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聖宮觀世音菩薩降 觀照一切智慧法 世間無常呼吸間 音聲求吾千里遠 菩提自性本清淨 薩訶摩訶波羅蜜 降靈開示諸門生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見 令心所向皆無礙

109菩聖宮言啟示錄(十八)

110-01-06【庚子年十一月廿三日】

觀 照 一 切 智 慧 法
世 間 無 常 呼 吸 間
音 聲 求 吾 千 里 遠
菩 提 自 性 本 清 淨
薩 訶 摩 訶 波 羅 蜜
降 靈 開 示 諸 門 生
不 為 自 己 求 安 樂
但 願 眾 生 得 離 苦
千 處 祈 求 千 處 應
苦 海 常 作 渡 人 舟
若 人 欲 識 佛 境 界
當 淨 其 意 如 虛 空
遠 離 妄 想 及 諸 取
令 心 所 向 皆 無 礙
一 念 愚 則 般 若 絕
一 念 智 則 般 若 生
斯 此 時 際 眾 生 苦
諸 般 之 苦 向 誰 訴
如 是 誰 有 此 本 事
脫 離 苦 海 吾 救 渡
孰 知 是 誰 得 吾 渡
且 問 汝 心 如 何 復
天 機 天 數 天 所 定
富 貴 榮 華 似 浮 雲
風 吹 即 散 不 留 情
三 界 之 惑 迷 心 性
五 蘊 之 染 自 沉 淪
三 毒 之 誘 忍 不 住
三 世 如 何 來 去 也

觀照一切智慧法 世間無常呼吸間 音聲求吾千里遠
菩提自性本清淨 薩訶摩訶波羅蜜 降靈開示諸門生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一念愚則般若絕 一念智則般若生 斯此時際眾生苦 諸般之苦向誰訴
如是誰有此本事 脫離苦海吾救渡 孰知是誰得吾渡 且問汝心如何復
天機天數天所定 富貴榮華似浮雲 風吹即散不留情 三界之惑迷心性
五蘊之染自沉淪 三毒之誘忍不住 三世如何來去也

 

【聖訓解析】

觀照一切智慧法

「觀照」就是觀一切法空。依照「文字般若」,
了解明白佛經中所教導的道理,依此道理去實修,
直到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證得「實相」。
可以透過持續的觀照、思惟、研究、觀察,而走上正道。

世間無常呼吸間

其實世間所有萬物皆為無常,在你的呼吸間已不斷的變化。
愚癡之人,是看不見醜惡內在,迷戀外表而造惡業。
釋尊說偈語:「見色心迷惑,不惟觀無常,愚以為美善,安知其非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佛在
《八大人覺經》中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人生第一要覺悟的就是「世間無常」。
「世間」,所謂世間,就是宇宙。古往今來的時間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間是「宙」。
「無常迅速」,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無常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左右。
一般人不了解,以為白無常、黑無常是兩個鬼。
白無常是白面孔、黑無常是黑面孔。
「無常」與「因果」是一體兩面,在因緣成熟的這一世,
果報就會發生。所以人命無常,真的是在呼吸之間。

音聲求吾千里遠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菩提自性本清淨

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純善的,都是光明的。
所以六祖説;「菩提自性本清淨」。
本心是佛心,也是清淨的心,是沒有染著,離開善惡對待,無分別比較的。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發露菩提自性沒有分別心時,
才能真正體會佛法奧義。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意指人的自性具有三身,即「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
「清淨法身」是人的本性是清淨的。
「圓滿報身」是智慧,能念念圓明、念念自見。
「千百億化身」是人的行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薩訶摩訶波羅蜜

觀世音菩薩大菩薩,廣渡有緣眾生,到達波羅蜜彼岸。
「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彼岸到」。

降靈開示諸門生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華嚴經》「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是無上的大悲菩提心。
在發此誓願時,必當了知「 苦」的真諦,如此才能心不退轉,恆持道心。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心量,往往決定他的成就。
心量越大,成就就越大,由於佛菩薩心量之大,是無邊無際的,
所以成就盡虛空、遍法界。因為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道,
這就是奉獻自我、消融自我的一種方法。
在發菩提心的過程之中,都是在為眾生,以利益眾生,來利益自己,
因為利益眾生的同時,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智慧心也都在成長。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住於無上大法城。
未曾染著於諸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所有功德盡迴向。
佛所知見諸眾生,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為彼修行大歡喜。
其心念念恆安住,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痴正念常寂然,一切諸業皆清淨。
彼諸菩薩處於世,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大士用心亦復然。
所有身業皆清淨,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能令諸佛悉歡喜。
十方無量諸國土,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淨離諸失,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復為三有大法池。
十方所有諸如來,靡不現前如目覩。
不可思議無量劫,種種布施心無厭。
百千萬億眾劫中,修諸善法悉如是。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 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大悲觀世音菩薩,祂是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就是眾生所歡喜的,祂能幫助你,為救苦難眾生,
倒駕慈航,化身菩薩,回入娑婆,尋聲救苦。
是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菩薩,不可思議,有史以來,觀音信仰,
一直流傳,菩薩顯靈,感應事跡,多不勝數。
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無論什麼地方有人求他,有人念觀世音菩薩,
他都一定來救渡。祂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苦海裡,
常常就好像渡人的一艘船似的。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華嚴經》「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要識佛的境界,須把意識打掃乾淨,進入空觀,當體即空,心胸很廣大,
那就超過第六意識的範圍和第七末那識的範圍,不再執我,這就是廣大的佛心。
佛興大悲,憐憫有情,告訴眾生遠離妄想及諸取,是通達佛境的重要方法。
今若能將妄想心,轉為念佛心,則念念成淨土因。
古德形容已悟道的境界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蘇東坡》形容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佛法在哪裡?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佛陀的色身,當然有生老病死,
佛陀的法身慧命卻流布於大化之間,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六祖壇經》「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修行修心,心若無妄念,即能明心見性。
故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一念愚則般若絕 一念智則般若生

《六祖壇經》「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
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智者於日常生活中,念念是智慧的般若行。
迷人則是口說般若而不行,口說空而不知空。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方一淨土, 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坐亦禪,行亦禪,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則般若生」。
事實上,般若非指凡夫的聰明才智。
而是指人人本具足的佛性智慧。
修行即是要透過智慧才能有所成就。
一念愚痴,產生心性無明,它會影響我們清淨本心、阻斷我們的智慧。

斯此時際眾生苦 諸般之苦向誰訴 如是誰有此本事
脫離苦海吾救渡 孰知是誰得吾渡 且問汝心如何復

天機天數天所定 富貴榮華似浮雲 風吹即散不留情

趨吉避凶、改變命運,是每一個人的夢想,
然而,萬事冥冥中自有天數,勉強改變,
可能要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
歷史的軌跡,沿著《推背圖》的精準預言,
走入了命定的北宋王朝——華夏告別了紛擾亂世,
進入歷史上最為富庶的巔峰時代。
一個亮麗的天象,開啟了這段繁華盛世,
留給後世、留給當代最寶貴的啟迪之一。
榮華富貴,似浮雲無定著。
世事紛紛如閃電,輪迴滾滾似雲飛。
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論是非。
世間事,如石火電光般易逝。如黃梁夢一般,無常易醒。
「南柯一夢」的典故中,養兒育女、升官發財的榮華富貴,
夢一醒,就什麼都沒有了。
「黃粱一夢」唐代盧生投宿旅店,店主正蒸黃粱時,盧生作了一場富貴夢,
醒時黃粱都未蒸熟的故事。

三界之惑迷心性

三界之惑又作三障。界內、界外之惑,所分之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
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
見惑,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
即迷於推度三世道理之煩惱。
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之想著。

五蘊之染自沉淪

三界眾生未知五取蘊(色、受、想、行、識)覆蓋自性,
總執迷五蘊身為自我,顛倒迷誤而沉淪,永無出期。
現行者應當來認識,三界與五蘊之關係。

三毒之誘忍不住

觀世音菩薩,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
說到苦,人都怕苦,喜歡快樂,但是苦是人生的實相。
人的內心有貪、瞋、癡三毒之苦。
身體上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
乃至憂、悲、苦、惱、無明之苦。
人的種種苦難,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
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謂「三毒」。
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三世如何來去也

諸緣來去何增減 笑擁斜陽照海天。
多少遐思與夢 奔騰人生河。
染盡滄桑心 在雲水間徜徉。
驀然回首 霜染歲月一身塵。
曾經時光 琉璃的美麗過往。
盈一箋水墨 綻放繾綣無語。
夢殘飛絮 詩殤半卷千懷影。
如何修習“因緣觀”與“界分別觀”
*釋聖嚴*法師〈因緣觀〉
諸行者若對於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不能瞭解,而醉生夢死,且又煩惱終身。
當好好修習“因緣觀”,這是觀生死流轉的三世十二因緣的過程,
觀成即知,生死虛妄,若知虛妄,便能及時從,生死流轉,
而轉變成,生死還滅,即是從生死獲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開示言】

今晚聖訓文,不只是引用六祖壇經,也有引用華嚴經裡面的經文。

當然這些一些句讀,一些偈語,對你們目前來說,有比較更深入。
自頭至尾,都沒說到一個「修」字。但是咱就是要修,還要「持」。
只是修,做一點點,或者只是嘴上在說說,那是無效。

要持之以恆,要堅持。
誠如六祖也說:「空口念經,但是你無去悟經,如此是無啥用處,用處不大。
須知,誦經是一回事,但是你要用心去領悟經」。

所以第一句,我所說的,所要表示的,就是要有智慧。
不管你做啥事情要有智慧,包括修持,都要有善知識,要有智慧,
一法真,一切真。一法假,都是假。
真多人都是口頭上談談而已,也無腳踏實地,堅心去做。
「觀照一切智慧法」,
當然這是說到普照眾生,一法真,一切真,你是要有智慧,
眾生有這些善知識,有真智慧,才會做出正確的事,
走入正確的道路,走入這世有意義,有智慧的人生,
不會做出憨事情,不會做出一些不如法之事。

「世間無常呼吸間」,
咱每個人,在這世間,都是這個氣息而已,沒這氣息就不是人了。
世間無常,人是氣絲在活,在此若是你爭我奪,恩怨情仇,為爭一口氣,
賭一口氣,拼輸贏,只求榮華富貴。
氣息若無,啥都免說,到另一度空間再去拼看看。

當然這是勸化與勸導,個人要有智慧去悟覺,去悟真。
真理是啥,真理只有一,永遠不變。

「音聲求吾千里遠」,
當然人說,芸芸眾生,天下間這麼多眾生,要先救誰?
有緣渡在先,無緣救後面。啥是有緣?啥是無緣?
所謂有緣,就是你有向道,有在修持,簡單說,如此就是有緣。
若無走正道,無在修持,無吸收一些善知識,無做善事,無做功德,
就是無緣。無緣就隨他去,無緣就隨緣。
所謂先救,就是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大化小,小化無,不能都沒有事。
該有的,逃不過。該無的,你就不會去沾染到。

「菩提自性本清淨」,
菩提本性元靈,原本是清淨的,因為凡塵、社會,不說污染,
自己涉入浮塵,在紅塵當中,難免會風風雨雨,風在吹,不可能吹不到,
雨在下,不可能不被淋到,當然如何避風遮雨,雨在下,如何遮雨,
這另外有其他的說法、方法,若不知閃風、避雨,你就變成愚痴了。

「薩訶摩訶波羅蜜」,
就是菩薩、聖神仙佛,渡眾生到彼岸。波羅蜜是說到彼岸,這是外來語,是翻譯來的。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這就是菩薩道,這是真簡單,真明瞭的菩薩道。
所以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其實這是一個比喻,因為我們說「苦海」,海是比較大,
在凡塵當中,就是一個苦海,「風浪」就是凡塵間雜事,
人之七情六慾,大事小事,一些繁雜之事,只要凡人,煩之又煩,
不勝其煩,真正有夠煩。

華嚴經「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如果你若是要探究、要了解佛的境界,人說佛法無邊,佛的境界到啥程度,
你要虛空,先有空杯的心,才裝的下東西,把你的身、口、意都清淨了,
無雜念,無雜事,你的心像虛空,心能到空的境界,你就能了解天下萬物
如何生、滅。因為一些事情,都是人云亦云,都是一語道斷。
說「一法真,一切真」。一真,也只一理。一理,也只一真。
所以要了解真,當然比較上乘。

我們平時有一些雜事、人情細事,來來去去,就七葷八素了,就茫茫渺渺了,
自己的事無法處理了,哪有辦法處理另外一個空間之事,
但是呢,只要你有心向道,向道方向不變,多吸收善知識,路不走偏了,
如此就不會沉迷、墮落,就不會受災殃,就能閃避一些災禍,至於其他的,
說人間為人最難求—-財子壽,財子壽難得求。

但是在修持方面,你修到一個境界,一個程度,你就能看清一切,
等你真真正正能看清世間萬物來去狀況,你的成就,你的心思,你的思想,
就與一般人不相同,到那階層之時,就會產生你的智慧,產生你的光輝,
你就知道路怎樣走,才是真路,才是正確。

「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每個人都有心願,都有願望,都想要發財,都想要賺大錢,做大事,不管好的壞的,
這都是一個野心,一個企圖心,一個事業心,都有,但是這些妄想,看的到,
能力又做不到之時,你會自己編織一些美麗的夢,想說有一天若是有機會,
讓我遇到,我就要怎樣,一般人都曾經這樣妄想過。
每個人都有願望,也有心願,但是到後來都變成一場夢,變成一場空。

「令心所向皆無礙」,
要使心無礙。你的心念,念頭一起,都順暢,都無阻礙,
這表示你已經產生了大智慧,知道事情怎樣處理,怎樣做,
知道路怎樣走,一切都會平安順事。不但無阻礙,
連神明都會幫助你,當然這目標,要達到這程度,是不容易達成。

不易達成,為何還要這樣說,因為你要了解佛境界,途徑要透過修持,
說好話,做好事。好話大家會說,好事大家會做,做多做少而已,加減都有做。
你有罵過人家否,也是有啦!你有被人家罵過否,也是有啦!
你有做過虧心事嗎,也是有啦!
說做比較不好意思說出來的,也是有啦!
但是孔子也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浪子回頭金不換」,金子現在那麼貴,連金子都不換了。
所以我們人也都有做錯之時,都有思想偏離正道之時,
可以歸向導正,可以「克己復禮」就是「仁」了。

所以在這些當中,真多修持,與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一些善知識,
一些經典,必須要去讀,當然是讀不完,我們大中華民族,
最大部書,四庫全書,一輩子也讀不完的,
裡面文字差不多8億個字,假始讀100年,也讀不完。
你們說:菩薩你愛說笑,有些人10歲也認識不了幾個字,
有些人也活不到100歲。這是簡單的概數,計算一下。

所以智慧之海,是那麼遼闊,是那麼寬廣大。只是我們自己無用心去領悟。
因為經過仙人整理出來,四庫全書,8億文字是多少心血在裡面,
四書五經都有,詩書禮樂易春秋,我們窮極一生也讀不完,
我們目前所需要的,盡量可以吸收一些善知識,知道自己路要怎樣走,
雖然此空間,有,有形 無形。
三界:色界、欲界、無色界。
三世:前世、今世、來世。
五蘊:色、受、想、行、識。
當中很多學問,有一些要去探討,實在說也是不容易探討,
也探究不完,但是我們要腳踏實地,真正有去做,如此才是正確的。
才不枉費今生,人生為人身。
有一天經過了六道輪迴,若能再世為人,也是真萬幸。
若去輪迴三惡道,就難得超生了。

晚上詩文有包含一些較深的道理,包括儒道釋共一家,
一些文字是從儒教,一些道教釋教,不必分彼此,有些彼此抗衡,
各立山頭,水火不容,也非真理真道,各有堅持。
所以世間,說學道很多,成道很少。各有批評,各有比較,

人的運命,人的性命,不平多,不平長,有些尚未來了解,就到另外世界了。
主要珍惜當下。

現在再說的,地球村已經是瘟疫連連,這災難災劫尚未過,
大家不能掉以輕心,雖然蓬萊仙島,表面上做的不錯,
在世界上也真成名,但是不要掉以輕心,也要注意。
風勢在吹,東南西北吹哪一勢的風,讓你料想不到,
地球不停在轉,時間在轉,轉到哪裡,南北針就指到哪裡。
無危言聳聽,無給大家嚇驚,不過大家真真正正要注意,
尤其這次疫情,老實說說不定無特效藥,它的抗生素,
只可以殺死病菌,無法殺死病毒,抗生素對是無效果的,
所以病毒一直變種,讓研發者都追不上了,只是不要太樂觀,
還是要比較保守一點,要真真正正小心注意。
在此祝大家平安、身體健康。
天地與眾神都會保佑大家。
今晚我就說至此了。 以上。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