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仰觀天道與時行 濁世陰長陽消矣 聽音辨方處安身 發菩提心願善行 梵薩諸願皆奉行 靈降聖宮垂訓示 諸聖神佛臨本宮 訓示教化傳千里

107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六)

107-10-17【民國一0七戊戌年九月九日】

仰 觀 天 道 與 時 行
濁 世 陰 長 陽 消 矣
聽 音 辨 方 處 安 身
發 菩 提 心 願 善 行
梵 薩 諸 願 皆 奉 行
靈 降 聖 宮 垂 訓 示
諸 聖 神 佛 臨 本 宮
訓 示 教 化 傳 千 里
大 千 遍 佈 有 嘉 言
錄 傳 門 生 功 德 行
聞 訊 臨 宮 探 究 竟
果 不 其 改 方 式 矣
願 吾 諸 生 勤 習 功
慎 終 如 始 莫 放 棄
雖 然 各 自 有 壓 力
值 時 劫 期 有 契 機
人 生 轉 變 機 緣 點
各 有 巧 遇 會 神 仙
希 望 有 生 得 此 緣
莫 此 為 甚 不 可 失
聞 道 習 道 不 難 行
證 得 道 果 不 容 易
言 謹 嘻 笑 度 此 生
兢 兢 業 業 證 道 果
今 生 若 能 遇 知 音
定 不 沉 溺 六 道 輪
善 結 示 言 教 諸 生
有 緣 千 里 再 敘 言

仰觀天道與時行  濁世陰長陽消矣  聽音辨方處安身  發菩提心願善行
梵薩諸願皆奉行  靈降聖宮垂訓示  諸聖神佛臨本宮  訓示教化傳千里
大千遍佈有嘉言  錄傳門生功德行  聞訊臨宮探究竟  果不其改方式矣
願吾諸生勤習功  慎終如始莫放棄  雖然各自有壓力  值時劫期有契機
人生轉變機緣點  各有巧遇會神仙  希望有生得此緣  莫此為甚不可失
聞道習道不難行  證得道果不容易  言謹嘻笑度此生  兢兢業業證道果
今生若能遇知音  定不沉溺六道輪  善結示言教諸生  有緣千里再敘言

 

【聖訓解析】

 

仰觀天道與時行

 

君子仰觀天道,運行不息,合法順動。
固其性命乃保毓,天數盡矣!天時地利也。
象天體制者聖,順時變動者哲。
愚者不能察天時人事,若能合天地化育,與時設教,乃聖人賢哲也。

 

濁世陰長陽消矣

 

陰陽本指日光向背的兩種狀態,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我國古代人民經過長期對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觀察、分析、綜合、歸納,
認為宇宙萬物皆分陰陽,皆由陰陽組成,萬物的始生、成長、鼎盛、衰亡,
皆因陰消陽長,陰長陽消所致。

 

聽音辨方處安身

儒道釋智慧名言
人生必讀
壞事勸人休莫作。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子之人富不長。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身都是命安排。命理有時終須有。命理無時到底無。
貧乏求謀事難成。百計徒勞枉費心。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被對頭風。
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洋被犬欺。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路方知少主人。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有錢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有意摘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相逢好似曾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間無。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渴時一點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
平生莫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年少。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父母恩深終須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櫻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紅粉佳人休便老。風流才子莫教貧。
大扺選他飢骨好。不搽紅粉也風流。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笋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傾。
不孝父母。敬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貪淫好賭。勤儉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欠債怨財主。不孝怨父母。兒不嫌母醜。犬不厭家貧。
姜女送寒衣。沿路苦風霜。丁蘭孝父母。刻木為爹娘。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求財恨不多。財多害人己。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不窮。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
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癡人。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兄弟是兄弟。過江須用錢。
富人思來年。貧人思眼前。夫妻相好合。琴瑟與笙簧。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人不通古今。馬牛如襟裾。同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運去金成鐵。時來鐵成金。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久住令人賤。貧來親也疏。
美化不足。惡化有餘。為善最樂。為惡難逃。善事可作。惡事莫為。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人殺一萬。自損三千。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兄弟相害。不如不生。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人貧不語。水平不流。出家如初。成佛有餘。
在家由父。出嫁從夫。一日夫妻。百世姻緣。養兒待老。積穀防饑。
養子不教。不如養驢。養女不教。不如養豬。先到為君。後到為臣。
養君千日。用在一朝。官有正條。民有私約。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成事莫說。覆水難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言不中。千言無用。黃金無假。阿魏無真。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寧人負我。切莫負人。人貧志短。馬瘦毛長。死生由命。富貴在天。
長安雖樂。不是久居。賊是小人。智過君子。人相面形。馬相毛色。
合理可作。小利莫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不顧體面。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鬧裏有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家用長子。國用大臣。山高水深。地瘦人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奉勸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萬無一失。

 

發菩提心願善行

 

發菩提心的人,應具備三種心:
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大願心:廣修善行。
大悲心:救眾生苦。
發菩提心就是真正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願,成就佛道因緣。
願有多種,最根本要發菩提心願,因為菩提心是願的根本。
希望一切眾生皆從輪迴中解脫、遠離痛苦、
並且得到究竟的佛果,這個心願就是菩提心願。
希望成無上正等正覺,就要發菩提心。
故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
所以,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梵薩諸願皆奉行

 

眾緣性空唯識現,緣起性空的道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一切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法唯心造。
生,不知死後事;死,不知生之事。
陽,不知陰;陰,不知陽。卻是環環相扣。

 

靈降聖宮垂訓示  諸聖神佛臨本宮

 

今日是九九重陽節,有好幾位聖神仙佛聖誕千秋佳期,也有真多位仙佛蒞臨菩聖宮,
觀看門生上課情形,巧遇觀世音菩薩傳道授業解惑。

訓示教化傳千里  大千遍佈有嘉言  錄傳門生功德行  聞訊臨宮探究竟  果不其改方式矣

菩薩的大愛,教化之言傳佈千里,導引眾生走向正途,庇祐眾生,幸福平安。
「善書」是一種教化人心的讀物,流傳於市井之中,善書之言傳千里,善道永流傳。
「菩聖宮言啟示錄」出版共十集,再來六年間,於網路隨意窩發表聖訓文,上天都有鑒察中。
一些友神很客氣,說不打擾上課,照平常上課方式進行。

 

願吾諸生勤習功  慎終如始莫放棄

 

勵志名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禍消福至。勿信讒言。惶惑思慮。慎終如始。
切莫顛墜,切莫猶豫,時至也,命運轉機,把握之。
成功不在早晚,只要堅持不放棄、奮發圖強,聖賢仙佛從不放棄任何人,
門生勤習功課也不能放棄自己。
成功者決不放棄,放棄者決不成功!
我們最大的弱點在於放棄。
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斷的重來一次。
「人生實難,大道多歧」,
珍惜當下,莫忘初衷,勤習功夫,堅持有恆。

 

雖然各自有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生活的壓力龐大,
都打算另闢收入管道,主要方式或有,從事兼職,
孩子們也都各自有家庭,雖然已在賺錢,但薪水也不是太好,
他們也有自己的壓力,雖然壓力可能使人感覺不愉快,
但仍要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壓力,和平共處。

 

值時劫期有契機  人生轉變機緣點  各有巧遇會神仙  希望有生得此緣  莫此為甚不可失

 

探討三期末劫,學道人常聽到『三期末劫』這四個字,
但何謂三期?三期就是: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
龍華三會:彌勒未成佛前亦稱菩薩,在彌勒下生經有記載,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這位菩薩。
釋迦佛授記,彌勒授我記後,將來成佛,度脫人天,是為彌勒作菩薩時代的歷史。
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是在龍華樹下,其樹名龍華者,言其枝幹高大如龍盤空,
且能開燦爛之花,結豐碩之果。
言三會者,其轉第一次法輪,遇彌勒佛聽經聞法授記度脫者,是為龍華初會;
經若干時期,有若干眾生,又聞彌勒佛說法而得超凡入聖者,是為龍華二會;
到最後一會,則大轉法輪,凡為彌勒佛所度之機,皆度盡無餘,使人間成為佛世界,是為龍華三會。

「龍華三會願相逢」。
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機會,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要把這一生大好的機會錯過了。

 

聞道習道不難行

 

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
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對于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
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證得道果不容易  言謹嘻笑度此生  兢兢業業證道果

 

證得道果不容易  言謹嘻笑度此生  悲哉眾生實可憐
從來不識自家園  心是浮雲業如箭  頭出頭沒被境遷
依然不改初心,一直暢心修煉,終于掃清一切障礙,得證道果。
時光莫蹉跎,在修持道路上,就可成就道果。
常本警愓之心,兢兢業業以成之,有正確成佛之道,
佛法蓬蓽生輝,永續發展。

覺悟人生寶鑒
勤勤懇懇做佛事,兢兢業業修功德;
自自在在生淨土,圓圓滿滿謝娑婆。

 

今生若能遇知音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大海邊,覓知音,尋知己,貴相知。
緣聚緣散,緣去緣來,總有那麼多美好,不期而遇。
前路漫漫,勿怕無知己,唯願放心前行。

知音的故事,這則故事,千百年來感動着人們,
人們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藝,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個能聽懂他的琴聲的人——鍾子期。

世事滄桑,知己難求,若遇一知音,要彼此珍惜。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
一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
世上知音難尋覓。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人生難得一知己,伯牙子期琴相繫,尋遍天涯覓知音,才知雨中悄然立,
摔碎瑶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若問今世所遇皆是前世的緣,今生寬以待人,來世皆是善緣,緣淺是福份不夠。
鍾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
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相知。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傾,朋友相交要謹慎,狐群狗黨莫相親
明知前面山有虎,千萬莫向虎山行,茫茫四海人無數,那個男兒是丈夫
患難之時相愛顧,桃園結義劉關張

八拜之交是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刎頸之交–廉頗相如
膠膝之交–陳重雷義
雞黍之交–元伯巨卿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
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老師知道後,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
伯牙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
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
忽然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
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
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
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動地說:「知音」。
這樵夫就是鍾子期,
後來子期早亡,
俞伯牙悉知後,在鍾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
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
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
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
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
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刎頸之交–廉頗相如
《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典故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
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
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
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趙國。
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
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很是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
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
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
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
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
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
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
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
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膠膝之交–陳重雷義

陳雷:陳重、雷義,漢時人,
雷義舉茂才,讓於陳重,刺史不許,
義佯狂披髮,走不應命,
世人贊曰:「膠漆雖然堅,不如陳與雷。」
陳雷,即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兩位品德高尚、捨己為人的君子。
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事見《後漢書·獨行列傳》。後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
元無名氏《鯁直張千替殺妻》楔子:「咱便似陳雷膠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離。」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
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
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
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
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准。
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一起到郡府就職。
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
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
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
「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
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
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
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真相大白。
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
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
後來陳重復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
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
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
初時任郡府功曹,舉薦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卻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雷義曾經救助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使他減刑得以贍養一家老少。
這個人為了感謝雷義的再造之恩,攢了兩斤黃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義堅辭不受。
這個人沒法,只好趁雷義不在家時,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
若干年後,雷義修葺房屋,翻開屋頂,才發現那兩錠金子。
但是送金子的人已過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無法退還。
雷義便將這兩斤黃金交付縣曹,充入官庫。
雷義任尚書侍郎時,有一同僚因犯事,當受處罰,雷義為他分擔責任,向上司上書申辯,
願意自己獨擔罪責。同僚聞知,棄職進京自陳曲衷,請求為雷義贖罪。
後順帝下詔,兩人皆免官,並免予刑事處分。
雷義回鄉又被舉薦為秀才,雷義要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批准。
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髮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籲,而不去應命就職。
因此遍鄉里傳頌他們兩人的事迹,
說道:膠和漆自認為融為一體,堅不可摧,
還不如陳重與雷義,榮辱與共,生死相依。
後來三府同時徵召兩人,雷義被任命為灌謁太守,
讓他持節督察諸郡國的風俗教化,他設席講學,太守令長各級官員來聽講的有七十多人。
不久雷義官拜侍御史,授南頓令,卒於任上。
陳雷膠漆,肝膽相照;為官為民,政聲載道。

雞黍之交–元伯巨卿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
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
後來範式要回到鄉里。
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將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小孩。」
於是兩人約定日期。後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
張劭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酒菜等待範式。
張劭的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期,但是遠隔千里,你怎麼就確信無疑呢?」
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
母親說:「如果是這樣,我為你釀酒。」
到了約定的日期範式果然到了。
拜見張劭的母親,范、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後才告別而去。
後來張劭得了病,非常嚴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
張劭臨終時,嘆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
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稱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算的上?」
張劭說:「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
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範式忽然夢見了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他:
「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
你沒有忘記我,怎麼能不來?」
範式恍然睡醒,悲嘆落淚,於是穿著喪友的喪服,
去趕張劭埋葬的那天,騎著馬趕去。
還沒有到達那邊噎發喪了。
到了墳穴,將要落下棺材,但是靈柩不肯進去。
張劭的母親撫摸著棺材說:「張劭啊,難道你還有願望?」
於是停下來埋葬。沒一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
張劭的母親看到說:「這一定是范巨卿。」
範式到了之後,弔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
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
範式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於是才前進了。
範式於是住在墳墓旁邊,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1/1004/221129.html

 

定不沉溺六道輪

世間名聞利養沒放下,妻子兒女親情沒放下,一些怨恨恩怨沒放下。
這都是不能離開六道輪迴的原因。

 

善結示言教諸生

 

此期間本宮奉旨出版印製之「菩聖宮言啟示錄」一書,歷經十集,
蒙眾門生辛勤努力,真誠付出之下,今已圓滿告竣。
而後續之菩聖宮言啟示錄,在網路雲端視界進行中。

 

有緣千里再敘言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天地宇宙何其遼闊,世間有這麼多的人,
要能夠彼此相遇相識,已是得來不易的緣份;
如果能夠相知相惜,那更是需要何等深厚的緣份呀!
有緣必可得之!時緣未及待之!無緣便寬心之!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今日是九九重陽節,也有好幾位聖神仙佛聖誕千秋佳期。
所以今日也感覺真熱鬧,有真多位仙佛今日來到本宮,不過都是真客氣。

咱當然也有一個小小的名聲傳出去,
雖然沒做真多大事大業,不過是從小小的教化做起。

人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步一步有在踏出去。
只不過是看諸位是否一樣,也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有在走出去否?

當然現時科技社會的現狀,大家每一天為了生活,在打拼,在認真,在走ㄗㄨㄥˊ,
致使分割了你聽聞學道寶貴的時間,時常來分心,時常來忘懷。

現實的生活當然是要過,但是未來的人生,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未知數,
在我們的心中要有定向,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半途而廢。

看故事,想道理:
有一個真好的例,就是在大陸,有一個叫海賢和尚,九十二歲。
賢公和尚是我們學佛榜樣。老和尚嚴持戒律,道心堅固。

話說,文革期間,紅衛兵把寺廟毀掉,責令寺院僧眾,一律回原籍還俗。
幾次強行把他趕離寺院下山,他又幾次偷偷返回寺院,
最後被發現後強制送返唐河老家生產,老和尚也離開寺廟,他們讓老和尚當生產隊隊長。

老和尚一切恆順眾生,無怨無悔。
不準念佛,心裡頭念,口不念。
不準拜佛,晚上半夜起來拜,功課每天不中斷。

還叮囑印志法師,「不怕沒廟,就怕沒道。不聾不瞎,不配當家。」
簡單的一句生活中的話,但是證實了很多事實的過程。

你的心念真重要,你的心念是否堅定,是否有堅持。
在六世紀之時,在韓國有兩位出家人,要來中國求法,
但是有一天,走路荒郊野外,露宿郊外之時,
當然出家所帶只是簡單而已,剛好口渴,藉著月亮的引路,看到一池水。
喝了感到池水無比清涼甘甜,真高興,在郊外露宿一夜,到隔日一早,要繼續行程之時,
想到昨晚在月光下,喝到那池清涼甘甜的水,加減裝一些攜帶一些。

等到要彎下腰,忽然看見池中有一隻死了的動物,並且都長了蛆,
當下有一個出家人全部吐了出來。

當下悟道,本來這池水無所謂甘甜,但是在口渴當中感覺真清涼,
再來看見長蛆,看境反胃。

主要是人心的轉變,當下心隨境轉變,
水本質依然是水,主要是心念轉變,
簡單的啟示,啟示我們,修持學道,心要堅定。

像海賢和尚,紅衛兵逼迫,都無還俗,堅持當初出家的心念。
所以咱不管做啥事情,就是選定目標,下定決心後,
不管過程是如何困難,要突破困難、勇往直前。
過程當中難免有起起落落、有好有壞的波折考驗,
一關一關都要經過,不能失志,淡志,如此才有機會得到最後目的。

今日九九重陽有好幾位聖神仙佛來到本宮,但是這是臨時臨料,由聖母、伯公ㄚ一起招待,
這些不關你們的事,今日適逢上課,由菩薩主持,今天壬午日,下一節己丑日,也是我菩薩,
下下節丙申日,連連三節課後,再輪聖母,四節課,一個月,再來福德正神,
行程下來就是這樣,除非有其他臨時修正,不然固定這樣就這樣。
也不會做啥改變,簡單說這樣。
剛剛你們也有解說,訓文當中若有不明白再提出來。以上!

可以發現到古人在修行上容易成就,
主要是他們的心念較單純,生活環境簡樸,
容易將心安在用功的方法上。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知道一些緣起法)再到「見山還是山,見水又是水」。

想得開一點,好也不可能永遠地好,壞也不能永遠地壞,都會變。

故修行要注意自己當下心念‥「你戰勝別人你是英雄,你戰勝自己就是聖賢。」
戰勝別人——比別人有能力、比別人更會說法、更會度眾、更會辦事。

心隨境轉,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心如鏡。雖外在景物不斷轉變,鏡面卻不會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

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
因塵世懵懂,浮塵所染而面目全非。

心志若能守持於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則,
即使透徹千經萬論,亦如空花水月,一事無成。

光明的智慧:
學道的路途中,心要懂得去調伏、去平靜,
要懂得境隨心轉,不能心隨境轉。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