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財神大天尊 聖訓解析 106-06-06-12【民國一0六丁酉年五月十八日】

106眾聖神仙佛(六)

我是眾私之根本  無我則根自斷也  今人無我談何易  心中無我則無欲
無欲心中則無物  試觀今人之作為  利之所趨必自往  升斗錙銖亦爭取
裂形隕身亦徇然  且看我字之造字  正戈反戈之組合  有我之害何其甚
心中無我要修道  正誠修齊聖人言  無欲則剛誠可為

【聖訓解析】

我是眾私之根本  無我則根自斷也

︽養真集︾『我是眾私之根也,無我則根斷,而眾私不生矣!』

有我。
『我』,是眾私之根本,思誠為修身之本,明善為思誠之本。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

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此言理之本然也。
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內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ㄓˊ之徒也。(春秋時代大盜名,亦作「跖」)。
「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孟子說:「從早晨雞一叫就起來,念念不忘於為善的,是舜這一類的人;
從早晨雞一叫就起來,念念不忘於求利的,是盜跖一流的人。」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

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

程子曰:「言間者,謂相去不遠,所爭毫末耳。
善與利,公私而已矣!纔出於善,便以利言也。」

試問:
身從何來,親為生我之本。孝為何事,人所自有之心也。
慈烏反哺,猶知報恩;人而不孝,烏雀不若。
親民禮順,莫善於悌,自古忠臣多孝子。
眾善之首,乃孝為先,孝者德之本歟!教之所由生也。
是以為人子,當侍親無違,事之以禮。
存之則進于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故所繫為甚大。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為機變詐之巧者,所為之事,皆人所深恥,而彼方且自以為得計,

故無所用其愧恥之心也!
言理則先體而後用,蓋舉體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為一源也 。
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皆實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用不窮。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

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
其言有曰:「克己復禮為仁。」言能克去己私。
嗜欲,則貪得無厭,不知廉恥。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

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為辱,故鬥也;知見侮之為不辱。

 

無我則根自斷也

無我。

『無我』,是四大五陰,假合的空性,而事實上現在這個「假我」還是存在的,

但是假我,是無法永遠存在的,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體,生假因起,

名因生假,生託緣集,名緣生假,假我,依因緣而生。

楞伽經說:「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

「無我即無我所的,所以遍觀一切法,法法是空的,不唯是我空而已」。
這是我空即法空。緣起無我,與生死輪迴。

養真集以無我終之。蓋謂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

惟我無,則意必固,與之俱無矣!
我是眾私之根也,無我則根斷,而眾私不生矣!

 

今人無我談何易

今人有心制行,有一不為我者乎?
不利於我,即功略蓋世,見以為分外也而棄之矣!
論語記孔子絕四,而以無我終之。
蓋謂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

此理流行於天地之間。發著於日用之際。事事物物。
【養真集】第十篇:『心』人只一個心。

向外是情,向內是性;順去是識,逆來是智。
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語。
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
白鬢老人曰:昔人云: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要旨是在一個『悟』字,決不在死記硬記。

等到通曉了,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將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干。
因為古人假造其名,今人誇大擬真,引發而來:

執著是眾生,執破即是佛,而破執者。依教修行。

結合一起形成「無我的輪迴」,成為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

「無我的輪迴」是相對。

「有我的輪迴」而說的,前者是解脫者的體悟,

後者則為一般凡夫的見解。
一般凡夫始終執著實體性的概念,認為萬物眾生之背後,

皆存在個永恆不變。

離色離相離輪迴,無人無我無是非,當知本然清靜體,

方知無為無不為,真性無相道無邊,

有作有為有遮攔,枷鎖頓斷蛟龍去,雲盡自然露青天,

脫離凡塵如登山,上時下時總一般,
識破名利無關鎖,到處風光盡佛天,凡情不離休自誇,

水中月影鏡中花。
人類不同於禽獸的地方,所以才稱為萬物之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心中無我則無欲

不為“欲”所迷惑,在物欲橫流、權欲氾濫、錢欲盛行、
色欲蔓延的濁世之中,仍能保持心中的一方淨土。

人若無欲品自高。

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
心中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
無欲,使人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明方向。
若知無我,則無貪欲,無貪欲故,便得解脫;

若計有我,則有貪愛,既有貪愛,遍於生死。
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看老子的思想,他一直倡導人應

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

無我,是真相;我見,是錯覺,

沒有我見的人,也可以是積極進取的人,也可以是家庭和諧、
事業成就的人。

自我,不惜傷害他人,為了想要得到金錢物質的享受、成就感。
心中無“想”,一絲念頭都沒有。

無我的提昇與修證:

既緣起,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唯無我爾!
佛教的無我:

眾緣滅則滅,這種緣生緣滅的狀態稱為空,

空不是空無所有,
只是指出這一切的現象都沒有。

 

無欲心中則無物

處在這種心境中,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我想要得到的東西了。
沒有任何追求與欲望,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快樂,
一切都是虛都是無。
宗教上的無欲無求,真的會快樂嗎?
沒有執著的東西,那要靠什麼來擁有期待,
而所謂的期待不也是一種目標與快樂。
孔子感嘆意志剛強者難得。

孟子強調修養心神貴在寡欲,此即所謂的「剛者無欲」。

心中僅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聲音。

「天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由此可知「有」從「無」生,

老子第五十七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欲』的修行:

人從母胎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純白無染,一無所知,

此時靈性安靜無欲,不為外物所動。漸長之後,慢慢發展出感情,

純潔的本性開始對外物有了欲望。對物質有了欲望後,

便有喜愛與厭惡的情感產生。

對此:「老子的『無為』雖然指無欲無求的狀態,

但卻具有鮮明的是非意識,這表現在對於事物的兩邊,

老子執守靜和弱的一邊。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試觀今人之作為

呂純陽真人,養真集

『通玄理而不通禪,必受固執之病;通禪理而不通儒,多成狂慧之流。

求其禪儒皆通而又能貫之以道,不但今鮮其人,

即古之紫衣、黄冠,下除紫陽蓮池外,恆不多觀。

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不顧是非,不講曲直,

把希望勝過別人作為心願,這是奴僕的智慧。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妒之心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

人的本性是惡的,其所以善者,是由於作為。

人的本性生來就有好利之心,順著這樣下去,

於是就生出爭奪而辭讓亡失了;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利之所趨必自往  升斗錙銖亦爭取  裂形隕身亦徇然

有利於我,即升斗錙銖,裂形隕身而亦趨之矣!

意之所向,心之所往,力之所及,神之所聚,毅之所達,利之所在。
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

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

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時勢所趨,不能勉強。
升斗之祿,錙銖必較。升斗小民,比喻老百姓。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有一不為我者乎?

不利於我,即功略蓋世,見以為分外也,而棄之矣!
有利於我,即升斗錙銖,裂形隕身,而亦趨之矣!

『我』,之為害何大也!

惟『無我』,則私化行端且忘形骸矣!

有何物之累哉?遍索諸形之內。

何者是『我』?『我』見既無,得大解脫。

錙銖:量詞。計算重量的單位。六銖為一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
升斗: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
亦用以自謙才疏學淺。升斗小民:升斗比喻微小、少量。
恣其性者,裂身之車也;淫者,破身之斧也;殺者,響對奢者心忄闌。積欲則神隕,聚淫則命斷,以子蕞爾之身,而宅滅形之賊,盈尺之材,乃攻之者,百刃欲以此解脫三屍全身永久難可得也。有似無翅之 願鼓天池朝生之菌而樂春秋者哉!

 

且看我字之造字  正戈反戈之組合

我,二戈相背。本義是武器,長柄和三齒的鋒刀相背。
手持大戌,呐喊示威。我,古殺字。
《說文》自稱,自己,亦指自己一方。
我們。我見(我自己的看法)。自我。
從戈,“我”表示兵器。
「我」字的起源:早期甲骨文像一種有許多利齒的武器。
造字本義:晚期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變形,利齒狀被寫成了“禾”。
「我」是「手」和「戈」。老祖先造字真有創意,
「手拿著刀劍、干戈和武器」,竟然是變成「我」這個字。
所以,人常常是很自私、很防衛的。

 

有我之害何其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了凡四訓(謙德之效)
〔謙〕能保持善果,否則雖〔積〕保不住,也是枉然。
善真正能保持,要靠〔謙〕,〔謙德之效〕。
〔金剛經〕裡講布施,布施就是修善。用忍辱來保持。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心中無我要修道

法無定法,但是也不是隨隨便便就稱為法。
處處皆有佛堂,因為你心中「無我相」就是不要有我,
沒有自私的我、貪心的我、迷昧的我、執著的我、嗔恨的我、不平的我。
所以聖訓說:「有我則小、無我則大;有我則凡、無我則聖。」
自然人我是非就沒了,心裡就沒有無明煩惱起惑,人與人之間互相紛爭,這些事情沒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滅盡惑業、修道離苦」。要修道才能證果,證果才能離苦。
今天有此機緣,來探討人生最重要的課題,為何要修道?
常與修道的環境相處,不斷的戒惡、止非,不斷的行善利人,
心中隨喜,久而久之,就會慢慢提昇自己的談吐內容,
表現出一股道氣隨身的外在形相。
修道要修心,學道要真心,無私有公心,事事合天心,天天都開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在何處不遠求,此心就在自心頭,心中原有一把鎖,打開之後是無心。
修道省思,世界煩惱無邊,哪位君子不曾動過脾氣、發過牢騷呢?
所以說,世上找不到一位不必要修道。
既然我們生而為人,就發菩提心,以身立行道,一同喚醒眾生修道,把自性佛壇,建立在我們心中。
鏡中的你,是不是你?
就是修道位行者心中無我們所見的色等諸法,
我們所見的色法是諦實有的,
諸法的實執如何逐漸減輕乃至趨無。

天官財神說:

我是眾私之根本  無我則根自斷也  今人無我談何易  心中無我則無欲

無欲心中則無物  試觀今人之作為  利之所趨必自往  升斗錙銖亦爭取

裂形殞身亦徇然  且看我字之造字  正戈反戈之組合  有我之害何其甚

心中無我要修道  正誠修齊聖人言  無欲則剛誠可為

心中無我要修道,修道人,為什麼要懂得圓滿人道與天道呢?
利之所趨充塞胸臆,所以心性不能大公無私,行事為人就難開闊、圓滿。
所以「求佛拜佛、心中之佛;聞聲靜觀、靜思吾身;修道當問、心中之情」
我是誰?無我的提昇與修證:

「我是誰」 即無我的提昇與修證。

有人,天生有善根,就像六祖慧能大師,故不需要具備很多的知識與閱歷,便能悟出很高的道理來。
心中無我要修道,體悟到無我,就可消滅一切障礙修道的業障惡魔,從而修得佛道正果。

正誠修齊聖人言

孔子教人以「四勿」為修身之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如果人人說理、事事尊理,自然身可修,家可齊,國可治,天下可平。
小可安身立命,大可安邦定國,所有一切動靜言行,

自然合乎中道,無過之、無不及。

《禮記•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萬世咸承厥訓:

「格致」指風格氣韻。

「誠正」指心意真誠,思想端正。

「修齊治平」是修身、齊家、治國、使天下太平。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此行是包含誠意正心的。
因此孟子的存養擴充的工夫,此行更是必須達至修齊治平。
而即與存心養性、盡心知性的本體工夫無關了。
事實上,窮理確實即是格物致知,
但是格致工夫含著誠正修齊治平,因此
窮理工夫亦是含著誠正修齊。

 

無欲則剛誠可為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有容乃大,其本意就是對別人多多寬容,
不得罪人,使人人都極力支持你,
也使你的圈更大,顯得你更有德。
勇者無懼、智者無華、霸者無雙、仁者無敵、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以上END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