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第七集 菩聖宮言啟示錄 之三

菩聖宮言啟示錄(七)

 

 

 

【民國九十八己丑年五月一日】

天賦人性偏與全
上智下愚巧與拙
聖道宏佈遍宇內
母示門生勤修行
降靈本宮會諸生
示言醒悟渡迷津
諸生若有常慎戒
生活點滴亦如是
修道果成而已矣
持念終始亙不變
脫俗淨塵把心定
離苦得樂心嚮之
三聲叮嚀要注意
塗道難行考驗多
劫數難逃積善功
難苦眾生逃不過
末本終始要清楚
劫難之數人有之
臨身之禍才叫苦
了結塵業身自輕
何樂不為勤修持
決絕塵情靜身心
心正性明性自見
天地有機身盜之
修持之路無門戶
清濁之智天賦之
雖是凡夫亦可為
難易只看果決耳
時至今日尚猶豫
慈航普渡已莫及
是吾門生若有知
研吾訓文窮其意
有朝一日當醒悟
出吾宮門道已知
如此不費吾心思
善結善緣果道成
機緣在握應不棄
貴之己身有此緣
求之不得何棄有
珍之惜之天地知
懺悔前愆以消業
積功善德免輪迴
欲脫凡塵淨今業
知其道理深省之
若有所覺心知明
誠然信之心可定
道由心生魔亦是
道之魔之自心而
道生魔離心自正
反之魔生亂方寸
清淨之心若無污
且看蓮花出污泥
一切均是看自己
今生定下此心意
好教來生不悔及
  

【聖訓解析】
  「天賦人性偏與全,上智下愚巧與拙,聖道宏佈遍宇內,母示門生勤修行,
示言醒悟渡迷津,諸生若有常慎戒,生活點滴亦如是,修道果成而已矣,持念終
始亙不變」具有天賦而本善的人性,本應順應人性,但由於人從動物界進化而來
,其中不少人的本性中還留有獸性,外表道貌岸然,像個謙謙君子,內心卻使壞
,令人駭然,這是人性偏與全、善與惡。此命非天賦之命;此性非本然之性。唯
上智與下愚,上智不惑。清者為巧,濁者為拙。孔子曰:『上智與下愚,即巧拙
也。』然而一,天賦之、一心受之,何巧拙之有。天有清濁之於穆,奪清氣而為
上智,得濁氣以成下愚。因長而見聞知識,以迷昧本性。上智與下愚,是少數中
的少數,大部分人的聰明才智,是沒有很大差別的。有一巧必有一拙,很多是介
乎上智下愚之間。能修省,則可以為君子、為聖賢;不加修省,則易流於匪類。
君子好道,當培養靈性,宏修德行,人事之榮枯,皆不過此原始要終,屈伸往來
之定理,儒者中庸之道,如青天白日之長耀於古今;釋者佛法正覺之宗,如洪橋
巨筏之四布於宇內;人在世間,隨著歲月增長,受塵間濁氣蒙蔽,而迷失了回天
之路,誤將苦海當成樂園,不知醒悟。天上聖母一再指示,惟勤修行,得以安矣
!戒慎恐懼,是對一個人,喜怒哀樂、情感及思想未發時的一種警覺。修道就是
修成道果,力行善德。有志於追尋修行次第,若能深入意涵,研讀經典,能觸類
旁通,更能在自我修持中,奠定正確的基礎,掌握正確的方向,修行的原理,是
永遠不變的真理,亙古不變的造化,歷萬劫而彌新。
  

「脫俗淨塵把心定,離苦得樂心嚮之,三聲叮嚀要注意,塗道難行考驗多,
劫數難逃積善功,難苦眾生逃不過,末本終始要清楚,劫難之數人有之,臨身之
禍才叫苦,了結塵業身自輕。諸生修持,脫離三塗劫難,末劫臨了,何樂不為勤
修持。」能脫俗潔淨無塵,似淡月之映輕雲。無始劫來,客塵煩惱之染如虛空,
遠離意識中虛偽不實妄想,則此妙心,自然無滯礙矣!離苦得樂為心之所嚮,願
眾生能早證菩提,願眾生能圓滿所願,願眾生能究竟涅槃。三塗:地獄、餓鬼、
畜生,愚痴而無法吸收佛法,墮落地獄、六道中。何謂三塗?三塗:血塗、刀塗
、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惡鬼道,因餓
鬼常在肌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
之處。三塗即是三惡道。處在劫災無所逃避,如果能精進學佛,累積善功德,擺
脫生死熾然的業識,也可以求證正覺涅槃的境界。滾滾紅塵,世人勘不破,離不
了,所以需要勤修行,以期擁有智慧,看清諸法實相。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
消耗殆盡,虛生浪死,仍復沈淪三塗六道,求出無期,不宜貪戀之境,知此吾之
鑊湯爐炭,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三期末劫,讓人感到劫煞的可怕
,但也正是三曹普渡的大好時機,欲求真道,縱然千般苦楚萬般難,如能修道有
恆,又有仙佛作主,何樂而不為。
  

「決絕塵情靜身心,心正性明性自見,天地有機身盜之,修持之路無門戶,
難易只看果決耳,時至今日尚猶豫,慈航普渡已莫及」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
,身心何等自在。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潛修道業,自利利他。伏
藏於身,伏藏於心,善者行之,不善則遠之,修身練性,何以知我巧拙之行,擇
善修行之,心正性明無私,何其有憂恐之?有道者,不為世俗之樂,而清靜自然
之樂,萬合天機,其中有神妙之理存乎其間,『修訣須修無為訣,用法須用自然
法,竊機須竊造化機,盜氣須盜天地氣。』盜天地之機,是得到天地陰陽之氣。
善知識的累積,道德的提升,修身養性當下的覺悟,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
,都是修持的功課,而非門戶的關鍵。能提升我們的信心、道德、能鼓舞我們的
勇氣、毅力,能為我們確定前途的目標、方針。佛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
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治病予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要有果決
的行動力,以果決其所行也,君子能夠在適宜的時機,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方
能即時登上慈航普渡之歸舟。
  

「珍之惜之天地知,懺悔前愆以消業,積功善德免輪迴,欲脫凡塵淨今業,
知其道理深省之,若有所覺心知明,誠然信之心可定。」若能珍惜,則福澤常庇
於左右,一件寶物,智者知是寶,而愚者卻視如敝屣,隨意棄之,相較之下差之
遠矣!要誠心懺悔前愆,多行善功,以補不足,而消業障也。因業力的感召,而
受之果報,希望藉此懺悔,有所感應。滅除宿世罪愆,可得積功善德,得善慧根
器,智慧圓明,得一切福報,免於罪愆積深,而墜地獄,深受輪迴之苦。欲脫凡
塵應悟理,訓文之中參玄機,是非善惡定人心,利欲牽引心要定。浮光世事,奪
人目光,千萬姿態,演變無窮。書有萬卷,讀之不盡;景有千豔,遊之不完,終
究不是貫徹之道,今有明師引領,唯有用功一途,誠然信之!
  「道由心生魔亦是,道之魔之自心而,道生魔離心自正,反之魔生亂方寸,
清淨之心若無污,且看蓮花出污泥,一切均是看自己,今生定下此心意,好教來
生不悔及。」道由心生,魔由心起。要降魔,要先降伏自心之魔,心滅魔亦滅,
心生魔亦生,不動其心,是根本之道也。神有道,魔亦有道。面對社會的大染缸
,如何能出淤泥而不染,如何免於隨波逐流。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淨無染蓮花
心,象徵著純潔,智者應是出離茫茫然的凡俗,如同出污泥的蓮花一樣,不染塵
垢。蓮花出污泥,身心不沾泥,滿池爛水泥,何處洗塵泥?蓮花正因為出污泥而
不染,才顯示出高貴、純潔、不卑不亢的品格,歷千秋而不變,自古以來,就被
人們稱頌、讚揚。

【民國九十八己丑年閏五月一日】
天門地戶何處尋
上天下海覓無
聖道自在爾心坎
母傳聖示訓門生
降靈本宮會諸生
示意諸生來尊行
菩提佛子萬萬千
聖德流傳萬萬年
宮中戶牖全開啟
諸生心中若有知
位在當下應覺悟
門中關鍵無緊閉
生在何處歸何方
廣闊心懷莫滯礙
結識賢才增智慧
善下虛心方能容
緣起當下綿長久
勤能補拙豈虛言
習見習聞識欲多
功果可成道可證
修身養性心自靜
善果功成身可退
德報今生福田植
研讀訓文細心會
經常不變道貫中
典章古文可參研
莫道今生無機遇
讓吾示文教你讀
時光匆匆容易過
間斷終始不如一
空白此生遺憾多
過去今生是因果
願吾門生多省思
  
天地造化六合中
降本流末育萬物
人身三寶要珍惜
勞役精神費力氣
百歲形骸將恐枯
榮辱今生爭何事
若受其辱氣更短
靜篤身心谷神在
天籟之音可聞及
無絃之曲將自彈
到此人生豈虛白
       
門隙窺天無遠見
善識善聞智慧增
法古聖賢更應該
中庸之道不易為
允執厥中古聖言
聖功本就不易做
凡夫俗子更難為
今生業障還未消
豈能清心證道果
  
【聖訓解析】
  「天門地戶何處尋,上天下海覓無,聖道自在爾心坎,母傳聖示訓門生,
示意諸生來尊行,菩提佛子萬萬千,聖德流傳萬萬年,宮中戶牖全開啟,諸生心
中若有知,位在當下應覺悟,門中關鍵無緊閉,生在何處歸何方」『道』是永恆
而不窮竭的,能生天地萬物,就是天地的根源。道體至幽至微,永存不絕;道的
用,愈動愈出,無窮無盡。眾生的一念心就是佛心,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
成就。『佛在靈山爾心頭;聖道自在爾心坎』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
,我們內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靈山塔,要修行,好向靈山塔下修。菩提不離
心,離心無菩提。是故,菩提由煩惱淨化中得,離煩惱無菩提,這就是煩惱與菩
提之間微妙之關係,若能正觀深入,則能入道,與諸佛常相左右,自在自得。五
千年悠久文化,千古流傳、綿延不絕。證得聖果、證得無上菩提。菩聖宮˙天上
聖母,為有心修持者,開啟一扇方便的門窗,希望秉持一貫的慈心悲願,耕道不
輟。人生本無常,當下應覺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
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來自何處,去歸何方?此生此世,我們存在的意義
是什麼?是偶然嗎?還是冥冥之中自有主宰?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嗎?唐順宗
問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如滿
禪師說:「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
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
,更勿生疑慮。」
  

「廣闊心懷莫滯礙,結識賢才增智慧,善下虛心方能容,緣起當下綿長久,
勤能補拙豈虛言,習見習聞識欲多,功果可成道可證」君子胸襟廣闊,小人心懷
憂戚。君子不懼,因為道德無虧。有智慧的人,明白事理,能分辨是非,做任何
事都不會疑惑。將自己的心志提高到與賢聖齊,以賢聖作榜樣,期許自己的道德
修養亦達到最高的境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為它能居下而
不為上,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
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以心體心,彼此相容,只知反己,不必責人,方能處久。若不忍小忿、遽生瞋
怒,或自恃財勢,必欲求勝。水之性,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
。人之能力,努力可以進步;學問,虛心可以增廣。不辭小水,方能成就大海;
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心能包容多少,
成就會有多少。大凡人、事、物的成就,都是有因緣的,所以緣起之時,要好好
掌握機緣,才有永恆可言。捨出煩惱,才能轉化心靈,邁向璀璨美好的人生。努
力進取,勤苦乃是學有所成必經之路,成功並無捷徑,亦不能輕易達到。俗諺云
:「勤能補拙。」曾國藩曰:「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己矣!」只有勤
奮,才能有收穫,用勤奮的汗水,才能揮灑出亮麗的成績。或有貪欲,或有貪習
;或復多聞,有多聞習。人從習見習聞,以逐名利,為嗜欲之所役,近與習也。
人性有巧拙,本來俱是混沌。但習見習聞多,巧拙愈廣,因識以迷真也。修持功
果有成,可以消去一身的業障,可以開悟、修證而成就道果。
  

「修身養性心自靜,善果功成身可退,德報今生福田植,研讀訓文細心會,
經常不變道貫中,典章古文可參研」以修身養性為依歸,把心靜下來。︽太上老
君說常清靜經︾『常能遺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要正心、正念,不可貪求神通
,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心先定,反求內心,心自靜;心靜人靜,人靜心靜。︽道
德經˙第九︾『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了、名就了,正該是身退下來
的時候,這就是大自然的道理。植荊得棘,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愚者轉智,困者轉亨。一一眾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利利他之無上福田。
一一眾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邪魔之纏縛,生生世
世永離惡道,當多思維,己身多種福田、多修功德,累積福報的資糧。精進好學
,經文法典,只要一有時間,詳加研讀、細心體會,孜孜不倦,深得其意境,同
沾法益,在在揭示,能以小見大,即微知著,即近知遠,開啟智慧,必有不可思
議之助益。宇宙陰陽相生的道理,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能經常不變的,是經
文法典。經就是徑,徑就是路。照著神佛指示的路徑去走,就能達到了脫生死、
自在安樂的境界。孔子說道,雖千端萬緒,皆可會通,而歸於一貫。道貫中,生
活皆為道,可信賴的真理,事事多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真理。智慧是修持的方
向,一切眾生可視真理是不變的法則,來成就自己,也讓眾生有一個標竿,立竿
必見影。在三教經典中多多參研,可以得到融會貫通的基礎,深明經中真諦、義
理,依從經義,訓文釋意,口說心行,雖然無法一時之間讓眾生開悟,但自然在
潛移默化中,心領神會。
  

「莫道今生無機遇,讓吾示文教你讀,時光匆匆容易過,間斷終始不如一,
空白此生遺憾多,過去今生是因果」︽易經˙艮卦︾『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
靜不失其時。』順應時勢而行動,才能把握機遇,才能無往而不勝,若只是坐等
機遇是不可取的。若時至而行,得機而動。唯有如此,才能進則匡時濟世,名垂
青史;退則安身立命,超凡入聖。大智大謀者,不貪小利,高瞻遠矚者,不失大
體。若非好好努力,下定決心好好學修,要在短時間,悟出許多的道理,也非一
般人所能望其項背。時光匆匆,歲月周而復始的輪轉,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
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
光。上天賦予每個人的時光是相同的,沒有袒護任何人。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
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人從嬰兒開始,就像一張白紙,在不同的年齡、
不同的階段,經歷不同的生活,就像在白紙上加入了一個個圖案。人生是複雜,
道理卻是簡單,更多的時候,一句話一輩子受用。此生不再空白,記取教訓,把
握當下,珍惜擁有,不再曠廢生命,不再怨天尤人。三世因果,是過去無量世,
現世,和未來無量世。人的因果,是善惡交錯的,所以人的一生,也不會永遠順
利或不順利,因為累世我們都是善惡都有做的,當然這善惡有大小,包括我們的
身口意。前世今生,因果輪迴,人在世間,一點一滴,皆有因果,過去種的因,
要先懺除,化解累世的因果,來消除現今的果報。
 

 「天地造化六合中,降本流末育萬物,人身三寶要珍惜」天地陰陽造化,散
於六合之中,聚於一竅。宇宙之內有情無情,皆藉此而生成。欲修此道皆在天地
陰陽造化中,無一毫私欲於其間,有體有用,頂天立地之真修實修。天地無形,
萬法寂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包羅萬象,
萬靈之真主宰也。易經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降本流末,典成萬物而不
遺,這正是造物的起端。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道本來沒
有形象,但是卻能生育天地;大道本來沒有情感,卻能運行日月星辰;大道無名
,而能長養萬物。降本流末,養育群生。人身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生命存續的
主要關鍵。精氣神對生命的意義,壽命的短長,精氣神之盈虧,精足、氣全、神
旺,稱為「人身三寶」諸佛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再想得到人身是不可
能的,不能錯過,一定要珍惜啊!能得人身,具足很多因緣,要視為珍寶般地珍
惜、把握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虛。珍惜難得的人身,皈依佛的三寶
,戒惡行善。我們宿世與佛有緣,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出世間想要成聖作佛
,必須從人身三寶「精氣神」著手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勞役精神費力氣,百歲形骸將恐枯,榮辱今生爭何事,若受其辱氣更短」
多費力氣、消耗精神、真氣虧損。嗟夫!人生全憑氣息以為根株,一息不來,命
非我有。《黃帝內經》有三次提到人的歲壽為「百歲」。「人之壽百歲而死」;
「百歲乃得終」;「百歲形骸,獨居而終矣!」人生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百歲光陰瞬息迴,其身畢竟化為灰,誰人肯向生前悟,悟
取無生歸去來;百歲光陰撚指間,奔馳不定片時間,煩君檢點形骸看,多少英雄
去不還。』世事茫茫似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榮華富貴莫強
求。能把世間的俗事放下,莫道老來方學道,孤魂多是少年人。能淡泊寧靜,知
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雲煙,如此方能不受辱。『
蒼天如圓蓋,大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云:『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佛家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
前。』
  

「靜篤身心谷神在,天籟之音可聞及,無絃之曲將自彈,到此人生豈虛白。
」︽道德經˙第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虛極靜篤,身心靜定,方寸湛然,虛寂恆誠,於真機妙應處,將
動未動,未發忽發時,自然見得玄關。致虛極、守靜篤,歸復其真。天籟之音,
渾然天成,自然的聲音,耳聽仙音,無絃之曲,不撫而自聲,不鼓而自鳴。真經
云:「度不自度,度自吾心。」若於修持做功夫,為佛為仙不費力。美麗人生,
需要自身的耕耘,修持沒有速成,只要選對方向目標,勤加用功,人生至此不虛
白。
  

「門隙窺天無遠見,善識善聞智慧增,法古聖賢更應該,中庸之道不易為」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對事物的觀察和瞭解很狹窄、無遠見。能洞悉生命深
層的意涵,才是真智慧。善知識是透過學習就可以增長;智慧則不然,智慧是必
須自己先有善知識,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
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
千智慧。增廣善識善聞,有了知實相的能力,就會有智慧。當智慧日漸增長,道
德也會變得更純淨,心中所有染塵也得以淨化。古聖先賢,何以能萬古流芳,而
我們卻默默無聞?人只貪戀聲色名利,縱情恣意,自以為是,不肯聽聞聖法。中
庸「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凡事
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能夠不偏不倚即為中庸。能腳踏實地,是中庸之道。孔
子以中庸之道為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的道德準則。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
矣乎!民鮮久矣!」明知中庸之道為無上大法,言則有餘,而行則不篤,此所以
為凡夫也。人能奉中庸之道而作,為聖教之實踐人,亦即我自性之實踐人也。
  

「允執厥中古聖言,聖功本就不易做,凡夫俗子更難為,今生業障還未消,
豈能清心證道果。」古聖先賢,繼天立極,道統之傳其來有自矣!其見于經,則
允執厥中者也。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
中』舜之所以授禹也。『允執厥中,貫中通理,中央戊己土,率之以中,不偏不
倚,無過之、無不及。』允執厥中,是古聖先賢心法之發揚、教化,以為今人景
仰,相勉力行。消業障、化解冤親債主、前世因果,斷惡修善。業障有過去的、
未來的,還有今生的業障未消。︽六祖˙無相頌︾『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
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
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忽然悟到大乘這念心,通通懺悔了,這才是真
正的懺悔,才能消除因果業障、才能清心證道果。在行持三千功圓八百果滿,達
證道之境界,更深層次的道果,因此修煉把清心寡欲、築基、煉精氣神,作為修
持最根本的功夫。『我之本心,空如以前,本來面目,果何物哉?杳兮冥兮,恍
兮惚兮,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自茲以往,謹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清
心守一,虛無恬淡,寂靜無為,和光同塵。』

【天上聖母的話】
  

這篇訓文,包含道理有較深遠,平常為著自己的事業,奔波、勞碌,所以對
修持這門功課較疏遠,有時荒廢了,實在是真可惜!在人生短短數十寒載的過程
當中,為著前途、名利,來在爭取打拼之外,真正體悟人生另外一層的意義、了
解意境的人,畢竟也是不多。雖然常聽人說起修持、修心養性,如果你真實去了
解著人生另外一層的意境,可能你的思維是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道理大家也會
說,但是如何做,就看個人了,每個人的看法與想法,以及所處在不同的環境當
中,思維就有不同。東方是琉璃世界,西方是極樂世界,你選擇是東,還是西,
若無深深的思維,反省與覺悟,俗語說:「爭取功名、顯耀門庭,名聲真好」但
是修持當中一人得道,九族升天,其中的意義、差別何等的大呢?所以你若是有
心要來探討人生更加有意義的境界,想來超脫凡塵,希望諸事多多來用心。努力
的方向,多研讀經典,增長智慧,與賢共事是機緣,現在世風日下、世道衰微,
當然與巧的人在一起才會進步、才會巧。但如果只是想凸顯自己,與呆的人一樣
呆。人微妙的心理,看能否高人一等,要一直不斷學習,所以這就是智慧與財利
不一樣的地方,一般人想說和有錢人在一起,但若無平平有錢,有錢人也不會喜
歡你。重財利、輕智慧,在功利社會顯現,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在此能聽一些
道理,了解一些人生另外一層的意境與意義,如此一來,改變你的觀念與思維,
當然人生在世不能無錢財,有夠用就好,但要多少才夠用?就是欲望不要那麼多
,習見習聞識欲多,才會希望、要求無窮無盡。早先修持是清苦的,也因時代的
不同,眾神仙佛也是跟著時代的腳步。人生達到真正的境界,人生的意義,也非
只是穿金戴銀而已,自古昔至今日,了解到不管一個人有多少的財富,百年之後
還能帶多少回去,所以,好好的珍惜今生,消除一些業障,來避免著一些不能預
知的災禍,使咱能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做汝應該要做、歡喜做、必須做的事情

【民國九十八己丑年閏五月十五日】
庶人俗事數不清
恰如天上之繁星
不知如何來釐清
怎能靜心來修身
古訓聖示何其多
無所適從該如何
只有幾人能調適
生活點滴太苦心
每人壓力有不同
心中各自有期盼
希望諸願能達成
方覺人生有意義
是否果真是如此
百歲光陰若然過
生老病死如何脫
人生意義太淺薄
空來世間走一回
來時空空去亦空
人與物種何不同
清修孺子如呆癡
世人莫知其涵意
異樣眼光不足奇
因果之論若成立
警世惕語彼皆是
何必心思巧智為
上古淳風不復在
各懷心機功利果
為人處事有定調
吉凶禍福油然起
趨吉避凶引巧思
手段方法均用極
果真能夠消除否
為何痛苦仍有之
求神問卜尋名師
消災解厄處處來
到底如何各自知
修身養性唯一途
聖訓早已有提示
為人求道且問道
體悟多少唯自知
且問諸生好過否
可知自己命如何
天干地支所轄乎
律曆行事所規乎
對己人生知多少
需要人助或神助
幾分斤量應清楚
莫作無謂之投入
身陷苦海仍不知
希望迷途能醒悟
能知今生做何事
好讓此生不虛度
  
天道幽微誰識得
博古通今能知否
大道豈是如此也
縱然淵識深似海
猶然莫窺其堂奧
無形之道不可道
天地萬物蘊育中
道沖不盈用無窮
體用悟道靜極中
若人能及即聞道

 

【聖訓解析】
  「庶人俗事數不清,恰如天上之繁星,不知如何來釐清,怎能靜心來修身」
凡人俗事一籮筐,就如夜晚點點繁星,綴著漆黑的天空,數也數不清,不知如何
來釐清,這麼多的俗務牽繫,有以致之,如何靜下心來修身養性呢?
  「古訓聖示何其多,無所適從該如何,只有幾人能調適,生活點滴太苦心,
每人壓力有不同,心中各自有期盼,希望諸願能達成,方覺人生有意義,是否果
真是如此,百歲光陰若然過,生老病死如何脫,人生意義太淺薄,空來世間走一
回,來時空空去亦空」自古聖賢告誡之言何其多,但是有多少人能信受奉行?又
多少人莫衷一是,徬徨無主?每個人心中各自有盤算,期待的心,期望諸願能達
成。人生為何而來?如何解脫?悟真篇云:『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瘁枯。』生
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舉世之人,誰能倖免。佛說:「世間是苦空、無常的。」
生命的長度,是由每一天所累積而成,一天有努力,一天即沒空過;掌握人生的
目標,人生過的才有意義。人身難得,經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今日有
了這個人身,就要好好的修持,才不會空來世間走一回。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性
佛,藉著世間的一切假象來修真,修內心的自性佛。古德云:「來時也空空,去
時也空空,來時隨業來,去時隨業去,到頭一方地,何須太執著。」
  「人與物種何不同,清修孺子如呆癡,世人莫知其涵意,異樣眼光不足奇,
因果之論若成立,警世惕語彼皆是」人為萬物之靈長,是萬物中最具智慧者。人
有人威,虎有虎威。虎用威力,生存在森林裡;人以尊嚴,生活在人世間。︽大
學︾『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清修孺子學以成智;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不自矜恃矣!故真言道,以清修寡欲、知無所求為根本。『大智若愚
』理悟之境,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愚即修行,亦即功夫。︽道德經︾『大智
若愚,大巧若拙』老子曰:『明道若昧』明白大道的人,處事不巧詐,但表面看
來好像愚昧,其實是大智者。過去無量數生,未來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
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實是如石火電光,那樣的短暫渺小。
因果之論,一切命運都是前世已經決定了的,澈悟因果,眾神仙佛,因應機緣,
普渡眾生,大眾得此殊勝福緣,同沐其機。
 

 「何必心思巧智為,上古淳風不復在,各懷心機功利果,為人處事有定調,
吉凶禍福油然起,趨吉避凶引巧思,手段方法均用極,果真能夠消除否,為何痛
苦仍有之」心思縝密擅籌算,聰明巧智,聰明反被聰明誤。如能保持大事精明,
小事糊塗,何必事事都心思巧智。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上古淳風,自堯舜
以來,就漸漸不如從前了。有自知之明,為人處事有信心,知道人上有人,天外
有天,才不會識見短淺、狂妄自大,可笑又可憐,要知道一山更有一山高,能擴
大視野,才不妄自尊大、井蛙觀天、自命不凡,不知天高地厚,還自以為是。只
有謙卑才能讓人尊重,學習飽滿稻穗的謙遜,是趨吉避凶的方法。
  「求神問卜尋名師,消災解厄處處來,到底如何各自知,修身養性唯一途,
聖訓早已有提示,為人求道且問道,體悟多少唯自知,且問諸生好過否,可知自
己命如何?」許多人一輩子奔波辛苦,諸事不順,就到處求神問卜、算命改運,
最後還是事與願違;名師到處有,明師卻難尋。勸人要信因果,種福田,做善事
,在在都是可以消災解厄。若不知務實在修身養性上,只知求神問卜、尋名師、
祈求消災解厄,但是到底如何?有用嗎?捫心自問,自己最清楚,但要如何呢?
修身養性唯一途,求名逐利奔波苦,人老方知莫奈何,能悟改前非猶為未晚。長
久以來在聖訓文中一再說起,不只是求名得利,沽名釣譽。只願心如鏡,鏡如月
。身中有玄機,心中無垢塵。人生到底所為何事?我們多少都能感受,其實人生
是無常,事過境遷一場空,有時想想,何必執著。
  

「天干地支所轄乎,律曆行事所規乎,對己人生知多少,需要人助或神助」
八字命理之各種生合、沖剋刑煞、天干地支、五行屬性、四柱星盤。天干為天元
,地支為地元,支中所藏者為人元,年月日時為四柱,以生日之干,配合四柱三
元。自古以來,既已存在人間,行事要合乎自然法則。這樣的順天、法天,簡言
之,要合乎自然法則。對人生了解多少?內心深處有些什麼不為人知的欲望,生
活的目標,若能清楚明白、實踐力行,人生命運,又豈是天干地支所管轄?又豈
是律曆行事所規範,聖母嘗言:「人之命運,若被算得準,那也表示沒有修持,
如果修持得宜,必能跳脫四柱八字的藩籬。」
  

「幾分斤量應清楚,莫作無謂之投入,身陷苦海仍不知,希望迷途能醒悟,
能知今生做何事,好讓此生不虛度。」有多少能力,自己最清楚,畫大餅做大夢
很簡單,人的想像力無限,心智沒有成熟,而身陷苦海;醉生夢死,日子過得迷
迷茫茫、懵懵懂懂。人生其實是苦海,必然要大澈大悟,我們要為當下而活。因
為無始以來,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加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
就會更加不自在,也許人生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但即使有很多的不如意與不美
好,做好自己,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的人生充實、有意義,如此
才能不虛度此生。
 

 「天道幽微誰識得,博古通今能知否,大道豈是如此也,縱然淵識深似海,
猶然莫窺其堂奧」天道幽微難測。《道德經》『搏之不得,名曰微。』指無形道
體,無形曰微,不可搏持而得之。博古通今,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
現代的事情,學問淵博,通曉古今。縱然淵識深似海,但還是難以一窺其堂奧,
無法了解其真理。道之理論浩瀚淵博,道之妙術玄化無倫,一入道域,無法立時
盡窺其堂奧,必須術理兼備,始能知其精要。書中珠璣,有待用心研悟,若以風
花雜詠而視之,虛華而不實,縱得其妙,如入寶山,不識其珍,空手而回。
 

 「無形之道不可道,天地萬物蘊育中,道沖不盈用無窮,體用悟道靜極中,
若人能及即聞道。」老子說:「看不見的東西叫無相;聽不見的東西叫無聲;摸
不到的東西叫無形。」道的三個特性,無法往上看,看也看不清楚;無法往下看
,也看不明顯;無法用文字、言語表達出來,所以是「不可道之道」。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清靜經︾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形的
力量,蘊育無盡的生命,生生不息,顯示出無形力量的浩瀚。天地間萬事萬物,
必然遵循的鐵律,天地蘊育萬物,該生的,就讓它自然生起,天地任運自然的。
︽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悟道的境界,自利利他的體用,謂於深根起,定心不亂,
是體也,自利也。於體用,有深切之證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若人能聞
道,內心不起妄,無煩惱、無念清淨、通達無礙。

【天上聖母開示】
 

 做啥事都是循序漸進的,聞道、修身,都是有一個階梯,循著這個階梯,一
層一層深入,到時就會有真正不同的差別了。大德來訪,說:「閱讀菩聖宮言啟
示錄,心中啟發一些觀念,從中體悟瞭解,原來修行與工作可以齊頭並行。」聖
母說:「來的早,不如來的巧。今日巧遇,當然在你心中,可能也是抱著好奇之
心,要來一探究竟。在這裡與門生、信眾,一同在探討、在研究、在共修。現在
是天道大開方便之門,眾神仙佛降臨渡眾,不比早前,要清修若無出家,也要隱
遁起來,過著與凡塵脫離的生活,但是今日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演變,實在與古
早大大的不相同了,既然要大開方便之門,所以只要對人生意義想深入探討,修
心養性、消除因果業障、對著人生四大痛苦,若是有心要究竟,當然處處都可以
清修,處處也方便,眾神仙佛,也降下來方便之門,今時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機,
如果不能掌握這機緣,來錯過今生,才是遺憾與後悔。咱人生在世,處在現今社
會,如此紅塵當中,每日為著生活,為著家庭,為著種種的因素,要片刻的靜下
來,實在也是不簡單,因為想要靜下來,千頭萬緒的心思,牽動著起心動念,就
慢慢的離道而去,若是有真心要來修持,當然是有一個機緣,也要自己能夠下定
決心。

修持是一條不歸路,一但走入就不能再回頭,如果你回頭,就要從下輩子
再從頭起,今日有此等信心、信念要來修持,就要有始有終,才有成果,方能究
竟,才能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每個人的欲念、欲望,只要是凡人都脫離不開,一
個希望實現了,緊接著,又是另一個欲望的升起,永無止盡的欲望與意念,不斷
的在咱的心中來產生,所以修持是一個很好的信念,真多人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實在是真可惜。可以有此覺悟、信誠,想要修持,是一個很好的意念,今日緣
起,希望可以與我的門生來共修,共同來維持這個信念,互相勉勵,來走修持的
路,了解在大自然當中,人生另一層的意義呀!修持的法門是很多種,有各種的
派別門戶,在此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希望門生都是在生活當中在
修持,無特別的約束,也無特別的要求,有的是對自己的要求,如此你要我如何
來幫助你?

誠如我時常勉勵我的門生,「事業」與「道業」是可以齊頭並行的,
如果想更精進,你的道業發展到哪裡?你的事業也會有所發展到哪裡?因為事業
上的困難也好,一些疑難也好,冥冥當中自會化解於無形,自己能產生智慧來處
理、來排解,今日複雜的社會,一些微妙的竅門,自能應對如流,祝福汝學有所
成。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