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福德正神降 天福孰能常眷顧 進德修業尚可嘉 心正意誠能感格 聖神仙佛與時行 靈降聖宮來開示 人生角逐於世間 只貪圖後天之有 而不知修性成道 實在枉為人生爾 希望諸生引為誡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09-12-09【庚子年十月廿五日】

天 福 孰 能 常 眷 顧
進 德 修 業 尚 可 嘉
心 正 意 誠 能 感 格
聖 神 仙 佛 與 時 行
靈 降 聖 宮 來 開 示
人 生 角 逐 於 世 間
只 貪 圖 後 天 之 有
而 不 知 修 性 成 道
實 在 枉 為 人 生 爾
希 望 諸 生 引 為 誡
莫 念 紅 塵 之 色 彩
天 道 循 環 有 好 壞
趨 吉 避 凶 誰 真 知
天 定 之 數 弗 可 違
未 動 思 靜 能 致 中
器 小 不 能 語 大 也
材 細 不 堪 重 用 也
諸 此 道 理 應 可 知
君 子 立 不 易 之 方
素 其 位 而 行 之 也
庚 子 之 年 即 將 過
諸 多 假 象 疑 惑 心
尚 有 難 測 之 大 事
危 言 聳 聽 吾 不 言
一 一 呈 現 驚 遐 邇
大 家 安 身 保 平 安
時 也 命 也 天 定 數

天福孰能常眷顧 進德修業尚可嘉 心正意誠能感格 聖神仙佛與時行
靈降聖宮來開示 人生角逐於世間 只貪圖後天之有 而不知修性成道
實在枉為人生爾 希望諸生引為誡 莫念紅塵之色彩 天道循環有好壞
趨吉避凶誰真知 天定之數弗可違 未動思靜能致中 器小不能語大也
材細不堪重用也 諸此道理應可知 君子立不易之方 素其位而行之也
庚子之年即將過 諸多假象疑惑心 尚有難測之大事 危言聳聽吾不言
一一呈現驚遐邇 大家安身保平安 時也命也天定數

 

【聖訓解析】

天福孰能常眷顧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
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
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
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無奈何。
故曰:「窈然無際,天道自會。漠然無分,天道自運」。
天地不能犯,聖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
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迎之。

進德修業尚可嘉

君子之立言,以明道也,然必以立德為本,而言斯可傳也。
乃或德之不立,而徒為新奇高遠之談,則言雖工弗傳也,
雖傳弗遠,尚安望其道之明哉!

心正意誠能感格

心正意誠即是善字。水是圓通的。修道如水之圓通。
正誠圓通。無道不成。
水乃養命之源。水升火降。聚則結為金液。散則無處不周。
如滋養萬物一般。
須以佛法為鞭策,菩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
則無退失之虞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眾等誠能不棄我語,不可妄念百端,
必須心正意誠,心不正意不誠,永失其正道。
四正:
言要正。言正一出啓迷濛。
四勿:
勿惡言。行要正,行正鬼神天護全。
勿橫行。心要正,心正成佛無虛言。
勿虧心。身要正,身正端莊道氣揚。
勿累身。為何要身正,頤養德性,彰顯道之尊貴。
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聖神仙佛與時行

「與時偕行」,順應時宜而行之意。
《周易》爻辭:「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亦即為進德修業,終日不息,配合時宜而行,
把握時機,永不懈怠。

靈降聖宮來開示  人生角逐於世間

人生的路,難與易都得走;世間的情,冷與暖總會有。
別喊累,因為沒人替你分擔。別言苦,因為沒人替你品嚐。
別脆弱,因為沒人替你堅強。別走的太遠,忘記了原路。
別看的太清,會脫離現實。別想的太多,會失去自我。
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靜。
人到這個世間來,有人天天忙著賺錢,難道我們就只為了賺錢來的?
如不是,那我們目的何在?意義何在?價值何在?
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把這三樁事情疏忽了,
我們這一次到人間,就白來一趟,古人所講的醉生夢死,
糊里糊塗來到世間,糊里糊塗死掉,死了之後又糊里糊塗的再輪迴。

只貪圖後天之有 而不知修性成道

後天道之道心,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
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
修道從心修起,人貪三樣,一生白忙。
高飛之鳥,亡於貪食。深潭之魚,死於香餌。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但慾望無度,便成了貪婪。
人的很多痛苦,源於自身的慾望無法得到滿足。
貪婪讓人心亂,急功近利,導致一事無成。
做人,要求缺惜福,不可做慾望的奴隸。
品格優良的人是淡泊名聲的,貪圖名聲的人反而會被名聲所累。
不要對名聲過於貪心,貪圖名利只會讓你忘記初心,變得勢利。
好名聲從來不是靠吆喝得來的,它需要時間的沉澱考驗,
該你的自然是你的。
「上善若水,潤澤萬物而不爭」。
一切善惡皆出自自心,自心修善,令人安樂,自心造惡,令人受苦。
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
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
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若人悟自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迷則三大阿僧祇劫 悟則當下超越
「修性成道」是道教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古代傳統養生的基本理論。
性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
命指人的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
「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
「修命不修性,萬劫難入聖」。
道體、佛體,人人皆有。
傳統文化中,把「天人合一」當作基本理念,
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強調心性要符合天理、天道,
才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延年益壽,進而修行才能得「長生」。
凡修天道者必須打破「人心」,然後始得進修「道心」也。
「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故心的範圍極廣,但一般人的心卻很小,
因被私心所作祟,都是受了「肉體的束縛」所致,
肉體是受了「感官」的影響而害了自己。

實在枉為人生爾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其實,無論目標如何,只要自己心中有道,便不必過分追求所得所失,
與其在與他人的攀比中生活,不如走好自己的路。
有一個學僧,一心向佛,但苦心修行了十五年,卻始終悟不出什麼禪理。

希望諸生引為誡

引為教訓,使人警惕。告誡門生:以四事相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曾國藩勵志: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
蘇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王陽明說:「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志是人生目標的選擇,志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因此,立志要高遠,持志要恆久。

莫念紅塵之色彩

紅塵,是一個漢語詞語,是一個常見的名稱。
一、指人間俗世之意。
二、指這個世間,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
三、指鬧市的飛塵。形容繁華,指熱鬧的地方。
四、指人世間。
五、指俗世。紅塵在古代時的原意是指繁華的都市。
色彩喻意變化,暗示了主體意識的變化。
色彩就像橋梁,溝通了内心世界。
紅塵修行,禪意人生。
在紅塵中沉浮,往往是苦多而樂少。
越是深入紅塵,越有這種感覺。
我們不妨在某一刻嘗試超脫紅塵。
那種境界,也許會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喜悅。
人心境界遠,菩提本悠然。佛台端坐立,低眉慈善觀。
祈福雲霧升,捏花淺笑間。
即使外界認為我們是退步的,也不必動搖。
堅持心中的信念,退步原來是向前。
紅塵之中,處處流動著人的慾望,偶不自制,便焚於慾火。
如何解脫,說白了,也就是多修身心,提高自己的品味。
世間美景,酒色財氣,其美最下。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才是天地之大美。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花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長街亭,煙花綻,我挑燈回看,月如梭,紅塵輾,你把琴再嘆,聽弦斷,
只恨別離難,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莫向外求,反求諸己,不執著,不期待,便可以看破滾滾紅塵了,也就釋然。
「莫向外求」,出自一道佛學理論:
佛早就說:有求皆苦。又說:無求品自高。心無外物,等同虛無。
莫向外求,是:專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
從生命的源頭上來說,一切都是本來具足的。
本來就圓滿的,無須向外追求,自心中本來就具足一切法。

天道循環有好壞

《周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命理為一生定數,風水則是變數,知命而樂,知運而通。
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天道循環,命理批測、風水堪輿,
均能為你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

趨吉避凶誰真知

效法天道,方能趨吉避凶。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周易》為君子謀劃,趨向吉祥避開凶險。
如果天命是一成不變的,那吉祥怎麼可能趨向,凶險又如何避開。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
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
出世在於度已,入世在於度人。
出世正所以為入世,入世也所以為出世。
因此,佛法的究竟義,是在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行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

天定之數弗可違

對於歷史上將要發生的大事,那些先知先覺的高人通過觀察天象能夠預知,
並用獨特的語言記錄下來。
如諸葛亮的《馬前課》、邵雍的《梅花詩》、劉伯溫的《燒餅歌》等等。
易經與數學:「數學之基礎」源於太極之數的生數和成數。
周敦頤名篇《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未動思靜能致中

靜而循其良知也,謂之致中,中非靜也;動而循其良知也,謂之致和,和非動也。
蓋良知妙用,有常而本體不息,不息故常動,有常故常靜,常動常靜,故動而無動,
靜而無靜。若只說致知,而不說勿忘、勿助,則恐學者只在動處用功夫。
易經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易」的解釋,變易:變化意思,天下萬物是常變。
《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二、交易:即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互相變化,如太極圖所顯示一樣。
三、「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
當中之時,耳無聞,目無見否?
曰:雖耳無聞,目無見,然見聞之理在始得。
賢且說靜時如何。
曰:謂之無物則不可。
然自有知覺處。
曰:既有知覺,卻是動也。
怎生言靜?人說復其見天地之心,
皆以謂至靜能見天地之心,非也。
復之卦下面一畫,便是動也。
要靜坐可以,你有一訣,比他們更高超的,
他們天天坐在那裡,事也不做的去靜坐;
你可以做事,也可以靜坐。
『二目守玄,而又能做事』。
雙人守一土,中央戊己土,『雙人能守中土,才能見性』,
『允執厥中』是堯傳給舜的心法,舜又將它傳給禹,
並將它演繹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舜為何還要再另加上前面三句、十二個字呢?
宋儒朱熹說:「堯之一言,至矣,盡矣」!
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
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
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
如黎明破曉之光;如秋日無雲之晴空。
我的靈魂平靜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

器小不能語大也

像天地之間如此正大無私,人們還是有所抱憾。
君子得說上乘的先天大道,天下的人沒有能負載得起的。
說它小乘的時候,天下的人也無法破除其迷信執著。
氣度小不能說大話。

材細不堪重用也

細材不能成為棟樑之用。
夫材之用(人才的運用),國之棟樑也。
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
是有三蔽(蒙蔽)焉。其敢蔽者,
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
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故偃然(停止追求人才)。
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弊也。
「不材之木」,原意是指無可取之材,是無用的樹木。
語出〔莊子.山木篇〕,借以比喻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
「大而無用」。〔莊子〕曾多次提到大而無用的巨樹,
正因為無所取材,對人毫無用處,人才不砍伐它,
所以才能全生保命。
如「逍遙遊」中提到大樗大而無用,匠者不顧。

 

諸此道理應可知 君子立不易之方 素其位而行之也

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猶見在也。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
無慕乎其外之心也。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庚子之年即將過 諸多假象疑惑心
尚有難測之大事 危言聳聽吾不言
一一呈現驚遐邇 大家安身保平安
時也命也天定數

 

庚子年就將過了,其實話中之意,
語含玄機,玄機就是不可洩漏。
佛曰:「不可說」。
當然一些事情在尚未發生之前就是不可說,
尤其今日社會,資訊發達,傳播速度像飛彈,那麼快速,
在庚子年當中,最驚慌的一件事,就是新冠肺炎,
在台灣來說,算是平靜。
第一句「天福孰能常眷顧」,不是時常能被天賜福或照顧,
芸芸眾生,全球70億人口,已經數千萬人口染疫了。
「人生角逐於世間,只貪圖後天之有」,
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
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
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