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聖母降 庸言之信守則乎 庸行之謹做到乎 諸多教言不勝舉 學而時習有所得106-10-25

106菩聖宮言啟示錄(十五)

【民國一0六丁酉年九月六日】

庸 言 之 信 守 則 乎
庸 行 之 謹 做 到 乎
為 人 處 事 之 份 際
常 言 訓 示 省 思 否
諸 多 教 言 不 勝 舉
學 而 時 習 有 所 得

庸言之信守則乎  庸行之謹做到乎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
言無常信,所同也;
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恭敬、鄭重曰謹。
《尚書》「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謹慎其身曰謹。
如《孝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這樣,才能居上不驕,居下無悔,
做到朝乾夕惕,雖然面臨危難也無閃失。
 
「謹而信」行為謹慎,言而有信。
了解後果還全力以赴,才可與之講大義。
這樣,才能居上不驕,居下無悔,做到朝乾夕惕。

為人處事之份際

為人處事之道,儒家四書五經、佛教經典、道家的道德經,
都處處深藏著處世之道的指標,
其包括的範圍甚廣,要做好處世之道,
首先,做人要懂得處事圓融,因為萬物「圓」,能旋轉靈活。
為人處事之絕學,論述修養,人生,處事,人的才智和修養,
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
禮有正人倫,明人之份。
禮之不明,則上下不分,長幼失序,親疏無別,則一切失和。
禮者節也,有正人心、收斂人心、情不越節、欲不踰制,行為合乎禮。
孔子為人處事的態度,必須要端正。
在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事是一門“學問”,
看似很難,其實也不難,幾乎人人都懂得道理,
但是能真正去實踐的卻是少數。
為人處事的原則:
人之命運,取決於心態,
而心態的消極與積極,
是於生活中體驗的,也是可把握的。
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

 

常言訓示省思否

佛有三不渡,即無緣者不渡,無信者不渡,無愿者不渡。
常云:「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渡無緣之人。」
又云:「有緣遇上佛出世,無緣遇上佛涅槃。」
但是,雖有佛緣,遇上真道降世,明師臨凡,
可是沒有信心,疑三惑四,觀望不前,頑迷難化,這等人當然不能成道。
若不願捨去塵緣,不願學佛修行,不願施捨渡眾,
甚至不願成仙成佛者,縱然幸得明師指點,亦屬多餘,
所以說發「宏願」是我們得道、修道,以至於成道最重要的關鍵。
因為天道寶貴,無愿不得傳授,我們佛緣深厚,
遇上明師,並得授真傳,
求道以後,誠心抱守、實心懺悔、實心修煉,
如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祖,
不遵佛規,不量力而為者、不誠心修煉者,
天人共鑒。

 

諸多教言不勝舉   學而時習有所得

學而時習,則所得日熟,是為誠悅矣!
有朋自遠方來,則善與人同,是為誠樂矣!

中庸: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學者,效也,覺也,有所效法而覺悟也。
《孟子.盡心》「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學而時習」學了新知識,要能隨時應用出來,以加深學習效果和心得。
「有朋自遠方來」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砌磋琢磨,形成學習成長的專業社群。

《論語》為何以「學而時習」開端面對。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

「古之人,學焉而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而況當滄海橫流,風雨如晦之日乎?」
這種生活能力,包含品格的能力。何況在社會物慾橫流,風雨如晦的時候啊!
一個人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能,時時溫習,而更有心得,內心自然有所喜悅。

「日之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的精神,
持之以恆,必能精益求精,自然體會深刻,
而獲得領悟的喜悅。

我們首先應當了解的,就是孔子所用的這個「學」字,
含意並不重在指一種對抽象知識的學習,
而更重在指一種具體的生活能力之養成。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