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第八集 菩聖宮言啟示錄 之一

菩聖宮言啟示錄(八)

 

 

︽菩聖宮言啟示錄︾
    菩聖宮言啟示錄。集言成冊第八集。
    水清見底見明心。路遙方能知馬力。
    走過痕跡還清晰。依然記得來時路。
    回眸深望亦噓唏。多少歲月已過去。
    記得曾經留何許。或然遺忘些甚麼。
    白紙黑字來記取。能將時空倒回去。
    看看曾經做何許。希望諸生盡點力。
    共同留下些回憶。應是著手來處理。
    筆下留言千年語。心語陳跡留歷史。
    點點滴滴在陳述。感應你我莫遲疑。

  

︻民國九十九庚寅年一月十五日︼
天圓地方為人何
上德無為無不為
聖賢無為不自伐
母炁復始萬物宗
新象之機泰定卦
春天氣象弗穩定
開課今日有科儀
課業門生進步否
嘉錄記事要誠心
言語說辭莫顛倒
門裏乾坤有變化
生於此生應有悟
加強自修方可及
強化內涵應務實
修心養性靜如山
為了自己為將來
  

︻聖訓解析︼
  ﹁天圓地方為人何,上德無為無不為,聖賢無為不自伐,母復始萬物宗﹂
天圓、地方,代表宇宙。圓屬天,方屬地。﹁內方﹂就是有原則;﹁外圓﹂就是
通達。在為人處事,應當中規中矩、不偏不倚,內方外圓。古云:﹃做人處事要
內方外圓。﹄今語:﹃柔軟度。﹄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在天地之間,
人居其中,有見解、有想法,但內涵卻是圓融。﹁內方﹂把握原則;﹁外圓﹂柔
和謙忍,不是隨波逐流。萬物芸芸,悉在變化之中,凡事固執,皆為不知﹁道﹂
。故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德經‧第四十
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聖賢無為,秉持四不哲學:﹁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長。﹂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畢竟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因此為人處事,虛懷若谷
,才得人心。母心慈懷,為眾生啟迷。元始一炁,衍化兩儀、四象、五行、八卦
、九宮,一而復始,周而全圓。人身中有真陽之炁,藏於陰精之內,精炁者真炁
之母,真炁者精炁之子,常將子母相守,故復歸其源。子能知真一之炁,萬物則
自生。﹁新象之機泰定卦,春天氣象弗穩定,開課今日有科儀,課業門生進步否
,嘉錄記事要誠心,言語說辭莫顛倒﹂天地泰定、萬物化機;無心於定,而無所
不定,故曰泰定。天地萬物之變化消長,皆可由卦象易數之變化推演而得之。嚴
峻的寒冬剛過,初春的寒冷,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春天氣象不穩定,俗語說:
﹁春天後母面﹂春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就好比後母的臉色。若不努力,一心認為
將來生活會變好,有這種想法即是迷惑顛倒。﹁門裏乾坤有變化,生於此生應有
悟,加強自修方可及,強化內涵應務實,修心養性靜如山,為了自己為將來。﹂
乍看無變化,內裏有乾坤;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謂:﹃一念悟
百千萬劫悟,一念迷百千萬劫迷。﹄能有領悟,不再執著。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萬法盡在自心,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若不了悟,雖然是佛,也是眾生。迷
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諺云:﹃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棄惡莫如揚善
、離過莫如積德、測字莫如自省、通靈莫如念佛。﹄多加修為,在修心養性下功
夫,為所應為,為所當為,而不是為所欲為。消除煩惱與無明,把心沉澱下來,
靜如無波浪的湖水,清澈如鏡;淨如琉璃,把心中的污穢,化為清淨智慧。心平
氣和,修心養性,時時顧好心,不輕易動怒。先求靜,要靜如止水、靜如山,常
思心靜,不受外物影響。現在的努力,是為自己的將來,規劃更好的人生。古時
社會能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滿。佛法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的
毛病、習氣,是無始劫來薰習而成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捨掉,學習古聖先
賢、學習諸佛菩薩。

︻天上聖母的話︼
  諸位門生大家新年恭喜,今日元宵小過年,還在新年新氣象當中。十一月份
是復卦,十二月份地澤臨卦,一月份地天泰卦,一年的開始大家有新的計劃,新
的願望,有不同的思想、思維、考量,大家放輕鬆心情,剛剛訓文的解說也很順
暢。﹁修心養性靜如山﹂為何說靜如山呢?山是那麼高,是最靜的,天發殺機時
,不正常才會山崩地裂,正常就是穩如泰山,人能穩如泰山,不動不怒、不卑不
亢,就像仙。﹃仙﹄字,人在山邊,當然是不容易,凡人受人欺負了,說我忍耐
是有限度的;水淹到鼻孔就要掙扎了;三兩句話聽不合適就動怒了,︵肝木,心
火),暴跳如雷,所以說肝火大,當然這是勉勵的話,在座諸位,在菩聖宮,天
上聖母、觀世音菩薩、與福德正神的訓示之下,不做超出的事,安分守己,在此
靜靜聽我說道,大家都有﹁善心﹂、﹁上進心﹂如今社會,經濟排在第一順位,
無飯可吃,事也做不成,這也是真現實又真殘忍的事情,但是如果有堅持、有決
心,要來修心養性,要來修持,必定要有堅定的意志,要受一些道考、魔考,俗
云:﹃人牽不走,鬼牽哢哢走。﹄一個人起心動念最要緊,是正念,或者是邪念
,在咱內心之處,七情六慾未發那地方,五行未到之處,原始的那點,原始的
,一個人的本性原來都是善良的,一個人未出世時,在母親肚子裡鼻子是無呼吸
的,眼睛是不看的,五臟六腑是無運作的,為何慢慢會有成長,就是原始那點
,在生存在培養,一旦出生,接受了後天之氣,接受了大自然的空氣,所以先天
後天各佔一半,修道逆行、逆修,這是基本觀念與知識,當然還有更深的意涵。

 

︻民國九十九庚寅年二月一日︼

晦明風雨不善乎
氣象異數不定乎
天無雲彩方始清
人無妄想心始靜
萬物難逃天定數
吉凶禍福人所趨
業業隨身不得離
慾海無邊六道輪
今生得此假寓合
借假修真脫凡俗
述說言論常提及
務實踐履有幾人
樸風不存難復見
再三叮嚀修己身
願能耳聞心觸動
決絕塵念片刻靜
果能真靜思片刻
定有所得慮心機
人之為萬物之首
定靜慮得息心機
若為塵務勞身心
百歲枯骨化塵土
唏噓此生嗟嘆乎
聽吾聖母論道述
希望門生學有成
不能沉淪塵封中
還是回到六道物
誠然可惜今生乎
如是門生有用心
定然知曉吾用意
輪番科儀一一來
門生定得平安身
一心不做妄想事
誠心修持定感應
此期將滿收圓時
望生好自來為之
  
晨昏在堂問何事
未能脫離身業苦
此刻日見三人到
一年之始萬事機
人生來回有幾時
今生若然空手歸
枉然到此菩聖宮
  

 

︻聖訓解析︼
  ﹁晦明風雨不善乎,氣象異數不定乎,天無雲彩方始清,人無妄想心始靜,
萬物難逃天定數,吉凶禍福人所趨﹂天道則陰晴晦明,風雲不測,日月互催;人
事則窮通得失,富貴循環,興衰靡定。氣象異數,天災人禍,刀兵水火,風雨雷
電。天有陰晴圓缺,晦明風雨,山川河嶽;天地陰陽,喜怒哀樂;人之陰陽,飛
潛動植;萬物之陰陽,不善煉,必將失己。觀雲測雨,掌握變化多端的自然現象
,人生也像氣象一般,充滿了變數與不定。宣化上人說:﹁佛光不是不普照。﹂
所謂:﹁心清水月現,意定天無雲;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明白佛法,不
必到遠處找,就在每天所面對的生活中。天有定數,宇宙的核心祕密是數,禍福
難逃於天定數,吉凶禍福皆有其機,古人超凡智慧起源於數。自然界有生必有死
、有福必有禍、有吉必有凶、有成必有敗。一般人只想要趨吉避凶,但趨避的過
程中,有時仍是趨不了吉、避不了凶,因此宿命論者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
以吉凶禍福不易改變。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萬事萬物,都有規則
,都有定數。﹁業業隨身不得離,慾海無邊六道輪,今生得此假寓合,借假修真
脫凡俗,述說言論常提及,務實踐履有幾人,樸風不存難復見,再三叮嚀修己身
,願能耳聞心觸動﹂六道形成,升墮無常,皆由累世習氣染著而來,故有苦樂無
常,亦不離生滅輪迴。若沉迷於無邊慾海,男八德不守,女七政不遵,生時遭致
劫運,死受六道苦輪之果報矣!身是虛妄的,有生有滅;靈性是真的,不生不滅
,所以要借假修真。身是假寓合,借著假的身體,修真的靈性,修自己的真心、
本性。若能依聖母的教導,一定能有所超脫凡俗。可惜我們的心不清淨,一天到
晚汲汲營營,不但不開悟,反而更增加諸多煩惱。證嚴上人勉眾說:﹁法無大小
、高低、深淺之分,對機就是妙法;不對機,即使再好的法,亦無從得入。講大
家聽得懂的、指引大家做得到的,就是妙法。﹂天上聖母在訓示中,一再叮嚀,
重複言說,不厭其詳,但願我們耳聞心動,付諸行動。﹁決絕塵念片刻靜,果能
真靜思片刻,定有所得慮心機﹂決心屏除物欲,與凡塵雜念,得到寧靜。如能看
破凡俗雜念,也是不簡單,總得歷經風霜後,才能心性堅定、一心向道。果能真
靜,果能不迷,即是真常;果能真常,雖終日應物,亦如未曾應物。處於無事之
境,而不為萬物所移。當真靜之時,萬慮俱息。作片刻的靜思,摒棄一切自私、
貪婪,發揮人性的真、善、美。得來的名聞利養,還要是自己命中所有的,命中
沒有,就是用盡了心機也求不到。世人當知善德之行,定有福報可得也!﹁人之
為萬物之首,定靜慮得息心機,若為塵務勞身心,百歲枯骨化塵土,唏噓此生嗟
嘆乎!﹂人為天地造化,萬物之靈長,儒家的﹁定靜安慮得﹂;道家的﹁清靜無
為﹂;佛家的﹁禪定、澈悟本源﹂在定靜之中,元神主位,精神統一而自在,乃
生命之實相,﹁空﹂中之妙有,清虛大化,聖神之功在其中。修道之目的,是要
鍛鍊身心,淨化惡習,達到明心見性,超生了死的境界。若為塵務勞役身心,﹃
人命無常呼吸間,眼見紅日落西山,寶山歷盡空手回,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豈
不令人唏噓嗟嘆呢!﹁聽吾聖母論道述,希望門生學有成,不能沉淪塵封中,還
是回到六道物,誠然可惜今生乎!﹂修回初心、原心、本心,由知修,到實修、
真行。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
可宗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
喻於利。﹂︵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眾生,像車輪一
樣地轉,永遠轉不出去,誠然可惜可惜哉!﹁如是門生有用心,定然知曉吾用意
,輪番科儀一一來,門生定得平安身。﹂聖母為門生點開靈竅、智慧,勉勵門生
要﹃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四書五經知道理,是非黑白判分明,因果業障誓願
除,行善積德修功果,一切前因化無形,一切後果放水流。從此元神光彩,功果
圓滿福自來,消除因果業障,如能依此奉行,門生定能身得平安。﹁一心不做妄
想事,誠心修持定感應,此期將滿收圓時,望生好自來為之。﹂什麼才是永恆的
呢?一心精進,定可獲得不可思議之感應,此乃聖母等,慈悲教示,絕無虛言,
誠心恆久修持,定得感應。逢此三期末劫,三曹普度,收圓之時,法船將開,功
圓果滿,極樂有歸舟。﹁晨昏在堂問何事,未能脫離身業苦,此刻日見三人到,
一年之始萬事機,人生來回有幾時,今生若然空手歸,枉然到此菩聖宮。﹂奉勸
世人遠惡念,多造善因緣。眾生莫以為心頭一念無人知曉,實則善心一起,可消
弭因業之擾;惡念生出,則招致苦果。此刻日見三人到,一個﹃春﹄字。在這一
年之始,萬象更新之時,一切皆從頭開始,積極籌備規劃,蓄勢待發。古人說: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代表著萬物復甦,大地春回。大家攜手努力,以﹃一
生之計在於勤﹄為座右銘,高瞻遠矚,邁向人生更高、更遠的境界。︻靜思小語
︼﹃善用人身,善盡人生。把握人生每一時刻,眼能看時看清楚,口能說時說明
白,手能做時做得對。﹄人命無常,青春不永留,一旦無常降臨,萬兩黃金拿不
去,一雙空手見閻君。生時持戒修福,當可警惕,作惡多端,必墮三惡道受苦。
﹃人間富貴非永恆,有錢難買閻君饒,一旦無常到來,金錢萬貫帶不去,一雙空
手見閻羅。﹄三期末劫,眾生迷昧,然上天有好生之德,眾聖神仙佛,用盡心機
,苦口婆心,降文垂訓,縱然遇上困難、挫折、阻礙,能以﹁定、靜、安、慮﹂
為工夫,必有正解之道,方為可行之目標。逢此佳期,蒞臨聖域,沒能掌握,枉
費今生緣起,來到菩聖宮。

︻天上聖母開示言︼
  凡人俗務,一早一晚,想說今天要做啥?一晚做啥?有賺錢否?都是一些凡
人之事,每一次上課所寫,不算多,也是不少,一年一年下來,也累積不少,應
該說的也都說過了,其實真正用心在看一些道理,在研究一些修心養性的功課,
實在說也真少,總是離不開凡俗事,雖然爭取名利也是真現實的問題,其實要修
心養性,要修持,也並無困難,最簡單來說,就是放下而已,萬事萬緣若能放下
,有心來修持,來修你的功果,就是放不下凡俗之事,放不下凡事之心,聖神仙
佛佈道,苦口婆心,不辭辛勞,降臨廟宇宮壇,來勸善勸化,聽的人雖多,但是
實在做的真少,聽道學道雖多,成道、得道,不知在哪裡。聖神仙佛,悲天憫人
的心,救渡眾生,度化有緣,大家親眼所看,親耳所聽,此期之事,天災地變,
天降人禍,不時來傷害到寶貴的生命與萬物,各人造業是各人自己承擔,但是行
善積德,修持功果也是各人領得,只有修持才是自己真正的財富,一次又一次,
說了又再說,還是這些問題,離不開修持、修心養性,行善積功果,今日菩聖宮
言啟示錄第七集將近也要印出了,門生的辛勞我也是有了解,有的人出錢,有的
人出錢又出力,有的人在用心,這功勳一一都有記載,造書的人費盡苦心,用盡
辛勞,分書的人也真是辛苦,天南地北東西送,把菩聖宮言啟示錄分送給有緣人
,看到書,能有所感受,如此也是功德一件,誰人做啥事,我都有紀錄,有呈報
上天,所以冥中轉化,吉凶禍福的轉化,都有真明顯的展現,平平在此聽我說話
,說一些道理,但是反應在每個人心中,就不一定相同,當然人也有時運的問題
,流年時運的好壞,自己行為、作為,自己應受的事情,有些人感受較深刻,有
些人是淺淺的、薄薄的,但是不可能都無感應,不可能都無領受,門生分發啟示
錄的工作仍然要做,大家同心協力把書送出去。

︻民國九十九庚寅年二月十五日︼
菩化慈恩扶萬千
聖示門生慎言行
宮中玄機已出現
日日一新復又新
行住坐臥均得體
千里之行已起始
里程目標很清楚
大家心聲吾聽到
家庭宮中均圓滿
加付諸生勤習功
油溫已熱要及時
努力希望在諸生

︻聖訓解析︼

  ﹁菩化慈恩扶萬千,聖示門生慎言行,宮中玄機已出現,日日一新復又新,
行住坐臥均得體,千里之行已起始,里程目標很清楚,大家心聲吾聽到,家庭宮
中均圓滿,加付諸生勤習功,油溫已熱要及時,努力希望在諸生。﹂修行之道,
謹言慎行而已矣!將之奉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說話不要得罪人,褒人之長
,勿道人之短,凡事三思而行。︽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一天
能夠自新,則應天天自新,新了還要更新。分分秒秒,積極進取,日日過著新希
望的一天,一月復一月,年年亦若是,時刻精進。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
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地顯露出來,整體的美,在於個體的修養,言談舉止合
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得來。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
足以極其深。千里之行,開始於腳下的第一步。老子這句話,有積少成多的意思
,也有萬事起頭難的意思。︽道德經‧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
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為人生的每
一個里程,定下了基準,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天上聖母更期許
諸生及時勤努力。︻冠頂訓︼﹁菩聖宮日行千里,大家加油。﹂馬跑得極快,一
日能致千里之遙,說進步神速,事業發展得很快。︽荀子‧修身︾﹃夫驥一日而
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極快的速度,有如駿馬,一日可行千里。菩聖
宮門生,任重道遠,大家加油迎頭趕上。

︻民國九十九庚寅年三月一日︼

菩聖宮中德威重
聖宮無為自然行
宮內關鍵有玄機
三才聚集顯神蹟
聖德亙古永流傳
天象異出風雲變
上通下達一貫理
聖賢施教度有緣
母萬物之起始
觀自在明心見性
世間庶子離道遠
音聲相合始能聞
菩提化萬眾佛子
薩彌天籟之音傳
福田日日勤耕耘
德報慶集祥瑞增
正道之行莫遲疑
神威功德齊發揮
共識天人並合一
創建不朽之基業
亙古不變之典範
古之流傳經典史
基礎為本末為終
業展鴻圖流千史
萬代常存綿綿續
古風淳樸望再現
芳草綠意應青天
   

函三之竟問何時
似如君心繫何處
千祈萬求無用處
一切莫之令而為
大海不辭細川流
榮觀之景心尚然
五濁之世惑迷心
因識迷真誠可惜
聞道求道知多少
百歲光陰如火爍
不求大道出迷途
縱負賢才豈丈夫
不朽精神何處建
唯有證道本性見
聖母諄言教門生
一日習功日日功
一日怠惰日日空
勞役身體耗精神
有朝一日無常到
四大委蛻身不存
榮華富貴眼前過
留住幾何且深思
     

決絕塵思何時為
七情六慾除不去
恩怨情仇更難離
庶子凡心是如此
真道之途遠觀物
三世因果是債務
今生今世可釐清
俗務繁身揮不去
哪有心情思道路
一言一句真心語
有朝一日告訴吾
圓明真性識道途
天籟之音即可聞
   

杳冥道理淵似海
未見首尾是何物
空虛不著難驗證
回歸實物心踏實
弗知頭腦清醒否
討論現實有興趣
禍福倚藏要知道
一切大家來論述

︻聖訓解析︼
 

 ﹁菩聖宮中德威重,聖宮無為自然行,宮內關鍵有玄機,三才聚集顯神蹟,
聖德亙古永流傳﹂菩聖宮中,師道、德威並重,故宏揚、宣化以竟其功。菩聖宮
之宗旨,道之本體,無為自然,指引眾生識道、習道、悟道的修持之路,上天所
賦予之神聖使命,以臻弘揚大道之境界。修道須在日常生活中積功累德。古云: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要即世間而超世間,不離生活而又昇華
生活,立足於生活,圓融於生活,進退應時,動靜循理,因任自然。質樸、無為
、自然,是道之本性,尊道而行,棄智返樸,回歸自然無為的境地。菩聖宮中,
蘊含深刻內涵,與玄機的關鍵。天地人三才為一體,順天應時,相互關連,發揮
最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規則。﹂人若順天應地、天人合一
,三才聚集顯神蹟。菩聖宮三聖,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立定百年
根基,香火永續,聖德亙古永流傳。﹁天象異出風雲變,上通下達一貫理,聖賢
施教渡有緣,母萬物之起始﹂天象異出,際此劫運,災禍頻傳,近幾個月來,
天災人禍,一再使得人心惶惶。上通下達,由始貫終之無極至理。此理貫徹天地
萬物,而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故曰﹁一貫﹂。所謂﹁道﹂者,路也;亦即理也。
萬事萬物莫不有是路,亦莫不有是理。讀者說:﹁被書中所說上課所吸引,來一
探究竟。﹂聖賢普施教化,各人各自有不同的領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宏觀。聖
母說:﹁可以互相勉勵、互相激勵,才會冒出學習的火花,對門生會有幫助。﹂
︵聖賢渡化有緣,如果有心的人當會有幫助,無心者很難。)聖母說:﹃有說到
重點,就是有心和無心。如有心,確實可以學到一些,如果無心,好像對牛彈琴
,起不了什麼作用。﹄聖母說:﹁希望有心的人,能夠來學習、來共襄盛舉,不
管是人生的道理、為人處事、或是修心養性,甚至於聞道、學聖賢,都可以。題
目沒有範圍,知識無窮盡,人生的大道理,窮極一生學也學不完。有的人只是會
說不會做,有的人做了不會說,有的人不說也不做。每一個人可以看看自己是什
麼樣的人,不說也不做,還是光說不做,還是做了也不說,你歸類在哪一類的。
﹂母萬物之起始,母為陰。陰用坤卦,陰本為濁而靜也。日月星辰、山河
大地、乃至萬物。萬物之母,吾不知其名,強名曰,是宇宙造化之起始。﹁觀
自在明心見性,世間庶子離道遠,音聲相合始能聞,菩提化萬眾佛子,薩彌天籟
之音傳﹂關照內心,認識自己,明心見性,自然生活中一切,都能安然自在。觀
自在是自心求理,悟真宗,悟心明覺,是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莘莘佛子,成就
菩提,自參自悟,自心自明。有用心,才可悟道,心不在焉,無心問道,則離道
遠矣!體認根本,唯有了澈自心,此心即是世間一切法、經、道的根本,心生則
法生,心滅則法滅,道之理也,不明理,焉修道!故欲修道,必先明理。觀世音
菩薩度化廣大眾生猶如天籟美妙之傳音。﹁福田日日勤耕耘,德報慶集祥瑞增,
正道之行莫遲疑,神威功德齊發揮﹂朗朗乾坤,我們的福田,必須日日勤耕耘,
要有勇猛精進慧心。福田在眼下,抬頭可望天,天寬地闊,都在這一片清淨福田
中。﹃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水中天,是性天、莊嚴之天。身入宮門,實為幸運,時時懷抱,求真理、行正
道、做聖事之決心,假以相當的時日,定可改變習氣毛病,去惡從善,可望由凡
夫修成聖果,此乃修行之功也。生活樸實莫虛華,為人處事坦坦蕩蕩,此乃修道
之根本,當行則行,不可須臾離也,如火焚身,莫要遲疑。修身養性,改惡向善
,不在追求神通;認理歸真、順應自然,不執著於顯化;效法聖人求心不求佛的
精神,注重調心。要求自身之佛,身外無佛可求,默默耕耘,累積功果。﹁共識
天人並合一,創建不朽之基業,亙古不變之典範,古之流傳經典史,基礎為本末
為終,業展鴻圖流千史,萬代常存綿綿續,古風淳樸望再現,芳草綠意應青天。
﹂小宇宙中藏大宇宙,天地之大,使人覺得卑微,懂得謙虛處世,體會天地之美
。﹁天人合一﹂是放諸天下皆準的宗教觀,精神最高層次的表現,實際就是修煉
。雖人生短暫,能以此短暫之基,立萬世不朽之業,能於此世入於修持路徑,人
生中必先立善德種子於未來中,也非一朝一夕就可竟其功。天地之間周而復始,
復歸於靜,此不生不滅,其始言一理,復命曰常,常是亙古不變之道體,惟有真
常之大道,達聖神功化之復命,俾能樹立美德典範,流傳於後世。經典釋文,立
論義理,至今不衰,經典永流傳。物有本末,指身心而言;事有終始,指格物致
知、誠正修齊治平而言。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即知所先後,通徹物之本末
,以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基礎。展鴻圖,創先機,明乎此,則知修福者,來生之事
業;修性者,萬代之事業,全在個人自修而已。從茲修省,福祿綿綿自可期。找
回淳樸古風,讓自己的胸襟更加敦厚,應是綠意更加盎然,草木欣欣向榮,碧海
青天、芳草綠意無限。
        

  ﹁函三之竟問何時,大海不辭細川流,五濁之世惑迷心,因識迷真誠可惜,
聞道求道知多少﹂﹁函三之竟﹂天地人三氣。︽漢書律曆志︾﹃太極元氣,函三
為一﹄道家謂三丹田也。一氣函三,周流變化,未始有極。寬廣的心量,有如大
海的包容,大海不辭細川河流,無所不包容,學習大海容納百川的胸懷。﹁五濁
之世﹂︵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有
五種很混亂的現象。在這五濁惡世中,能知修道,真的是福報,藉由修持為自己
積累福德因緣。今日到此,求道修真,﹁真﹂就是本性良知,即是元神;﹁假﹂
就是識神。如果不知修持,空耗時間,因識迷真太可惜。自古至今,多少聖賢志
士,畢生竭力於學道、行道、弘道,為的是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行了多少善
,積了多少德,才能在六道輪迴中,生在人道。宇宙是以道為中心,如果沒有這
個身體,沒有辦法來修道。此身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把握當下求道、修道、行
道,不要迷迷糊糊過了一生。﹁百歲光陰如火爍,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
丈夫,不朽精神何處建,唯有證道本性見﹂︽悟真篇︾﹃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
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如火爍,一生身世永飄浮,只貪名利圖榮顯,形軀百骸暗
悴枯,試問堆金如岱嶽,買得無常不來乎!﹄把道理說得更淺顯、更清楚,令人
容易懂,高談闊論,只是管窺之見、蠡測之智,好比竹管子看天,以蚌殼來測度
大海的深淺。佛法可以引迷入悟,但修行的究竟,唯有各人去印證靈山之本性,
否則道理談得再多,也是白費功夫。縱使讀遍萬卷經典,佛性仍然蒙蔽,如何了
脫生死、明心見性,必須由心去證道。﹁聖母諄言教門生,一日習功日日功,一
日怠惰日日空﹂聖母娓娓道來,鉅細靡遺,諄諄教誨之言、金科玉律,讓大家獲
益匪淺,內心充實而有收穫。我們不是光想、光讀而不做,那只落得﹁空修﹂因
此﹃一日做事一日功;一日不做一日空﹄我們應該及時努力。甘願做,心中有願
,若沒有身體力行,正如種而不耕,皆是空過因緣。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
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在生活中。所謂:﹁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
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樹的
方向,由風決定;人的方向,自己決定。以今日之我,勝過昨日之我;以明日之
我,勝過今日之我。別人摸魚,我要捕魚,他日一定可以流淚播種,歡呼收割,
以此期許自己。﹂﹁勞役身體耗精神,有朝一日無常到,四大委蛻身不存,榮華
富貴眼前過,留住幾何且深思。﹂一身勞役,耗費時光,走一條泥濘又沒盡頭的
路。勸賢良:﹃小小孩童正好修,善才龍女少年修,大士身邊為護法,永護佛法
萬古留;二十修行正當時,為時宜早不宜遲,風花雪月如春夢,花開能有幾多時
;三十年前結夫妻,尚不修行等幾時,有朝一日無常到,夫往東流妻往西;四十
光陰有幾秋,人生於世,短促數十年,光陰如寸金,歲月如珍寶,過一日,壽命
則減去一日,過一年,壽命也隨著減去一年,人之壽命是有限度,有朝一日,無
常一到,你經營之房田、財產,一旦無常到,命便休,一口氣接不上來,地水火
風四大假合,了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這世間有﹁四大﹂我們每個人都賴以生
存,缺一不可,但是四大不調時,亦會毀滅一切物質,這就是四大苦空。榮華富
貴如春夢了無痕,渺小浮生,飄向生涯盡處,歡樂美景,轉瞬都成往事,變化無
常,何能留住,尚請深思。
        
 

 ﹁決絕塵思何時為,七情六慾除不去,恩怨情仇更難離,庶子凡心是如此﹂
無物無我、無欲無念、七情六慾盡忘,喜怒哀樂盡去,靜如止水、不動如山,有
朝一日,便會發現自己並不孤獨。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想不開、看不破的盲
點,人有七情六慾,能看開一點不去想,不受這些困擾,若能看開一點,可以讓
心更平靜。人為萬物之靈長,只因有七情六慾、有私心、有分別心,有很多別物
種無法凌駕的能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凡人的心是如此。﹁真道之途遠觀物,
三世因果是債務,今生今世可釐清,俗務繁身揮不去,哪有心情思道路,一言一
句真心語,有朝一日告訴吾,圓明真性識道途,天籟之音即可聞。﹂︽清靜經︾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三世因果觀,作惡多端、殺盜淫妄,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因果
何在呢?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凡間人,帶著善、惡業報來轉世,
業報就是今生要還的﹁債務﹂,善報就是今生能享受的﹁幸福、平安﹂三世因果
的果報,也是人我之間,相互衍生各種怨氣,這是很多世的﹁總帳﹂,不是一世
,就可決定誰是誰非,這種﹁三世因果﹂,一般凡夫不能完全得知。由是觀之,
當知因果,是以三世,或多世之累積,計算加減乘除,綜合之總成。如是論述,
當可了解善惡果報,是貫通三世,漸次受報,業力的大小、輕重緩急,今生今世
只有藉由修持的善因,來釐清、來消弭。世俗萬事,能不執著就不必執著,只要
保持﹁平常心﹂,無有執著的心,即可不受俗務所牽繫,並能見性成就佛道。有
心做事的人,自然會面面俱到;無心的人,只求交差了事,從細微的地方,就可
窺知一二。一次一次,反覆不停,一言一語,一字一句,句句都是真心之語。人
人身中本有圓明真性,只是受宿業所障、情欲所擾、凡塵所染、識心所蓋,讓真
性蒙蔽了。圓明真性,歸心定靜,以道德潤身,萬魔降伏;可以將陰霾除去,修
得真性識道途。一定得以聽聞,沁人心脾的天籟之音。
        
  ﹁杳冥道理淵似海,未見首尾是何物,空虛不著難驗證,回歸實物心踏實,
弗知頭腦清醒否,討論現實有興趣,禍福倚藏要知道,一切大家來論述。﹂得道
的聖人,總是保持這樣的狀態,當他增加了知識,但卻看不出有增加。道體淵深
似海,河水流注進海,你能看出它增加了嗎?海水在驕陽下蒸發了,你能看出它
減少了嗎?巍巍高聳的山,它在上面增加一些土石,你能看出山增高了嗎?佛學
淵深似海,廣大無邊,內面還是隱藏了多少玄機呀!緣起而生事相,至心境所生
之幻轉,再回歸實物,而能了透假合實相,一切以緣起為本,以平常心,不執著
、穩健、精進、踏實,芸芸眾生共同的合同。﹁實物﹂即執為其真,在其形成之
前,和合因緣,讓人的生命能量充滿,讓身心靈穩定,不受外在環境,周遭的變
化影響。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一步步努力,最後得到內心踏實。起心動念皆
為正法,為弘法利生,不求自利,念念利他,頭腦才清醒,才不迷惘。若言不及
意,講些五四三的,也很開心,凡人就是這樣。老子說:﹁禍福相倚伏﹂是福不
是禍,是禍躲不過。在在說明了很多事情,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有時失去
的,並非真正的失去,而得到的,也難保是真正的獲得。佛說:﹁眾生無不具有
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才不證得。﹂

︻天上聖母的話︼
  

聖母說:﹃大家著重於實際面啦!一些大道理的論述,不知諸位門生是聽的
下還是聽不下,或者是這邊聽那邊出,隨著時間的流轉,思維就不同了。可知﹁
日日習功可以趨吉避凶﹂少人能體會這一層的道理,少人能腳踏實地的去做,從
一天亮開始就忙翻了,哪有時間去想這些道理,一些道理的思考與悟覺也非只是
憑空想像,你若能真正融入真實的生活當中,你就能體會一般人平常所不能體悟
的為人處事真實的道理。現實的生活真真現實,也真殘忍,逼人喘不過氣來,這
也是一個道理,看汝是否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察覺,如此你才能了解,別人不能
了解的一些道理,咱說道理也一段時間,如果你真正如此做者,才是難能可貴,
有聽進在說一些道理,但是大部分的人,為著事業,透早無閒到晚,累都累翻了
,哪有心思再來說修持,是否真正這樣呢?相信你們大家對我也有祈求,也有期
望,這些我都感應得到,但是你的祈求、期望、心思,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下,
使我能符合你的祈求、能達成你的願望、能解除著你的一些痛苦。人生要離苦得
樂,除了祈求冥冥之中相助之外,也要自己付出著努力、與打拼。人生為人處事
,做人是真正難做,要做到圓融、面面俱到也非簡單。﹃修心養性﹄是把稜稜角
角去除,善良的天性養好,不失原來的本性。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待人處世當
中產生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的變化,凡人之心,斬七情斷六欲是不可能,說是
條條有理、做是條條不通。七情六欲,人之天性,但是可以藉由修心養性,發之
未發之處,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天道。化萬物之時,定人,也是以中庸之道,譬
如眼睛,兩眼也要對稱,鼻子在正中、嘴巴、耳朵,都分配的恰恰好的,所以中
庸之道真重要。我也喜歡聽一聽你們的心聲,也說給大家分享,不要說整場都是
我在說,讓我了解你們有聽進否?有融會貫通否?
  ﹃身為魔之宮,心為魔之宗。﹄心為魔之力,心思太雜亂,心魔就會牽引,
讓你思維不平靜,思考判斷不正確,就會偏差,做出錯誤的決定,做出是是非非
的代誌,奇奇怪怪的思考,偏離正道的作為,心會命令腳去行、命令手去做、嘴
去說。所以說現在大部分的人,還是在左右徬徨、因識迷真。現實社會、現實的
生活,是真正殘酷,在眼前,明的一面,看的見的、有看見,但是背後那一面都
是真少人可以去了解那個心路歷程,當然大家所嚮往、所追求,光鮮亮麗、得體
,讓人感到欣羨的眼光,側目以視,但是如此來說,心有踏實否?你有光鮮亮麗
、有財富、心會空虛,會驚慌,心靜不下來,時常抱著驚慌,深怕會失去,想擁
有,有一些求不到,處心積慮、用盡心思,求光鮮亮麗,外在的物質永遠在那裡
拉扯,永遠不平衡,永遠重頭輕,所以這也是一種矛盾的心理。因為現在真正多
元化的社會,﹃士農工商﹄現在是商排在前面,價值觀已經是不同了,致使社會
亂象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代誌,都會來發生,在此三期末劫之際,眾神仙佛為著
大家已經變節的心,廣設宮壇、渡化眾生,勸化民心,不要繼續變質、惡化。一
些天災地變、瘟疫、災害、一些讓你想不到莫名奇妙的的代誌,一一現在面前,
讓我們看的見的,感受的到的如果無改變者,繼續惡化下去,有一天就是眾生自
食惡果的時候,一切終將回歸大自然。一些瘟疫、禽流感,科學家說:﹁變種﹂
。本來是在禽獸的,現在人與禽共通,這就是因果循環,人吃動物、動物吃人;
人殺動物、動物殺人,瘟疫疫情傳給人,也是大自然的因果循環。人飼養動物也
無照大自然的道理,養雞鴨、家禽、家畜,為著能快快長大,快快能殺,所用的
方法,這就是惡性循環。如今生活總得過下去,一些事情無法釐清、處理,每日
面對生活,人來人往,為人處事,如何過這個﹁美滿的人生,可愛的人生,充滿
希望的人生。﹂是自己舀水自己喝,各人裝飯各人吃,也是各人修持各人得。﹄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