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菩聖宮 觀世音菩薩降 觀心而不生其心 世人煩惱自擾之 音聲語言更紛擾 菩提智慧常觀照 薩訶彼岸即可登 降靈開示以垂訓

111菩聖宮言啟示錄(二十)

民國111年12月28日【歲次壬寅年十二月六日】

觀 心 而 不 生 其 心
世 人 煩 惱 自 擾 之
音 聲 語 言 更 紛 擾
菩 提 智 慧 常 觀 照
薩 訶 彼 岸 即 可 登
降 靈 開 示 以 垂 訓
學 道 無 端 學 畫 龍
而 是 未 得 筆 頭 踪
一 朝 體 得 真 龍 後
方 覺 從 前 枉 用 功
因 不 知 悟 見 自 心
而 心 外 覓 佛 求 法
應 該 要 內 外 不 住
才 能 夠 去 來 自 由
同 時 亦 要 除 執 心
以 至 於 通 達 無 礙
如 此 即 能 見 自 心
時 下混 濁 濛 大 千
世 人 物 欲 勞 其 心
大 道 正 途 鮮 人 行
險 邪 小 徑 爭 相 走
亂 源 亂 象 頻 出 現
人 心 不 穩 爭 利 祿
極 端 方 法 盡 用 出
天 清 地 濁 已 倒 顛
如 此 世 道 人 心 何
若 要 扭 轉 乾 坤 泰
惡 俗 風 氣 要 改 變
轉 化 善 俗 挽 風 氣
道 德 文 化 要 善 導
天 道 經 此 大 收 圓
禍 福 自 當 見 分 明
聖 賢 應 出 救 蒼 生
不 能 淪 落 永 不 止
天 翻 地 覆 要 注 意
蹇 難 未 過 莫 放 逸
欲 得 榮 景 再 昇 華
共 昌 共 榮 莫 等 閒
再 造 清 流 更 期 待
道 德 文 化 再 提 倡
禮 儀 節 制 知 進 退
善 導 良 俗 誘 眾 生
安 和 樂 利 共 享 之

菩聖宮 觀世音菩薩降

觀心而不生其心 世人煩惱自擾之 音聲語言更紛擾
菩提智慧常觀照 薩訶彼岸即可登 降靈開示以垂訓

學道無端學畫龍 而是未得筆頭踪 一朝體得真龍後 方覺從前枉用功
因不知悟見自心 而心外覓佛求法

應該要內外不住 才能夠去來自由 同時亦要除執心 以至於通達無礙
如此即能見自心 時下混濁濛大千

世人物欲勞其心 大道正途鮮人行 險邪小徑爭相走 亂源亂象頻出現
人心不穩爭利祿 極端方法盡用出

天清地濁已倒顛 如此世道人心何 若要扭轉乾坤泰 惡俗風氣要改變
轉化善俗挽風氣 道德文化要善導

天道經此大收圓 禍福自當見分明 聖賢應出救蒼生 不能淪落永不止
天翻地覆要注意 蹇難未過莫放逸

欲得榮景再昇華 共昌共榮莫等閒 再造清流更期待 道德文化再提倡
禮儀節制知進退 善導良俗誘眾生 安和樂利共享之

 

 【觀世音菩薩聰明偈】

妙法蓮華觀世音
悉發菩提心,蓮華遍地生。
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
求聰明,開智慧。
南無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聖訓解析】

觀心而不生其心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不應安住於貪著諸法,應當生起證得諸法
不可諦實安住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樣達到無生境界。
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是無住了,心不生了,這叫無生,無生也就無滅」。
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
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
六祖一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句經句,
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
「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
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
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心即佛,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所謂「心因境有,境由心生」,我們才起一個心、動一個念。

世人煩惱自擾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深受各種煩惱困擾的人,都希望能像智者那樣
超然脫俗,不再受是是非非禁錮,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明白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自找麻煩」。
「庸人」為「平凡的人」或「庸庸碌碌的人」。
所以庸人自擾的事,從古至今,每日都在發生,而世人猶不自知。
我們天天在製造煩惱,天天讓自己痛苦,因爲我們有貪念,
我們永遠不滿足,因爲人的本性,就是永遠得不到滿足。

音聲語言更紛擾

步調緊湊的這個時代,紛擾的聲音難免,修習禪定是越來越困難。
真言無諍,只是我們人有執著心,有取境心,有取語言相的心,
有這種習氣煩惱,所以認為,這個音聲是在刺激我的,在毀謗我的,
我非得要以牙還牙不可。
世界的紛擾,內心細膩的看來,以溫暖的聲音,表達最真實的你我。
莊子的人間世篇,描述一個身形詭異的人物,一種殘缺不全的存有狀態,
被人所歧視,更不被人所理解,但卻能夠在紛擾的世間安然自得。
平衡身心。「音聲」,也會刺激人體的「聽覺感知」,所以能透過「振動」與「音聲」,
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應該提出更為周全、更合乎邏輯的理論,
可見語言非常紛擾乃至於混亂。
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讓自己變得夠強大之後,
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而在達到這種狀態之前,你首先要讓自己能夠在大家面前
發出自己的聲音,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菩提智慧常觀照

「菩提」本具的覺性。「般若之智」觀照的智慧、斷煩惱的智慧、清淨的智慧。
智慧,並不是讀了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學會很多技能叫作智慧,這是知識。
諸佛菩薩因為具足了般若智慧,納十方三世於一心中,物來物現,物去無痕,
沒有一點掛礙,由是能隨緣任運,創造緣起,利導有情,成就無上菩提,三智圓滿。
智慧的觀照,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一切眾生皆具有般若智慧,與諸佛、菩薩的般若智慧是等無差別的。
唯一不同的是,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修此法門,就是運用觀照般若觀照五蘊皆空,轉煩惱為菩提。
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

薩訶彼岸即可登

又娑婆訶,譯為「速即成就」,還可譯為「息災增益」、「究竟」。
一登了彼岸,便可「息」滅一切生死「災」患,「增益」無量福慧。
登了彼岸,便可「究竟」成佛。
華嚴經言:「菩薩摩訶薩,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
應療無量眾生疾。我法二執,契證實相般若;就可以渡生死海,
登涅槃彼岸,乃至究竟覺悟,圓成佛道。
不知此岸彼岸相故。不能攝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亦無如是分別,可起此執。何以故。遠離此彼岸。
心靈導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思即總持,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如將線貫穿珠粒,
不令散失,陀羅尼有四種不同功用。要到彼岸,須揭去無明現本體。
故曰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舍利子,菩薩大菩薩,
應這樣修習甚深微妙的智慧到彼岸。
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諸佛般涅槃者。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
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用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達彼岸。
迴光返照,觀自在覺諸有情,即薩埵如如不動心。

學道無端學畫龍,元來未得筆頭踪,一朝體得真龍後,方覺從前枉用功

道者無端學畫龍,元來未得筆頭蹤,一朝體得真龍後,始覺平生枉用功。
何事朝愁與暮愁,少年不學老還羞,驪珠不是驪龍惜,自是時人不解求。
猶為畫龍而非點睛之事,禪宗為佛法畫龍點睛心髓之學,
而所謂宗旨者,猶為畫龍而非點睛之事。
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却成魔。君今欲得自成佛。無念之人不較多。

因不知悟見自心

「明心見性」是見空性。「心、性」,本來就是一體的。
雖然這念心、這念覺性是空。明心見性,開悟就是明心。
所謂「禪者,佛之心」,是指頓悟自心的禪,而不是漸修的禪。
所謂「心因境有,境由心生」,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
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明心見性,明悟自心,常住真心,徹見本性,本有覺性。
學佛是斷煩惱,了生死,離苦得樂。如果能明心見性,則煩惱不生。
《菩薩戒經》「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因為我們不知「自心內有知識自悟」。
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
人人不自委信。所以「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
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
只要人們迅猛覺醒,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人人都能成佛。
佛是主張一切平等,無有階級差別的廣博大教。
知悟本性,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如實知自心,見性就是成佛。

「而心外覓佛求法」,

我們能夠時時反觀自心,天堂就在眼前,菩提就在心裡。
每一個人自己都有「本尊」。也可以有很多的「分身」。
若是忘失自己的本能,向外尋找本尊,那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非法。
心外無法,到外面去尋找,那是心外求法,那叫「外道」。
真正的佛性,是在自己的心裡,真正的佛法,是往內心探取,
所以「菩提只向心覓」。
學佛的人應該「反求諸己」,而不是一直心外求法。
心外求道,則離道漸遠,所以說「菩提只向心覓,而非向外找尋」。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
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
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不但無念,還要清楚明白。
不是像木頭、石頭一樣,不知不覺。
而是要自淨其意、知而無知,這就是佛的知見。
契悟了佛的知見,就能夠成就佛道,趣入菩提。
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勸誡後來的禪行者和修道人,要對於禪心之妙深切堅信不疑。
否則心外求法,始終迷茫,殊爲可惜也。

「應該要內外不住,才能夠去來自由,同時亦要除執心,以至於通達無礙」,

「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對內境和外境都不能執著。來去自由,能夠去除執著之心,就能通達而無阻礙。
能夠如此修行,所達到的境界就和《般若經》所說的無差別。
修行常保初心,才能尋回最真實的自己。要知道初發心,即是「清淨、無為、力行」。
《覺林菩薩》偈「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宣化上人》「來去自由,無常迅速,輪迴路險,老實念佛」。
但亦非頑空,而是內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
能除執心,通達無礙。以此禪宗主張明心見性,必須覺悟到什麼。
要見到自己的本性真如,微妙真常,體性無礙,亦是「智果」。

「如此即能見自心」,

若能時時刻刻以其中的道理來反照自心,融會貫通,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則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佛法,這一生定能得解脫。
境從心生,心分別境,實是分別自心。似乎自心是有取的,有所見的,
其實無有少法能見少法。
所以說:「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自心分別自心,實是自心現分別時,即有所分別。
當你看著自心的時候,看不到任何能見的相。
一心即含萬法,萬法歸於一心,但能如是依法修行,何必憂慮道業不成。
相信自心,與佛心不二,與一切不二,一心一意,不再有所懷疑,
信心堅定,直到究竟圓滿的果地。
十萬句佛號,十萬道光明。
「念佛就是念自心、我們念到心清淨了,即能見佛」。
念佛,功行愈深,後來竟修持至每稱念一句佛號,即有一道光明。
如此,十萬句佛號,就有十萬道光明自口中發出。

「時下混濁濛大千」,

大千世界的混濁黑暗,宦海浮沉,看盡了人心,即此大千世界。
再遇到現在這個因緣,現代的社會、現代的人類,現代所有的一切,
好像在五濁惡世中更加混濁。
大道傳世,非只救靈救苦救世,乃更有深層之意義。
以大道完成天地同體,大千世界,即如無極聖境。
故,道傳人世,每有更替。
乾為天,坤為地,藏物無量造化,無量萬億,山河大地,一地共生。
萬物資源無缺,天空四大,應時地利,在這三千大千世界,
值此混濁世風,雖知曉修身之可貴,假若道心不堅,玄理未悟,
恐亦難達修身之目標矣!
當此之時,在菩提道場中,有菩薩、有聖賢、有諸天、有神眾等,
光明照耀滿世間,佛光照耀三千大千世界,智慧光明充滿世間。

世人物欲勞其心

世俗以增長知見,日益智巧,馳騁物欲以為學。
聖人以泯絕知見,忘情去智,遠物離欲以為學。
且夫「聲色貨利」,皆傷生害道之物,世人應當可畏者。
我則不可不畏懼而遠之,無奈世人執迷不悟。
蔽於物欲,竟尚名利,鬥智弄巧。及至今日,逾趨逾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煉一個「淡泊」〡淡泊物欲。
煉就「勘破」〡看透世間冷暖。
煉一個「平常心」〡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忍」的試煉,其實就是「生命」的蛻變,更是「心」的提昇。
世人於患難憂慮之際,往往以酒色消悶,乃不智之至。
須知古人於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品德、業績進步的時候。
其功勞在於胸懷寬廣,總結失敗的教訓。
其效果在於修身養性,身體健康。
這就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盛行,競爭激烈,物欲熾盛。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

大道正途鮮人行

《大道獨行》三千左道,八百旁門,上門一百零八,在這個修者如蟻的時代。
修者,當手握五行,腳踏陰陽,超脫生死輪回。
《大道正途》是逆道而行,提前令混沌宇宙演變,加速了宇宙的衰亡,歸墟亦是因此而迅速成長。
《大道之行》「我曾做過無諍的忍辱仙人」。
《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
老君曰:諸百姓治生不利,錢聚復散,興造校計,所圖不成,為人所疾。
數見加誣,怨無所告,窮無所訴。欲消此災,解此罪者,
先行東稱符九十日,次行北稱符五十日。
是諸仙人歡喜受諾,往舍西臺刻玉鏤金,摹寫靈文。
《八節寶經》曰:
立春之日,溫氣始生。雲宮開東北之門,三司進朝,以定善惡。
春分之日,和氣始成。雲宮開正東之門,三司進朝,以定善惡。
立夏之日,暄氣始生。雲宮開東南之門,三司進朝,以定善惡。
夏至之日,炎氣始成。雲宮開正西之門,百神俱朝,議定罪福、生死簿錄。
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兌,四正之卦。
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澤潤天地之和氣然也。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艮三得正,故復稱卦。
萬物成始乾甲,成終坤癸。
艮東北,是甲癸之間。
艮為東北之卦,東北在寅丑之間。
謙卦下體艮,卦辭及九三爻辭皆說「君子有終」。
帝出乎震,齊乎巽。造物的天帝從象徵春天的東方。
〈震卦〉開始施氣造物。
此上奇下偶者,天地之定位。
中者,天地氣交。四象八卦,萬物化生之本。
《易》本元六十四卦,有此八卦。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險邪小徑爭相走

或以名利相爭,或以強弱相勝,造成國亂民危,上下不能相安,
此皆是不能行無為大道之害。
所以老子有感而發曰:「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道德經˙五十三章》意即假使我對大道有所認識,我就順著大道走,恐怕走入邪路。
人若不行大道走小徑,便是顛倒了人生旅途,錯亂了來到世間的初衷,
枉費了天地大道的片片苦心。大道至簡至易,但不信自然無以明。
大道並不神秘,就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亂源亂象頻出現

不管是不是亂源,就台灣社會的亂象而言,誰應該負較重要的責任呢?
言語可以殺死很多人,酸民們就是殺人兇手。
共享經濟「遍地開花」與「亂象頻現」在快速發展過程中,
「掃黑除惡」如火如荼,同時亦在基層出現諸多亂象。
追本溯源,由上而下的運動式「掃黑除惡」不斷進展,
出現「泛政治化」和「擴大化」,值得擔憂。

人心不穩爭利祿

孔子說:「君子安貧樂道,胸懷經常平坦廣闊,泰然態度。
小人有利祿的慾念,小人心役物慾,患得患失,心不安,神不穩,
終日惶惶然處於憂慮之中」。
寧與高手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但能孝悌存忠信、福祿來成、禍不侵。
作事須宜慎。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並非從天而降,只要辛勤地努力,必能達到,
台股今年初創下18619點新高後,在疫情延燒、俄烏戰爭、能源價格飆漲、
全球央行啟動升息抑制高通膨,國際供應鏈大亂,從高點一路跌不停。
因眾相爭,爭土爭境爭食欲,相互撻伐各成群,以體力強群更繁。
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

極端方法盡用出

「盡」是盡頭、完全、全部用出、達到極端。
如盡善盡美、盡心盡力、盡如人意、竭盡所能。
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放下過去的痛苦。
不懂得怎樣處理內心的需求和痛苦,所以就以極端、衝動的方式
來宣洩內心的負面。

天清地濁已倒顛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天元五歌》
一元浩氣涵三象,混沌初開氣升降。
天清地濁成兩儀,陰陽互根氣來往。
山川土石象中氣,日月星辰氣中象。
中有人為萬物靈,卓立三才不相讓。
元陽本是天中來,形從天地產根荄。
萬事萬物皆陰陽、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二氣相抱不相離,濁陰本是清陽象,唯有人為萬物靈。
至人父天而母地,此是生成妙化裁。
十月嬰胎非父職,三年乳哺母之懷。
人生本天而親地,地靈原是天靈栽。
生時衣食居廈屋,萬寶地產名天祿。
山川江河,春夏秋冬,虎豹蛇蟻,即是地上的形。
日月星辰之氣,即是天上面的象也。
所謂形象,形就是可見可觸摸的東西。
象就是抽象之謂也。天依形,地附氣。

如此世道人心何

關于世道之盛衰,國家之興廢,社會之潮流,風俗之美惡,
人心之良否,道德之存亡,莫有不關於文化之良莠優劣,
而左右之也。
世道人心,自是品格最高。世道再變,初心不改。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為什麼一部《春秋》能成就兩位聖者呢?
孔子身處的春秋末期,周朝衰微,禮樂崩壞,社會綱常蕩然無存。
為了挽回世道人心,有益於世道人心。
人要有光明的思想,才能作出光明的事,舉止也就合乎於禮。
世道人心風俗,頹敗到極點,挽救迷昧眾生的責任,
就在立志行大道濟世的修道者身上。
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減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災免難,
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只因念頭剛動,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
所向的若是壞事,就是惡。
世道人心,常常反省,謂之理性。
人世多艱,生命的悲情,永保同情。
如此這般,光明所向,世道清明。

若要扭轉乾坤泰

《泰》《否》相循,生命的往復流轉。兩卦的卦象互相對反,否卦排在泰卦之前。
否與泰,是乾坤扭轉,當天地萬物內健外順的姿態被顛覆,大地濁陰在下,陽氣升。
《易經》中就是陰陽的關係,陰陽互動,才能生出萬事萬物。
因為陰陽交泰,所以天下一片祥和。
可是陽極成陰,當泰卦走到盡頭的時候,就會變成否卦。
什麼是時也!勢也!
陽氣上升,陰氣下沉,互不相通,天地閉塞,萬物咽阻,所以名曰否。
泰否相循,生命的往復流轉。否與泰是乾坤扭轉。
天地萬物中皆有氣,此氣包覆天地萬物,又能使天地萬物生長運行。

惡俗風氣要改變

制定規則、法律,目的是用來抑制人性之惡或低劣的一面。
對本能的自省和超越,才是人性的一種進步。
到底該如何,才能不被社會風氣污染呢?
竭力挽回地方惡俗,開通文明風氣。
不只是經濟發展,風氣也將得到淨化。
惡俗風氣要改變,也將形成巨大的挑戰。

轉化善俗挽風氣

修道者必認明目標,堅立心柱,體行天心,宣理度眾,引迷入悟,使眾登岸。
挽轉頹風,拯救娑婆,成就佛國的大任。
振發百挫不撓的精神,盡到修行的責任。
轉化自我鞭策的力量,才是成長的保證。
做大事的人的特質:
頂得住壓力。擋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修身心字難處離心求。
修性心字苦處執心著。
必以「執一」之「知病」轉化為「貞一」之「知藥」以治之,
而「執一」之「空病」,則必以「執二」強調「三教合一」的觀點。
轉化善俗,力挽風氣。篤志力行,同挽風俗。
修身養性,開啟智慧。慈悲轉化、輸誠護持,圓滿功成。
臻天地之祥和,挽政局之戰戾。帶動社會善良的風氣。
由凡入聖,篤志修行。

道德文化要善導

促進社會和諧,人心要和諧,首先要提高自身素養,
尤其是文化道德素養。
文化要復興,必須有精深的內涵;如果內涵很膚淺,
沒有攝受力和生命力,不可能復興。
大安法師「重奠道德基石,力挽世道人心」。
八十年代探討道德問題,用的概念是「道德滑坡」,
三十年之後,再提道德問題,就要用「道德危機」這個嚴峻的概念了。
道德教育貴修身,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經典誦讀的系統理念和方法,
是道德文化教育珍貴的內求學習實踐方法,增強智慧。
「修之身、貴修身」,是靈性昇華的捷徑。

天道經此大收圓

普渡與收圓,白陽期有普渡、有收圓。
普渡是普遍渡化眾生,收圓是收自己的圓。
三佛應運,收圓天道之殊勝,乃是建立在「天命」。
人人皆可修持,三期難遇,大家要把握此普渡收圓之時期。
有緣者,就能遇著天命降道,普渡眾生的好機會。
無緣者,就是遇著天命收起,天道止渡,無法求得真道。
「來的早,不如來的巧」。如今正逢三期末刼,上天垂降真天命,
授命明師指授千古不輕傳之祕寶,使修道者各個知道真道根源至善之處,
才知由這根源處修起,將來達本還源、歸根復命。
使人人可以知道、求道、修道。
大道之寶貴,重在天命,然天命有明有晦。
這是千古不傳之密,未得明師指授,沒人會知道,
如子貢之賢,猶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之嘆。
丹經曰:「任君聰明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
熟讀千經及萬典,不如明師一指點」。
「讀破金剛經,唸澈大悲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不受明師指,永在輪迴受」。
我們既然要修行,就不能不知宗教的根,而歸根的路,就是拜明師。
這條解脫生死的路,沒有天命明師的指授,你是無法知道的,
不求道,不知生死。

 

禍福自當見分明

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五道」就是說的六道,六道為何說五道?
不算阿修羅就是五道,所以佛經裡有說五道,有說五趣。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
所以「天地之間」總起來,這五種道路很明白啊!
修善得福,修惡得報。
《對治十常》「居富貴常憐貧困,受快樂常恐災禍,見在常生知足,
未來常思戒懼,冤結常求解免,衣食常思來處,起念常教純正,
出語常思因果,逆境常當順受,動靜常付無心」。
「兄富伊貧實可憐,逆來順受總由天,分明指與平川路,莫把忠言當惡言」。
有善有惡,善得樂的果,惡得苦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人人常見,故曰分明。
《大乘無量壽經》「當受報時,有先樂後苦,有先苦後樂;苦樂相承,禍福相倚」。

聖賢應出救蒼生

眾生就是不能保持常覺的心,如果覺性常保持,就是仙佛菩薩與聖賢。
現在災劫那麼多,好好地想如何濟救蒼生。
自古以來,亂世聖賢多於昇平的英雄,美好的環境,總是造就不出真正的修道人,
為了蒼生,聖賢應出救蒼生。
所謂「仙佛」,就是要救渡蒼生,要眾生能夠超生了死,不要在這苦海當中受折磨。
既然了悟了這一點,就要學「聖賢的志向」,聖賢能成就,是因為這顆心,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用何心?時時刻刻不忘記本心、不忘記本來面目,
更時時刻刻不忘記天下蒼生之疾苦。
社會風氣衰敗,人情義理淪亡,朕心大悲,不忍坐視蒼生,墮落幽冥而不救。
你要感謝能來聽道,找回原本的自己,所以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修持。

不能淪落永不止

隨著異象發生,有人優游其中,有人困在遊戲裡,處在日不落異境,
永無止盡地玩下去「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生命,永不止息的奮鬥。因為,他有個不能讓自己輕易被淘汰的理由。
自己到底為甚麼會淪落到現在這一步。

 

天翻地覆要注意

人類即將面臨史上最嚴酷的災難劇變,以「天翻地覆」來形容。
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改變。
造成天翻地覆改變,警世的一句。提醒人們要更我見我思。
人生智慧,世界天翻地覆,我們怎能被框住。

蹇難未過莫放逸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卦》為高山上積水之表象,象徵艱難險阻,行動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君子應該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渡過困境。
初六,前進將會進入險境,後退將得到讚美。
卦象內艮止,外坎險,止在險前,知險而止,這就是智慧。
如果面對危險而知道要潛身修養。
前路險陷,後有高山,進退維谷,如跛者舉步維艱。
運勢:多災多難,進退兩難,此時宜守正道,不可輕舉妄動,動反招禍。
象徵前進時會遭遇到困難危險,為了避開不明的險境而受到困苦,
不得已暫時停住,稱之為「水山蹇」
《蹇卦》水山蹇。蹇是困難,困難便需要處理,蹇是未處理的狀況。
有時候,承擔責任,走過困難,生命才能開竅,獲得真正的成長。
當國家處於「蹇難」非常時期,君王能與大眾共患難,
再大的蹇難也能克服,故「往有功」。
《警眾偈》:是日已過,「勤精進」、「念無常」、「慎勿放逸」。
是對大眾的殷切叮嚀,屢見於經典。
修行不易成就,《宋‧朱熹》好尋徑直修行路,休學愚癡放逸人。

欲得榮景再昇華

從人道到佛道《中阿含經˙增上心經〉
佛陀告訴弟子,欲得增上心,應該數數念於五相。
信仰可淨化我們的身心,可以增進我們的道德,可以昇華我們的人格,
人間處處藏有玄機或訣竅,為自己找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享受生活樂趣,
欲動則心動,心動煩惱叢生。
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在乎得越多,心裡就越痛苦。
捨棄得越多,內心就越平靜。

共昌共榮莫等閒

如草木春日向榮,不可等閒視之,或心存懷疑。
端正人心豈等閒,明修道德淨塵寰。
「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裡去體認一切,這個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
這個「空」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也就是老子「三十輻共一軸」。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誠實以待,凡事皆以保持信賴關係為第一考量,
並且以共昌共榮的精神,持續努力,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再造清流更期待

再造清流,提升自我身心靈。親自付出,心靈風光將永留。
時時警惕自己不再造惡業、結惡緣。
都會在灰暗的危機過後,長出更多耀眼的花。
舉世滔滔中,低頭找尋清流,
究竟是清流,還是土石流。
期待再造清流。

道德文化再提倡

大聖大賢的領導提倡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國家領導人從上到下
都提倡傳統文化、都提倡倫理道德,如此,世界有救了,地球有救了。
道德可以是源自於哲學、宗教或文化的行為準則,
也可源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普遍價值。
道德是一種「非正式公共機制」,近來台灣倫理道德淪喪現象之省思。
台灣的教育,原本注重「公民與道德」,各界提倡倫理教育。
四維八德的文字,甚至高高塗在牆壁,及學校的明顯位置,
曾幾何時,一些大力摧毀固有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主流文化的治國理政價值觀。
禮義廉恥、四維八德、三綱五常,這12個字成為國民政府提倡的
主流道德,也是傳承中華固有的道德文化。
中國自從孔子復興周公禮樂制度、推行平民教育以來,
形成儒家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使命感與道德觀。

禮儀節制知進退

舉動節制則悔吝少,行為舉動是一種禮儀,凡有所行,應有其節。
倘若舉動有節度,煩惱會減少,更獲得他人敬重。
舉止知節制,懊悔會降低,可以安頓身心。
古聖先王,制定禮儀制度,是為了行事有所節制。
一切政治舉措不離為民造福,這一根本。
制定禮儀規範,來勉勵自己向善的志向,使行善不倦。
以人為本,人禮合一。與人相處時「不踰矩、謹守分際」。
「節」卦,河澤水滿,仍需節制,節約用水。
一般人,應知進退,懂得行為上的節制。
固守本業,若真能做到人人自律,節制自我,
講禮節、禮儀。知進退,懂人心。自求多福,寬容是金。

善導良俗誘眾生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神在此中,現身說法,以勸以戒。
人莫淪於因果報應中,不能自已。
神明之所以現身說法,為眾生開明善途。
勸人去惡行善,以維自性還元有期。
以「善導」為當務之急,啟迪良善,導正風氣,淨化人心,端正風俗。
勤勸眾等,莫等閒、莫忽之。

安和樂利共享之

唯一和平,共創共享經濟繁榮,讓全球走向安和樂利的生活。
安定平和、康樂富庶。營造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
應是從政者責無旁貸的志業。安定平和、康樂富庶。
擁有安和樂利的社會,是每個國民共同的願望。
回向社會安和樂利,回向世界和平。
願意將這一些功德普皆回向。讓世界上的眾生都共享。
也願這片大家用血汗辛苦締造的家園,
在順應世界潮流聲浪中,能再創「民主」、「自由」、「人權」
的安和樂利桃花源,能與後代子子孫孫,共享世界和平。
共享健康平安、安和樂利的美好。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所以說,你們大家都會解說,只是都比較不願意開金口,至於說深、或是說淺,
這是另外一回事。

因為一句的句讀,一段文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與見解,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情,
咱都不能將之論斷,因為都有各方面的論說與見解。

誠如上節福德正神說的 說「是非」。無永遠絕對的「是」,也無永遠絕對的「非」。
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只是你所看的哪一面、哪一角度而已。

所以說聖神仙佛,無和我們在論斷這些「是非」,因為一些聖神仙佛他們所看的是
一個東西的整體性,他是穿透這個物件,看到完整,所以無角度的問題,
無正反面的問題,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存在因果關係,有因必有果,
所以是非的論述,永遠是無一個終止的。

因為你說對,你看是對的一面,但是別人看到的,卻又是另外一面,不對的,
所以會爭論不休,這就是咱凡俗人的見解,所以這幾節有不斷的有說到修持之事,
因為天災、地變、人禍,層出不窮,一直在來、一直變化,好像還未停止,
大家都會看到、遇到,事實證明一切。

所以這幾次,這幾節,咱就無特別說起,天災、地變的災難,因為大家在媒體上
都可以了解一個大概。咱現在所強調的是,只要咱在這混亂,不平靜的大千世界當中,
咱還是真幸運,不會去遭遇到這些天災地變的災難的受苦,咱幸運都可以平安。

但是如果你真正幸運,平安,如此再下來,你要做啥?
你感茫茫然然,你所拼的也是日日的生活,你也是在社會人群當中在奮鬥、
在打拼,你不可能脫離這人群,只自己在生存,所以既然在這劫難當中,
咱有此機緣,就是要好好珍惜,把握著這機緣,來看我們要怎樣來修持。

因為在坐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也差不多已經40年以上的歲月,春夏秋冬,
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秋,身苦病痛,多少也都經過,人生的悲歡離合,
也差不多都有遭遇過,煩惱、憂愁、歡喜的,也是都有經過。
一些鹹甜苦澀,也差不多,都有經過,既然如此,在你的人生當中,
你還要追求的,還要爭取的,是什麼?當然在目前的環境之下,
大家想說看生活能否提高否?金錢看能否再增加否?一些物欲的條件,
看能否來達到這欲望否?

如果你猶原是這樣的思維,若是這樣在過日子,如此到頭來,到後來,
你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全然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來未來、去未去,也是茫茫渺渺,不知如何?

所以 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觀世音菩薩,都是一樣,勉勵在坐,
可以有另外一個新的思維,
就是說「怎不好好修持」,了解你今生來世的意義,所以說真多事情,
都是我們有親身經歷過,

所以吾曾說過,「過去就過去,不再遺憾」,未來之事,好像說,「明天後天之事,不必煩惱起來等」。
就是要把握現在,惜緣惜福。
今日還能完整在此,可以來聽聞一些道理,主要就是要來「修持」,修持咱的人心。
來安頓咱的心思紛亂的,不穩定的心懷。

所以說「觀心而不生其心」,觀自己的心,不會生起另外一個心。
這就是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

「觀自在」,用咱《論語》論述,就是說要「反省自己」。咱修持,修持咱的心,
因為一個人的心最活,一個人的「心性」、「習性」,最難來改變,就如無始劫來
所帶來本性,真難改,所以才有說「江山可改」「本性難移」的俗語。

我們就是要把真難轉的心,穩定下來,不像有人說的,有「五花心」,
不時心頭亂紛紛,不是想東想西,想南想北,一些俗事,想來逗,又不夠,
也又會去想到別人的事,來參雜一起,如此心,怎會清,怎會靜,
你要看一件事情的真理,你就看不出來,你只是真平常、真平凡的說,
「對、不對」,如此而已,但是你這看法,這判斷,正確嗎?
不一定,不正確的嗎?也未必然。

因為大多數人說的過,看的過,就過去了。所以這就是「無求真」,「也無求實」,
咱就是要求真、求實。觀自己的心,「反省自己」,無再產生其他外心。
當然無管別人的心,管自己。
觀心而不生其心,其他的心,一心一意,「觀自在」。

「世人煩惱自擾之」,世間人,凡人,大多數,都以自己的煩惱,來煩惱自己,
來擾亂自己平靜的心,越亂越不平靜,越操煩,到後來不是頭痛,就是頭暈,
就是心痛。心痛最難醫治,與高血壓無關係,真正心痛,真正無藥醫。
所以我們都把自己的煩惱,來困擾自己的心。

因為六根,眼耳鼻口,耳聽見,心會想到,口會說話,雜音就多,越來就越困擾,
心越不平靜,一些所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一下子就進入心了,心在那裏轉,
這句是好話,或壞話,傷到我否?或是傷到別人,就不管他,這叫太閒嗎?也不是,
無閒就是無閒這些。

每一天都有新的事情來擾亂,每一天就不平靜,所以要修心真的不簡單,
但是要怎樣「修心」,要有菩提智慧,就是大智慧,菩提智慧,時常來觀照自己的心,
就會鎮靜,就是時常有在「反省」,當然對的要「保持」,不好的「改進」,
有產生菩提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心,就不會黑白想,黑白舞,就不會想到五天地外去,
挑不起,背不起,說真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是自己苦惱自己,
也不是別人撿來讓你背,要去怨誰,拿鎚子打自己的腳,如此自己自作自受。

如果你有菩提智慧,時常來觀照,如此心就清,心就明,你要登彼岸,就真簡單容易,
不會遇到大風大浪,很快就能踏去岸上,如此說來,也不是多困難,說來是簡單簡單,
要腳踏實地去做,就困難重重,想的到做不到,踏出去,走沒三步,不是腳酸,
就是腳麻,所以人生的思維不管時在迺在轉,你的腳步永遠踏不出去,一腳在門內,
一腳門外,進退兩難,再三躊躇,不是跌倒,就是跌坐,要怎樣,就難說了。

所以再來藉著一些先知、聖賢的偈語、句讀,說「學道像圓圈,不知頭在哪邊,
要從哪裡開始,從哪裡進去」,那是圓的,圓就是「無端」,無一個頭開始,就是在當下,
你就要開始了。當下你就要有警覺、有悟覺,要覺悟、要開始,但是怎樣開始,
又不知道。要怎樣知道?

就是偈語說「學道無端學畫龍」,這尾龍,畫來是「活龍」,還是觀賞的龍,無作用的龍,
牠之所以會生動,畫龍點睛,「神氣活現」看在點睛,點眼,眼神出來,神龍活現。

「而是未得筆頭踪」,畫龍要知道要點在哪裡,從這個要點下手,也不知從何開始。
「筆頭踪」,不知要領,要學道,不知從何下手,也不知從何開始,人拜跟著拜,
人跪跟人跪,人舉香跟著舉香,不管3鞠躬9鞠躬12鞠躬,也是這樣,茫茫然然,
人說舉香跟著拜,就是這樣,如此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學道從何學起,無一個要點,所以下手要點真正重要,一旦認清目標,心思有定,
下手就是這樣,走下去就沒錯了。所以這要點,怎樣下手要點,好像這隻龍點睛下去,
已經活起來了,已經神龍活現,所以下手要點,真正重要。

再來後面的路,你就知道如何進行,如何入道、學道,說「一理通、萬理徹」,
有徹理,有開有入,已經是成功的一半,只是看你後面的堅持而已。
所以入門下手的功夫,是真正重要,不然你是跟人走,無啥結果,從頭走至尾,
像鴨子聽雷,頭甩甩,也是這樣,不管大聲小聲,雨大雨小,再聽也是一樣。

咱就是不知要領,不能一心一用,不能來見咱的真靈本性。因為真靈本性,
自在你心中,別人搶不去,別人轉不去,別人也不知道,只有是你自己才清楚自己,
他人無法了解你現在的心在想啥?

像我現在站在你面前,你無緣無故想打我一下,我也不知道,你熊熊出拳,
問說,你為何打我,說我怎知,有時候,有些事情,莫名其妙發生,
自己見著自己原靈本性,就真正是成功一大半,找你的心,心頭有定。

「而心外覓佛求法」不用心外求佛,哪有什麼方法?有啥要領?
找老師,找師父,也教你在那裡坐,心要靜,要清,不要黑白想,
大概也是安慰這樣說,但是有時坐下去不到3秒鐘有想到啥事沒做到,
心就不靜了,不清了,想到瓦斯忘記關,就大條了,當時心靜,
觀點真重要,自己要清楚,了解後要堅持,無堅持,朝三暮四,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無效。

「如此即能見自心」

主要自己把心管好「自我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別人無法要求你,管你。
管你,回頭說「雞婆」,反叛的心起來,困擾自己,自己找麻煩,困擾自己,
所以只有自己約束自己,最好的辦法。安全可靠不惹事,不惹麻煩,這樣最好,
一旦心定下來,心靜下來,產生智慧,無形中菩提智慧產生,
你就知道怎樣做,不會影響別人,困擾自己,來去自由自在,你這個心,
若無束縛,無罣礙,就真清了,就不會煩惱,怎擔心見不到你的原靈本性,
只怕你做不到那程度而已。

時常都有一些雜事,平靜的心永遠都不平靜,就像海中起波浪,
後浪推前浪一波過一波,無風也會起風浪,事情就是這樣一層過一層,
窮極一生,困擾一生,也無法有真正平靜的時刻,坐下去不用幾秒鐘,
一些雜事,頭在迺,心在想,頭在想,從心就想,貫通的,相連的,
念頭就出來了,永遠就無平靜的時候。
11句以後,大家看就知道了,無佔用你們的時間,繼續課程。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