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0五丙申年五月十一日】天上聖母聖訓 重點解析105-06-15

105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四)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楞嚴經》說:『此計心在隨合之處。』隨合就是隨那個因緣,而顯現有那個心。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
起無明心,就不能成佛,要起真如心。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你有什麼念頭,就有什麼現象與之相應;如果什麼念頭也沒有,現象也就無從生起。
「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現」。
一切法皆是心念的產物,所以向外去尋找自己的真心朋友是找不到的,唯有迴光返照,認識自己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心不變。
一切境界來自心念,若不斷計較、抱怨,帶來更多煩惱痛苦。打開心胸、改變心念,去觀察世間萬法的真相,用感恩的心轉化煩惱與抱怨。心念改變了,境界也隨之改變了。
如何以感恩之心産生光明正向的力量。

 

時下世人物欲多

時下世人們,名利纏身,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尤有更甚者。
物欲是天性使然,社會生活中有著太多的誘惑,一不小心,就會在物欲的橫流中被吞噬,所以要克制物欲。
「讀聖賢書,學聖賢道」,喚醒沉溺在物欲世界的人們,在人生長河裡,能一帆風順,完美無缺的,鮮少矣!一般總需經歷很多的苦難。
時下的社會,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都隨著在改變,世界近了,可是人心遠了。奉勸世人,把握當下有任何學習之機會,是以故,願世人平時多多培養,盡量減少物欲。

 

心隨物境而轉移

人之反應有天淵之別,原因何在呢?
就是凡夫與聖佛之別,凡夫見境動心,心隨境轉,所以很苦。
聖佛遇境不動心,心不隨境轉,所以得到真樂,凡夫見境動心,也是正常的。
『心』,如何不隨人事物起伏不定,受到外來或內在環境影響之下,控制不了脾氣,經常拿來勉勵自己,也用來勉勵大家,要學習不會心隨境轉。
破迷開悟,什麼是迷?我執是迷,自私自利是迷。
外面的境界是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
所謂「心隨境轉」。
人生有種種境界,當逆境來時,你這念心是否會隨之起舞而煩惱。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行若能落實在生活上,了達諸法空相之理,遠離顛倒夢想,心不隨境轉。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
吾人之身由少至壯,由壯至老,由老至死,但心靈從不隨生死而轉移。

 

變化多端而躁之

人與事物的關係,變化多端莫測、或由於物慾的誘惑而起,或由於習樂而任意為非。

 

靜篤心身已難為

「虛極靜篤」。人到無求,心神自安。淡泊以明知,寧靜以致遠。
禍莫大於縱已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
人非賢,莫交;財非義,莫取;念非善,莫行;言非信,莫說;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心。記古訓,以警心。
行善事,以安心。除私念,以靜心。情至理,以明心。多活動,以健心。

 

物欲牽絆身心形

受名利、物欲的引誘,失去了清靜心,爭名奪利、貪圖物欲,於是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產生無窮欲望。所以心寬不在物寬,怎樣才能夠放心,要格物才能致知,當際遇不順、在物欲橫流的年代,「放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輩子無法參悟的境界。人只有一顆心,所以要一心做事;人有兩隻腳,所以要安穩。

 

因之識神來主位

在惡心、妄習未淨盡時,學一切心法都是無益的事,若因之而造惡業。還會因開悟而後迷,還是得惡報,更不用談得什麼解脫知見、超出三界了。所以明心見性後,悟得真識,始得學法,才不會又迷失於有為法之中。

難能臆測事端多,實是無奈又可悲,諸多災劫降於斯,為人未能來避免
當今日世界各地災劫遍起,人禍橫流,舉世擾攘,爭戰聲響時,道劫並降,降道救劫,降劫收惡。
儒曰:上帝;釋曰:如來、真如;道曰:老母;耶曰:上帝、天父、神;回曰:阿拉、真主。
人心正、天心順,有何劫降。人心邪、惡孽招,浩劫橫流,觀凡塵,風俗日流污下;古聖賢,綱紀禮無人追。

 

身心受害匪淺矣

酒色財氣之害匪淺,酒不醉人人自醉,酒是穿腸毒藥。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刮骨綱刀。財不貪人人自貪,財是誘罪之源。
今日社會風氣、如此墮落,很多還沉迷於聲色場所、大有人在。
時代演進,有許多進步的發明,讓現代人受益匪淺,但有些人卻是時代進步的受害者。例如電腦與手機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大大提升我們資訊的收集,和人際間的互動,但有些人沉迷於滑手機、電腦線上遊戲,甚至造成負面。

 

如能減少欲望求,清心素身少禍害

修己,以清心,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痛苦。每視為無關輕重,殊不知尚須另造謊言,以維持其先發之一句謊言也。

 

遣欲澄心主神在

《清靜經》教人靜心、遣欲,入靜、得性悟道,清靜經為道教修煉性功的法寶,日常誦習的功課。經文說:人必須澄其心、遣其慾,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道德經上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都是讓人克己,率性的秘訣。《清靜經》“大道無形”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澄心遣慾,反省澄心。無欲則靜,靜則明;非遣其欲,其心不靜。必澄其心,而神自清。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靜有二道:一曰不入是非之場; 二曰不入勢利之場。靜非徒守寂而已,即有臨時匆忙,應接不暇,而神識定,條理井然,此何等鎮靜,雖然說是遣慾心靜,澄心神清,但是行起來,完全都是自然的功夫。大學說:「格物」,中庸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為人處事少憂患  才能增進道業果

世上的道理不能混雜,一混雜了便會亂頭緒,亂了頭緒便容易引起憂患,等到憂患到了,想自救都只怕來不及;所以說,古人在為人處事,忍下一時的怨氣,可以免除長久的憂患。
遇到不利的情況學學烏龜,該縮頭的時候就要把頭縮回去。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為人處世古代名言。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為人處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雖然身在憂患的困境當中,但要讓這土壤孕育出豐碩的果實、豐收的稻穗。

如何讓稻穗成雙穗呢?就得看自己如何去培德?如何去實行?

所以時時刻刻都要應乎天地之情、天地之理。

陋室銘:使我們獲益不少,

那句「竹子彎低」的名言,一直被我奉為圭臬,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無不以此為準則。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追尋著屬於自己的幸福。

其實,在追尋的同時要注意到很多事項,

沒有謹言慎行,戒慎警惕,的確是災禍的根苗。

慎勿放逸,這樣道業才能增進,大家各自勉勵。

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