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天上聖母降 天官賜福善德輔 上下悅懌慶有餘 聖人之治棄機巧 母德懷柔顯慈暉

107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六)

 

107-10-03【民國一0七戊戌年八月廿四日】

天 官 賜 福 善 德 輔
上 下 悅 懌 慶 有 餘
聖 人 之 治 棄 機 巧
母 德 懷 柔 顯 慈 暉
降 靈 本 宮 垂 訓 示
時 維 適 秋 天 氣 涼
諸 生 保 暖 多 添 衣
唯 有 體 健 一 切 真
未 成 諸 事 待 奮 進
諸 願 未 了 身 猶 在
否 則 一 切 宿 願 空
說 空 不 空 放 不 下
留 著 遺 憾 六 道 輪
實 在 噓 嘆 之 人 生
今 生 因 何 要 修 持
只 因 人 事 未 能 了
糊 塗 人 生 不 知 何
為 了 浮 華 之 榮 觀
窮 此 一 生 成 就 何
不 如 了 道 見 自 性
六 道 之 輪 莫 再 去
諸 生 修 持 至 今 日
多 少 應 該 有 所 得
不 知 轉 念 轉 不 轉
自 己 心 知 肚 明 矣
欠 他 他 欠 理 不 清
幾 世 因 緣 再 糾 纏
執 著 放 下 一 切 緣
逢 此 劫 期 好 修 行
保 身 立 命 好 自 在
天 搖 地 動 多 留 意
希 望 諸 生 安 泰 矣

 

天官賜福善德輔  上下悅懌慶有餘  聖人之治棄機巧  母德懷柔顯慈暉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時維適秋天氣涼  諸生保暖多添衣  唯有體健一切真
未成諸事待奮進  諸願未了身猶在  否則一切宿願空  說空不空放不下
留著遺憾六道輪  實在噓嘆之人生  今生因何要修持  只因人事未能了
糊塗人生不知何  為了浮華之榮觀  窮此一生成就何  不如了道見自性
六道之輪莫再去  諸生修持至今日  多少應該有所得  不知轉念轉不轉
自己心知肚明矣  欠他他欠理不清  幾世因緣再糾纏  執著放下一切緣
逢此劫期好修行  保身立命好自在  天搖地動多留意  希望諸生安泰矣

【天上聖母開示言】

看起來這篇訓文,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一些道理也都能了解,
但是了解的,當然比做到的還要多。

人說:「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真多法,真多道理,都是言語道斷,
只是真少人,腳踏實地,真真正正的去做到。

人的生命是真脆弱,因為人的性命,就在呼吸之間,
我們一生當中,已經是有幾十億兆的生命,數都數不清。

吸就是生,呼就是命,
生命,一秒鐘、一分鐘,要呼吸幾次,
有呼有吸的人就叫做是活著。

高僧說:不知這口氣出去還能否回來?
有呼沒有吸,就是你們說的「死翹翹」了。

所以說,人活在呼吸之間,你一生當中幾兆次的呼吸,
好在在坐,今日氣呼出去,都還有吸進來,還能在此聽吾說一些道理。

所以說,人生要計較,當然計較不完。
修持大家都會說,放下真簡單,就像上次說彌勒菩薩的故事。

問修持不二法門是什麼?第一步怎樣入門?

布袋和尚把布袋放地下,兩手一攤,什麼話也不說,
再問,放下之後呢?還怎樣做?

(只因背布袋,和尚出了名。越背越是沉,不背也不行。)

這是放下,大家都執著在七情六慾當中,因為其實說,人要放下這些,
真正是無那麼簡單。

有人說:要這樣做,那人是受到刺激了,才會放下,
就像俗語說像白癡,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管,就是放下。

但是那真放下嗎?
「白癡」那不是放下,是業障現前。

所以真正放下了,是大智若愚,他的心內很清楚明白,
只是他真正無計較,無執著,那才是真正放下。

所以咱凡人,在這汙化世界當中,你眼睛所見,你耳朵所聽,你嘴上所說,
你真正無法度,真真正正可以來放下,
因為人,一般的道理在說,總是要生活,
但是,雖然是這樣說,咱也是要真真正正有向這個方面在做,
有腳踏實地,實在真正在做。

上一節說布袋和尚說: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原來退步是向前」
插秧之時往前面插,但是是一直退,這是布袋和尚悟出的道理,
因為插秧時頭低低,看見水中影,照映著頭上的天空,才看得到天,
退步在行,一畦稻田,真理真道,雖然退步,但是事實是完成一畦田,把稻秧插完,
這是值得深思的道理。

簡單說,大家都知道的一些道理,但是無法放下,
因為此時此刻叫你放下,哪裡放的下,
你有眷屬、子女、親朋好友,當然放不下。

就是要有大智慧、大覺悟,才能真正的放下,其實呢,
道德經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萬物在天地當中,像祭拜用的稻草用完就丟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真正聖人,天地看萬物,看百姓是不同的。
尤其是天地,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是真正真現實,真殘忍的事情。

以有形的眼光,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真現實、真殘酷,
但是天地間有生,必有死,你在生生死死,來回當中,
能取得永生不死的道行、道果,就是要去修持,去證道。

如何與天地共存,與天地日月共存,這是一門真大的學問,
不是簡單一般人可以做到的,目前一般人,光要過著你的人生,
四大痛苦,就在那裡啼啼哭哭,
遇到生老病死,說快回去了,最後就化為塵土,

所以說生、老、病、死,人生四大痛苦,你在此就無法看得開,無法出離,
要悟出大道理,要你放下不執著,當然是有較困難,不是不可能,是困難中的困難,
就是要有大智慧、大覺悟、大決心。

所以叫我們要轉念。
轉念,最起碼一些事情,可以放下的,盡量放下,
一些事可以不計較那麼多,就別計較那麼多。
一些事可以不執著的,就不執著那麼多。

往往人與人的相處當中,若是有一些過節,有一些摩擦,
有的人一輩子也給你記住,你今日欺負我,佔我便宜,我今日無法報復,無法討回,
我一輩子給你記條條,甚至吃剩飯都在等你,要報復,
我不相信這一輩子都會讓你欺負,是不是大家都會有這樣的觀念呢?
不會說讓人欺負過,過就算了,那怎能算?沒討回來,沒報復,怎能放他干休,
一般人都是這樣,所以修持說簡單,但是要做到,確是一門真深奧的功夫。

要有覺悟,叫我們要轉念,轉念真重要。
因為你眼睛所見,你看見的,就是說隨境會轉,
眼睛看到,一定馬上會傳到大腦,大腦馬上做出反應,
這物件是好的或壞的,是你的還是我的,
你是要,還是不要,或是其他種種變化。

人說賊眼,眼睛最賊,看到馬上傳給大腦,大腦就知,
心的行動,有人心動無行動,有人心動,就立即行動,
所以這是一貫的動作,一貫的念頭。

剛剛說:「萬法隨心所現,隨識所變」,
隨你的意識、知識、心念,所改變,
一些法,一些理,都是言語道斷,我們都用言語做結論,
其實也非如此,事實沒有那麼簡單,值得我們深思。

聖賢在經典所留下一句話,為何要說這一句,
早先在佛教當中,七祖當時見六祖之時,六祖問:「你是什麼東西」,不是罵人的。

問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被外界誘惑所掩蓋,有什麼方法可以斷欲,找回自性,

第六代祖神秀大弟子作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五祖見神秀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 無上菩提 須得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在經上本來沒有可懷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懷疑。
你念妙法蓮華經,知道其宗趣是什麼
不執著念經,不能像法達以前認為念法華經三千部,
功德大到高過一切,故不向人叩頭。
你真能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放下了,
那恭喜你,你永遠脫離輪迴了。

學佛的終極目標,談因果與轉境界。
佛法常講「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
我們將之應用在生活上的各個層面,無一境界不能轉。

學佛,不是一帆風順的,這與多生多劫前的業障有關。
我們功夫不得力的時候,修學沒有魔障。
功夫稍微得力,魔障就很多,所以我們要懂得懺除業障。

修持多年不開悟的原因,

淨空法師說:一切善人、惡人,都看作是佛菩薩示現。
《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他的示現
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境界隨心轉,
時常在講,時常在勸,時常在提醒,你為什麼不能轉。

話說時光荏苒,禪宗傳到了第五代,也就是大唐和武周的五祖弘忍時期。
五祖弘忍年紀大了,正在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七祖婆須密尊者。
尊者,北天竺國人也。
因六祖遊化,見尊者手持酒器,
問曰:「師何方來?欲往何所?」
祖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
尊者曰:「識我手中物否?」
懷讓先前已在嵩山老安禪師那兒待了很久,後來去見六祖。
六祖問:「你是什麼東西?父母生了你,究竟是從何處來?
如何來的?你怎麼來的?」這些都是問的根本問題,
問的是父母未生自己之前是什麼?問得很尖銳。

俗姓劉。諡號「弘濟」。
二十歲時到廣東跟隨六祖大師學禪,一住就是十年。
希遷沒有聽懂六祖大師的意思,就每天打坐參禪,
心想六祖大概要叫我自己思索。
後來,經一位老首座指示:「你怎麼老是在這裡打坐呢?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中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時,

當場若有所悟,決定出家學道。
他前往湖北黃梅,投奔五祖弘忍。

佛告訴迦葉菩薩,在自性中求,才是真懺悔: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其實很多修行的知見,前人都已經講過了,
而且一講再講,換個方式後還是繼續講,
只是現代還是有很多人,都是什麼空妄想,空妄想就是胡思妄想。

那麼有人說若這樣說來,都不能看東西,修行人說禪。

你是什麼東西  因何而來,留下修持八年 體悟八年,
才去向六祖說,我已經可以回答,
今日我若能說出一物,就不是一物,
我是什麼東西,我就不是東西了,

只是一句話,悟了八年才悟出來,
六祖說:這樣就對了,大家修持,
修這點而已,說來是真容易,

有時三言兩語就說完,就像說故事就說完了,

聽是聽、想是想,秋風 涼冷涼冷,吹吹,聽聽,
心情愉快過就好了。

只是可以體悟,可以去做,
體悟人生四大痛苦,什麼是生、老、病、死。
要脫離六道輪迴,要了解「生老病死」,不是做不到是不容易,

今日拉拉雜雜,與你們說一些道理。
有些道理,已經說了再說,說了好幾次,只是互相勉勵、互相加持,
好 今晚就解釋這樣,你們還有啥問題否?
以上。

 

【聖訓解析】

天官賜福善德輔

天官賜福
三官大帝,堯、舜、禹,是道教中掌管天界、地界、水界,三界之神。
是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帝的總稱。
道教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於民間治理民眾,分別接受信眾祈求賜福、赦罪及解厄。
在天庭中專管人間之賜福、赦罪、消災之聖事。
俗稱「三界公」,又稱「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在天地制定後,治理天、地、水三界,掌天、地、人間的貴賤。
也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
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

善德輔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善心乃本份是平常心。
小雨積多成湖,川河匯流成大海。
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之道也。
為善,本無大小之別,佈施一千元,不一定比佈施一百元之功德大。
看誠心啊!
因此沒有發心從小善做起,那會有大善之積成。
不善即惡,惡與美善相對者。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但善也產生了不善。

善惡也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我之所善,彼之所不善。
善事,非一定得鋪橋造路、廣施善款才為善。
只要心存善念,一句善言,舉手之勞亦為善惡事。

也非得是殺人放火,貪贓枉法才為惡。
不要因善小而不為,也不要因惡小而為之。
讓整個社會因常存善意而溫暖。
讓整個社會因常行善事而和諧。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
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王陽明「四句教」
四句教即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晚年所述的,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太上感應篇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凡人為善,形於言,發於行,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於心,動於慮,鬼神已得而知之。

人心不可測度,而測度人心之機者,鬼神之靈也。
故善起於心,人未及知而有知之者,神也;
惡起於心,幸人不知而有知之者,亦神也。
故善惡可蒙人之耳目,而不可欺神之。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
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積德無需人見  行善自有天知
轉惡為善,要懂得從根源處轉,根源是起心動念,從這個地方轉,
這是上上乘人,純善之人,必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上下悅懌慶有餘

 

凡事無疑,上下悅懌,天道悅懌,民心欣戴。
上下悅懌,則天心感格。懌:悅也,服也。

說起善惡必報的因果關係,
「積善之家慶有餘,積惡之家禍必至」。
來源於《易經》中的兩句名言。

意思是說積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孫,好心積德天加護,
為善自然得福,只要運氣來時,求財得財,求子得子,
這樣的有求必應,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個人多做好事,多積陰德,就算有些不順利的事情,也會逢凶化吉,慢慢好起來。
不僅如此,還會給後世子孫帶來很多吉慶。

真心誠意佩服。悅懌,愉快;誠心。
孟子說:如果只用武力去制服一個人,
就算這個人表面上很聽你的話,但內心卻並不服你。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聖人之治棄機巧

 

何謂聖人呢?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何謂聖人之治呢?
「聖人之治」「棄知」是棄去機巧之智,而不是棄去智慧。
一個人能夠除去小聰明,絕其駁雜,去其機巧。

老子道德經:斷絕機巧與利益,如此盜賊才會絕跡。
回歸自然樸素,無為而治,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真正的大智慧。
若不能斷絕聖智,那麼就是有為。
老子也主張聖人之治,只不過他所認為的「聖人」,理想中的「聖人之治」。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沒有聖智的虛名,
表示聖人的無為之治已成,人民因而安和樂利;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沒有仁義的施為,表示人人都依道德而行,
人民就能恢復孝慈本性。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所不知,而不願知;其無欲,其實是充實圓滿,而無所欲。
因此投機取巧之人,無所用其機巧。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
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
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事物,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王侯者使用機巧,自然可以得利,因為社會規則就是為王侯者制定的。
民利如果被為王侯者巧取得多了,老百姓就過不下去了,於是盜賊就産生了。

《道德經》十九章
絕聖棄智、見素抱樸、絕學無憂。
聖人通明四達,以棄智、棄仁義、棄機巧,
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處無憂自在。

而世人不通明四達以學智,
講仁義,取機巧而入欺詐虛張、
六親不和、爭名奪利之牢籠,
生煩勞憂苦不得自在。
世人在煩勞憂苦中自強,在自強中日損,
強到頭來終為人,損到極處,自然機巧,自強厚德,有容乃大。

高明的行事不會留下禍端;
高明的說話妙語連珠,還讓人挑不出毛病;
高明的計數不是用計數器能搞定的;
高明的合閉不用鉚釘楔叉之類卻嚴實的無法打開;
高明的和合不需要繩索條條框框限定卻無法離解。

許多人看來大開大闔,到頭來卻無啥可觀,
野薑不然,它常從小處著眼,像風在衣襟上轉彎,像花瓣在尖頂處微翹,
使人對生命中那幾乎被忽視的點或頂,不得不給予注意。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與人生發生關聯,
那麼它只不過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

當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實到經驗界時,
就成為了人生準則的「道」,
它對人所產生的意義就非常明顯了。

這一層意義的「道」即作為人生指標的道,
它呈現了自然無為、虛靜。

 

母德懷柔顯慈暉

 

遊子吟(五言古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你可知道,寸草的感激,能報得春暉恩情於萬一嗎?
母愛的光輝,像和煦的陽光,溫暖了子女的心,
這首膾炙人口的〈遊子吟〉千年來感動了無數人的心。
三春:就是「多年」,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說小草能報達春天的光輝呢?
就是:誰說子女的孝心,能報達母親,母愛的偉大呢?
母親的恩情極大,像春天的陽光之於小草,是怎麼也回報不完的。
這首詩以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
讀來令人感動。

 

降靈本宮垂訓示
時維適秋天氣涼
諸生保暖多添衣
唯有體健一切真

 

時序已進入季秋,早晚天氣涼冷,要知道多添加衣服,避免著涼。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唯有健康才是真。

 

未成諸事待奮進
諸願未了身猶在
否則一切宿願空
說空不空放不下

 

六祖示曰:「功德在法身中」。
法身即菩提自性,即徧滿一切之理天也。
故唯有好好體悟性理真傳,方有「功德」可言也。
能識自本心,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
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

為何「萬法皆空」,而「因果不空」呢?
在我們這個世間,財富、智慧、健康、長壽,哪個人不想求?
都想求得這個果報,可是佛告訴我們,果是從因來的,你不修因,哪來的果?
要修好因,才有好果報。
「萬法皆空」講的是空性,「因果不空」講的是緣起。
除了「萬法」以外還有一個「因果」,
萬法的本性是空的,因果的作用,是不會空的。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轉變不空」,
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
是說它轉變不空的意思;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諸法空性,看得破,如何放下?
此時當了知,此空不空,
何謂不空?妙有也。用也。

 

留著遺憾六道輪

 

來世,今生,將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中最後一生。

如若是來還債的,那就盡量多還一些,甯人負我,我不負人,
一切回向莊嚴淨土。
如若是來報恩的,那就盡量多報一些。

為什麼要求道?
方能脫離六道輪廻。今生做人,富貴貧賤,已是注定,
但是富貴仍在輪廻受苦之中。所以,六道之中無論那一道都仍是苦。
求道能了脫生死,世間劫煞,時時受災劫傷害,一點靈性必須先解救。

 

實在噓嘆之人生

 

人生畢竟不是十全十美的,實在噓嘆之人生。
感悟人生,人生真諦各了悟。
人生就是不公平,知道不公平,也是要吞下去。

 

今生因何要修持

 

今生因何要修持
為了生死大因緣,此一關鍵今不了,萬劫輪迴無休止。
過去世造就今生,都是有跡可循的。
生起菩提心,是要修持再教育的。
給予他人利益與收穫,這是修持菩提心所需要。
當前大普渡因緣,明師一指點,
撥開生死路,先立於不墮之地,
在因地上,只要今生好好修持,
沒有一種罪惡能像嗔恚那麼嚴重。
沒有一種修持能像安忍那麼難行。
所以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殷重地修習安忍。
應這樣自忖:「因何要嗔恚呢」?
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所牽引,
如在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現在便不會再做凡夫。
如果今生斷除了一切罪業,當下就是聖人。

 

只因人事未能了  糊塗人生不知何

 

聰明人糊塗心,人與人之間,
隨時都在互換聰明與糊塗的角色,
形成各種不同的情境,要論輸贏,又要維繫關係。
算計中不可把力使盡、把利占絕,
糊塗過一生,不知何為重。

人生難得糊塗,
感悟精選:
我們知道,“難得糊塗”
是清代大文人鄭板橋的名墨。
與此還有“吃虧是福”的名言。
眾人對“難得糊塗”,耳熟能詳。

聰明人遇到糊塗人,
聰明人會占盡上風,得到各種不同的好處。
聰明人自己也滿心歡喜,為自己所獲得的豐富成果志得意滿。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中,今年已經又快過去了,
第二年即將來臨。
這表示人從生到老,也是不知不覺,生老病死,迅速交輪,
人就糊糊塗塗過了一年又一年。

生不知何來,是生之糊塗,
死不知何去,是死之糊塗,
中間之明白者。「人生就是苦海」。
有兩頭糊塗,中間一點明白,究其實也是糊塗。

 

為了浮華之榮觀  窮此一生成就何  不如了道見自性  六道之輪莫再去

 

初聞道都由淺處。
經由體證參悟經歷以詮釋自性,合其光同其塵。
經由真修實煉恢復自性之光明,與道合其光。
體覺有情無情源出於道。
見自性,什麼是自性般若?
六祖云: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
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空說,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什麼是自性般若,為什麼不識自性般若,萬劫不得見性。
見自性,是指事物不依緣起,就能自己存在,本身具有不變異的實質性質,
有固定的本質性,含有自有、獨一、永恆的性質;
或說有事物的最小單元,都是自性。
學佛有兩個根本志:一見自性;二依自性起修。
而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更多的功能只是實現了第一個根本志〡見自性。
而這只是真正走入佛法堂奧的起點。
只是明白了成佛的種子是什麼,知道將功夫用到哪裡。
念自性佛,誦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依經行。
《達摩血脈論》「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不得將心念佛。
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任人說得天花墜,掃除知見自性通。
從這首偈語,可以體悟到我們的感情思想或知見知解本來就是空幻,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故老實修行,
親證實際理地悟無生,才不致落入教門影裏聲。

六道之輪,念念之間是為中陰,念念之續是為輪迴。
輪迴有長有短,長者如生命,短者如思緒,剎那之生滅。
六道輪迴是煩惱之相續,吾人在六道之處境,就如同八字論命,
大運之於流年,流年之於流月,流月之於流日,流日之於流時。
所謂「六道」,是指生命在凡俗的世界內所投生的六種形式或界別,
分別是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

 

諸生修持至今日  多少應該有所得  不知轉念轉不轉  自己心知肚明矣
欠他他欠理不清  幾世因緣再糾纏

 

前世因,今生果,每次的輪迴都是重蹈覆轍,說這就是「因緣」,
有三項內含、四種關係:
三項內含,善緣、惡緣、無記緣(不善不惡的緣);
四種關係,因緣(指構成一切現象的原因)。
因,主因;緣,助緣。
今生相遇相愛,注定是前世的因緣。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佛學上講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
種種願力業力,經過幾生幾世之後,
不管時空變換,不論貧富丑俊,還是會發生。
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
必是注定的人,才來與你相遇。
今生這樣糾纏,心識全部都在這裡,來世因緣相會的時候,
這個心識之流又延續上了,所以變成了幾生幾世。

 

執著放下一切緣

 

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緣滅的,這就是諸行無常。
只要我們不執著,就不怕這些苦難煩惱,這即是諸法無我。
學習放下執著,放鬆自己,改變自己。
眾生無明,所以「諸緣」、「萬緣」會因眾生自身的無明,
由「眼耳鼻舌身意」,而動念頭執著。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想脫離六道輪迴,
在生活當中,一切事情一定要看淡,
不要那麼執著,也不要去分別,
與我們不相干的,可以不聞不問;
別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要看破、放下。
緣盡時要懂得放下。

因緣散了時,比較不會被眼前暫時的喜怒哀樂景象給騙了,
以為我們的一切永遠都是我們的。

緣起時固然要懂得珍惜,緣盡時也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執著。
其實,我們的念頭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而已。

要了解世間所有有形相的東西,都是虛妄,
如果能了解這真意,就能放下,就能看透一切,就能消除執著,煩惱。
要放下自我,要去我相。肯放下執著,當下就解脫。

一切隨緣而不攀緣,緣是生滅法,因果法,
生滅的開始,即是煩惱的開始,
執著的開始,不放下的開始,無明的開始。

 

逢此劫期好修行  保身立命好自在  天搖地動多留意  希望諸生安泰矣

 

菩薩由發心至成佛的修行期間。又作三劫。
「阿僧祇」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原意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
「劫」是時間名,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
「劫」有大中小之分,此處指大劫。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