而行,不造不使,故物得
至,而留轍也。「轍」,車輪子在地上輾過的痕,久而久之即成車道。在
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來永不磨滅的印記,亙古的價值與永恆。
  

「感應善識有覺醒,德通古今化育人,化換無窮至微塵,育蘊萬物潤澤被,
應有所悟亦有覺,襲承聖賢之美德,明白指示應該知」﹃菩聖宮言啟示錄﹄,感
應善識有覺醒,德通古今化育眾生,化換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
都是來自極小的微塵。︽易經‧繫辭下傳︾﹃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始。察
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感德化育應襲明」心存至誠,明白道理,有道德而
能感化天地萬物。萬物之母者是實中求虛、而虛中返實的景象,有為萬物之母的
妙處。萬物感天地化育之德,不有形跡,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不仁處,正是
為至仁也,天地以不仁而長存。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
而後禮。內性仁慈圓通,澈悟修道必先修性之理,萬物能感天地之心,由德化育
萬物,道無所不在,萬物中皆有道。︽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
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
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承襲聖賢之美德,
明白啟示的道理。
  

「發憤勵志勤習功,揚吾聖宮立萬名,光明之路已通達,大眾信吾吾信之,
亙古明言經典著,古今皆然永不朽,屹立不搖是根柢,立德行善功果成。」奮發
圖強、努力不懈,希望能有一番作為,菩聖宮之聲名流傳於千秋而揚名立萬。聖
母說:「大眾信吾者,吾亦信之,大眾遵守誠信,吾亦同樣遵守誠信,聖人之心
是為大眾之心。」聖母又說:「趨吉避凶,方法種種,唯有善作、善為,是不變
的法則,諸位聽吾之言、信吾之道、受吾之教、當然受吾之庇祐,在吾保佑之下
,有如「和風時雨」,希望吾等保佑大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聽吾之言、受吾
之教,來行功立德,來修心養性,來避免著一些無妄之災,能有所成長,走向光
明的大道,充滿歡喜之心,來做應該做之事,有智慧、有善知識,平平安安來過
日。﹃菩聖宮言啟示錄﹄,業已流傳千里,正心誠意,做人做事,一起共修,再
把優良的傳承﹃發揚光大、亙古屹立。﹄
 

 「博古通今識淵深,一葉知秋又幾何,皓月當空均照臨,無有厚此薄彼者」
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一葉知
秋是由細微的朕兆,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智者對事物的體認,由微知著,有
睿智的眼光、獨到的見解,洞燭機先、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
中之冰而知天氣之寒。︽禮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
私滋潤眾生,日月無私照耀寰宇。皓月當空,一樣照耀大地有無盡的光芒。佛光
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天生萬物,生而平等,聖賢奉此無私之心,無有
厚此薄彼的不平等對待,重視或優待一方,輕視或怠慢另一方,神佛之對待眾生
亦無厚此薄彼者。
 

 「有教之期莫白過,惜緣惜福莫錯過,當下悟之覺醒思,窮盡心思為功名,
費盡心力為富貴」時逢三曹普渡,道劫並降之期,芸芸眾生要更加努力,惜緣惜
福,莫要與好機緣擦身而過。佛說:「生命就在呼吸間」活在當下、要覺醒、要
領悟在當下。北海老人云:「萬劫千生得此身,幾回出沒幾回循,此身不向今生
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說別人千言萬語,不如自己覺悟,如人真有深徹覺悟時
,我們的習性,自然會得以改變。覺悟了,就從現在起,覺而不迷,無論對人、
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功名與富貴是果報,修持是因,能了知
﹃人生富貴不易得,便對功名不強求。﹄功名、富貴實是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德因
緣,才有今日殊勝的果報,所以不必羨慕別人的功名富貴,重要的是,自己要開
始認真的修習。︽了凡四訓︾﹃人之有志,就如樹之有根,須念念謙虛,塵塵方
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定能生出芽枝花果,每一念頭,念念精進,
有進無退,常存此心,功德無量,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功名富貴自然思之得之
也。
 

 「流失歲月不回頭,今夕言下聽幾何,望穿秋水到中秋,明月臨潭一樣皎,
峻嶺白雲捉住否,情何以堪問青天」在時間的長河裡,歲月流失不回頭,更多時
候,當我們猛一回頭觀望我們曾經覺得是生命中非常重大的事物,當時的感覺是
沉重到無法放下的事情,經過歲月的洗禮,乍一回頭,方才恍然大悟,所計較的
事情,居然又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今夕所說,要了解其中真正的意涵,給予眾生
更能體悟與了知,盼眾生善加珍惜,修持善德,可增福慧、消業障。望穿秋水是
形容盼望的深切,秋天的水,明淨澄澈。﹃海天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了中
秋,意謂著一年又將近尾聲了。一年容易又中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隨
著漸濃的秋意,︵氣象報告:下週東北季風影響,天氣轉涼︶中秋的腳步已經近
了,值此中秋佳節,人月兩圓的日子裡,明月高照如白晝,且把思念遙相寄,濃
濃的祝福。湛藍的天空,柔軟的白雲,以及彎彎曲曲的山路。白雲在天,松柏森
森,見那煙霞渺渺,十分險峻,巍巍峻嶺崇山,白雲飛入峻嶺山谷中,群山峻嶺
綿延不絕,只見白雲來去悠悠、自由自在。﹃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
晦明,雲共高山下。﹄藍天、明月,依然皎潔;峻嶺、白雲,依然悠悠,天生我
才又何為?或者還只是庸庸碌碌過一生,此情此境教人如何承受呢?真令人情何
以堪呀!

「多言數窮費心思,不言不語如呆滯」︽道德經‧第四章︾﹃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不要仁也不要不仁,保持仁而不仁。「道」一言難盡,不只是口
說。多言數窮費心思,不要有太多的嬌柔造作,要保持謙虛、低調;費盡心思、
賣弄智巧,很快就會陷入困境,過與不及都是不足取。
  

「菩提妙法誰識得,薩道證果功弗居,示言吾生速修習」菩薩示:「菩提妙
法,一切不著,心無生滅,本有萬行,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真心。妙法一言,
菩提之心,菩薩渡化眾生,以菩提妙法;欲求佛道,必須先度眾生,眾生度盡,
菩提始現。」菩薩道的含義很深、很廣,菩薩是覺悟的眾生,菩薩道證果,就是
能成就菩薩、成就佛的果位。佛菩薩對於這些修行的功夫,以及修行的成就,功
成而弗居,這也是人生要學習的修養,人生的智慧,給自己更開闊的心胸,精勤
修習菩提資糧,共證菩提。菩薩指示門生眾生,依之修習如是法,可速得圓滿一
切。速修習性,我們的一切言行,都與我們的習性有關,人的習性是遠從無始劫
所帶來的,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若不是下定決心,真心修習,要改甚難。對治眾
生的習性,修習無上正等菩提妙法,來改變習氣、習性。
  

「福禍皆是由自取,德報善果有回應,正道之行莫疑慮,神仙乃是正氣修」
福德正神說:「一切吉凶禍福皆是逃不過因果業障,禍由咎起,福禍相依,世人
為名利所惑而造禍,其實禍福皆是自己咎由自取的。」道在聖傳行在己,德由人
積命由天。不但要有善心,更要涵養行善的智慧,使善德真正能得善的果報。正
道之心所行,即為正道。一切由心起,心生萬相,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一
切善惡,皆由自心為根本。神佛正氣參天,德配乾坤,當今之世,萬教齊發,修
真者亦不乏其人,人能修至道,身乃做神仙,神仙本是凡人修,︵但怕凡人心不
堅︶爭得千秋萬世之正氣。
  

「韜光晦跡如朔日,斂華就實心跡明,時下道微朕兆明,混濁塵世誰不染,
七情六欲永無盡,清心寡慾有幾人」無論在何時、在何地,都應該韜光晦跡、懷
才不露、收斂光彩,不可鋒芒畢露,這樣才能靜心修持,保持平淡的平常心,就
如朔日的月亮韜光晦跡。︽西洋諺語︾﹃長高的罌粟花就會被砍。﹄要「韜光養
晦、虛懷若谷、被褐懷玉、晦跡精修。」為什麼要韜光晦跡?譬如:蠟燭能放光
明,但若是常常點燃,也會油盡燭枯。不著戀慕沉溺之情斂華就實,是以世人所
重外表,認其假而棄其真,只在假事中做工夫,何嘗在修道上用心思,吾等宜斂
華就實、本本分分、淡淡泊泊,以道德為貴,事事落實,方有進益。時下微微之
道心,在混濁的塵世如同汙泥般,誰能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七情是人之喜、怒
、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六欲是從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
種欲望。七情六欲是痛苦的根源,包藏人心無窮止境的慾望。七情六欲,凡人總
會有,但要藉由修行去除,端看個人修為深淺,古聖先賢諄教再多,還是要個人
修心養性的境界高,惟有心性沈靜下來。試問世上有幾人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
  

「捫心自問我是誰,多少往事已過去,多少記憶已忘懷,今歲之秋又到來,
是否記得昨秋事」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捫心自
問、反躬自省,在這三千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中,有幾人能達到此種情境?能過
著清心寡慾、布衣陋食、艱苦樸素、虔誠問道,如苦行僧般的生活,捫心自問我
是屬於哪一種人呢?今生修行又是為何呢?回想過去多少的時光,已如流水般消
逝無蹤,良辰美景一去不回。回憶過往,光景宛如昨,人生有多少事情能夠讓你
記起的,又有多少事情已不復記憶了,多少難以忘懷的,依舊迴盪在記憶裡。今
年秋天一樣到來,春去秋來歲月如流,轉眼間一年又將過去了,如今是否成就了
多少?或是仍然渾渾噩噩在過日。秋天的到來,總讓人有光陰匆匆的感覺,秋天
是懷念的季節,反省在春天時︵一年之計在於春︶所設立的目標,有否實現。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民國九十七戊子年九月一日︼
飄風驟雨釀災情
天地怒氣殃庶民
天災人禍誰之過
晨昏香火祈神助
只是淳風已不復
道德淪喪人心險
欲求神助先自助
傷今思古差異大
到底社會變如此
怨天怨地無用處
自求多福找出路
曾經吾言常提及
修身養性當要務
潔身自愛不容易
渾世污染災禍至
只是庶民不覺悟
臨事求神鼎力助
還是未離塵緣苦
說言教訓已無數
豈知覺醒有幾何
轉換心境最重要
沉迷偏執是難渡
因果業障隨身緣
苦海無邊岸何處
只有指向心深處
彼岸燈塔在遠處
今生是否可以到
但看此身修行否
千古之事一思到
千里之遙一念達
諸多事情慧心明
開啟智慧在自己
了結心願在自性
七情六慾纏繞身
如何放下塵緣結
超生了死不容易
超凡入聖更覺難
如能聽吾教訓言
腳踏實地躬身行
消災解厄並不難
神佛指示渡難關
明哲保身保平安
明心見性何處求
只在自心深處覓
深山遠處求名師
弗如自覺見本性
此身不為塵緣苦
業障消除得修持
世道衰微樸難復
汲汲營營爭名利
平身精力為此耗
實在枉費此生矣
希望諸生能知會
劫期難逃快修行
一席夜語點點滴
宮外綿雨仍未停
不知此心思何處
如欲歸寢魂已飛
業身難離苦海中
只有一心向吾訴
信誠始終均一致
始得感應和風至
此心虔虔不疑惑
慈恩再造母德芳
心靈之應感無窮
吾知汝心之申訴
定有回應且等待
寸管言語難盡訴
眾心切切各有思
心事難處在深處
萬緣掌握在契機
隨緣因事來處事
莫把憂愁結心頭
明月終將照大地
幽淵不再釋心懷
蔽不新成展未來
慈心佛手心燈照
千里之遙遊子情
母懷切切問情景
望吾慈心助之力
且道由來讓吾助

︻聖訓解析︼
  「飄風驟雨釀災情,天地怒氣殃庶民,天災人禍誰之過」老子云:「飄風不
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說:
「大風不可能整天在颳,大雨不可能整天在下,天地雖能颳大風和下大雨,但連
天地都不可能控制颳大風和下大雨的時刻,何況我們人類怎麼能與天地爭呢?」
連日的飄風驟雨釀成很大的災情,大自然的反撲,溫室效應,﹃明天過後﹄一部
刻骨銘心的電影,在腦海裡留下揮之不去的警訊。人類過於剝奪大自然,引起大
自然的反撲,一直利用大自然,但是也破壞了大自然,一旦大自然反撲的時候,
身為人類的我們,是顯得非常渺小而且無力,可是真的是所有天災都沒有辦法避
免嗎?在天災的背後,其實是人禍所造成的,包括橋樑被沖毀,難道在河床挖砂
、濫墾濫種造成破壞大自然,引來土石流,不必有所警惕嗎?人類為了造福人類
,不惜去破壞或擷取原本屬於大自然的東西。大自然為了平衡原本的平衡,所以
才會產生出這些驚人的反撲,引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晨昏香火祈神助,只
是淳風已不復,道德淪喪人心險,欲求神助先自助」晨昏奉香膜拜,馨香三炷總
是祈求平安。但上古之淳風,久不得而見矣!

故太上曰:「太上不知有之。」以
君民熙熙皞皞,共嬉游於光天化日之下。道德淪喪,慾望無邊,世局混亂,人心
惶惑無依,社會風氣敗壞、人心險惡。畢竟天助自助者,神助人也要自己先自助
,上天不會平白無故送天機給不勞而獲的人,總要努力才會有成果。
  

「傷今思古差異大,到底社會變如此,怨天怨地無用處,自求多福找出路」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代變遷,人的觀念也改變,過去的,有如
一塊磐石無法改變了,未來的,卻似一塊泥土任你雕塑,所以要把握時機,盛年
不重來,一日難再晨,短暫的人生歲月,年華易逝,撫今追昔,怎不叫人感慨萬
千呢?社會不單純了,這一切的一切,為何會有如此的變化,到底為何會如此呢
?人情冷漠了,到底是為什麼?讓人有了如此的改變,又要如何才能讓人重拾善
良的心呢?君子求己,小人求人。︽王鳳儀嘉言錄︾﹃人若抱屈就是怨天,人若
循私就是違天,人若養性就是事天,這叫天人一致。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
怨他人,嘴裏不怨心裏怨,越怨心裏越難過,怨氣有毒,存在心裏,不但難受,
還會生病,等於自己服毒藥。﹄要自求多福,人生追求的目標,自找出路,坐而
怨,不如起而行,自立自強,自求多福,任何幸福都是由自己努力得來的,當你
在最艱辛、最困難的時候,不要期望別人會給你有什麼樣的幫助,必須要自己努
力去找出路,去自求多福。
  

「曾經吾言常提及,修身養性當要務,潔身自愛不容易,渾世污染災禍至,
只是庶民不覺悟,臨事求神鼎力助,還是未離塵緣苦」聖訓中常常言及修身養性
是修行第一要務,要力行實踐,遠離塵緣苦,在心田中播下善的種子,啟發覺悟
善良的心。不爭權奪利,要潔身自愛、剛正不阿,就不會受到世俗的污染,就能
遠離災禍。故逢凶化吉,凡事不貪非份,生命只有一次,應好自為之。有云:﹃
江山容易改,壞了品性最難移,黃金時代會過去,趁著早早便要知,莫待將來至
覺悟,後悔之日過了時,做人應要有理智,世俗虛榮靠不住,壞事千萬不可做,
迎接光明心裡住,不藏驕傲與自私,時光一去好容易,潔身自愛要及時,做人做
得要正義,要像流芳百世詩,印在人們腦海裡,好似一粒夜光珠。﹄「說言教訓
已無數,豈知覺醒有幾何,轉換心境最重要,沉迷偏執是難渡,因果業障隨身緣
」仙佛之聖訓,令不斷絕,說過的話語,常常重現,一而再,再而三的述說,使
人豁然開悟,言近指遠,一一攝入,對詞語的意境,有真切的體會與覺悟。拓寬
思路、轉換心境,面對問題與困境時,要適時調整,在高低起伏的境遇中,困境
只是一時的,失意時也以平常心面對困頓、不如意的處境。俗云:「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水到彎處才有情,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若將真
實義理曲解,在當下還想著從前,偏執一理,會被表相所役使,偏執讓我們背理
而行,背道而馳。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眾生浮沈苦海裡,因果業障隨身來。
  

「苦海無邊岸何處,只有指向心深處,彼岸燈塔在遠處,今生是否可以到,
但看此身修行否?」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生苦海,何處是岸。苦海無涯,何
苦尋岸。身在苦海,自在為岸。三曹普渡之期,宿世冤欠今算清,因果業障,現
受因果報應之苦,乃現世所行,所受之現世冤報。奧古斯丁說:﹃上帝造人,在
人的心中留下一個空處,只有他自己能夠填滿。﹄我們內心深處渴望,而遙不可
及的,別人也摸不著的,心是作決定的地方,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落日的餘暉
,消失在遠處的海面,在黑暗中,用心燈照亮,在人生中,有如燦爛的星光,指
引一條方向,彼岸的燈塔在遠處,由生死到涅槃,由煩惱到菩提,以般若智慧,
看見世間一切實相,超越此岸到達彼岸,證到究竟涅槃的境界。
 

 「千古之事一思到,千里之遙一念達,諸多事情慧心明,開啟智慧在自己」
千古之事,但是一念之間想就到,雖然是遠在千里之遙,但是一念間就能到達。
一些事情能用心、存心,去處理,就無什麼困難的事情。聖母說:「期望諸位門
生能在修持當中打開心胸,能展開思想的空間,一些事情不執著、不偏見、不固
執,就會有智慧。」

「了結心願在自性,七情六慾纏繞身,如何放下塵緣結,超生了死不容易」

萬事萬物的本相,即在深廣無邊的智慧中,真實顯見一切事物,
皆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而
緣起生的事物,皆無有不變的自性,因此佛法才能完全滿足眾生的心願,解決內
心的困惑,開悟證果,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把持自性常住不變。古人說:「無
慾則剛」誠為至理名言,問題是,人是血肉之驅,七情六慾隱藏在我們的每一根
筋骨,每一寸皮肉,它是一種潛在的本能,有「七情六慾」才會有喜有怒、因憂
成懼、由愛生惡。如何放下塵緣及一切名相。眾生之所以在六道輪迴不己,皆是
認假做真,為了追求人世間的名利,而造下無邊的業力,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什麼
是真?什麼是假?更應該放下塵緣,及一切名相,使自已妄心不起,讓自己不如
法的,轉化為正向的,提昇修行的品德,沒有太多非分的妄想,放下塵緣,不被
俗世紛擾,導致身心不能清淨。如何超生了死?了解人生正報,宇宙依報的真諦
,進而追求﹃了脫生死﹄、﹃超越六道輪迴﹄,不因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超凡入聖更覺難,如能聽吾教訓言,腳踏實地躬身行,消災解厄並不難,
神佛指示渡難關,明哲保身保平安。」澈底了解生死學的深層內在意涵,方能達
到超凡入聖的境界,超脫塵世,氣宇不凡。做事不違背天理、良心,不迷糊、不
輕舉妄動,躬身力行,靠著努力與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做好規劃,一步一腳印
,去實現,不走捷徑,如果是偷雞摸狗、渾水摸魚的獲得成功,不算是成功。所
謂「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堅持總會成功。「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君
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為學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行遠自
邇,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做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藉由修身養性,不再造
下惡業,自能消災解厄,惡運不臨身,善性由此而發,福運即來,因此能享福報
,不入於造惡深淵,無法跳出。︽地藏經︾云:﹃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
受諸橫。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是故依此
而言,能否消災解厄,實由眾生自己的行持自然消災解厄。一切災難,不但自身
遇不到,連災難的音聲,都聽不到,能得這麼大的福報。神佛的指示,引領我們
渡此難關,讓自己保持清明的智慧,自能明哲保身保平安。
 

 「明心見性何處求,只在自心深處覓,深山遠處求名師,弗如自覺見本性,
此身不為塵緣苦,業障消除得修持」明心見性乃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我們的心
是佛心,真情流露,就是明心見性。見自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了生脫死,
證涅槃樂。去除妄知妄見,徹見真性,有深心、信心,在自心深處,有依止,學
道先識自心,始信凡心即道心,若是還沒有認識本心,見識本性,只到門外,未
入門內,如此覓得無上菩提,有如緣木求魚。如法修學,善巧運用,今人常有仰
慕名師的心,但是一位真學實德者,又願意作為明師者,卻也不是易事。﹃佛在
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其實我們
內心的真如自性,就是靈山塔,心即是佛,不假外求,靈山不遠在汝心中,要尋
名師弗如自覺見本性。斷煩惱、除業障、離苦得樂,此乃佛法正宗,因久被塵緣
牽罣,心猿未鎖、利害未分、執迷不悟。吾人等入道修持,必須屏絕塵緣所繫,
方堪稱修道,蓋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則塵勞可解脫。果能如是,決定業障消除
、福慧增長、身心康健矣!嘆世道之衰微,人心皆迷此根源,流浪生死,以眼見
為有,以眼不見為無,如魚之在水,只見其水族,人之在氣,僅能觀其氣體。
  

「世道衰微樸難復,汲汲營營爭名利,平身精力為此耗,實在枉費此生矣,
希望諸生能知會,劫期難逃快修行。」放眼望去盡是為爭名利,每天汲汲營營的
追求,就只為了爭名利,把自己累壞了,這樣換來的除了名利還有什麼?比較追
求生命的意義和汲汲營營、忙忙碌碌,人生在世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
什麼?只為賺錢、求名、求利?很多人就只是生活在追名求利中。人生是如此短
暫,實在是枉費了此生,感覺就像白活了,希望能了知,在劫難逃,︵尚未脫離
這個世界的眾生,就是在劫難逃。︶涵養道德之餘,聖母勉勵眾生及時「修身養
性」,才能不虛此生。
  

「一席夜語點點滴,宮外綿雨仍未停,不知此心思何處,如欲歸寢魂已飛」
︽子夜歌‧夜語︾﹃漫漫長夜心懷吐,流光澹蕩幽聲訴。寂寞正春回,柳眉依夢
垂。晚橋燈影著,光漾瀲南浦。煙外景依稀,酒闌看月低。﹄聽君一席話,勝讀
十年書,聖母的真知灼見,堪為醒世的暮鼓晨鐘。﹃雨!那會落未停﹄雨,能洗
滌周遭污穢、潔淨遍地濁氣,但是阻礙不了我們學習堅定的心。此時此刻此心在
何處,以為身內乎,以為身外乎,以為不在內外,將在中間乎,如是悉屬妄見,
有能照之心、有所照之境。此時想必有人已是昏昏欲睡,午夜時刻誠是該休息的
時候,想著一般人已就寢,自己也好想睡,那就睡吧!這些事以後再說吧!︵但
難得此時此刻,我們還很清醒,沒有睡意。︶

「業身難離苦海中,只有一心向吾訴,信誠始終均一致,始得感應和風至」

苦海的人生,若能徹底除去內心的煩惱,才能離苦得樂,才是修行要追求的目的,

眾生之所以苦,皆由於無明、不覺悟佛法,不離世間覺,要從自我色身意識執著中解脫出來,

覺知人生痛苦的根源。一心求名利,歷盡滄桑磨難,終究難遇明師,眼見歲月的流逝,

雖是心裡著急,亦是無可奈何。天無絕人之路途,立無極為至極真理,蒼生始得感應。

這就是慈悲、感應的仁德至善之心。

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淨土三資糧:﹃信、願、行﹄其中最難的是信。

我們自己一心一意的念佛,同時也勸人念佛,即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同心同德,

惟有真實的智慧,才得感應有如和風至。

「此心虔虔不疑惑,慈恩再造母德芳,心靈之應感無窮,吾知汝心之申訴,
定有回應且等待。」︽地藏經︾﹃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能不疑惑的人,得力於善根深厚
,一聽說是諸佛菩薩說的,就完全信受、肯定,不起一念懷疑。慈母再造之恩情
,沒齒難忘。在心靈深處之感應,能受大利益,智慧普現,內心黑暗頓消,光明
普現,如諸佛菩薩般的自在解脫,過著正覺的人生,有朝一日,同證得無上菩提
,與聖賢等齊,更無差別,如此,人生並無虛渡,大家是否能感同身受?身處宇
宙之一隅,以嚴肅的心情,品味心靈中的激盪,引領進入時空的長河中,弱水三
千,取一瓢飲,給我們的感應,激發無盡的靈感。
  

「寸管言語難盡訴,眾心切切各有思,心事難處在深處,萬緣掌握在契機,
隨緣因事來處事」寸管難訴盡其言、難以名狀、言語無以形容,體會有多少。眾
心切切、意綿綿,在我心深深處,中有千千結。眾人的心各有所思,是多麼的殷
切。在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忌諱向人傾吐心事,害怕尋求協助,難以坦誠自己
的心事。如果一個人,太在乎別人,就是沒有信心,太在乎別人的肯定,就會讓
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中,唯有不執著,掌握契機,遠離虛妄,才能有自在美好的
意境,我們處事的態度要放下、要自在、要隨緣。「莫把憂愁結心頭,明月終將
照大地,幽淵不再釋心懷,蔽不新成展未來。」莫要將憂愁念念不忘,縈繞心頭
不去。一輪皎潔的明月,照耀大地與蒼生,皆得離災離殃,佛的大慈大悲,佛光
普照大地,毫不揀擇,無所不照,就如觀世音菩薩,不論在何處,無人不知,沒
人不曉,祂的慈光,如同皎潔的皓月高懸夜空,普照大地,護佑著苦難的眾生,
把那甘露法水,灑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故有「戶戶阿彌陀,家家觀世音」的讚
語。以佛光橫遍豎窮,無時無處不週遍也。時間終將會帶過一切的不如意,白雲
飄渺,翻過千山萬水,越過幽谷深淵,一望幽谷的景色,不禁大為驚歎,沉積在
有如幽谷深淵的心靈,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幽淵不再,心懷盡釋。︽道德
經‧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不新成
」是安於陳腐,不求新成。要吐故納新、去舊更新。「蔽」是舊的東西。「不新
成」是說不以人為去增生,都應該是順其自然,開展未來。
  

「慈心佛手心燈照,千里之遙遊子情,母懷切切問情景,望吾慈心助之力,
且道由來讓吾助。」以慈心帶給眾生,利益與安樂,維摩詰居士說:「菩提心起
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起大捨心。慧眼慈心
,「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顯發慈悲,即見如來。點燃心燈照光明,燈傳
萬世永垂心。﹃千山不阻遊子心,萬年還見中秋月。﹄在異鄉的遊子,懷鄉思親
之心情。聖母關懷之心,情真意切,寄望聖母慈愛之心,助之一臂力,但是希望
聖母怎樣相助,又是哪一樁,縱然聖母是知情的,也要我們親口說出來。

︻民國九十七戊子年九月十五日︼
天道人心自然乎
彼起此落差異乎
謀利圖名何用求
心機費盡結冤讎
榮華怎得千年享
富貴難逃一刻愁
得失窮通天所命
超聖墮落自堪修
若然不脫輪迴路
萬劫千魔永不休
至此若然是有悟
不求大道出迷途
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如火爍
一生身世永飄浮
只貪名利圖榮顯
形軀百骸暗悴枯
試問堆金如岱嶽
買得無常不來乎
搦筆至此是否知
尚望諸生深省之

︻聖訓解析︼
  

「天道人心自然乎,彼起此落差異乎」天道人心,自然無為、無不為,惟其
如此,才能達到應乎天道、順乎人心,社會才得以自然、正常的成長與發展。學
道者,觀視天道自然之理,以參自然之性,得之者,於日用常行,須臾無離,天
道人心至矣、盡矣、無復加矣!在心者,謂天道,在人心也。天道在人心,即心
是道耳,至哉言乎!心者一身之君、萬化之機也。在平日若不知積功累德,也不
知意誠、心正,而只是想得福報,豈能有福降臨乎?所以當有體認,「福由自造
,空口求神,必無效果。」因此修道,當努力於修身養性及積功立德,內外兼修
,道自然可得。浩渺的銀河系中,有兩顆星,是終年不相遇的,是東方的參星、
與西方的商星,彼起此落,晨昏相背離,春秋不得見。杜甫詩:﹃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參星、商星,絕不會同時出現於天空
。動如參商,比喻彼起此落無法相見;青春壯年能有幾時?不知不覺中,你我都
已經鬢髮蒼蒼。回陽子云:「謀利圖名何用求,心機費盡結冤讎,榮華怎得千年
享,富貴難逃一刻愁,得失窮通天所命,超聖墮落自堪修,若然不脫輪迴路,萬
劫千魔永不休」︵啟一頁︶︽悟真篇云︾﹃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
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大藥不
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人生雖有百年的歲月,其間壽命短長、得失窮通
,也非是人們所能預料的準的,昨天才看見他還活蹦亂跳的,今天已是棺材內躺
著的屍體了,這個時候妻子、財產,也非自己所擁有的,只有個人所造之業,是
很難自圓其說的,如果還不知修持,真是大愚痴啊!
  

「至此若然是有悟」若然聞法有悟,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
是被經轉。如此還得解義,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悟真篇︾「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
夫,百歲光陰如火爍,一生身世永飄浮,只貪名利圖榮顯,形軀百骸暗悴枯,試
問堆金如岱嶽,買得無常不來乎」︽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不求道、不走出迷途,那就辜負你的賢才與智慧德相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有所成就
。「岱嶽」是中國五嶽,泰山之別名。雖然有如山嶽的金銀,可是你能用錢財買
通無常不來嗎?堆金積玉,以為永久享用,殊不知形容暗鈍,難買無常,溘然朝
露之時,則利祿堆金於我何益哉?惟大道有常,超出物表,不生不滅,無去無來
,何有塵世之憂惱哉!「搦筆至此是否知,尚望諸生深省之。」搦筆是握筆、書
寫之意。善報、惡報,在經典中,都有加以闡述宣揚,成為修持中最根本、最普
遍、最滲透人心的教義。能將世事放下,把道理細研。試問學道者,千千萬萬,
成道者幾希?聖賢不常見、仙佛不多得,以其不常見、不多得,所以為聖、為賢
,真是金鐘法鼓,警醒一切矣!聖母道出人生做修果,好好仔細研悟之!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