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財神大天尊 聖訓解析 106-12-11

106眾聖神仙佛(六)

【民國一0六丁酉年十月廿四日】

天地之道貞觀者  官品之道官箴者  財物之道理財者  神明之道宗教者
大器之道胸懷者  天氣之道天文者  尊賢之道修養者  降靈財廟靈聖堂

讀書之道所為何  非為仕途而讀書  非為知識之淵博  而為道理之通徹
道之理也要善識  道理能通天下事  為人處事本難為  人之依木到何時
能知天命而不惑  聖賢銘訓可記得  進德修業人之本  君子不怠修養也
今日聞道若不勤  他日離道而悖棄  若然是如此之人  縱負賢才豈丈夫
修齊治平意誠始  終則有始天行也  知此道理斯可成

【聖訓解析】

天地之道貞觀者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者,貞勝者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中國文化哲學的道理,
天地間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
「陰陽之義配日月」,「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官品之道官箴者
樹立清廉、正直,勇於任事的官箴,
如果官員謹守官箴,必不會鬧出紕漏。
為官之道清廉,就不敢存有貪念或非分之想,
還會體會民眾的辛勞,對於百姓的納稅錢不敢浪費一分,也會慎思慎行。
百官各為箴辭,官吏應守的禮法。
研究官箴文化的學者,依據史書記載,將官箴的起源,追溯至夏商時期。
官箴文化源遠流長,對為政者的勸誡與警示,闡述為官之道,
講明為官者的道德操守和從政要求,承載著傳統的政治文明,
留下了許多可資啟迪嘉言錄:「讀書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鞏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悅之心,
就不可能會做出一件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來」。
《太上感應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

財物之道理財者

財物,金錢物品的總稱。
巴比倫人理財致富之道:
在八千年前巴比倫人已經懂得理財致富之道,
這些原則到現在還是一樣可以適用。
理財之門,生活理財,理財巧規劃。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錢當有錢,吾人理財也要盡早謀劃。
理財之道,不就是這樣嗎?

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懂得管理生活者,必然會管理好金錢。
理財之道,了解理財原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理財,
做好有效理財規劃,支配收入支出,不致捉襟見肘,才是財物之道。

神明之道宗教者

所謂「宗教」者,乃「有所宗,以為教者也」。宗是根本,即是宇宙之道。
神道就是神明之道。
各宗教有各自理論,感悟天地之理,而習得宗教。
要學習神明,原本神尊所代表之精神,濟世渡人。
道教既為中國固有的宗教,承襲我國上古思想與祭祀制度,遵天法祖,倡導崇德報本,
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
所以道教的家庭,都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牌位。
道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
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
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
天地是生之本,繼續生存即不可無天地;君師是治之本。
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
佛教寺院不供奉道教神明,信徒尋求解脫和來世福報,出世思想濃厚。
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奉祀神明與闡揚教義之所。
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

大器之道胸懷者

一個人要成為社會之大器者,
成大器並不是要當官,掌權,財富。
而是在人的思維,修養,品格,心靈上有很高的境界。
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
人生若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夭也。

天氣之道天文者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曉人和。
天文即宇宙星象、天氣變化。
地理即地形地貌、自然規律。
人和即人情世故、為人處事之道。

尊賢之道修養者
不曾聽說君主自身修養很好而國家卻混亂的,
不曾聽說君主自身修養不好而國家卻大治的,
所以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
得人才的方法,在於領導者能修養,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修身以道,修養自身要合正道。
觀念要正確,修道以仁。
親近其所當親近之人。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至誠如神」這是心性的修養功夫。
所以父親善盡父道,兒子善盡孝道,
兄長善盡為兄之道,弟弟也善盡為弟之道,
丈夫善盡夫道,妻子善盡婦道。
這樣一來,家道就能端正,
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麼天下就安定了。
子張說「異乎吾所聞」,人與人交往之道是「君子尊賢」
曾子能深入的觀察與描述顏回之內聖修養,
是亦必能取法顏回之內德工夫,故終為四配之宗聖也。
「君子之道」豐富內涵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
君子尊賢而容眾,君子求諸己,君子坦蕩蕩,
君子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

降靈財廟靈聖堂  讀書之道所為何

學問之道,求其放心。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朱熹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經訓史冊以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爾。
此窮理必在於讀書也。」
愛讀書的人,能夠快速獨立思考,所具備的積極想像力,
可幫助他們找到富有創造力的解決之道。
聽「道」,要讀書才能知「道」。
夫讀書者,求其所以為人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各有為人之道,而皆於書中闡發之。
讀書而不能為人,讀亦何益?
今之讀書者,期能文而已,借取衣食而已,求其能躬行實踐,
不愧為人之道者,誰乎?
「幼不學,老何為。」年幼的時候,如果不學,到了老年,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要知道,讀書貴在年少,因為這時身體壯,精力足,記憶力好,學習能力也強,
如果這時不學,沒有成就,怎能服務人群呢?

非為仕途而讀書  非為知識之淵博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人生經驗的多寡,決定讀書領悟的深淺。
閱讀書籍更廣泛,人生經驗自會更豐富。
讀書有層次進境,儒家論及進德修業,也有程序或層次,
每天都讀書,越讀越厲害。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讀書修道、修行、在自明與助人,非為長我慢、炫耀、得權位。
時常讀書,知聖賢事,庶可以寡過。
知識淵博,令人增廣見聞,令人陶冶性情。

而為道理之通徹

孔子說:「生下來自然就懂道理的,那是上等資質的人;
經過學習,然後懂的道理的,那是次一等資質的人;
遇到困難然後才苦學的,那又是次一等的人;
遇到困難依然不學,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人!」
子貢以為孔子的學問是博學強記而來的,
孔子告訴他,真正的做學問是,把握一心之原則,
將它與其他知識融會貫通,實踐在生活之中。
通徹《大學》所述的事物。
「物有本末,指心、身、家、國、天下而言。
事有終始,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而言。
由心身而推之天下,自本而末也。
由平治而溯至格物,終必有始也。」
「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致知即知所先後之知,
  蓋通徹物之本末,事之終始,
  而知用力之先後耳。
  夫物,孰有出於身心、家國、天下之外哉!」

道之理也要善識

自古以來有那麼多修行人,要拋家捨業,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
「道者,理也 」。也就是:天地萬物都有其理;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理」,人有「性理」。
得其理則生,失其理則亡。
言我所以多識者。我以一善之理貫穿萬事。
而萬事自然可識。故得知之。
聖人云:「放之彌滿六合,卷之退藏於密。」
「道者理也,不明理,焉修道;
故欲修道,必先明理。
明理之法無他,全在有疑必問而已。
惜乎世人,皆恥下問,以故愈疑愈迷,迷而不悟,離道遠矣!」
「如果希望能得到佛智,遍知一切,就應該全神貫注,用耳傾聽,
心意要善、要敬,以全部精神去聽聞,然後如理思惟。」

道理能通天下事

『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因果通三世的道理。
能時時刻刻記住,處處種善因,就能得善果,做了惡因,就得惡果;
一切業是由自己造的,果是由自己受的。
道理之載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
經典內的人事時地物,故事中所衍生出來的道理。只要用心,所有一切法都貫通了。
若是不能通,就是三心二意,所以不能通,一心現一切諸法。
《華嚴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那是一心,一念自性,現十法界依正莊嚴,
現一真,盡虛空遍法界都是。

為人處事本難為

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
為人、處事、心境、品德。
你能寬容別人,別人也不會難為你;
你若苛求別人,別人也不會饒了你。
為人處世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
日常為人處事清白,不怕閒人說閒語。
為君者深知為君之難,能慎重其事。

人之依木到何時

子貢問孔子:「什麼時候才能休息?」
孔子的回答開啟一連串讓人回味無窮的對話。這就是人生寫照!
生有所息生無所息。《列子》記載: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
仲尼曰:「生無所息」。
古今中外,還有諸多相關的論述。例如: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辦法。
人之依木到何時〡至死方休。

能知天命而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知天命,就是你要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在神格上成爲神。
那什麼是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在神格上成爲神?
神的生命是永遠的、神的性情是愛的、光明的。
不惑,亦稱不惑之年,
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

聖賢銘訓可記得

聖賢經典:《唐太宗百字銘》「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氣衰。少飲不亂性,忍氣免傷財。
貴自勤中得,富從儉裡來。溫柔終益己,強暴必招災。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
暗中休使箭,乖裡放些呆。養性須修善,欺心莫吃齋。
道為無極之真理,性理之本體,在天謂之理,賦予人謂之性。故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朱熹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又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
必稟此氣,然後有形。其性其形,雖不外乎一身,
然其道器之間,分際甚明,不可亂也。
道是天的天理,人的性靈,天地人物,皆是一理所生。
故;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性理;物有物理;
天無理不能立;地無理不能生;人無理不能活;物無理不能長。
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聖賢銘訓不可或忘也。

進德修業人之本

誠信是為人處世,進德修業的根本。
“信”是交友之基。
《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友有誠信才能被“朋友信之”。
朋友之間如果能夠做到推心置腹、心心相印,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人的智慧,增進人的才能,薰陶人的品德,涵詠人的心性,提高人的志氣。
而此數者就是進德修業的要素,亦為超凡入聖之基礎。
所以要能親君子遠小人,與人為善,才能進德修業,日就有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離婁篇》孟子勉勵人君要誠心向善,以行動來表現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一個關懷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專注、很用心於根本的事情,
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產生。
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應該是仁的根本。
勤儉,是治家之本;忠孝,是齊家之本;
謹慎,是保家之本;膽識,是興家之本;
詩書,是起家之本;積善,是傳家之本。
君子,則進德修業,日日更新;
小人,則文過飾非,日日退步。
欲知涵養心量,須看亂時氣勢;
欲知謙恭進退,須看利益當前。
誠信: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中,以儒家最重視誠信。
儒家視誠信為「進德修業之本 」、「立人之道」,甚至為「立政之本」。
不過,現今社會重利輕義、急功近利,
真正了解誠信的意義並付諸實行的人並不多。
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把信擺到了關係國家興亡的重要位置,
認為國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腳的。

君子不怠修養也

所學在修養自己,非因此向人誇耀。君子之修養在不求人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
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君子小人,是就品德而言。
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無德之人。
君子辦事,為公,而不為私。平時修養,亦是去其私心。
人之所以未能成為聖人,是人為的修養不足之故。
是故,積善可成君子,成聖人。

今日聞道若不勤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優秀的人聽了道之後,勤勉地遵行,
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後,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無的樣子,
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後,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道嗎?
若不認同,大可不必接受。

他日離道而悖棄

天地萬物的道理,能用言語表達,就並非原本道理的意思了;
道理有名相,就並非原本的道理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地萬物的道理,是無形無相的,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
萬物由道而生,由道而育,由道而成,萬物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道,
道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以道非常寶貴,老子讚美「道」寶貴。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轉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若然是如此之人  縱負賢才豈丈夫

如果這樣,如此。
悟真篇云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内已眠屍。
妻財抛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期。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癡。
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人生如夢亦如影,要離苦得樂,必須修道。
內修克己復禮,外修斷欲去愛。
「縱負賢才豈丈夫」。縱然你才高八斗,很有才華,
那豈不是辜負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嗎?
要做一個大丈夫。大丈夫要「隻手撥開生死路,雙眉皺裂名利關」,
那才是真的有大能力,有大毅力,有大學問的大丈夫。

修齊治平意誠始

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政治觀中的先決部份。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稱「修齊治平」。
語出《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齊治平是做事,格致誠正是修身。
知終則須重其始,由本及末才是真。
「知終重始」的過程,也就是「追本溯源」的過程。
想要「明明德於天下」的人,
如果不知道從根本上做起,那就好比想要一步登天。
窮理致知與修齊治平。
格物、致知、誠意這三個環節為“誠于中,形于外”,內外開合是循環不已的。

終則有始天行也

終則有始天行也。天道運行,終而復始。
《易˙剝卦》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人事物消滅滋長,滿盈空缺是天道運行的自然規律。
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天地陰陽交替,消長變化就是天道的規律。
《彖》曰:「先甲三曰後甲三曰。終則有始,「天行」也。
事情開始前應計劃,謀定後宜付諸執行。
剛健在上而柔順在下,謙遜而清靜,這就是治亂之道。

知此道理斯可成

先天大道,全靠後天人道修起,才可成道也。
真正悟道,要能了解萬物的道理,那世界上就沒有犯罪行為,
每個人都是從生活中、和別人身上不斷學習中得來。
優點要學習,缺點要警惕,我們常常都會不經過思考,就匆忙決定,
有時候所決定出來的事情可能不是那麼的對。
知此道理躬行實踐,必有所成。
以上!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