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降 觀象察形論陰陽 世道衰微劫期臨 音聲呼喚吾救渡 菩提花開無結子 薩埵如何離苦海 降靈扶筆垂訓示

107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六)

 

107-05-23【民國一0七戊戌年四月九日】

觀 象 察 形 論 陰 陽
世 道 衰 微 劫 期 臨
音 聲 呼 喚 吾 救 渡
菩 提 花 開 無 結 子
薩 埵 如 何 離 苦 海
降 靈 扶 筆 垂 訓 示
今 生 修 為 欲 何 如
生 老 病 死 四 大 苦
不 知 生 者 焉 知 死
生 自 何 處 死 何 往
斯 此 問 題 有 誰 知
幽 冥 之 事 問 鬼 神
吉 凶 禍 福 又 何 如
豈 知 諸 生 知 多 少
能 否 告 訴 汝 所 知

觀象察形論陰陽  世道衰微劫期臨  音聲呼喚吾救渡  菩提花開無結子
薩埵如何離苦海  降靈扶筆垂訓示
今生修為欲何如  生老病死四大苦  不知生者焉知死  生自何處死何往
斯此問題有誰知  幽冥之事問鬼神  吉凶禍福又何如  豈知諸生知多少
能否告訴汝所知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安ㄋㄟ就說完了,
眾生猶原是眾生,
眾生平常說到修持來說,認真度還不夠,
今日雖然我簡單只寫幾句,但是都是咱切身的問題,
竟然諸生的回答,是如此的簡省,
表示諸生平常可能只是拼經濟,
其他修持方面,並無真正用心、用一點心思。

 

第一句「觀象察形論陰陽」,
天地之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聖人聖賢仙佛,仰觀天象,俯察地形,
天地間萬物,都是「陰陽」。
陰陽,若是有平衡,有平均來說,
就是天泰、地泰、人安泰。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天象是,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這是一個觀象。

地形:地理山川,動植萬物都是有形的,萬物當中,都有陰陽。
天象一樣,陰陽,代表寒暑,代表日夜,代表日光,月光,
這麼多問題可以發揮,竟然諸生不知其所以然。

 

「薩埵如何離苦海」薩埵:就是梵語「眾生」之意。
生死之間,當然生、老、病、死,人生四大痛苦,每人必須經過,必須遭遇。

簡單說魂魄,人身的代表,魄屬陰,魂屬陽。
人哪一部分,代表魄,
「耳聰目明」是魄。
魂:是人的口鼻,在呼吸,是魂,
這是魂升魄降,
看到,一個人如果過往時,
第一個現象,是口鼻無呼吸,無心跳了,可以判斷人已往生,
但是耳還有聽見,人過往了,親人來到,眼淚流出。
魄還未離開,魂已經離開了,呼吸靜止了。
所以魂屬陽,人之口鼻出入屬陽,耳聰目明屬魄。
最簡單魂魄代表的解釋。

 

《道德經˙七十一章》

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白話解說》能夠知曉自己哪裡不懂是件好事;若是不懂卻硬要裝懂那就危險了。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上:上等根器。
不知、知:不知卻誤以為已知。
這兩個“病”字,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
病病:心腹之患,就是怕自己的認知出現弊病。

眾生強知,妄生見著而生煩惱。
唯有能認知自己,強知之病,則不為。
認知上的弊病,是產生自身疾病和社會疾病的主要原因。
要消除一切疾病,必須首先消除認知上的弊病。

知道自己對道還有所不知的,已經很高明了。
不了解「道」,卻以為自己知道了,是禍患。
所以悟道之人,沒有進入到有禍患的狀態,
是因為知道這種狀態是有禍患的,
能體會得大道之難知,所以,真正的知,是自知,是知自己有所不知。

 

「菩提花開無結子」,代表形容目前的情形,

是否現時最明顯的寫照,這不是無原因,其來有自,都是有重重疊疊累積起來,
俗語說:羅馬不是一日造就,所以時代演變,
科技進步,一切的變化,雖然金錢非萬能,無錢也是萬萬不能,
當然當中有真多原因,咱無法探究的問題,
主要探討自己的修道過程,與日日的生活,
但是我感覺你們拼經濟這區塊用八九分力量,在修持這方面不知有用一分否?
說來比較遺憾的事情,機緣難得、機緣難逢。
你每日在街路當中,與你擦肩而過來來往往,不計其數,你們互相有否認識?
但是咱今日有此機緣,利用這個機會,來此吸收一些善知識,
在此跟隨著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與福德正神,所給我們鼓勵、勉勵的一些善知識。
修持盡量可以的話,多少吸收,吸收以外,看如何運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只是眼睛格微微,不一定成功,辛苦勞碌,到頭來還是一場空,留下無限遺憾和空虛,
對整個人生並無啥意義的存在,當然這篇聖訓文,要解釋也可以是很長,
不說其他,光是生死問題,就可以說很大一篇,
生是天地可以說陰陽之氣,無中生有,一點氣,
說大道理也知道,一氣化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大提綱給你,稍微去探討一下,
一點原始之氣,來自無形的那一點,
到時回去那裡,就看你此生當中,不管你活到80歲,90歲,100歲,
但是在你人生的過程當中,你的所作所為,已經決定你回到哪裡去,
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人說東方琉璃世界。
宇宙有三大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兜率天內院彌勒小淨土。
但是自己的因緣、福德和信心不具足之下,無法往生。
這就是看你個人的修持,
東方人說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大方位,
這要看你的本事了,越說越長了,就先說至此。

 

【聖訓解析】

 

觀象察形論陰陽

 

《陰陽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世道衰微劫期臨

嘆人心之不古,世道之衰微,歷數十年如一日。
五聖不憚風塵之苦,萬神憫念蒼生塗炭。
或飛鸞以闡教,或著書以匡時。
無如紅塵兒女,貪戀繁華,醉生夢死,墜入紅塵火宅,解脫甚難。
由是作奸犯科之徒,層出不窮;敗德壞倫之輩,朋比為奸。
荒淫無道,縱伕橫行。尚自由、說平等。非孝論等,無父無君,世道衰微。
像法時期染汙漸重,成就日趨不易;今日已屬末法,世道衰微,
邪說充斥,加上大眾多為貪、嗔、癡所惑,想要成就,難如大海撈針。
一貫之道。天地根本。萬古不易之常理。一本萬殊。化育至尊。
世風淳善,所以最易成就。

音聲呼喚吾救渡

慈悲靈感觀世音,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
應現眾生祈求救渡,觀音菩薩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在諸菩薩中,「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發大願,願救渡天下眾生,
只要眾生一心虔誠呼念其名號,「觀音菩薩」即能尋音聲救苦,故名之為「觀音」。

菩提花開無結子
薩埵如何離苦海

「薩埵」是有情眾生,「菩提」的意思是覺悟,覺悟的有情眾生。
凡人是迷惑的有情眾生。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
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
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是這個有情執的人他覺悟了,叫覺有情,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
換句話說,還有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
覺有情又包含,一者: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的「覺悟的有情」,

菩薩是隨順眾生的需要,運用他的般若智慧,

發揮他慈悲的力量而普度眾生的;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降靈扶筆垂訓示
今生修為欲何如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善男信女至誠聽,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實非輕。
這世如果被某人無意的對待,
那是代表我上輩子有對他::這輩子被他這樣對待。
許多人都是經歷累世的修為,而越來越有智慧。
佛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佛陀曾經開示祂的前世,前前世,
如果今生修為不錯,合乎〈道、德、心〉的規範,
胎識〈前世〉也只能默默輔導肉身,唯有在肉身出現困境〈靜思〉時,
才會顯現以教導肉身〈如何為〉,
這就是三思而行的第二思,或是肉身醒覺要修行,透過禪靜〈無思為〉空,而顯現。
若是「今生不修待來生」,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不可發來生及生生世世之願,有此願,便不能決定往生矣!
冤親的債主,不是來還債,就是來要債的,就看自身前世因果業障深不深,
重點是今生的修為好,真的可以幫我們化解冤債;也可以幫我們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生老病死四大苦

生老病死苦「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問題,
把它研究明白,就能出離三界,不受輪迴。
每個人一生要經過「生老病死」四大苦,任何人也逃不出這四種苦。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煩惱就成為人經常遭遇的問題了,
佛家言:人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耶教稱:人人皆是罪人。因此人生本來就都是無常。
佛經上常謂煩惱即菩提,菩提是道、是覺悟、是解脫。
除非修道,了生脫死,可是一般人都要受這四苦。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人生四大悲:少年喪父母,中年喪配偶,老年喪獨子,少子無良師。
人生四大苦:一苦看不透,二苦捨不得,三苦輸不起,四苦放不下。
以一個人身體上來說,不分男女,不分貧富貴賤的人,都免不了有生老病死。
以上所說的苦,卻是由於我們有了四大五蘊所和合的身心才有的,
如果沒有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心,怎麼還會有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和求不得苦呢?
如何坦然來面對人生四大課題的生老病死。

不知生者焉知死

子路問事鬼神:「生死不二,終始一如」。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侍奉鬼神的道理,
孔子當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問的方式回應,這是一段師徒之間的對話。

「不知生,焉知死」。
確實,當我們對生命的真相不斷觀察和思考,並斷除種種錯誤的認識之後,
我們自然漸漸明白生命的來處和去處。

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可見好生惡死,存在於人類共同的心裡。
因為人之生死,不能隨人的愛惡。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死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會有死。

生自何處死何往

生自何處來,死往何去去。生與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所以人生世間,生時要慶祝,死時要哀悼,
年年要過生日,但對死去的人,也要紀念其冥誕與忌辰。
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
人、生自何來,死往何去呢?
人生的目的何在,價值又何在?

 

斯此問題有誰知
幽冥之事問鬼神

諸如此類,要句: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可嘆啊!漢文帝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
竟聽得入迷,移前而坐,連膝蓋觸地都不知覺,
身為君主,卻未心繫蒼生反倒迷信鬼神。
其餘聽說過的神鬼之事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只選擇性的提出。

吉凶禍福又何如
豈知諸生知多少
能否告訴汝所知

 

吉凶禍福的根源是心念。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
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的種子。
所以古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
三千法律八千文。此事何如說與君。
善惡兩途君自作。一生禍福此中分。
人生旅途,吉凶禍福,報應分明,宜多修身。
吉凶多變。非止一端。言不盡意。當以心觀。
但謂君子既有賢才,又卜其居,復順積德,乃享元吉。
宅居吉凶,並非是決定一個人吉凶禍福的唯一因素。
人的吉凶禍福是宅居與賢才、道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像種田一樣,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僅要有良田,
還必須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就像眼睛看不到耳朵一樣。
對禍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態來正見它?
又該存何種態度以待?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
《孫子兵法》中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論語》人生的精義

生命是一個過程,不知從何而來,又不知到何而去,
生死之間,我們漫無目的地活著。

名言「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
做人像種田,最後收成才是評定的標準。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慎思之!篤行之!以上之!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